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4册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 全套 国文学戏剧小说 中国古诗词赏析

全4册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 全套 国文学戏剧小说 中国古诗词赏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四大名剧
  • 戏曲
  • 中国古典小说
  • 古诗词
  • 名著
  • 文学
  • 传统文化
  • 戏剧
  • 唐明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神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1315
商品编码:271408272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名剧
开本:32开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中华经典名剧 全4册

桃花扇 书号:9787101121582 页码:437 定价:28.00元

西厢记 书号:9787101122091 页码:352 定价:23.00元

长生殿 书号:9787101122107 页码:363定价:24.00元

牡丹亭 书号:9787101121315 页码:438 定价:28.00元

总定价:103.00元

出版社:中华书局

装帧:平装



《长生殿》,清初洪昇创作,共二卷,五十出。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通过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同时又表达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者的同情,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作者简介

【原作者简介】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天资聪颖,工于诗词,善写戏曲。与孔尚任齐名,时称“南洪北孔”。戏曲作品今仅存传奇《长生殿》与杂剧《四婵娟》两种。诗词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诗骚韵注》《啸月楼词》《昉思词》《四婵娟室填词》等。

《桃花扇》是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剧”。如孔尚任自己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中原才子侯方域,巧遇秦淮佳人李香君,题诗定情宫扇上,却难抵历史的风云变幻——李自成陷落京师,八旗军摧垮南朝。侯李情缘在烽火板荡的晚明变局中,如柳絮浮萍,相遇相散,儿女情与家国情交织着,吟唱出一首婉曲、浩荡长歌。此剧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剧创作的顶端水平。

剧本结构亦别具一格。与之前的明清传奇剧本不同,在四十出之外,又设置了“试一岀”、“闰二十出”、“加廿一出”、“续四十出”,一改传奇创作中副末开场、生旦家门等传统模式,别开生面。每出末尾,留有云亭山人(孔尚任自号)的评点。此剧定稿上演后,马上引起轰动。连康熙帝都不仅阅读剧本,还观看演出,看到《设朝》《选优》出时,就会皱眉顿足,感慨:“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以此自警。此后《桃花扇》一直盛演不衰,还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以不同的形式在舞台、荧屏上上演,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

【原作者简介】

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又字聘之,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称“南洪北孔”,在戏剧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着极高成就。孔尚任工诗文,考订乐律,精通金石字画,著述甚富,有《岸堂文集》《湖海诗集》《会心录》《石门山集》《宫词百首》《长留集》等,编纂了《平阳府志》《莱州府志》等。曾与顾彩合撰《小忽雷》传奇(存),《大忽雷》杂剧(存),但真正令他名播文坛、长载史册的,是《桃花扇》。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五楔子。《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作者简介

【原作者简介】

王实甫(生卒不详),名德信(一说名信德),实甫是其字。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河北定兴人),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王实甫为明代前期作家,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牡丹亭》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汤显祖将原本不足四千字的话本小说扩充为55出的鸿篇巨制,并对故事做了创造性改编,使“人鬼恋”的话本脱胎换骨,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牡丹亭》在人与人、人与鬼、人与神之间,形成层层叠叠的戏剧冲突和峰回路转的戏剧情节,呈现出缠绵的情怀与优美的意境。

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她的绝望爱情、彻骨悲伤源于貌似和谐的现世秩序的严重残缺。面对这种残缺,杜丽娘不是妥协,而是以青春生命的毁灭去追求超过生命的真挚爱情。通过凄恻而壮丽的毁灭,在冲突中实现对理想人格自由的追求,这些闪耀着“现代”色彩的理念使《牡丹亭》具有了同题材作品未曾达到的高度,揭开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生命美学的新篇章。也正因如此,四百年来,《牡丹亭》无论在书斋案头,还是在歌舞场上,一直活跃非凡,影响惊人。

