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早年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以平定震濠叛乱加封新建伯。创立了“知行合 ”的学说。王阳明不仅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阳明心学,于诗词歌赋方面亦有极深的造诣。王阳明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享年56岁,谥文成。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 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 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传承与发展儒学的贡献尤为卓著。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象山,而形成为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或曰阳明学、王学。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东亚guo家,成为东方文化的 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史王守仁传
王文成公全书序
卷
【语录 】 传习录 上
卷二
【语录二】 传习录 中
卷三
【语录三】 传习录 下 附录 朱子晚年定论
卷四
【文录 】 书 始正德己巳至庚辰
卷五
【文录二】 书二 始正德辛巳至嘉靖乙酉
卷六
【文录三】 书三 始嘉靖丙戌至戊子
卷七
【文录四】 序记说
卷八
【文录五】 杂著
卷九
【别录 】 奏疏
卷十
【别录二】 奏疏二
卷十
【别录三】 奏疏三
卷十二
【别录四】 奏疏四
卷十三
【别录五】 奏疏五
卷十四
【别录六】 奏疏六
卷十五
【别录七】 奏疏七
卷十六
【别录八】 公移 提督南赣军务征横水桶冈三浰
卷十七
【别录九】 公移二 巡抚江西征宁藩
卷十八
【别录十】 公移三 总督两广平定思田征剿八寨
卷十九
【外集 】赋骚诗
卷二十
【外集二】诗
卷二十
【外集三】书
卷二十二
【外集四】序
卷二十三
【外集五】记
卷二十四
【外集六】说 杂著
卷二十五
【外集七】墓志铭 墓表 墓碑 传 碑刻 赞箴祭文
卷二十六
【续编 】
卷二十七
【续编二】书
卷二十八
【续编三】
卷二十九
【续编四】
卷三十
【续编五】
卷三十
【续编六】
卷三十二
【年谱】 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征赣
卷三十三
【年谱】 二 自正德己卯在江西至正德辛巳归越
卷三十四
【年谱】 三 自嘉靖壬午在越至嘉靖己丑丧归越
卷三十五
【年谱】 附录 自嘉靖庚寅建精舍于天真山至隆庆丁卯复伯爵
卷三十六
【年谱】 附录二 年谱旧序至论年谱书
卷三十七
【世德纪】
卷三十八
【世德纪】 附录
总而言之,这套书的价值远超于其装帧和纸张所赋予的物理价值。它像一座结构精密的知识迷宫,入口宽敞,但内里层层递进,需要读者付出专注的努力才能领略其全貌。我特别喜欢它收录的那些与弟子之间的往来书信,这些信件比单纯的理论阐述更有人情味,更贴近实践。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圣人如何将高深的哲学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境,如何教导他人克服恐惧、坚定信念。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学问是“活的”,它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随时可以拿出来,投入到我们当下生命体验中的指导原则。它让我对“人性的潜能”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令人称道。很多古籍的影印本或整理本,常常因为字体过小或者行距过于紧凑,导致阅读体验极差,时间一长眼睛就非常疲劳。但这部《全集》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清晰的宋体(或仿宋体)配上恰到好处的字号,让长时间的沉浸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更值得一提的是,注释和校勘部分的呈现方式,它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地在正文旁边堆砌文字的做法,而是巧妙地将繁复的考据和解释放在页眉或页脚,保证了主文本的流畅性,这对于追求阅读沉浸感的我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当我被某一句精彩的论述所震撼时,目光可以自然而然地滑向脚注,获取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设计体现了对读者心流状态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部《王阳明全集》初捧在手,便有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和装帧的设计,都透着一种对经典的敬畏。我个人一直对明代的心学流派抱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阳明先生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总觉得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行动力缺失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翻开卷首的序言和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在整理这些浩如烟海的著作时所付出的心血,清晰的脉络划分,使得即便是初涉阳明学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想轨迹,逐步深入。我尤其欣赏它在选本上的考量,力求全面又不失精炼,既能满足学者对原典的严谨要求,也兼顾了普通爱好者对整体把握的需求。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到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古籍韵味,又不至于被繁琐的考证所困扰,可以说,这是开启阳明思想大门的钥匙。
评分真正让人沉下心去读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读着王先生在困顿中体悟出的“心即理”,我仿佛能听到他在龙场悟道时的那一声长啸。与其他儒家经典相比,阳明学似乎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的道德自觉。这套《全集》的编排,似乎也暗合了这种“由内而外”的探索路径,它并非冰冷地罗列语录,而是通过章回的推进,让人一步步走进他思想的内核。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关于“致良知”的阐述后,会合上书本,对着窗外发呆许久,思考着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知而不行”的瞬间。这种促使人反思、激励人向善的力量,是这部书最动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古代哲学,更是一剂针对现代人精神惰性的强效药方。
评分从版本校对的角度来看,这套《全集》的严谨程度令人放心。对于像王阳明这样影响深远的大家,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后人增删的痕迹,都是研究中必须面对的难题。我特地比对了其中几篇流传较广的奏折和书信,发现此版本在字句的考订上,似乎下了极大的功夫,不仅注明了出处,很多存疑之处也做了合理的说明,这对于希望进行学术性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这种对文献本体的尊重和审慎态度,是衡量一套“全集”价值的基石。它体现了编纂者对学术诚信的坚守,让读者在使用过程中,不必时刻担心自己是否正在阅读的是一个被曲解或简化的版本,可以无碍地直面先贤的原始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