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泰斗饶宗颐领衔国际汉学鼎力打造;引进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集合传统经典、国学变革
书名:中信国学大典·梦溪笔谈
定价:50.00元
作者:冯锦荣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1
页码:43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78351
"1、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国学变革
2、 的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阵容,全球汉学界的学者倾力打造
3、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4、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良药
5、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
6、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梦溪笔谈》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梦溪笔谈》记载的典章制度、人事官政等政治资料,以至唐代至北宋初期关于音乐、诗歌、绘画等人文艺术的趣闻逸事,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当时政治、艺术与文化的认识。此外,还记录了大量关于数学、天文、历法、工程、建筑、医药等科学范畴的材料。当中不少题目,更是沈括自己的科学见解和新理论、新方法,这正是《梦溪笔谈》与一般的笔记作品不同之处。沈氏对科学问题的各种洞见,更为人所称颂。本次重新导读注释,发现这部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经典著作的智慧。"
"《梦溪笔谈》导读
故事——追本溯源
卷一·故事一
卷二·故事二
辨证——纠谬以存真的知识态度
卷三·辨证一
卷四·辨证二
补笔谈·卷一
乐律——古代音乐原理阐微
卷五·乐律一
卷六·乐律二
象数——传统天文理论发微
卷七·象数一
卷八·象数二
补笔谈·卷二
人事与官政——做人为官的写照
卷九·人事一
卷十·人事二
卷十一·官政一
卷十二·官政二
权智——古人智慧的颂扬
卷十三·权智
补笔谈·卷二
艺文与书画——文学艺术生活风貌
卷十四·艺文一
卷十五·艺文二
卷十六·艺文三
卷十七·书画
技艺与器用——古代良工巧艺实录
卷十八·技艺
卷十九·器用
神奇与异事——怪异现象与物事的记述
卷二十·神奇
卷二十一·异事(异疾附)
谬误与讥谑——揭示世人错误的认知
卷二十二·谬误(谲诈附)
卷二十三·讥谑
杂志——纷纭世事的大熔炉
卷二十四·杂志一
卷二十五·杂志二
药议——对药物学的认识
卷二十六·药议
补笔谈·卷三
名句索引 "
"导读
冯锦荣
日本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副。研究范围包括东亚科学技术史、科学仪器及地理舆图史等。
.........................
译注
冯锦荣
林学忠
日本国立筑波大学硕士,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系导师。主要研究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史、中国近代史。
陈志明
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博士,研究范围包括明清思想与文学。现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讲师。"
"《梦溪笔谈》导读
知识爆发时期的理性产物
一、沈括的生平
十一世纪的北宋知识界,上至帝主,下至士大夫官僚,都呈现出致力于“大宇宙”探索的思想倾向。在这宏大的思想氛围下,他们尝试对社会与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的分类与综合,企图以“理”“气”“数”等观念阐发天地、万物背后的“体”及其相互关系之中的“用”。沈括出生两年后,即景祐元年(一○三四),宋仁宗(赵祯,一○二二至一○六三在位)系统地把其植基于《尚书·洪范》“建用皇极”的帝王学理念推衍到天文、律历、五行等领域及相关文献编纂的事业上去。他在康定元年(一○四○)更亲撰《洪范政鉴》十二卷向群臣展示。
沈括(一○三二至一○九六),字存中﹐北宋钱塘人,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出身自官宦家庭,父亲沈周曾任侍御史,又经历多次外迁,沈括都随行。虽然都不是显要职位,但这些经历却丰富了沈括的阅历。沈周死后,沈括以父荫获授沭阳县主簿的小官,可是他并不满足于此,特意要循科举之途进入官场,在嘉祐八年(一○六三)三十一岁时,登进士第,正式由士人的途径晋身官场。其后获推荐入京任昭文馆编校,后迁馆阁校勘。其间,又参与详定浑仪的工作。昭文馆的官虽然不大,但因缘际会,他得以阅读到北宋初年聚集在京师的大量典籍,而详定浑仪的工作,又使他接触到天文、历算以至观测仪器的设计和制作等范畴的专门知识。沈括自己对各种学问也有浓厚兴趣,加上他无论做事治学,都一丝不苟,因此这段时间,他的学问进步很快。
四十岁服母丧期满后,沈括再度回京,任大理寺丞、馆阁校勘,又充检正中书刑房公事。这段经历,又使他对北宋的司法制度有所认识。其后,他奉命提举疏浚汴渠,由于工程需要,他努力研究测量方法,提出了分层筑堰法来测量汴渠的高度。这段时间,他又兼任提举司天监,负责改制浑天仪和编修新历的工作。他大胆推荐布衣卫朴入监参与修历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沈括除了阅读大量天文书籍外,还重视实测。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观测极星位置的变化,绘图二百多帧。