《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作者简介

【原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主要戏剧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绝代风华,情深几许:四大名剧的经典永恒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四部剧作——《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和《长生殿》——以其精妙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人物刻画、优美的诗词语言和对人情世态的细腻描摹,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拨动人心最深处的弦。它们不仅是戏曲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情、命运、忠诚与背叛、繁华与衰败的深刻寓言。 《西厢记》:情窦初开,冲破礼教的青春咏叹 王实甫的《西厢记》,无疑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之一。它以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为蓝本,却赋予了故事更为鲜活的生命力与更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故事围绕着书生张生与相国千金崔莺莺之间,历经重重阻碍,终成眷属的爱情历程展开。 剧作的魅力首先在于其对爱情的描绘。从初见的惊鸿一瞥,到“月下联诗”的试探与情愫暗生,再到“拷红”的巧妙设计与“赖婚”的坚定反抗,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少年少女在懵懂情窦初开时,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大胆的追求以及面对世俗礼教时的勇气。他们的爱情,是对封建礼教压抑下个性解放的呼唤,是对追求真挚情感的赞美。 人物的塑造同样精彩。张生,一个有才情、有担当的读书人,他的爱情不羁,但骨子里却有着对真爱的执着。崔莺莺,这位美丽聪慧的大家闺秀,她身上既有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又有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她的成长与反抗,是那个时代许多女性内心挣扎的缩影。而红娘,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她的聪慧、机敏、仗义,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更是对传统社会中女性智慧与力量的肯定。她的每一次机智的周旋,每一次巧妙的配合,都为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增添了无限的戏剧张力。 《西厢记》的语言更是精妙绝伦,被誉为“词宗”。剧中充斥着大量优美动听的唱词,既有“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这样脍炙人口的祝福,也有“白马 piao piao,送我到西厢”这样描绘心境的细腻词句。这些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至今读来仍让人心神荡漾。 《牡丹亭》:情之所钟,生死不渝的奇幻绝恋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另一部关于爱情的传世之作,它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跨越生死的惊世爱情。故事围绕着岭南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展开,她因梦见书生柳梦梅而情根深种,最终抑郁而亡。魂游地府,又与柳梦梅重逢,最终破棺而出,还魂复生。 《牡丹亭》最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其对“情”的极致推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句经典的开场白,直接道出了剧作的核心思想。它认为,“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超越生死的力量。杜丽娘的爱情,是一种至死不渝的执念,是灵魂深处的渴望,这种情感的力量,足以颠覆生死常理,实现“还魂”的奇迹。 杜丽娘的形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鲜活的女性形象之一。她饱读诗书,心灵敏感,对封建礼教的压抑有着深刻的体验。她的“闺思”是全剧情感的基石,从初春的淡淡愁绪,到盛夏的浓烈思念,再到秋日的凄凉绝望,情感的层层递进,将一个被禁锢在闺阁中的少女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柳梦梅,这位痴情的书生,他的执着与勇敢,与杜丽娘的爱情形成完美的呼应。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对“情”的哲学探索,更在于其瑰丽奇幻的想象力。剧中的“皂雕”、“游园”、“惊梦”、“寻梦”、“幽会”、“冥判”、“还魂”等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将现实与梦境、生与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汤显祖的语言,同样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他运用大量的比喻、象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观众在欣赏优美唱词的同时,也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桃花扇》:家国情仇,乱世中的悲欢离合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中国清代传奇的代表作,它以明末清初的动荡历史为背景,将个人的爱情悲剧与国家兴衰的宏大叙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故事围绕着秦淮名妓李香君与翩翩才子侯方域的爱情展开,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爱情历经坎坷,最终以国破家亡的悲剧收场。 《桃花扇》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鲜明的历史厚重感和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剧作者借李香君坚守民族气节、不屈附逆的故事,深刻地批判了南明朝廷的腐败无能,以及当时社会上人性的扭曲与道德的沦丧。“风流才子,家国沦丧”的悲剧,是对一个时代凋零的深刻反思。 李香君,这位风尘女子,却有着比许多王公贵族更纯粹的民族气节和爱情观。她的“桃花扇”,不仅是她与侯方域爱情的信物,更是她不屈精神的象征。在侯方域因权势而短暂屈服于阮大铖时,李香君用血和泪在扇上点点桃花,既是对爱情的坚守,也是对民族气节的捍卫。她的形象,是中国古代女性身上独立、坚韧、忠贞品质的集中体现。 侯方域,这位才子,他的爱情与政治立场之间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的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文人的无奈与困境。剧作者对侯方域的描绘,既有对其才情的欣赏,也有对其软弱的批评,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可信。 《桃花扇》的语言,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融合了昆曲和弋阳腔的特点,唱词典雅精炼,既有深情的叙述,也有激昂的批判。其中,“访戴”、“沉江”、“题扇”等经典情节,以及“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样充满哲理的唱词,都成为了后世传诵的名句。 《长生殿》:天长地久,情比金坚的神话永恒 洪昇的《长生殿》,是一部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鸿篇巨制。它以史实为基础,加入了神话传说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将一段帝王将相的爱情,升华到了追求“天长地久”的永恒主题。 《长生殿》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忠实描绘,又有对爱情超越现实的浪漫想象。剧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描绘,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动人的细节,从“七夕长生殿上誓”的浪漫誓言,到“马嵬坡下”的生离死别,再到“月下重逢”、“天上人间”的追寻,展现了爱情的甜蜜、权力的诱惑、命运的无常以及最终对永恒爱情的渴望。 杨贵妃的形象,既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绝代佳人,又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的美貌、她的才情、她的命运,都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唐玄宗,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在爱情面前,也展现出了普通男人的痴情与无奈。 《长生殿》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对“人鬼神”三界的穿梭和对“爱情永恒”的浪漫追求。剧作者大胆地将现实与神话结合,通过“七夕”、“冥界”、“天上”等场景的设置,赋予了爱情超越生死的永恒意义。而“ revanche”和“ tái sinh”的设置,更是将爱情的升华推向了极致,寄托了人们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愿望。 剧作的语言,同样充满了艺术魅力。它借鉴了《牡丹亭》的浪漫色彩,又融入了《桃花扇》的历史厚重感。唱词华美典雅,既有宫廷的繁华,也有人间的哀伤,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刻画得入木三分。 四大名剧的共同价值与历史地位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这四部古典名剧,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在于它们共同具备以下价值: 1. 深刻的人性洞察与情感描摹:它们都以爱情为主线,但又不止于爱情。它们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描绘了不同人物在爱情、亲情、友情、权力、责任等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纠葛。无论是对自由爱情的讴歌,还是对生死不渝的追求,亦或是对家国情怀的抒发,都触及了人类最普遍、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2. 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舞台呈现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典雅的诗词唱词、巧妙的戏剧冲突,共同构成了引人入胜的艺术世界。 3. 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与批判:虽然题材各异,但四部剧作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政治的腐败、人性的弱点。它们通过艺术的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并寄寓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或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4.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些剧作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其中所使用的典故、诗词,都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这四部名剧,如同四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之中,它们以各自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中国古典戏剧的辉煌篇章,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艺术启迪和人文思考。它们的故事,人物,以及那些优美的诗词,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那份永恒的情感与人文的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古典文学”的层面,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美学和伦理观念的窗口。我们常说古人讲究“礼义廉耻”,但在这些戏曲里,我们看到的却是礼教与人性、社会规范与个人情感之间永恒的拉锯战。它探讨了门第观念(如张生与崔莺莺的身份悬殊)、政治腐败对爱情的摧残(如《桃花扇》的兴亡之叹),以及对生命个体价值的肯定(如杜丽娘的抗争)。通过阅读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我们得以审视古人如何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用艺术和情感去对抗冰冷的现实。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故事的曲折,更是对“人”这种复杂存在的深刻理解,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是现代流行作品中难以寻觅的宝贵财富。

