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基本信息
| 書名: | 大國崛起(圖文版) |
| 作者: | 硃東來 | 開本: | |
| YJ: | 56 | 頁數: | |
| 現價: | 見1;CY=CY部 | 齣版時間 | 2016-03 |
| 書號: | 9787550271401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北京聯閤齣版中心 | 版次: | |
| 商品類型: | 正版圖書 | 印次: | |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硃東來,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有軍事教育學和軍隊政治工作學。曾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訓練部科研科科長、訓練部副部長,南京政治學院科研部副部長,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教學科研辦公室主任等職。主持或參與完成軍隊(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9項,獲得軍隊(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奬勵16項,主編參編著作教材12部,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榮獲全軍YX教育工作者稱號和軍隊YX專業技術人纔三類崗位津貼,榮立三等功2次。主編參編的主要著作有:《素質教育通論》《與時俱進,繼往開來》《軍隊黨支部建設新論》《改革開放三十年》《軍隊信息化文化研究》《托起中國夢》《黨的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培訓教材》《深化改革若乾問題研究》《深化改革若乾問題案例與啓示》等。
精彩導讀 "D一章殖民帝國“先鋒”——葡萄牙
葡萄牙是近代SJ曆SS1個稱霸QQ的海洋帝國。在成為海洋帝國之前,葡萄牙不過是位於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西班牙的一部分。在西歐各封建王國相互吞並和領土爭奪中,葡萄牙率先從西班牙分離齣來,於1143年建立瞭統一的封建王權國傢。J是這樣一個封建王權小國,1開曆史先河,通過海洋探險和殖民擴張,Z早地將歐、亞、非三大洲連接在一起。16世紀中葉,葡萄牙幾乎壟斷瞭東西方海上的主要貿易活動,成為西歐Z大的帝國之一。在短短的一個世紀時間裏,葡萄牙建立起人類曆SSD一個橫跨美洲、非洲和亞洲的QQ性帝國。
一、“再徵服運動”與王權的做大
“再徵服運動”是指公元8—15世紀伊比利亞半島的基督教小王國為收復失地,同伊斯蘭入侵者摩爾人進行的戰爭。6世紀以後,伊比利亞半島的羅馬帝國日趨衰落,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王國逐漸取而代之。8世紀,伊比利亞半島被生機勃勃的阿拉伯帝國侵占。信奉基督教的西歐封建諸王國,不甘心外族統治,展開瞭曠日持久的反對伊斯蘭教徒的鬥爭,直到Z後把伊斯蘭教徒趕齣西班牙,過直布羅陀而終。這場反對伊斯蘭教徒的戰爭和東部的十字軍東侵差不多同時進行,持續數世紀之久,參加者除西班牙封建主外,還有法國和意大利的騎士,並得到瞭教皇的支持。“再徵服運動”同時夾雜著西歐各封建王國相互之間的吞並和擴張活動。在這種相互並吞的鬥爭中,葡萄牙在具有雄心大略的阿方索一世的領導下,1先脫離瞭卡斯提爾王國(西班牙)的統治,於 1143年建立瞭統一的王權政權,從而為葡萄牙Z早進行海外殖民擴張奠定瞭基礎。
(一)摩爾人對伊比利亞半島的統治
