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集(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唐寅集(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道振张月尊... 编
图书标签:
  • 唐寅
  • 明代文学
  • 诗词
  • 绘画
  • 书法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
  • 艺术
  • 文化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
ISBN:9787532564149
商品编码:26320571162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唐寅集(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 作者:(明)唐寅|校注:周道振//张月尊
  • 定价:92
  • 出版社:上海古籍
  • ISBN号:978753256414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9-01
  • 印刷时间:2013-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687
  • 字数:485千字

编辑推荐语

《唐寅集(精)》汇辑传世《唐伯虎集》七种刻本全部作品为前六卷,以六如居士制义及画谱为附集四卷,还从抄本、墨迹、书画文献中补辑得诗文词曲六卷,并附录原集序跋、史传铭赞、轶事、诗文评论、诗文赠答、年表等六卷资料。辑校者周道振先生是**的碑帖鉴藏家,本书由他和夫人张月尊女士共同署名,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详尽的唐伯虎集。


《画中游:明代文人画的辉煌与流变》 引言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绘画艺术长河中,明代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高雅的格调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笔墨丹青的技艺展现,更是明代士人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凝练与投射。从苏州的烟雨江南到北京的帝王宫阙,从繁华都市的市井百态到隐逸山林的清幽绝迹,明代文人画以其包罗万象的题材和意境深远的构图,勾勒出那个时代文人心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情怀。 本卷《画中游:明代文人画的辉煌与流变》旨在深入探寻明代文人画的发展脉络,解析其艺术特征,并重点介绍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杰出画家及其代表作品。我们将穿越历史的烟云,走进那些文人的书斋,感受他们笔下的山水、花鸟、人物,理解他们寄情丹青的用意,体味他们“以画载道”的哲学追求。 第一章:文人画的崛起与时代背景 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商品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海外贸易的拓展,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与此同时,士人阶层在政治上的相对宽松环境(尤其是在明中叶以后),以及宋明理学的深远影响,使得文人更加注重个体精神的抒发和内心世界的探索。 文人画,作为一种区别于宫廷画和民间画的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士人”的参与。它强调的是画家的个人修养、学识、品格和精神境界,而非仅仅是技法的娴熟。唐伯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明代大画家,无不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博的学识,他们的绘画作品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哲学思考。 第二章:明代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明代文人画的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宋代文人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写意为主,兼顾写实: 文人画追求的是“意”,即画家的主观情感、精神意境的表达。通过简练的笔触、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构图的虚实相生,营造出“得意忘形”的艺术效果。但同时,明代画家也并未完全摒弃写实,尤其在描绘景物时,力求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 笔墨情趣: 笔墨是文人画的灵魂。书法用笔的提按顿挫、使转曲折,直接融入绘画之中,使得线条不仅仅是描绘物象的工具,更成为承载画家情感、表达艺术家个性的媒介。墨的运用,从淡雅的渴笔到浓郁的泼墨,都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诗书画印结合: 明代文人画尤为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在画面上题诗,可以进一步阐释画意,抒发情怀;行书、楷书的题款,本身就是一幅书法艺术品;印章的盖落,则为画面增添了鉴藏信息和点睛之笔。这种“四绝”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内涵。 题材广泛,意境深远: 山水、花鸟、人物是文人画的常见题材。山水画中,崇尚表现自然之美,寄托隐逸情怀;花鸟画中,常以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高洁品格,或描绘四时景物,寓意人生哲理;人物画则多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表现隐士高人、仕女游园等场景,都旨在传达某种道德观念或人生理想。 师承与创新: 明代文人画在继承前代大师如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人的技法与精神的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们或融合各家所长,或独辟蹊径,为文人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章:吴门画派的辉煌 明代文人画的发展,以“吴门画派”为代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吴门,即今苏州,是当时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汇聚了众多杰出的画家和文人。 沈周(1427-1509): 被誉为“吴门画派之祖”。沈周为人温厚,学识渊博,其画风浑厚朴实,构图严谨,用笔苍劲。他尤其擅长山水画,继承并发展了元代黄公望、王蒙的画风,形成“沈家山水”的独特风格。其作品《落花诗意图》、《庐山高图》等,都展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文徵明(1470-1559): 沈周的弟子,也是明代最负盛名的画家、文学家、书法家之一。文徵明画风细腻秀丽,笔致温润,尤其擅长细笔山水和花卉。他的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既有淡雅清逸之作,也有粗放雄浑之笔。其代表作如《江南春色图》、《溪山行旅图》等,都体现了他高雅的艺术品味和精湛的绘画技巧。 唐寅(1470-1523): 笔名六如居士,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明代最富传奇色彩的画家。唐寅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山水画受沈周、文徵明影响,但又更显秀逸俊朗,线条流畅,设色明丽。他的人物画尤为出名,既有工笔仕女的柔美,也有水墨写意的洒脱。作品《溪山行旅图》、《秋风纨扇图》等,都展现了他“才高命薄”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唐寅的画作,常常流露出一种放浪不羁的情怀,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相得益彰。 仇英(约1494-1552): 吴门画派中唯一一位非文人出身的画家,以其精湛的工笔技法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力著称。仇英曾为铜器工匠,后随周臣学画。他的画风工细秀丽,尤擅长描绘人物和山水。他善于模仿古人,又能在模仿中有所创新。作品《清明上河图》(仇英仿)、《汉宫春晓图》等,都展现了他卓越的写实功力和对历史题材的深刻把握。 吴门画派的画家们,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但各有侧重,各有千秋,共同将明代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度。 第四章:其他地区的文人画发展 除了吴门画派,明代其他地区的文人画也各有发展。 浙派(早期): 明代早期,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画风仍有一定影响,其画风粗犷豪放,笔法凌厉,善于描绘山水人物,但后期逐渐衰落。 华亭派: 在明代后期,松江(今上海)地区兴起了华亭画派,以董其昌为代表。董其昌不仅是杰出的画家,更是重要的画史理论家。他提倡“南北宗论”,强调文人画的“逸品”地位,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山水画以“墨戏”为宗,注重笔墨的趣味性和韵律感,追求“以书入画”的艺术效果。 第五章:明代文人画的时代意义与传承 明代文人画的兴盛,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文化的面貌。它所代表的“逸格”精神,即追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和高雅情趣,在历代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明代文人画的艺术遗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从清代的“扬州八怪”到近现代的国画大师,都能从中汲取营养。文人画所倡导的“以画载道”、“诗情画意”的艺术理念,至今仍是许多艺术家追求的目标。 结语 《画中游:明代文人画的辉煌与流变》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的时代。通过对明代文人画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欣赏到那些传世名作的艺术之美,更能理解画家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文人画,如同一个永恒的精神之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中国士人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咳,说实话,我对这套丛书里那些魏晋风流的书卷印象最为深刻。读那些玄远清谈,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兰草香气,耳边萦绕着竹林七贤的清狂笑声。尤其是其中几篇关于“自然”与“自我”关系的探讨,视角极其独特,与现代人被物欲捆绑的生活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张力。有个段落描述了隐士在山水间寻求精神自由的场景,那种笔法,细腻到能感受到每一片落叶的轨迹,每一缕溪水的温度。这种文学的“境界感”是当代很多作品难以企及的。不过,我也得说,有些篇章的注释略显单薄,对于初涉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备一本工具书辅助理解其中的典故和复杂的哲学概念。但瑕不掩瑜,光是那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这套书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通往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