评分

作为一个对诗词歌赋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发现这套书最大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戏剧语言的文学性本身。它并非枯燥的舞台说明书,而是充满了韵律感和画面感的文学杰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和对白。例如《西厢记》中那些机智的唱词,充满了机锋和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能听到当年琴声悠扬;而《长生殿》中的某些段落,那种对死亡与永恒的追问,又显得极其沉郁悲凉,文字的力量直击人心。我发现,很多古代诗人词人所追求的意境美,在这部戏曲的文本里得到了最直观、最富有张力的体现,远比单纯的诗词鉴赏来得更有情境代入感,真正体会到了“声腔之美,尽在其中”的含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中透着古韵的风格,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才子佳人、曲折动人的年代。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翻开扉页,那精美的插图和考究的字体排版,都显示出出版方对这套“中国古典四大名剧”的敬重与用心。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原文的尊重,注释详略得当,既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繁复学术腔调,又确保了初读者也能顺畅地领略到这些经典作品的精髓。那些关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的简短介绍,像一盏温和的引路灯,让人在进入《西厢记》的月下相思,或《牡丹亭》的梦中情痴之前,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方位感。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打磨,无疑是为我们这些渴望深入古典戏剧世界的普通读者铺设了一条舒适的阶梯。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这些千古传唱的爱情故事里,感受那个时代对“情”的极致描摹与歌颂。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通读下来,我最大的感触是这四部作品在主题表达上的巨大差异性,这套合集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广阔光谱。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是那么的含蓄、隐忍,带着文人特有的浪漫与克制;而《牡丹亭》杜丽娘的执着,那种为爱抗争、甚至超越生死的勇气,则显得热烈而决绝,读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时,那种跨越阴阳的震撼力是无与伦比的。再转到《桃花扇》的家国兴亡大背景下儿女情长的无奈与宿命感,以及《长生殿》里唐玄宗与杨贵妃那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悲剧爱情,每一部的笔触和侧重点都截然不同。这不仅是四部剧本的简单集合,更像是一部中国古代情感哲学的编年史,展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如何理解、表达和实践“爱”与“命运”。

评分

相比起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这套四大名剧的编排,对于我们这些现代读者来说,友好度非常高。它巧妙地平衡了“原汁原味”与“易于理解”之间的关系。那些复杂的古代官场术语、礼仪规范,在必要的注释里得到了清晰的解释,让我能快速进入情境,而不是频繁地在词典和正文之间来回切换,打断了阅读的沉浸感。特别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无论是崔莺莺的大家闺秀做派,还是杨贵妃的娇憨与无奈,柳梦梅的痴狂,都塑造得立体而鲜活,让人感觉他们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某个人。这种深度的心理描写和行动逻辑的合理性,让这些悲欢离合的故事,即便是几百年前的剧本,读起来也丝毫没有隔阂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