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 趣味科学

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纵览心理学150年发展脉络 知识体系 趣味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巴甫洛夫
  • 行为主义
  • 科学普及
  • 认知科学
  • 心理学史
  • 经典实验
  • 趣味科学
  • 知识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纳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06259
商品编码:25589343769
丛书名: 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版 次:1

页 数:176

字 数:150000

印刷时间:2017年10月01日

开 本:32开

纸 张:轻型纸

包 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9606259

所属分类:

图书>心理学>心理百科

 

编辑推荐

★精选心理学史上绕不过去的50个实验,清晰地解析每一个实验的背景、过程、结论和含义。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实验、米尔格拉姆服从研究、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等等。

★回溯心理学的发展历程,50个实验按时间顺序排列,像50个里程碑,帮助读者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学史体系。同时涵盖面广泛,生理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均有涉及。

★这本书让你知道心理学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的。如果你对记忆、抑郁、脸盲、自闭症、自由意志、分离焦虑、偏见、从众心理、服从quan威等相关问题感兴趣,那么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心理学家对这些议题所做的各种假设和验证。你将对自己与他人所做的决定和行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没有术语,全部用通俗语言和故事将实验精髓呈现出来,非常适合学生、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趣味性强。新颖的版式和带有后现代主义、夸张、不拘一格的配图,结合活泼的文字,让心理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见内页展示)

内容简介

本书从科学史的角度,依照时间序介绍了过去一 多年来突破性、改写了心理学进程的50个重大心理学实验,回答了长久以来人类亟欲了解的许多问题,例如:收看暴力节目会不会让人变得暴力?偏见是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制我们的行为?这些实验本身和它们引发的讨论,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影响着无数人。不论你感兴趣的是行为学、神经心理学、脑科学、认知还是意识,这本书都能让你找到许多有趣且深具启发性的解答。

作者简介

亚当·哈特-戴维斯,1943年生,英国科学家、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1990年代主持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地方英雄」和「罗马人对我们有什么贡献?」等系列节目,成为知名的科普传播人士。毕业于牛津大学莫尔顿学院化学系,于约克大学取得有机金属化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担任科学图书编辑。目前仍为英国的广播与电视节目协助幕前与幕后工作。2007年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授予荣誉会员资格。著作超过30本,包括《历史:从文明之初到》《时间之书》《薛定谔的猫:改变物理学的50个实验》等。

