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1982年,***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期间,每到一个历史节点和重要时刻,他总能抓住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破解历史难题。***传奇的政治生涯和成功领导解决“**”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铸就了他一生*辉煌的时刻。 《转折年代(***在1975-1982)》作者程中原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方面的**,本书是他几十年来***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运用多种未曾披露的重要档案史料,保证了论证的科学与严密,同时该书叙述饱满有情、观点新颖有深意,*非一般学术著作可比。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的“伟大历史转折”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的事情。这一伟大历史 转折从*初的酝酿、尝试到*终的实现、完成,经过 了将近八年曲折复杂的历程。
程中原编著的《转折年代(***在1975-1982) 》从***带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切入,以历史转 折的前奏、准备、完成为序,对一系列重大国史、党 史问题包括1975年整顿、“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运动、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帮”、***第三次复 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农村和城市改革 、对外开放和创办经济特区、做出第二个历史决议、 中共十二大召开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析,突出叙述 了***在伟大历史转折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读者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逐步创立的。
程中原,男,江苏无锡人。研究员。曾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学术顾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首席专家。参与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五卷本)和《胡乔木传》等。著有:《***传》、《***在一九七五年》、《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中国的成功之路》、《国史研究论》等。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引言
上篇 1975:***领导各方面整顿
一、炎炎盛暑,从东湖宾馆吹出一阵清风
二、***的“八月指示”改变了“文化大革命”的走向
三、1975年整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要求
四、***怎样走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央
***说话:小平要出来,至少是常委
**的覆灭和***的复出
参加中央军委,进中央政治局
出席六届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
***提议***担任国务院**副**
***主持国务院工作
五、***以“三项指示为纲”领导1975年整顿
六、整顿从铁路突破
七、钢铁整顿
八、国防科技整顿
九、围绕“反经验主义”的较量
十、组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协助整顿
国务院政研室的酝酿和组建
***的领导方式
国务院政研室在1975年整顿中的作用?
十一、计划工作务虚会与《工业二十条》
十二、军队整顿
十三、地方整顿
十四、文艺调整
十五、科学院整顿与《汇报提纲》
十六、教育整顿的准备
十七、主管外事
阐述和宣传***外交思想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
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努力
促使中日友好和平条约写上“反霸权主义”条款
支持第三世界,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十八、围绕评《水浒》的较量
十九、农业学大寨会议和农业整顿
二十、全面整顿的部署与《论总纲》
二十一、1975年整顿的显著成效及其原因
二十二、1975年整顿的历史评价
中篇 1976—1977:***再次被打倒和第三次复出
一、从整顿转为“批邓”
二、“批邓”的升级和***的抵制
政治局四人会议开始“批邓”
***对“文化大革命”作出总的评价
两次政治局八人会议和批评对象的扩大
三、“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发动
在清华大学发动“教育革命大辩论”
***对***仍立足于帮
***婉拒为“文化大革命”作决议
“打招呼”会议动员“反击右倾翻案风”
***在政治局会议上特殊的“检讨”
四、“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形成运动
“四人帮”处心积虑作准备
***制造**影响
两校文章发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信号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在全国开展起来
五、***为***致悼词
***逝世:举国哀悼举世颂扬
十里长街的送别
***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
六、“批邓”“反周”激起群众义愤
***专管外事,***主持中央工作
“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继续发动
“四人帮”猖狂攻击***和***
群众抗议浪潮在全国掀起
《文汇报》“反周”事件点燃南京怒火
七、四五运动:怀念***,拥戴***,声讨“四人帮”
丙辰清明节天安门广场的群众运动
***被骂为“纳吉”,广大群众遭镇压
***被撤职遭软禁
人民群众没有被压服
八、继续“批邓”,中国再度陷入动乱
继续“批邓”和层层揪走资派及其恶果
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对“批邓”的抵制
批判“三株大毒草”反使群众*加拥戴***
九、粉碎“四人帮”后的喜悦
十、***第三次复出
***等力主***复出
***采取拖延办法
三月中央工作会议的决定
***提出用准确、完整的***思想做指导
***复出前的决心:把科学、教育管起来
十届三中全会做出恢复***职务的决定
***观看足球比赛公开亮相
下篇 1977—1982:***推动历史转折打开新路
一、打开拨乱反正的突破口
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推倒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
教育战线的突破带动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
二、迎来科学的春天
三、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
关于按劳分配原则
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关于大力发展生产力
关于按经济规律办事
四、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
酝酿和准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公开发表
*高层的指责和《红旗》杂志的消极态度
***的坚决支持
全国大讨论
真理标准讨论补课
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
五、***初理冤假错案
六、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
外交“还债”
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考察外国和港澳经济,促进对外开放
从引进技术设备到引进外资
七、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国务院召开务虚会
八、***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主题报告
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和预先设定的议题
**提出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解决重大历史遗留问题
中央政治局为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平反
天安门事件平反
清算“两个凡是”的错误
中央人事调整“不能下,只能上”
一定要发扬民主、加强法制
***的“主题报告”
中央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
九、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转折的里程碑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会议头两天的讨论
对四个政治局委员的批评
关于农业和农村的两个文件和1979年、1980年计划安排
中央领导机构的加强和中纪委的成立
全会公报的通过
十、***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提议与中央决策
会前的准备
会议**天
分清思想路线是非
探讨理论问题
评价***和***思想
总结理论工作的经验教训
错误思潮的泛滥和会上出现的偏差
***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重要讲话
对理论工作务虚会的评价
理论工作务虚会后继续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十一、支持包产到户
从“省委六条”到包工到组
包产到户不胫而走
***肯定和推行包产到户等家庭联产承包制
十二、启动城市改革
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试行经济责任制
疏通流通渠道
实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调整所有制结构
进行综合配套试点
十三、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和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为***平反昭雪
全面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
十四、支持**、***领导国民经济调整
**、***力主“调整”
“新八字方针”的正式确定
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排除阻力,继续调整
十五、倡导对外开放与创办经济特区
***倡导对外开放
赞成建立经济特区,要求“杀出一条血路来!”
