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辑推荐:
☆“#大家都有病系列”,如果这本书刺痛了你,请记住,你并不是一个人!
公开场合很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怕别人耻笑我的观点浅薄;
不喜欢别人的调侃,我总觉得自己被伤了自尊;
害怕遭受失败和侮辱,我把想法压抑在心里,有怒火也不能发泄;
在工作或生活中,只要有人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我就觉得受到了威胁;
对当面的赞扬不知所措,很多时候我觉得那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同情;
没办法停止将自己与他人相比,然后越比较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我不敢拒绝别人的任何要求,并且会不断地解释生怕对方认为我不热心;
幻想在人群中得到关注,成为让人羡慕的团体中心,当然,只是幻想;
害怕被孤立,当我的朋友们撇下我去做什么事,心里总是无比难受!
……
☆重口味心理学故事+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大师卡伦·霍妮毒舌揭秘。 ☆通俗心理自助读本,焦虑、社交恐惧、压力、自卑、易怒症治疗实录。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敢不敢撕开面具看看自己应该划入哪个群体? ☆大家都有梦、大家都有爱、大家都有病,但你仍然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无删节全译本) 1.双色插图:双色印刷,精美插图,好读好看! 2.趣味性:丰富的案例、通俗的分析,给你刺激的阅读体验! 3.实用性:解决自身和别人的问题,迅速学以致用的经典! 3.专业性: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的心理学大师,心理学必修书籍! |
内容简介
经典心理自助读本,焦虑、社交恐惧、竞争恐惧、嫉妒、自卑、受虐狂、权力欲、偏执、敏感……哪一个是真正的你?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从这里开始内在的探索
我们生活这个社会由于竞争的压力充满了普遍的敌意,人与人之间这种潜在的敌对性紧张,其结果是导致不断产生的恐惧——害怕遭到失败的恐惧以及对他人潜在敌意的恐惧,这种恐惧又因为害怕自己的敌意遭到他人的报复而增强。霍妮对病态人格的种种心态进行了精彩而透彻的分析:我们的焦虑、痛苦,以及我们在个人生活和他人交往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焦虑、社交恐惧、竞争恐惧、嫉妒、自卑、受虐狂、权力欲、偏执、敏感……哪一个是真正的你?《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系统地论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竞争的加剧和安全感的丧失,指出当下个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所能做的就寻求一种积极的竞争模式,《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指引我们保持每个人的个性,而不是把所有的人放在竞争的大潮中听之任之。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早期倡导者之一,1967年后,卡伦·霍妮已被公认为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目录
第1章 病态人格的文化及心理内涵 /
第2章 我们时代病态人格的由来 /
第3章 焦虑 /
第4章 焦虑和敌意 /
第5章 神经症的基本结构 /
第6章 对爱的病态需要 /
第7章 再论对爱的病态需要 /
第8章 获得爱的方式和对冷落的敏感 /
第9章 性欲在爱的病态需要中的作用 /
第10章 对权力、声望和财富的追求 /
第11章 病态竞争 /
第12章 逃避竞争 /
第13章 病态的罪恶感 /
第14章 病态受苦的意义——受虐狂问题 /
第15章 文化与病态人格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3章 焦虑
在开始对病态人格作更深入地讨论之前,我们必须重提章里留下的一个话题,即着手解释我所提到的“焦虑”的准确含义。这样做是相当必要的,因为我曾说过,焦虑是病态人格的动力来源,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得与之打交道。
前面我曾把焦虑与恐惧等同起来使用,这样就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焦虑和恐惧都是对危险境况所做出的情绪反应,也都有可能伴随各种生理的感觉,比如颤抖、出冷汗、剧烈的心跳等。这些生理变化有时会非常强烈,以至于会因突发的、强烈的恐惧而导致死亡。不过,焦虑与恐惧之间仍然是有区别的。
如果一个母因为自己的孩子长了很少的一些丘疹或患上了轻微的,就害怕其会死去,这种反应就是焦虑;但是如果子女的确患了严重的疾病,母因此而感到害怕,这种反应就该被称为恐惧。假如有人一旦站在高处就会感觉到害怕,或者每当他必须与人讨论某个他知道得相当清楚的话题的时候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反应就是焦虑;而假如一个人是因在风雨交加之时在深山中迷了路而感到害怕,这种反应就是恐惧。至此,我们能够作出一个简单且明确的区分:恐惧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危险作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而焦虑则是对危险作出的某种不相称的反应,甚至是对想象中的危险的反应。
但是这种区分有一点缺陷,那就是,只有根据存在于某种特殊文化中的一般常识,才能够判断一种反应恰当与否。但即便根据这一常识可以判断某种态度是毫无根据的,病态人格所有者仍能毫无困难地为自己的行为找出一种“合理的”依据。事实上,假如我们告诉他们,其害怕遭到某些疯狂暴虐的精神错乱的人的攻击,是出于一种病态的焦虑,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他们会举出自己的恐惧是立足于现实的证据,还会列举出这种事情实际发生的种种例子。同理,假如有谁认为原始土著的某种恐惧是对事实存在的危险的不恰当反应,这些原始土著也会执拗地坚持己见。例如,假如在某个部落中食用某种动物是一种禁忌,而生活在此部落中的某个土著因为某种偶然的原因食用了这种遭受禁忌的食物,那么他必定会被吓得半死。我们作为旁观者和局外人,会把这种恐惧称作是不恰当的反应,认为它是一种毫无缘由的迷信;然而一旦你知道了这种与禁忌食物相关的信念的内涵,你就会意识到,这种情境对于那个土著来说,代表着一种真实的危险,它意味着狩猎或捕鱼的地方将被污染,整个部落所有人将会罹患一场大病。