目录

引言 6

1. 开端:1848—1919 8

1881 蚯蚓有智力吗?——达尔文 10

1896 人能在上下颠倒的世界里生活吗?——斯特拉顿 13

1898 你家的猫有多聪明?——桑代克 16

1901 巴甫洛夫按铃了吗?——巴甫洛夫 19

1910 你能想象出派基番茄吗?——玛丽·切夫斯·维斯特·派基 22

2. 行为主义的挑战:1920—1940 26

1920 小艾伯特怎么了?——华生与雷纳 28

1927 你担心未完成的工作吗?——布尔玛·蔡格尼克 31

1932 你擅长讲故事吗?——巴特莱特 34

1938 动物是怎样学习的?——斯金纳 37

1939 心理学能提高生产效率吗?——罗斯利斯伯格与迪克森 40

1939 如何民主管理?——勒温等人 43

3. 研究领域的扩展:1941—1961 46

1948 老鼠可以绘制认知地图吗?——托尔曼 48

1952 孩子,你在想什么?——皮亚杰 51

1953 那是什么声音?——海勒与柏格曼 54

1956 末日已近?——费斯廷格等人 57

1956 你会向同辈压力屈服吗?——阿希 60

1959 婴儿如何发展出依恋?——哈洛与齐默尔曼 64

1960 视觉短时记忆有多短?——斯珀林 67

1961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吗?——班杜拉等人 70

1961 要加入我们“帮派”吗?——谢里夫等人 73

4. 思维、大脑与他人:1962—1970 76

1963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 78

1963 盲人可以重见光明吗?——格里高利和华莱士 81

1965 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吗?——赫斯 84

1966 医生,你确定吗?——霍夫林等人 87

1966 你是空间侵略者吗?——费利佩和索默 90

1967 如果大脑被切掉一半会怎样?——加扎尼加与斯佩里 93

1968 旁观者为什么旁观?——达利与拉塔内 96

1968 心想就会事成吗?——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 98

1970 婴儿在“陌生情境”下会怎么做?——爱因斯沃斯与贝尔 101

5. 认知革命:1971—1980 104

1971 好人会变坏吗?——津巴多 106

1971 你能选出逻辑的答案吗?——沃森与夏皮罗 110

1973 专业医生能分辨出“真假精神病”吗?——罗森汉恩 113

1973 奖励真的有效吗?——列波尔等人 116

1974 你的记忆有多准确?——洛夫特斯 119

1974 怎么做出艰难的决定?——特沃斯基与卡内曼 122

1974 你会因为恐惧而爱上一个人吗?——达顿与阿伦 125

1975 狗会抑郁吗?——米勒与塞利格曼 128

1976 你能用眼睛听吗?——麦格克与麦克唐纳 131

1978 失去一半世界是怎样的感觉?——爱德华多·比夏克 134

6.意识之内:1981— 136

1983 自由意志真的自由吗?——李贝特等人 138

1984 “熟”真的能生“巧”吗?——贝里与布罗德本特 142

1985 自闭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巴伦- 科恩等人 145

1988 祈祷可以 病痛吗?——伯德 148

1993 你脸盲吗?——麦克尼尔与沃灵顿 151

1994 超感知觉真的存在吗?——本姆与汉诺顿 154

1995 为什么你总是找不出不同之处?——西蒙斯与莱文 157

1998 这只假手是你的吗?——科斯坦蒂尼与哈格德 160

2000 为什么我们无法挠自己的痒痒?——布莱克莫尔 163

2001 你能品尝出数字7 吗?——拉马钱德兰与哈伯德 166

2007 如何能神游太虚之境?——伦根哈格等人 169

 

精彩书摘

 

你何时会停手?——米尔格拉姆实验

耶鲁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想要探究被试对的服从性有多高。他的灵感来自于查尔斯·珀西·斯诺在1961 年发表的言论:“可怕的罪行更常因为‘服从’而犯下,而非‘反抗’。” “二战”期间,数 无辜的人在命令之下死于屠杀和集中营的毒气——这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事实。


“老师”和“学生”

-

米尔格拉姆邀请了40 位被试参加一项学习实验,实验在表面上是为了测试惩罚对记忆的效果。每名被试都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中见到了另一个人,一名穿着灰色实验外套的冷漠、严肃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向他们解释了实验流程,一开始他们需要从一顶帽子中抽签,以确定哪些人做“老师”,哪些人做“学生”。实际上,抽签是事先操作好的,所有的纸条上都是“老师”,因此被试抽到的永远是“老师”。随后,“老师”会看到被绑在椅子上的“学生”和贴在学生手腕上的电极片。如果“老师”质疑这一点,研究人员便解释说:“虽然电击会造成痛苦,但它不会对人体造成性的损害。”

“老师”接着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并且只能通过麦克风和耳机与“学生”进行交流。记忆测试的过程是,“老师”朗读一系列配好对的单词,接着说出某个单词以及四个选项,“学生”必须选择出正确配对的选项。如果“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接着念列表中的下一个单词。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便按下开关,对“学生”施加电击。有30 个排成一列的开关,“老师”从个开始按,“学生”每错一次,便向上移动一个开关。


他们何时会停手?

-

次电击只有15 伏特(“轻微电击”),但接下来的电压越来越高——30 伏特、45 伏特、60 伏特,一直到420 伏特(“危险的重度电击”)和高的450 伏特(简单地标记为“XXX”)。在实验开始之前,为了令“老师”相信发电机的真实性,研究人员给“老师”施加了一个45 伏特的样品电击。

事实上,“学生”是米尔格拉姆的同事——一名训练有素的47 岁的会计师——“电击发生器”是假的,他没有受到任何真正的电击。“学生”不停地回答问题,基本都是错误的,电压一直加到300 伏特。这时,“老师”通常会向研究人员寻求指示,研究人员会让他们给出十秒钟的等待时间,然后施加下一次更高的电击。

没过多久,“老师”会再次询问是否应该继续实验。

研究人员礼貌但坚定地给予一系列的劝告:


1. 请继续。

2. 实验要求你继续。

3. 你必须要继续。

4. 你没有其他选择,你必须继续。


你认为会有多少“老师”拒绝继续施加虐待?你或许以为大多数人会很快立即拒绝,一组心理学家预测,糟糕的情况下,将实验进行到底的被试占总体的3%。但事实上,在300 伏电压以下,没有一个“老师”停手,并且坚持到高450 伏电压的人数超过了26 个。随着每次实验的进行,所有的“老师”大量地出汗、颤抖、发抖、呻吟,指甲抠进手掌中,其中14 个人因过于紧张而突然笑出声。


责任?

-

上述系列实验的惊人结果发人深省。在21 世纪,当年纳粹集中营的许多监狱看守仍旧因战争罪被逮捕和受审,但他们当时是否只是服从命令而已?各国的众多士兵因可怕的暴行被起诉——包括强奸和杀害无辜的平民——他们是否只是服从了来自上级的指令?如果是,这是否可以减轻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的责任?这个问题至今仍具有高度的争议性。


前言/序言

人类的思想有可能了解其自身吗?也许可以,但却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也解释了为何心理学姗姗来迟。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也被称为“自然哲学家”)已经出现了几 年,然而个自称“心理学家”的人出现的时间距今还不到150 年。

当然,人们很早之前就思考过思想和行为这两个概念,古希腊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写下过“心灵”(psyche)一词,这也成为了“心理学”(psychology)的由来。这个词初的意思指生命或呼吸,后指精神或灵魂(Psyche是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代表灵魂的女神)。如今,我们用“心理”来指代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