“经济特区”正式启动
十六、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
十七、指导公开审判**、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十八、主持做出第二个历史决议
主持起草***国庆30周年讲话
决定要搞一个决议
***提出三项基本要求
胡乔木负责起草工作
四千人大讨论和中央高层人事变动
**的重要建议
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八天讨论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
十九、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伟大历史转折的完成和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二大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打开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后记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史的书,名字叫《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地去阅读每一页,但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1975年到1982年,这段时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想象着,在那个刚刚经历过十年浩劫的时期,整个国家仿佛从一场漫长的梦魇中苏醒过来,人们的心情是复杂而又期待的。而在这个关键的“转折年代”,邓小平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非常好奇,他是在怎样的思想斗争和政治博弈中,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又是在怎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提出了那些后来引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总觉得,历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那些看似平凡的个体,却能在关键时刻,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改变历史的走向。这本书,仿佛就是一部聚焦于这样的时刻,聚焦于这样一位人物的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场景,那些对话,那些思考,究竟是怎样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中国。
评分我一直对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交织的历史进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这个书名,无疑触动了我对中国现代史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的好奇。1975年到1982年,这短短的七八年时间,对中国来说,绝对是风起云涌,意义非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整个国家都像是一艘刚刚经历过巨浪的船,需要重新校准航向。而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这位关键人物,他的思想、他的决策、他的个人经历,无疑是影响国家走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年代,当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确定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思想火花,什么样的政治智慧,能够让他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具有颠覆性的论断?又是什么样的魄力,让他敢于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打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这本书的封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传递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力量的感觉,让我联想到那个年代的中国,虽然经历磨难,但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期盼和重建的决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邓小平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的书,才翻开几页,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书名本身就极具冲击力,一个“转折”字,仿佛就概括了那个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1975年到1982年,这段时间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无疑是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我常常在想,在经历了那样一段特殊的时期后,整个国家如何才能重新凝聚力量,找到前进的方向?而邓小平,这位在那个年代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领导人,他的思想和行动,是如何引领中国走出迷茫,走向改革开放的?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是如何以一种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并做出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决策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又坚定的感觉,仿佛预示着里面记录着一段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故事。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段历史,以及在那段历史中,邓小平所展现出的非凡领导力和历史担当。
评分邓小平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史上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而《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似乎就是描绘这座山峰某个关键时期的重要画卷。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我青少年时期,历史课本上关于“拨乱反正”的章节,总是带着一种朦胧而又充满力量的色彩,仿佛一股暗流涌动,最终冲破了过去的桎梏。那段日子,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挑战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孕育希望、播撒变革种子的关键土壤。我常常会想,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究竟是什么样的决策,什么样的远见,才能让一个国家在经历过巨大的动荡后,重新找到前进的方向?那些被历史铭记的时刻,背后又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智慧?我对于那个时期,尤其是像邓小平这样具有历史担当的领导者,是如何在复杂纷繁的局势中,厘清思路,做出关键性的抉择,从而引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始终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吸引力,预示着一个充满戏剧性转折的故事,我非常期待通过它,能更深入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那位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人物。
评分说实话,在翻阅这本《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之前,我对那个特定时间段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零散的,来自于新闻报道、历史纪录片,甚至是长辈们偶尔忆起的片段。总觉得那是“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国家仿佛在一片迷雾中摸索前行。但“摸索”这个词,总觉得不够精确,因为它暗示了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我隐约感知到,那段时期,一定有某种强大的驱动力在发挥作用。邓小平这个名字,自然是绕不开的核心。我总是好奇,在那个曾经有过那样激烈思想斗争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他是如何重新获得领导地位的?又是如何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那些后来被证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开放的构想?尤其是在1975年,他重新走向政治舞台,但很快又被打倒,之后又在1977年复出,这段跌宕起伏的经历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我非常想了解,在这起起伏伏之间,他个人的思想是如何演变的?又是如何在高压和复杂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去推动中国走向一个新的方向。这本书,从书名来看,似乎就是专门为解答这些疑问而存在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关键年代的真实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