然而,这种原始土著身上的焦虑,跟那种处于我们文化中的病态人格所有者身上的病态焦虑相比,仍有不同之处——与前者不同,病态焦虑的内容与共同奉行的信念毫无关联。但是不管是何种焦虑,一旦我们理解了其内在意义,那种觉得它是不恰当反应的看法就立刻会被打消。例如,一方面,存在这样一些人,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根本不能驱散的恐惧;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痛苦,他们对于死又带有一种隐秘的渴望。他们对于死的各种恐惧,与对于死的期望和思考两者相叠加,就会产生出某种危险迫近的强烈感觉。假如了解了产生恐惧的这些因素,那么我们就只能说他们对于死的这种焦虑是一种有着充分理由的反应。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人们站在悬崖的边缘,高楼的窗口旁边,或是站在大桥上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恐惧。从表面上看,这种恐惧是一种很不恰当的反应,但是事实上,这种处境却有可能唤起他们心中是活着还是跳下去这样的冲突,两种冲突激烈竞争便导致了他的焦虑。
由此我们可知,我们需要对焦虑的定义作一些修改。恐惧与焦虑两者皆是对面对危险做出的合理反应,但是在恐惧的情境下,危险是客观外在和显而易见的,而在焦虑的情境下,危险是主观内在和含而不露的。也就是说,焦虑强度的大小是与情境对人所具备的意义成正比的,而人们却大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焦虑。
对恐惧与焦虑所作的此种区分,就是为了说明,采用劝说的方法说服病态人格所有者解除焦虑是毫无用处的。病态人格所有者的焦虑所涉及的并非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处境,而是他的内心所感受到的处境。因此,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地找出某些处境对于病态人格所有者所具有的确切意义。
我们已经说明了我们所谈到的焦虑的真实含义,现在我们必须进一步搞清楚焦虑所发挥的作用。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一般人很少能意识到焦虑在其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通常情况下,他们至多能回忆起他在童年时期曾经有过的某些焦虑,曾经做过的一两次让他们感觉到焦虑的梦,或是曾经在正常的生活秩序之外,对某些特殊处境偶尔有过的担心和忧虑,比如,在即将同某位地位显赫的人物作重要交谈之前,或者在将要面临考试之前。
对于这一点,我们从病态人格所有者身上搜集到的资料绝不是一致的。部分病态人格所有者可以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深受焦虑之苦,而焦虑却有着变幻无穷的表现方式:它可以表现为某种弥漫性的焦虑,也可以附着在某种特定的处境或特定的活动上,比如置身于高楼大厦或其他公共场所,还可以表现为具体确切的内容,比如担心神经失常,担心患上癌症,担心自己不小心吞下了什么异物,等等。另外一些病态人格所有者偶尔能够意识到自己会焦虑,虽然他们有时知道是什么处境让自己产生了焦虑,有时并不知道,但不管怎样,他们都并不认为这些外在条件有多重要。,还有一些这样的病态人格所有者,他们仅仅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压抑感、自卑感和性生活紊乱,以及类似于这些问题的状况,但是却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曾经有过什么焦虑。然而更深一层的考察常常能够证明,他们开始的陈述是不准确的;在对他们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隐藏着与种类型的病态人格所有者同样多的焦虑。精神分析能够协助这些人意识到他们以前隐藏起来的焦虑,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回忆起那些曾经让他们感觉到忧心忡忡的梦与处境。但即便如此,他们自己能够承认的焦虑也都被限制在正常限度内。这恰恰说明,我们有可能焦虑,而自己却对此毫不知情。
……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力,“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这直击了当下社会的痛点,似乎预示着它将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读物。紧接着的“充满趣味又让人不寒而栗的心理学”,则准确地抓住了我的阅读偏好,我喜欢那些既能带来知识的启迪,又能触动情感共鸣的书籍,即使是探讨一些负面的心理议题,如果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也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双色插图无删节版”的描述,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坚信高质量的插图能够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体验感和理解的深度,而“无删节”则意味着内容不会被阉割,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展现作者的思想。提及阿德勒、荣格、弗洛姆这三位心理学巨匠,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底蕴和理论高度充满信心,我相信作者一定能够将这些大师的深刻见解,巧妙地融入到对现代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去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并最终找到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态度。
