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48个曲折离奇的真实心理学故事,追寻非正常人类的心理世界。
★心理咨询师耗时6年专注研究,颠覆逻辑思维,探究心理学的隐秘地带,含天生变态狂、重口味心理学、怪诞心理学。
★挑战你心理的底线,带你走进一个神秘而充满未知的世界。
★深度剖析现代人内心隐藏着的困惑与焦虑,与自我的心灵进行对话。
★精神病患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与天才有何微妙的区别?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非正常人类”,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也潜伏在我们身边。但凡正常人,遇到这些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却有少数人在关注这些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就是心理疗愈师。
作为一名的心理疗愈师,本书作者认真倾听各种疯言疯语,在不让自己发疯的前提下,尽可能深入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总结剖析各种精神病案例,作成此书,意在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这群“少数人”,还原出一个值得更多人关注的真实世界。
祈奠昕,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留学美国。专研心理学多年,她很迷恋那些疯狂的“精神病人”,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解读他们的疯言疯语。经过这么多年,她说自己庆幸的只有一件事,“幸好我还没疯!”
前言:精神病人的世界
七任“杀手”男友
好色的“鬼魂”
初恋50次
永远,永远
虐心的记忆
总在生病的人
篇外篇一:让你惊声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
希特勒和萨哈夫的“高级催眠术”
飞越疯人院
脉动的苦恼
电锯惊魂
是妻子还是帽子
路西法效应
卢旺达大屠杀
停不下来的抽搐
丢失的左边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篇外篇二:认识五种性变态
灵魂出窍了
害羞的膀胱
孤独的守望者
狂躁的萨拉
离开了家,我该怎么办?
法老的诅咒
安徒生的童话与童年
篇外篇三:八大“不正常”的天才
来自外太空的启示
谁是凶手
后记: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
总在生病的人
有一个女人摇摇晃晃地走进了纽约市中心的一家医院,她用左手捂着胃,脸上的表情非常痛苦,而从她的口中不断流出鲜血。人们都猜测着她究竟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她向负责治疗她的医生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她说,有一个男人引诱了她,然后把她绑了起来,一面打她,一面威胁她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不然就要了她的命。她现在觉得胃疼、左下身疼,而且头痛难忍。
护士连忙为她安排了各项检查,可是没有查出任何生理问题,她所描述的疼痛点也没有外伤或内伤。可是她为什么会流血呢?医生百思不得其解。
由于没有结论,而这个女人的出血还在继续,只能安排她住院。几天后,护士终于在无意中揭开了谜底。
原来,护士在整理这个女人床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针头、一个注射器以及一些抗凝药肝素。这就是答案!之所以查不出这个女人究竟有什么问题,那是因为她的身体根本没有问题,所有那些受到的伤害和身体的痛苦似乎都是她杜撰出来的,而她之所以不停地流血,正是因为她悄悄给自己注射了抗凝药的缘故,为此,她在急诊的重症监护室中躺了好几天,而看她的模样,似乎打算一直这么躺下去。
当医生勒令她停药,并且准备尽快安排她出院的时候,这个女人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她极力否认所有的指证,她说那些东西根本不是她的,而是有人要嫁祸于她。如果在这里没有人相信她,她就要寻遍所有的地方,找出能够治好她的医生。
后来,这个女人还是走掉了,不过治疗过她的医生听说,几天后,她又分别去了另外两家医院,用同样的办法住了进去,但又很快因被查出“作弊”而被迫离开。
想象,并且强迫自己有病?就算没病还得自己折腾出病来,以便印证自己的想象?读者们可能会说,这根本就是精神有问题嘛。没错,这个女人表现出这样的症状,的确是精神上出了一些问题。但她不是特例。
朱莉是一个13岁的女孩。一个非常正常的女孩。可是朱莉的妈妈却不断地带着她拜访医院的心血管科,她坚持认为,朱莉生下来就有先天性的心脏病。
自小,她就接受了大量的X线检查以及其他一些有损身体健康的操作,起因都是妈妈带着她来到医院,然后向医生们描述了朱莉各种“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医生们不得不对朱莉进行了一些常规检查和病理性的筛查,但结果都显示,这个孩子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正常。
可她的妈妈不依不饶。在朱莉13岁的时候,被迫进行了一次侵入性的医疗操作——心脏导管手术,而这个手术是在她妈妈强烈要求医生“弄清楚真相”的前提下被迫进行的。当结果出来,医生告诉朱莉的妈妈“检查结果有常规的局限性”时,她便要求医生为朱莉进行更加有侵害性的检查,这一行为遭到了医生的拒绝。
没想到,朱莉的妈妈开始在医院大吵大闹。“这就是你们医生能做的事情吗?你们只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我吗?你们连一个13岁的孩子患了什么病都查不出来,还配在这里工作吗?”
