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田克勤、李婧、张泽强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集中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基本概念、命题及其理论范畴,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视角对该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力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具学理性的支撑。本书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及其相关学科师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田克勤,李婧,张泽强 著 田克勤(1945-),吉林九台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长期从事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有20项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很好教学、科研成果奖;主编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新世纪网络课程”等通用教材多部。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从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管很等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尤其是在文本梳理和文献引用上,看得出是下了苦功夫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背后都有大量的史料支撑,这无疑增强了其严肃性和权威性。然而,这种严谨有时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沉重感。行文的逻辑推进往往是层层递进的思辨链条,句子结构偏向于长难句的运用,大量使用连接词和从句,使得信息密度非常高,需要读者全神贯注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希望能有一些更具启发性的“跳脱”时刻,一些引导性的提问或者对比性的视角,来帮助我更好地消化这些复杂的信息。目前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学者准备的深度工具书,而非面向更广泛读者的导览手册。它对既有知识体系的巩固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激发新的思考火花的能力,似乎有所欠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朴实无华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感觉就好像捧着一块沉思的砖头,而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我本来是冲着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理论来的,心想至少能找到一些清晰的脉络梳理和概念辨析。然而,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宏大叙事的建构,对于具体细节的挖掘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在探讨某个核心概念的演变过程时,作者更侧重于宏观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流,而对于不同历史阶段中,具体实践层面是如何回应和修正这些理论的,描述得相对模糊。我期待看到更多鲜活的案例分析,能够将那些抽象的理论“落地”,变成可感知的历史进程,但书中给出的案例往往是点到为止,缺少深入的剖析。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仰望一座巍峨的山峰,能看到其轮廓的壮阔,却难以触摸到每一块岩石的纹理和温度。这让我不禁思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是否在这本书中被稍微淡化了。
评分整本书的论述风格,总体上保持着一种冷静、客观的学术腔调,这对于规范性学科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在面对那些关乎民族命运、社会理想的重大议题时,这种过于克制的表达方式,使得一些本应激发出强烈情感共鸣和深刻反思的论点,读起来却显得有些平淡无奇。理论的魅力,除了逻辑的自洽,还在于它对人类解放事业的激情和承诺。我期待在某些关键节点,作者能够展现出更具穿透力的洞察力,不仅仅是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更能旗帜鲜明地指出“应该如何”。目前的文字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能够准确地映照出理论的面貌,但缺少了一点点能点燃思想火花的棱镜效果,让理论的价值在读者的心中产生更深层次的回响。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布局,初看之下似乎井然有序,试图覆盖理论的方方面面。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某些主题之间的衔接处理得有些生硬。比如,从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论阐释跳跃到对方法论的讨论时,中间的过渡显得有些仓促,像是两个独立的讲座被强行缝合在了一起。理论的“活水”在于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一个理论的形成往往受到前一个理论的制约或推动,这种动态的、流变的关系,在这本书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生长”的逻辑,即理论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挣扎、分化、最终开花结果的。现在的叙述更像是对结果的描述,而非对过程的描摹。这种结构上的切割感,使得读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需要自己去努力搭建那些本应由作者清晰呈现的内在桥梁。
评分这本书在对“基本理论”的阐述上,无疑是全面且细致的,但对于“方法论”部分的论述,感觉上力度稍显不足。我原以为会看到关于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工具去分析现实问题的具体指导,例如,在进行历史文献解读时,应该警惕哪些视角偏差,或者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来评价某一政策的得失。然而,方法论部分更像是一种对既有学术传统的总结,缺乏对当下研究前沿方法的引入和批判性反思。在今天的学术环境下,研究范式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与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这本书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对“是什么”的界定上,而对于“怎么做”的探讨,则显得有些保守和笼统,这让期望获得实操指南的读者略感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