伊比利亞半島位於歐洲西南角,是歐洲麵嚮大西洋的窗口,南部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望。半島東部、東南部瀕臨地中海,北臨比斯開灣。位於半島東北部的比利牛斯山脈成為半島與歐洲大陸的天然界限。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分彆來自北非和中歐的伊比利亞人和凱爾特人進入伊比利亞半島,徵服瞭原住民。此後,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先後在沿海地區建立瞭商業據點和城市,但沒有深入內地。公元前201年,羅馬人戰勝瞭迦太基人。此後的600年間,羅馬人成為伊比利亞半島的主宰者。公元5世紀初,由於羅馬軍事力量開始衰弱,日耳曼人侵入瞭伊比利亞半島。5世紀後半期,日耳曼人中的一支西哥特人統治瞭半島絕大部分地區。D時,西哥特王國正處於封建化的過程中,由於實行采邑製,封地內的各領主擁有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司法權和自己的武裝。根據D時的法律,國王有權要求貴族提供服務,宣誓效忠,但國王也有義務保證貴族的閤法權利。這J意味著國王對全國土地的所有權實際上被分解為無數貴族的土地實際占有權,國傢分解為無數個D立的地方政治實體。由於國王地位不是世襲而是由貴族選舉産生,這導緻各國爭奪王位的鬥爭異常激烈。因此,公元7世紀末8世紀初,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特王國處於分散、動蕩和混亂的狀態。這種狀況為與隔地中海相望的北非伊斯蘭教徒,也J是摩爾人的入侵提供瞭可乘之機。
曆SS的摩爾人主要指在歐洲的伊斯蘭教徵服者,大多由埃塞俄比亞人、西非黑人、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組成。伊斯蘭教發源於西亞,公元8世紀初的時候傳入北非,相對XJ的阿拉伯文明開始在北非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受阿拉伯文明的影響,北非各部族多種文化也開始漸漸融閤到一起。由於北非隔地中海與西歐相望,具有擴張野心的阿拉伯人又把目光拋嚮瞭海峽對麵的伊比利亞半島。為弄清對方力量的虛實,公元711年,阿拉伯大帝國轄下的北非部族中有人試探性地跑到海對麵的伊比利亞半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派去的500人居然J打敗瞭西哥特王朝的邊防官兵,占領瞭整個塔裏法半島。隨後,阿拉伯駐北非的統治者穆薩派遣塔裏格率12000人渡過直布羅陀海峽,登陸伊比利亞半島。西哥特國王羅得裏剋以25000人迎戰,但西哥特國王的政敵倒嚮阿拉伯一方,嚮國王進攻,國王軍隊一觸即潰,國王本人也失蹤瞭。[ 唐晉主編:《大國崛起》,人民齣版社2007年版,D19頁。
]Z初,阿拉伯人將統治的中心設在托萊多。公元714至716年,他們的勢力已經達到瞭埃武拉、聖塔倫和科因布拉。從那時起,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人從哈裏發帝國中分離齣來。半年工夫,絕大部分的伊比利亞半島J納入瞭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往東,阿拉伯勢力的入侵受到瞭查理曼大帝的阻擋。732年查裏曼擊退瞭阿拉伯人對法蘭剋的進攻,迫使阿拉伯帝國的勢力止步於比利牛斯山脈。
阿拉伯人對葡萄牙這塊土地及其人民的影響比西哥特人要大得多。與西哥特人的統治相比,阿拉伯人為半島帶來瞭更多的活力。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大興水利工程,變荒野為良田,精耕細作,許多東方作物,如水稻、甘蔗、桑樹、棕櫚等,相繼被引入半島種植。養羊業獲得長足發展,其優質羊毛蜚聲西歐各地。采礦、冶金、金屬加工製造、玻璃、造紙、紡織業等工業相D發達,數百個城鎮拔地而起。1都科爾多瓦,戶11萬,人口50萬,是D時歐洲Z大的都市,與君士坦丁堡、巴格達、長安並稱D時SJ的四大名都。
在此期間,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發展瞭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在很多方麵使基督教的歐洲文化大為遜色。在文學、教學、醫學和藝術方麵,盎格魯—撒剋遜人、法蘭剋人、日耳曼人甚至意大利人,似乎都相形見絀。這時,葡萄牙處在一個盛J一時的伊斯蘭文化地區的邊緣,因此也分享到一定的好處。[ 顧為民:《“以天主和利益的名義”——早期葡萄牙海洋擴張的曆史》,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3年版,D12頁。
]
(二)葡萄牙擺脫摩爾人統治的鬥爭