当妈妈歇斯底里地说着这些伤人的话时,朱莉躲在她的身后,眼神充满了悲哀和恐惧,我想,她一定也知道,自己其实没什么毛病,可她不知道为什么妈妈会那么固执,不惜伤害女儿,不惜花费重金,非得带着她到处去检查,直到证明她就是个“病得快要死了的孩子”为止。
“我跟你们说过多少遍,我女儿她病了,她还只是个孩子,但她病了,病得很严重,你们都不愿意救救她吗?好吧,你们会后悔的,当你们看到这个孩子死在你们面前的时候,你们一定会后悔的!”
妈妈的声音在医院的大厅中显得非常刺耳,很多时候朱莉都怀疑,这是不是自己的生母,难道,母非要将自己置于死地才高兴吗?
她们到底怎么了?相信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谎称自己被侵害了的女人,难道她喜欢的是躺在医院里那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惨白的床单上的感觉吗?或者她只是一个无家可归又有一点点医学常识的可怜人,知道如何让自己“看上去病得很严重”,从而赖在医院不肯走?
那么朱莉的妈妈又是怎么回事?她难道是传说中的“后妈”?她对朱莉能有多大的仇恨,以至于逼着孩子去做这样那样对身体有很大伤害的检查?或者说,她这样的无理取闹究竟想要得到什么结果?是不是非得证明孩子病得不行了,她才能松一口气?
因为有了这许多的疑问,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才能继续下去。
实际上,以上两个案例都属于临床学上所说的曼邱森综合症。而后者则更为严重,属于虐待儿童的事件了,被称为监护人的曼邱森综合症。
天才or疯子的烧脑逻辑
曼邱森综合症得名于18世纪一个名叫曼邱森的男爵。他同时也是一名德国军官,为了逗朋友们开心,他常常会给朋友们讲述一些关于他自己的惊心动魄但又荒谬绝伦的历险记,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他胡编乱造出来的。
在习语中,曼邱森主义指的是那些习惯讲很夸张的故事的人。而曼邱森综合症则是一个临床术语,它指的是患者向医生编造或夸大自己的患病程度,满嘴谎言。曼邱森综合症患者周旋在一个个医院间,通过谎言使自己接受不必要的、痛苦的甚至是有风险的治疗,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乌合之众”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群体中的个体都是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群体心理的形成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从众心理、社会认同、群体极化等等多种因素。作者在分析这些现象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实验,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群体恐慌的章节,作者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在特定环境下,个体如何轻易地被群体情绪所裹挟,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一些类似的场景,比如网络上的舆论风暴,或者一些社会事件中的群体行为。这本书教会我,在群体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多么重要,也让我开始警惕那些试图利用群体情绪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它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更是一种社会观察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能否真正地“触动”我,让我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而这本《普通心理学》恰恰做到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作者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讲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选择。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触动,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我身边的人,或者就是我自己。那些关于人际关系、情感困惑、自我认知的内容,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影子。我开始反思自己在面对某些情境时的反应,以及我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感受,为什么我们会那样行动。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让我感到充实和成长。它让我明白,心理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关于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生活。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展现心理学原理。就像电影一样,每个故事都有其戏剧性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引人入胜。我尤其对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感兴趣,它们往往能揭示人性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以及思维模式的奇妙之处。作者在描述这些故事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仿佛我也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人物的情绪波动和心理挣扎。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学习心理学不再是背诵公式,而是一种体验,一种理解。那些看似“怪诞”的现象,在心理学理论的解释下,变得合情合理,让人不禁感叹人类思维的复杂与精妙。我常常在读完一个故事后,会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这个人物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的想法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盲点?这种反思的过程,正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价值。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理解别人的动机,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天才与疯子”之间界限的探讨。我一直对那些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超凡才能的“天才”感到着迷,同时也对那些行为异常、被贴上“疯子”标签的人充满好奇。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思维方式的共通之处,以及是什么将他们推向了不同的极端。作者通过剖析一些著名人物的案例,比如艺术家、科学家,甚至是一些有精神疾病的个体,来展现他们思维的跳跃性、对事物的非传统视角,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疯狂”的另一面,它可能并非完全是病态,而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或洞察力,只是在某些条件下,它会走向失控。这本书打破了我对“正常”与“异常”的刻板印象,让我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鼓励我去探索那些看似“怪异”的想法,因为也许就在其中,隐藏着创新的火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一个抽象的、仿佛在旋转的大脑图案,旁边点缀着一些意象化的符号,让人立刻联想到心理学的神秘与深邃。我当初选择它,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这个别具一格的封面所打动。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触感温润,字迹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尽管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对于人类行为背后的奥秘一直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内容,从书名来看,似乎能满足我这种普通读者的求知欲,将那些看似复杂难懂的心理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出来,并且融合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引发我对于自身以及周围人群的思考,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洞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自己内心的波动。这本书的篇幅适中,感觉不会过于冗长,也不会过于简略,应该能在闲暇时光里,给我带来一次愉快的知识探索之旅,让我感受到心理学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