我最近刚把关于元曲的部分啃完,简直是酣畅淋漓!那股子市井烟火气和直抒胸臆的力度,和前面那些雅致的诗词完全是两个极端,却同样迷人。特别是那些杂剧的唱词,节奏感极强,读起来简直能让人跟着拍子哼唱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对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刻画,那种带着辛酸的幽默和对不公的控诉,极其尖锐有力。比如某部剧里对贪官污吏的讽刺,用词犀利,比喻巧妙,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编选者似乎深谙文学的“多面性”,没有将古典文学局限在“高雅”的象牙塔里,而是将其还原到了它本应存在于市井和剧院的活力之中。这种全景式的展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文学史的认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纸张的边缘在频繁翻阅后,似乎有些容易卷曲,但这可能也是因为我太爱不释手,看次数太多了的缘故吧。总而言之,这套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回票价。

评分

这丛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呈现。不同于市面上许多追求“廉价感”的普及本,这里的字体选择、行距留白,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每打开一页,都像是在面对一幅精心布局的书法作品,视觉上极为舒适,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有明显的疲劳感。我个人对那些古籍的影印本情有独钟,这套书里收录的几部宋刻本的重印效果,简直是栩栩如生,仿佛能触摸到雕版留下的细微纹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是通过精良的印刷工艺传递出来的,这本身就是对古典文本的一种至高敬意。我发现,好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文字本身,载体和呈现方式同样重要。这套丛书完美地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审美的愉悦性。它不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一件值得收藏和世代传承的文化珍品。那些古人的智慧,在这样的载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这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于其中几本,尤其是那几册涉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读得我心潮澎湃。光是欧阳修的散文,那种行文的跌宕起伏,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就足以让人连夜挑灯细读。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一篇关于为官之道的论述,里面的见解即便放在今天,也让人感到振聋发聩。作者的笔力之雄健,那种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的叙事技巧,真是高超。而且,这丛书的选本眼光独到,不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家名篇,还挖掘了一些相对冷门但价值极高的篇章,让我这个“老读者”也发现了许多新的宝藏。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手感温润,排版疏密得当,让人在阅读时倍感愉悦。对于想要系统性地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脉络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和常备书架上的中流砥柱。它不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座座历史的剪影,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与风骨。

评分

让我来谈谈我对其中关于古代诗歌理论专著的看法吧。这部分内容简直是诗词创作的“武功秘籍”!它系统地梳理了从《诗经》到近体的格律、意境的生成、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我过去只停留在“欣赏”诗歌的层面,但读了这套书里的理论篇章后,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那些诗句能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老到,既有对意境的宏观把握,又不乏对单个字词斟酌推敲的微观剖析。例如,它对“点睛之笔”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篇,发现了很多过去忽略的微妙之处。对我个人而言,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进入”古典文学创作核心的钥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揭示了创造美的内在规律。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欣赏者,转变成了一个有意识地去探究美的结构的人,这种收获是难以估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