盡管阿拉伯人對伊比利亞的統治帶來瞭本地區的發展和繁榮,但這終究改變不瞭穆斯林是外來徵服者的事實。事實上,基督徒反對外來徵服者的鬥爭從來J沒有停止過。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入侵伊比利亞半島。麵對大規模的軍事徵服,基督徒無力抵抗,為保存力量,他們逐漸退居到自然條件惡劣的半島北部邊陲的荒涼山區,逐漸形成瞭阿斯特亞、那瓦爾等D立的小封建政權。這些小的封建政權互相競爭兼並,到10世紀時形成卡斯提爾、萊昂等封建國傢。公元11世紀,卡斯提爾兼並萊昂,建立卡斯提爾王國,這J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前身。到公元12世紀,在半島的東北地區,形成瞭由查理帝國“西班牙邊區”發展而來的阿拉貢王國。正是這幾個逐漸發展起來的基督教封建王國,利用阿拉伯人的倭馬爾王朝分崩離析的有利時機,嚮穆斯林展開反攻,成為反對摩爾人的中堅力量。他們反對摩爾人的鬥爭,史稱“收復失地運動”,開始於8世紀,結束於1492年,前後持續瞭700餘年。
在反對摩爾人的統治中,宗教的力量發揮瞭J大的作用。麵對伊斯蘭教徒,歐洲的基督教徒顯示齣瞭強大的凝聚力。在基督教這麵旗幟下,匯聚瞭歐洲各封建王國的力量,共同反對伊斯蘭教的統治。所以,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得到瞭各方力量的支持,既包括歐洲大陸基督教國傢,又包括十字軍和騎士團。基督教的國王們用來鼓動基督徒投入戰鬥隻需兩句話:“為瞭上帝”和“搶來的土地和財富一半歸你們”。在榮譽和財富的刺激下,基督教國王的軍隊迅速壯大。而D時摩爾人的帝GN部爭權奪利,紛爭不斷,在強大而團結的基督教力量麵前各自為戰,Z後分崩離析。摩爾人在比利牛斯半島建立的安達盧斯大區,漸漸被蠶食。
作為反對摩爾人的主力軍,卡斯提爾和阿拉貢兩個封建王國在鬥爭中節節勝利。1085年,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六世攻占原西哥特王國故都托萊多;1212年,在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的組織下,由法國、葡萄牙、阿拉貢、卡斯提爾等西歐各國騎士組成的十字軍,在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八世統率下,同阿爾摩哈德王朝哈裏發的數十萬大軍,在托羅薩會戰,取得輝煌戰果,取得瞭“再徵服運動”的決定性勝利;1236年,卡斯提爾攻占科爾多瓦,1248年再陷塞維利亞。在此前後,阿拉貢王國也占領瞭巴倫西亞和巴利阿利群島。13世紀末,摩爾人隻剩下半島南端一隅的格拉那達王國。但該王國也沒能支撐多久。1492年,在卡斯提爾王國的進攻麵前,摩爾人在半島Z後的領地格拉納達陷落,摩爾人被迫退迴非洲。“再徵服運動”取得Z後勝利。
(三)葡萄牙王權統治的確立
現代葡萄牙人認為,他們國傢的曆史是從阿方索·恩裏剋斯開始的。阿方索統治持續達60年,為這個國傢的形成和發展奠定瞭牢固的基礎。阿方索生活在公元12世紀,與一些有名的君主是同時代的人。如果說,他的名望由於這些名人而顯得遜色,那是因為他統治的地區處在歐洲的一個偏僻的角落。阿方索同時代的名人們擁有比較豐富的資源,而他的情況則與此相反,他幾乎是白手起傢。可是,他卻比他們中任何一個人把國傢建設得更紮實、更持久。[ 顧為民:《“以天主和利益的名義”——早期葡萄牙海洋擴張的曆史》,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3年版,D16頁。
]
1093年,西班牙尚處於卡斯提爾王國的統治之下。在卡斯提爾王GN部,一個名叫亨利的人獲得瞭葡萄牙伯爵的稱號,並得到瞭濛德戈河與杜羅河河間地帶作為封地。亨利是法國的封建主,因為與卡斯提爾和萊昂國王阿方索六世的私生女特裏薩結婚而獲得伯爵稱號。1112年,亨利去世。他J為年幼的兒子阿方索·恩裏剋斯繼承瞭伯爵的封號,並被宣布為這塊領地的領主。恩裏剋斯成年之後,迫使自己的母親離開葡萄牙。這樣,他J獲得瞭對這塊領地的無可爭議的統治權。在領地內的城市和教會、騎士的支持下,恩裏剋斯開始為擺脫對萊昂的臣屬地位而鬥爭。
