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哲学
:49.80元
作者:(法) 丹纳著、傅雷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43619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艺术哲学》由法国深具传奇性的天才人物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述美术史的讲义编辑而成,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欧洲艺术历史中生动的画卷。《艺术哲学》由翻译家傅雷先生翻译,全书浅显而有诗意,形象富丽,让读者在哲学的瀚海中漂流,为博大的艺术沉淀而震撼和陶醉。
目录
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
章艺术品的本质002
第二章艺术品的产生026
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
章意大利绘画的特征060
第二章基本形势064
第三章次要形势066
第四章次要形势(续)077
第五章次要形势(续)089
第六章次要形势(续)109
第三编尼德兰的绘画
章原因122
第二章历史时期152
第四编希腊的雕塑
章种族205
第二章时代235
第三章制度255
第五编艺术中的理想
章理想的种类与等级292
第二章特征重要的程度300
第三章特征有益的程度323
第四章效果集中的程度340
作者介绍
作者丹纳是法国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实证主义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著作《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丹纳创造性地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精神科学的研究中去,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这对欧洲甚至现代西方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翻译家傅雷学深,译文信、达、雅三美兼擅,于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尤为专长。《艺术哲学》是傅雷精心翻译的艺术史通论,“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读来条理明晰,妙趣横生,绝无枯索沉闷之感。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说实话,相当出色,这在引进的哲学著作中并不常见。傅雷先生的译笔,那种老派的、讲究气韵的文字功底,让原著的思辨性得到了很好的保留,甚至在某些地方,我觉得他的中文表述比我能想象出的其他译法更具画面感和力度。读起来有一种沉稳的节奏感,没有那种生硬的直译腔调,能感受到译者对原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再创造。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晦涩的德语(或者法语,我不太确定原著语种,但文字风格很欧化)的逻辑连接词和复杂的从句结构时,他处理得游刃有余,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信达雅”的完美平衡,让原本就艰难的哲学攀登变得略微平坦了一些,这对于普及这类深度著作无疑是巨大的贡献。
评分随着阅读深入,我开始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艺术门类时的细微差异,他似乎对不同媒介的本体论特性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比如,他对雕塑那种对空间的占有感和对物质性的强调,与他对音乐那种纯粹的时间性、流变性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打破了我过去那种“艺术是统一的”的僵化观念。我开始意识到,我们谈论“艺术”时,可能正在笼统地指代一系列本质上截然不同的活动。这本书不是在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艺术定义”,而是在展示一个审美的光谱,上面每一种颜色(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被接受的社会条件。这种层层剥开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艺术实践的理解边界,让我对那些我曾经不屑一顾的艺术形式,也开始抱持一种更审慎、更具好奇心的态度去观察。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有一种感觉,作者似乎在努力拉开我们与艺术的距离,试图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科学的视角去剖析那些通常被感性光环笼罩的东西。他并没有急于给出“艺术是美好的”这种老生常谈的结论,反而更关注艺术产生的机制,那种社会结构、历史背景对艺术家创作的无形制约。这对我来说是很有冲击力的,因为我过去更倾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想象。这本书迫使我跳出自己的主观情感滤镜,去观察艺术作品背后的那些驱动力——也许是权力的展示,也许是阶级的表达,甚至是某种群体无意识的投射。文字的密度相当高,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段落,特别是关于“形式”和“内容”辩证关系的探讨,感觉像是在走迷宫,每一步都必须精准,否则就会偏离主旨。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参与的心智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沉静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有分量”的著作。我是在一个咖啡馆里偶然翻到它的,光是那个标题——《艺术哲学》,就足够让人驻足。我当时在思考一个很老套的问题:艺术到底是什么?它和生活有什么区别?这本书似乎预示着会给我一个深刻的、结构化的答案。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古典的装帧方式,让人联想到某种久经考验的智慧,而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流行读物。拿在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这年头,能用心做一本实体书的出版社真是越来越少了,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阅读的尊重。虽然我还没完全读进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就扑面而来,不像有些哲学书读起来像是在听人闲聊,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带着清晰的蓝图来构建他的思想大厦的。那种对美学本质的追问,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究竟是如何拆解并重构我们对“美”的传统认知。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消耗精力”的,它需要你带着某种批判性的准备去阅读,而不是被动接受。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反而会不断地提出让你不安的问题。比如,当他谈到艺术的“历史终结”或“审美疲劳”时,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无力感是相当强烈的。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身边的画展、音乐会,甚至电影时,都会不自觉地代入一种更深层的、带有历史重量的思考框架。它像一个强力的透镜,让你看清艺术表象下的骨架和筋络。虽然过程略显枯燥,夹杂着一些可能需要反复查阅的术语,但这种对思维深度的拉扯和重塑,是任何肤浅的审美指南都无法给予的。我合上书本时,感受到的不是满足,而是一种更清晰、但也更沉重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