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宋拓英光堂米帖——米芾(之三)
:19.00元
作者:刘远山 责任编辑
出版社:西泠印社
出版日期:2005-06-01
ISBN:97878051791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深,成就以行书为*。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富变化,结体也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砚)山图》传世。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好依据。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所以后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家来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宋拓英光堂米帖——米芾(之三)》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一直认为,学习书法,不仅仅是模仿字形,更重要的是体会书写者内心的情感与精神。而米芾,恰恰是这样一位能够将情感与笔墨完美融合的大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审视他的杰作。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米芾那些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的收录,它们所展现出的那种雄浑、跌宕、磅礴的气势,确实令人震撼。英光堂的刊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拓的韵味,使得那些精妙的笔法得以清晰地呈现。我甚至能从那些飞白处,感受到米芾运笔时的力量与速度。这本书的纸张质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那种略带粗糙的表面,为笔墨的运用提供了绝佳的载体,使得字迹更加生动、传神。对于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米芾的艺术世界。
评分《宋拓英光堂米帖——米芾(之三)》这本书,从整体设计到内容呈现,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编排上的用心。每一篇作品都经过精心布局,留白恰当,让观者能够专注于字帖本身,而不被其他无关的元素干扰。而当翻到米芾晚年的一些作品时,那种沧桑而更显老辣的书风,更是让人为之动容。比如其中一幅,笔画愈发雄浑,结体也更加自由,似乎将一生的才情与抱负,都凝聚在了这寥寥数笔之中。英光堂能够搜集到如此精良的宋拓本,并将其高保真地呈现出来,实属不易。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关键字的演变,以及米芾在不同时期书写风格的变化,都有较为细致的分析。虽然这些分析不是直接写在书页上的文字,但通过版式和字体上的差异,能够引导读者去自行体会和挖掘。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方式,它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学问。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采用了硬壳精装,触感极佳,无论是作为藏书还是赠送给同道中人,都显得十分体面。而随书附赠的解读材料(如果存在的话,我还没细看),相信也会为我提供更多学习上的便利。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米芾的生平,去理解他那“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艺术哲学,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更直接地窥见他艺术创作的源泉。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字帖,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米芾书法演变的史书。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其中。它不仅仅是收录了几幅字帖,而是通过这些宋拓本,勾勒出米芾书风的轨迹。我特别留意了书中收录的一些相对少见的米芾作品,这些作品可能不那么为人熟知,但却能展现出米芾在书法上探索的多样性。比如,有一幅作品,其笔法似乎受到了某种地域性书风的影响,展现出与他标志性风格略有不同的趣味。英光堂的刊刻,在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于原拓的忠实还原,使得这些细微的风格差异得以清晰地呈现。我反复摩挲那些字迹,想象着米芾当时书写的心境,是意气风发,还是愁绪满怀?这种“隔空对话”的体验,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欣赏都无法比拟的。我开始尝试着去模仿其中某个字的写法,细细揣摩它的结构和笔势。我注意到,书中某些字,其结体是多么的奇绝,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功力。这本书,让我对米芾的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刷屏式”的临摹,而是开始思考其背后的艺术逻辑。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书法宝库之中,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我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仔细品读《宋拓英光堂米帖——米芾(之三)》。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收录了几幅字帖那么简单。我看到的是英光堂在艺术传承上的不懈努力。他们所选取的宋拓本,无疑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筛选,每一幅都代表了米芾书法艺术的高峰。我尤其喜欢书中收录的《苕溪诗帖》,那是一种何等飘逸洒脱的风格,每一个字都仿佛在纸面上跳跃、舞蹈。英光堂的印刷技术,将这种动态感完美地呈现出来。我注意到,书中在对某些字的处理上,非常讲究,例如某个字的最后一笔,既有锋芒,又不失力度,这种细节上的处理,恰恰是米芾书法精髓的体现。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书法的工具,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字,而陷入长久的沉思,去体会米芾下笔时的心境,去感受他那“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艺术境界。这本书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厚实而又不失细腻,用毛笔蘸墨临写,感觉非常舒适。
评分每当我翻开《宋拓英光堂米帖——米芾(之三)》这本书,总有一种与时间对话的感觉。英光堂能够如此精心地将这些珍贵的宋拓本呈现出来,实属不易。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米芾那些在不同人生阶段创作的作品的收录,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书法艺术的演变轨迹。比如,我注意到书中收录的某些早期作品,虽然尚显稚嫩,但已经能看出其日后雄浑书风的雏形。而到了中期,他的笔法则变得更加奔放、自由,充满了生命力。英光堂的印刷质量,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一个笔画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纸张的年代感,都得到了高度的还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的书法展览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章法布局考究的作品的呈现,米芾在处理整体布局上的独到之处,总能带给我无限的启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次对中国书法艺术深邃内涵的探索。