恩裏剋斯掌握領地大權之後,一方麵力爭擺脫萊昂國王的約束,使自己的領地獲得D立;另一方麵則嚮南方進兵,繼續與摩爾人作戰。1139年7月,他率兵在奧裏剋戰役中WQ擊敗摩爾人,取得瞭決定性勝利。恩裏剋斯威名大震,同時也信心大增,他覺得自己已經強大到足以稱王瞭。D時,卡斯提爾已經在萊昂之後成為伊比利亞半島上Z強大的王國。麵對這個咄咄逼人的後起之秀,卡斯提爾王國也無力阻止,隻能看著他不斷壯大。經過長期的鬥爭,1140年,阿方索一世Z終宣布脫離卡斯提爾王國統治,自立“稱王”,成為該國的D一位國王。1143年,阿方索與卡斯提爾王國簽訂《薩莫拉條約》,卡斯提爾正式承認阿方索·恩裏剋斯為葡萄牙國王,並認同葡萄牙王國的D立地位。此條約還闡明瞭卡斯提爾及葡萄牙雙方享有持久的和平。同時,精明的恩裏剋斯緻信教宗英諾森二世,自稱是國王及教會的僕人,並發誓把摩爾人趕齣伊比利亞半島。後來,他又嚮教宗提齣申請,把葡萄牙作為教廷管轄之下的一個封建領地,教宗承認他為臣屬。這樣,一個D立統一的葡萄牙王權正式誕生瞭。
D立之後,恩裏剋斯繼續南進,擴張他的領土。麵對包括卡斯提爾的基督徒和摩爾人這些對手,毫不示弱,與他們同時開戰。1147年10月,他聯閤十字軍攻占瞭裏斯本,把裏斯本永遠地作為葡萄牙的一個城市。同時,為瞭鞏固對占領區的統治,恩裏剋斯開始嚮占領區移民和墾殖,建立城鎮和修道院,鼓勵農業生産和飼養牲畜、修築道路和橋梁。同時,為瞭徵服更廣大地區,他說服聖殿騎士團參加他的戰爭。[ 顧為民:《“以天主和利益的名義”——早期葡萄牙海洋擴張的曆史》,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3年版,D18頁。
]這些騎士團在靠近摩爾人的邊境分得領地和城堡,這J大地調動瞭他們的積J性。平時,他們是邊防軍;戰時,他們便是擔任攻擊任務的突擊隊。到1185年恩裏剋斯去世的時候,他已經建立瞭一個結構上軍事化的強大王國,形成瞭一個好戰的貴族階級和一個剽悍的農民階級。盡管由於連續不斷的戰爭,該王國相D貧睏,但它擁有資源,一旦和平到來,即能初步繁榮起來。[ 顧為民:《“以天主和利益的名義”——早期葡萄牙海洋擴張的曆史》,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3年版,D18頁。
]恩裏剋斯之後,幾位葡萄牙國王大力加強國傢建設。1279年,繼承王位的國王迪尼斯,大力加強民族文化建設,在全國範圍內排斥西班牙語,推廣葡萄牙語,並於1290年創立瞭葡萄牙的D一所大學。隨著葡萄牙的逐漸強大,1297年,葡萄牙真正擺脫瞭西班牙的統治,與之簽訂瞭《奧卡尼塞許條約》,明確瞭兩國國界。葡萄牙成為14世紀歐洲D一個D立的國傢。"
目錄
內容介紹
七天無理由退貨服務
目錄
本店全部為正版圖書
大國崛起:曆史的潮汐與文明的輝煌 這是一部穿越時空的宏大史詩,它並非僅僅記錄一個國傢的興衰更迭,而是深入剖析瞭文明演進的內在邏輯,揭示瞭國傢崛起背後蘊含的深刻曆史規律。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將人類曆史上那些曾經巍峨聳立、如今依舊熠熠生輝的文明之光呈現在讀者麵前,引領我們一同追溯那些塑造瞭今日世界的關鍵節點。 本書的敘事並非局限於某一特定地域或時代,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視野,選取瞭數個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留下瞭濃墨重彩印記的偉大國傢作為切入點。我們並非要描繪一個簡單的好萊塢式的“成功故事”,而是力圖還原曆史的真實肌理,呈現其復雜性、麯摺性以及其中蘊含的普遍性。從古老的東方帝國到近代歐洲的強權崛起,再到二十世紀的新興力量,本書旨在呈現不同文明體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最終實現其在世界舞颱上的重要地位。 第一捲:文明的黎明與早期帝國的輝煌 在人類文明的童年時期, fertile river valleys(肥沃的河流榖地)孕育瞭最早的農耕文明,也孕育瞭最早的國傢形態。本書將帶領讀者迴到 Mesopotamia(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文明,那裏誕生瞭最早的文字、法律和城市。通過精美的古代藝術品復製件和考古學傢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們將目睹楔形文字的誕生,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深遠影響,感受古代城邦的繁榮景象。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尼羅河畔的古埃及。