评分“趣味又让人不寒而栗”——这个组合词精准地概括了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一方面,我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尤其对那些能够揭示人性深处秘密的著作。另一方面,“不寒而栗”也暗示了内容可能触及到一些比较黑暗、甚至令人不安的心理现象,但恰恰是这种探索未知、直面阴影的勇气,才让这本书显得如此有价值。我一直认为,只有理解了人性中的脆弱和阴暗面,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人。“双色插图”和“无删节版”的字眼,则进一步增加了我的购买欲。精美的插图能够让抽象的心理概念更加形象生动,而“无删节”则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有所保留。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解释阿德勒的“生活风格”、荣格的“阴影”和“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经典理论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分析当今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病态人格”,从而帮助读者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理解和自处的智慧。
评分读到“病态人格”这个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听起来充满了吸引力,却又带着一丝警示。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容易看到一些极端化的行为和人格特质。这本书的标题恰好点出了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焦虑和困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让我感到不解甚至感到不适的人格表现。特别是当它提及了阿德勒、荣格和弗洛姆这三位心理学巨匠时,我的兴趣更是被点燃了。阿德勒关于权力意志和自卑感的理论,荣格关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探索,以及弗洛姆关于自由、爱与逃避的洞察,都是理解人类心理的宝贵财富。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把这些看似宏大的理论,运用到对“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的剖析中。这本书承诺的“充满趣味”,也让我对阅读过程充满期待,它不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仿佛能触碰到内心深处那些不易察觉的阴影。我尤其对“双色插图无删节版”这几个字感到好奇,这意味着内容会更加丰富直观,不会被任何条条框框所限制,更能深入探索那些复杂而隐秘的心理机制。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充满兴趣,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信息爆炸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似乎都在无形中催生着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的心理现象。这本书似乎承诺了要揭示这些“病态人格”是如何在我们身边滋长,甚至在我们自己身上显现的。书名中提到的心理学大家——阿德勒、荣格、弗洛姆,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他们的理论体系各自独特又深刻,将这些大师的思想融会贯通,用来分析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理困境,这绝对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设想着,通过这本书,我或许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下的心理模式,理解那些令人费解的行为,甚至能够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更稳定的立足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病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身处其中的我们。
评分从封面到内页的“双色插图”,就预示着这是一本视觉上同样引人入胜的书。我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如果能有具象化的图示来辅助理解,总是非常乐意接受。想象一下,那些关于人格结构、心理防御机制,甚至是一些深层的情感冲突,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和线条勾勒,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无疑能大大降低理解的门槛,并且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尤其是在探讨“病态人格”这样可能显得沉重的话题时,恰当的插图能够起到一种缓冲作用,避免过于压抑,反而能更好地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无删节版”更是让我感到安心,这意味着作者没有因为迎合某些审查或者商业考量而牺牲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我们能够看到最原汁原味、最不加修饰的心理分析。而“趣味性”的描述,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充满信心,它不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用生动幽默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人性的迷宫。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意象,以及弗洛姆的人本主义哲学,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共同解析我们这个时代涌现出的种种心理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