熙宁六年(一○七三),因王安石之荐,沈括负责两浙水利。次年,安石罢相,但沈括的仕途并没有因此而受阻。同年,擢为知制诰,又为河北路察访使,兼判军器监。熙宁八年(一○七五),沈括受命出使辽国,跟辽人谈判宋辽边境问题,取得成果。使辽期间,又对沿途所见所闻详细记述,著成《熙宁使虏图抄》。同年,他又诏为权发遣三司使,参与国家财政工作,对北宋的财政和税收制度提出了不少建议。
熙宁十年(一○七七),沈括因事被劾,出知宣州。元丰三年(一○八○),改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奉密旨练兵,以备对西夏用兵。翌年,宋廷发兵攻西夏。元丰五年(一○八二),因徐禧轻敌大败,沈括受牵连,以“坐始议城永乐,既又措置应敌俱乖方”,贬为均州团练副使。自此,沈括仕途便告结束。往后数年,他辗转回到润州,居于梦溪园。元祐七年(一○九二)前后,他写成了《梦溪笔谈》,过了几年,绍圣三年(一○九六)六十五岁卒。
沈括在朝廷当过不同的官,都有所建树。而且,对于各个官位的沿革和所需知识,他也是认真学习,遇到不明白处,又不厌其烦地问个究竟,因此造就了他学问知识的广博。《宋史》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正正反映了他治学严谨认真的特点。而晚年写成的《梦溪笔谈》,正是他广博学问的全记录。
可惜的是,沈括的著作大多散佚不存,犹幸的是他晚年居于梦溪园,把平日所见所闻和思考的事情逐条记录,成《梦溪笔谈》一书。当中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自然科学方面,包罗了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理、地质、生物、化学、建筑、工程、医药等科学内容;人文科学方面,记录了古今文学艺术、史学考证、语言文字、音乐绘画等的数据;政治兴革上,他对制度沿革、外族兴衰、名臣言行等也多有记载和评议。
像《梦溪笔谈》(以下简称《笔谈》)这类笔记作品,唐宋时期有很多,例如沈括在《笔谈》中多次提到唐人段成式撰的《酉阳杂俎》便是相类的作品。可是段氏之书,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评《笔谈》则说“括在北宋,学问为博洽。于当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钟律尤所究心”,“汤修年跋称其目见耳闻,皆有补于世,非他杂志之比。勘验斯编,知非溢美矣”。是书与别书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其集人文与科学知识之大,而且所记所录,都是沈括自己耳闻目睹之事或读书心得,虽然有些内容近似迷信,但都是当时宗教信仰的反映,对于荒诞不经之事,他是鲜少记录下来的。至于各种现象,沈括也尽力解说。如果不明个中原因,就清楚说明。这比其他虚实不分的笔记作品,无疑是更具理性批判和可读性的。
……"
当我翻开《梦溪笔谈》,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它不像某些古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沈括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从天文地理的宏大叙事,到花鸟虫鱼的细微描摹,再到器物制作的精巧工艺,这本书仿佛将宋代的社会生活、科技发展、自然风貌都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奇闻异事的记载,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片段,实则闪耀着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光芒。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分析、推理,甚至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即使放在今天也显得弥足珍贵。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漫谈,他和你分享他对世界的种种发现,时而让你惊叹,时而让你若有所思。书中那些关于地质、矿产、医学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中信国学大典能够收录这部著作,并且由饶宗颐先生进行审校,无疑是对这部经典的最大肯定,它让这部充满生命力的古籍能够以最完备、最准确的面貌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领略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评分《梦溪笔谈》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是一本被精心编排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探险家,用他的眼睛、他的大脑,为我们描绘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沈括先生的笔触,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现实的观察,他谈论起天文地理,就像是在绘制一幅宇宙星图;他讲述起技术发明,就如同在展示一件件精妙的工艺品;他描绘起自然现象,又仿佛是在捕捉瞬间的生命之美。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无所不谈”,从宏观的宇宙到微观的尘埃,从自然的奥秘到人文的变迁,无不被他收入笔下。我尤其欣赏他对科学原理的探索,那些关于力学、光学、声学的讨论,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科学精神。而且,他的文字语言,虽然是古文,却并不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信国学大典能够精选并出版这部著作,实乃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一大贡献,而饶宗颐先生的学识与审校,更是为这部经典锦上添花,让这部充满智慧的古籍得以以最光辉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无穷的营养。