那些屹立韆年的金字塔、神秘的象形文字、精巧的木乃伊製作技藝,無不展現著一個高度發達、組織嚴密的社會。本書將深入解讀古埃及宗教信仰、法老製度的運作方式,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工程技術,建造齣令後世嘆為觀止的宏偉建築。從太陽神崇拜到來世信仰,我們將探索古埃及文明的精神內核。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東方,古老的中華文明也在孕育和發展。從黃河、長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到夏商周的青銅時代,本書將呈現中國早期王朝的政治製度、禮樂文化以及樸素的哲學思想。甲骨文的發現,讓我們得以窺探商朝的神秘麵紗;周朝的宗法製和分封製,則奠定瞭中國古代政治結構的基礎。通過對早期中國哲學思想的梳理,我們將理解“天命”、“德”等概念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捲:帝國的擴張與古典文明的巔峰 隨著文明的發展,強大的帝國開始崛起,它們的疆域不斷擴張,對世界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本書將重點剖析古希臘文明的璀璨成就。雅典的民主政治、斯巴達的軍事體製,不同的城邦模式展現瞭人類對政治組織的早期探索。我們將走近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感受哲學思想的激蕩;欣賞帕特農神廟的雄偉,理解希臘建築的比例與和諧;重溫伯裏剋利時代的輝煌,品味悲劇與喜劇的藝術魅力。 隨後,我們來到地中海的另一顆明珠——古羅馬。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城邦,一步步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羅馬的崛起充滿瞭傳奇色彩。本書將詳細解析羅馬共和國的政治製度、軍事擴張的策略,以及其法律體係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我們將看到羅馬軍團如何徵服世界,羅馬水道如何跨越山川,羅馬廣場如何成為權力與思想的中心。同時,我們也將探討羅馬帝國的衰落,從中汲取曆史的教訓。 而在東方,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徵,將希臘文化與東方文明融為一體,開啓瞭“希臘化時代”。本書將呈現這個充滿文化碰撞與融閤的時代,以及它如何為後來的世界格局埋下伏筆。 第三捲:中古時代的沉澱與新文明的萌芽 在西方羅馬帝國衰落之後,歐洲進入瞭漫長的中世紀。這是一個充滿宗教色彩、封建割據的時代,但也孕育著新的文明元素。本書將重點描繪中世紀歐洲的教會力量、騎士精神以及封建製度的特點。我們將目睹哥特式大教堂的巍峨聳立,感受基督教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核心地位,瞭解騎士的榮耀與責任。 與此同時,在東方,中國的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又一個高峰。唐朝的開放包容、萬國來朝,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達到頂峰。宋朝的科技發明、商業繁榮、市民文化,則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的另一麵。本書將通過精美的唐宋繪畫、壁畫復製品,以及對宋代科技成就的解讀,呈現這個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時代。 伊斯蘭文明在中世紀也異軍突起,其在科學、哲學、醫學等領域的成就,對歐洲文藝復興産生瞭重要影響。本書將介紹伊斯蘭黃金時代的輝煌,以及阿拉伯學者在保存和傳播古代知識方麵所做的貢獻。 第四捲:近代歐洲的躍升與世界格局的重塑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如同兩把鑰匙,打開瞭近代歐洲的大門。本書將深入解析這兩個曆史事件的深遠影響,它們如何打破中世紀的束縛,激發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人性的重新認識。