评分《宋拓英光堂米帖——米芾(之三)》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书法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对米芾的书法情有独钟,他的字如其人,充满了张力和个性。而这次英光堂的版本,更是让我惊喜连连。我注意到,书中收录的几幅作品,都是米芾创作于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些作品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书风的转变,从早期的峻健,到中期的飘逸,再到晚期的醇厚。英光堂对宋拓本的精选和高质量的影印,让这些细节的呈现显得尤为珍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黄州寒食诗帖》的呈现,虽然它不是米芾创作的高峰期作品,但其悲凉的情感和苍劲的笔力,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每一个笔画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层次,都得到了非常好的还原。我甚至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仿佛真的在触摸古老的拓本。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米芾书法的工具,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字迹,陷入沉思,去揣摩米芾下笔时的心境,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深度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
评分《宋拓英光堂米帖——米芾(之三)》的到来,对于我这样痴迷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精神馈赠。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帖,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与艺术的厚重之作。我细致地翻阅了书中的每一页,尤其是那些收录的宋拓本,英光堂的刊印水准之高,着实令人惊叹。墨色的深浅晕染,笔画的起承转折,甚至连纸张的年代感,都得到了高度的还原,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直接与米芾的笔墨对话。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米芾晚年作品的收录,那是一种经历了岁月洗礼后的老辣与沉静,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屈的生命力。对于我这样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临摹的范本,更是研究米芾书法演变的重要依据。我甚至可以从中挖掘出米芾在创作过程中的细微之处,比如他对墨色控制的独到之处,以及他对结体节奏的把握。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手中关于米芾字帖的一个重要空白,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去理解这位伟大的书法家。
评分终于等到《宋拓英光堂米帖——米芾(之三)》的出版,对于我这样的米芾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指尖轻轻拂过那些印刷精美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跨越千年的墨香。英光堂的版本,向来以其精良的刊刻质量而闻名,而这次的米帖,更是将这种严谨和考究发挥到了极致。开篇的几页,便是米芾那些广为人知的《蜀素帖》和《苕溪诗帖》,虽是拓本,但字里行间的飞扬神采,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蜀素帖》中那种率意奔放的笔法,时而遒劲有力,时而飘逸灵动,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在纸面上跳跃、舒展。英光堂的印刷技术,很好地还原了原拓的质感,墨色的浓淡、笔画的粗细、纸张的年代感,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我反复比对了一些我收藏的米芾其他版本,发现英光堂在细节上的处理,确实更胜一筹。例如,某些字的起笔收笔处的飞白,以及墨色晕染的效果,都比我之前接触到的版本更加清晰,更能体现米芾书写的节奏和力度。这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次与米芾灵魂对话的契机。它让我得以近距离地审视这位“颠张醉素”的笔墨世界,去体会他那“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书写风格。对于想要深入学习米芾书法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我甚至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结合书中的字帖,进行临摹创作,将这份古代的艺术瑰宝,融入到我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这本书的纸张也相当考究,厚实而带有微微的涩感,非常适合用毛笔蘸墨临写,不会出现洇墨的情况,这一点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
评分《宋拓英光堂米帖——米芾(之三)》这本书,是我近来最满意的一次购书体验。作为米芾的书法迷,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展现其艺术精髓的版本。英光堂的这次出版,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我被书中收录的那些宋拓本所震撼,它们所展现出的米芾书法艺术的魅力,是任何现代的复制品都无法比拟的。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米芾那些著名作品的收录,例如《蜀素帖》和《苕溪诗帖》,这些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以及米芾在其中展现出的超凡才情,都让我为之倾倒。英光堂的印刷技术,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墨色的深浅晕染,笔画的起承转折,甚至连纸张的年代感,都得到了高度的还原,让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直接与米芾的笔墨对话。我甚至可以从这些字迹中,感受到米芾运笔时的速度与力量,体会到他那“刷字”的洒脱与不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深度品鉴。
评分拿到《宋拓英光堂米帖——米芾(之三)》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一直对米芾的书法着迷,他的“刷字”艺术,那种不拘一格的洒脱,总是让我惊叹不已。而英光堂的版本,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收录的米芾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宋拓本,质量上乘,细节丰富。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米芾早、中、晚期作品的收录,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书风的演变过程。从早期带有晋唐遗韵的严谨,到中期追求个性解放的奔放,再到晚期沉淀下来的醇厚与老辣,每一步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英光堂的印刷技术,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墨色的深浅浓淡,笔画的飞白与顿挫,都得到了非常好的还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书法展览之中。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一些小字作品的呈现,这些作品往往更能体现出米芾驾驭笔墨的功力,字虽小,却精神饱满,笔笔有力。这本书的纸张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具有一定的韧性,非常适合进行临摹。我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每天埋头于字帖之中,仔细地揣摩每一个字的结构和笔势。这本书,无疑为我的书法学习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