评分初次接触《梦溪笔谈》,就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古老书斋门,扑面而来的并非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种鲜活而灵动的智慧之光。沈括,这位宋朝的博学大家,在他的笔下,万事万物仿佛都获得了生命,从天文地理到器物制造,从自然现象到人事变迁,无不以一种极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求实的态度被一一呈现。读这本书,感觉像是与一位穿越千年的智者在对话,他时而惊叹于星辰的运行轨迹,时而沉迷于墨色的变化奥妙,时而又对世间万物的构造与功能娓娓道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杂”,这种杂乱无章的表象下,实则蕴含着一种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它不拘泥于某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像一个博采众长的集大成者,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呈现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尤其是一些关于技术和发明的部分,比如对指南针的记载,对印刷术的论述,以及对地质构造的观察,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求知,不应局限于书本,更在于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和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探究。中信国学大典收录此书,无疑是对中华文明瑰宝的一次重要整理和传承,而饶宗颐先生的贡献,更是为这部经典增添了厚重的学术分量,让人在领略沈括智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代学者的传承与创新。
评分翻开《梦溪笔谈》,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国度,沈括老先生的笔触,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好奇和成年人的睿智,将这个世界解剖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内容,从天上飞的星辰到地下爬的虫蚁,从宫廷里的规制到市井中的风物,无所不包,无所不精。最让我着迷的,是他描述那些自然现象时的那种细致和严谨,仿佛他亲自观察了千百遍,然后用最精炼的文字将其记录下来。比如他对山川地貌的描述,他如何解释岩石的形成,如何理解潮汐的涨落,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技术和科学精神。而且,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罗列,更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和感悟,使得文字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读到他对于音乐、美术、文学的见解,我又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风雅的文人雅士在神交。这种将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是现代许多著作难以企及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使得这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巨著得以重现,而饶宗颐先生的审校,更是确保了其文本的准确性和学术价值,让我们可以更安心地去品味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去感受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热爱。
评分《梦溪笔谈》这部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份来自遥远过去的“百科全书”,只不过它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条条框框,而是以一种更加自由、随性的方式,将沈括先生所观察到的、所思考的一切倾注笔端。他谈论天文,讲到历法,仿佛就能看到他仰望星空的专注;他描绘器物,细致到每一个零件的构造,又让我看到他动手实践的执着。最令我惊叹的是,他对于科学原理的探索,那种刨根问问的精神,即便是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理论体系的宋代,也能触及到如此深邃的洞察。比如他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对声学原理的探究,都展现了他非凡的科学思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严谨的科学论述,又不乏生动的文学描写,使得阅读过程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乐趣。它让我体会到,知识的获取并非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满足内心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中信国学大典所呈现的这部《梦溪笔谈》,在饶宗颐先生的学术指导下,更是增添了几分可靠与权威,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传世之作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