我們將看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藝術大師的作品,感受人文主義的光輝;理解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它如何引發政治和社會的變革。 地理大發現,是近代歐洲崛起的重要推手。本書將詳細呈現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傢的壯舉,以及他們如何開闢新的航綫,連接起原本孤立的世界。這場全球性的貿易和交流,極大地改變瞭世界經濟格局,也帶來瞭新的殖民擴張和衝突。 工業革命,則是近代世界最深刻的變革之一。本書將描繪蒸汽機的發明、工廠的興起,以及機器生産對社會結構、生産方式的顛覆性影響。我們將看到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長,社會階級的劇烈分化,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如電力的應用、內燃機的齣現,更是將人類社會推嚮瞭一個全新的時代。 民族國傢的興起,政治思想的激蕩,如啓濛運動、法國大革命,更是塑造瞭現代政治製度的雛形。本書將探討盧梭、伏爾泰等思想傢的觀點,以及革命如何摧毀舊秩序,建立新的政治理念。 第五捲:全球化的挑戰與新的文明對話 進入二十世紀,世界格局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破壞,但也促使瞭國際閤作與組織的發展。本書將迴顧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因、過程和影響,以及它們如何改變瞭全球政治版圖。 冷戰的到來,將世界分為兩大陣營,意識形態的對立、核軍備競賽,使得國際關係充滿瞭緊張與不確定。本書將分析冷戰的起源、發展及其結束,以及它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帶來的長遠影響。 與此同時,新興國傢在二十世紀開始崛起,它們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影響力等方麵,都在全球舞颱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書將關注這些新興力量的崛起曆程,分析它們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它們為世界文明帶來的新視角和新貢獻。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個曆史事件的羅列,而是一次對“大國崛起”現象的深度探尋。我們試圖通過分析不同國傢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采取的策略、所經曆的轉型、所麵臨的睏境,來揭示國傢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內在邏輯。這其中,既有經濟的推動,也有政治的變革;既有軍事的強大,也有文化的繁榮;既有製度的創新,也有思想的解放。 “大國崛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充滿瞭機遇,也伴隨著挑戰。它需要遠見卓識的領導者,需要勤勞智慧的人民,需要與時俱進的製度,更需要開放包容的心態。本書希望通過詳實的史料、精美的圖文,以及深刻的分析,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曆史、洞察未來的全新視角。它鼓勵我們從曆史的潮汐中汲取智慧,從文明的輝煌中獲得啓迪,從而更好地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並為我們自身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藉鑒。 這是一部屬於全人類的史詩,它歌頌瞭人類文明的偉大成就,也反思瞭曆史發展中的教訓。它邀請您一同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曆史的厚重,領略文明的魅力,並從中找到屬於您自己的思考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