那么,思维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工作的?我们有可能理解它吗?在16 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认为身体和大脑只是机器,我们需要思维来思考、感受和做出决定。这个理论被称为笛卡儿二元论,它几乎渗透到心理学的所有方面。即使是非常幼小的孩子,我们也能感觉得到他们在思考,感觉到有一个“自我”存在于他们身体内部。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发现二元论的不合理之处,心理学从初就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个自称为心理学家的人是威廉·冯特,1879 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创立了个心理学研究实验室,因此被称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实验心理学侧重于通过实验来收集经验数据,而不依赖于理论)。伟大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这个学科的本教科书,由威廉·詹姆斯所著,出版于1890 年。的自然学家达尔文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但他对“智力”着迷,并对小小的蚯蚓做了为期40 年的研究。而在世纪之交,爱德华·桑代克研究出了动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学习和推理。

20 世纪初,“行为主义”崭露头角,它力求使用严格的实验方法,只探索可观察到的事件,并且抵制主观或不可观测的猜想。事后看来,这段时期中出现了许多违背伦理的情况,并且当年的一些实验至今仍存在极大争议。尽管如此,行为主义仍然做出了诸多贡献,也大大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如伊 ·巴甫洛夫和他发现的经典条件反射。

“ 二战”后,让·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的概念。20世纪60 年代,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 世纪70 年代,唐纳德·G. 达顿和阿瑟·阿伦提出了性吸引力和恐惧之间具有联系的假设。心理科学逐渐发展壮大,开始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述及其他更多的经典实验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一一展示,我们将一同走进心理学的历史,并踏上深入了解自己的旅程。

 

........
《走进意识的迷宫: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 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心理学实验或某个著名心理学家理论的浅尝辄止,而是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人类心智运作的宏大而细致的全景图。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深入探索人类意识、情感、认知以及行为背后复杂机制的旅程。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一场关于“我们为何如此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深度对话。 第一部分:认知的基石——信息加工的奥秘 我们的思绪如何生成?我们如何理解和记忆世界?这一部分将从信息加工的视角切入,解构人类心智的底层逻辑。 感知世界的过滤器: 我们的感官如同精密的传感器,捕捉着来自外界的无数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并非直接被大脑所接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滤和编码过程。我们将探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信息是如何被处理的,以及这些感官处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局限性,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色彩感知中的“麦当劳色觉”现象,或者听觉中的“选择性注意”,都揭示了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着感官世界的表象。 记忆的编织与遗忘的艺术: 记忆是我们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然而,记忆并非固定不变的录像带,而是动态构建的过程。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等)的形成机制,以及遗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会了解“记忆重构”的普遍性,即每次回忆都会对记忆进行微小的修改,这解释了为何我们的记忆有时会与事实有所出入。同时,我们将探讨影响记忆效率的因素,如编码的深度、提取的线索以及情绪在记忆中的作用。 思维的火花与决策的迷局: 思维是我们处理信息、形成观点、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我们将剖析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包括逻辑推理、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特别地,我们会聚焦于决策过程的心理学原理,深入研究“启发式”和“偏差”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决策中悄然发挥作用。例如,“锚定效应”会如何影响我们对价格的判断,“确认偏差”又如何让我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证据。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做出更明智、更少受偏见影响的决策。 语言的魔力与意义的传递: 语言是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构建社会的工具。我们将探索语言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思维的塑造作用。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我们理解世界、组织思维的重要框架。我们将讨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等理论,探究语言结构如何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同时,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包括语义理解、语用推理以及语言习得的奥秘,也将得到深入的阐释。 第二部分:情感的洪流——驱动行为的原动力 情感是人类体验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感受,更是驱动我们行为的强大力量。 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情绪是如何在我们体内产生的?是生理反应先行,还是认知评估在先?我们将从情绪的生理基础(如神经递质、激素的影响)以及认知评估理论(如拉扎勒斯的情绪理论)两个角度,全面解析情绪的产生过程。同时,我们将探讨情绪的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声音语调,以及这些表达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共性和差异。 动机的力量——为何而行动: 动机是引发、维持和指导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将探究不同类型的动机,包括生理动机(如饥饿、口渴)、心理动机(如成就动机、归属感需求)以及外在动机(如奖励、惩罚)。我们会深入理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普适性,以及自我决定理论对内在动机的解读。理解动机的运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如何激发潜能、设定并实现目标。 社会情感的联结: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互动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共情”(同理心)的本质,即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以及它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将审视“偏见”和“歧视”等负面社会情感的心理根源,以及群体动力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行为。 压力与应对——生活的挑战: 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压力的来源(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环境压力),以及压力对生理和心理的负面效应。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认知重评、情绪调节、问题解决以及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帮助读者建立更强的心理韧性。 第三部分:行为的密码——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我们的行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受到内在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塑造。 人格的独特性——你是谁? 人格是我们相对稳定、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我们将介绍主流的人格理论,如“大五人格模型”(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以及它们如何解释个体之间的差异。我们还将探讨人格的形成因素,包括遗传、环境以及童年经历的影响,以及人格如何影响我们的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 学习的智慧——如何改变? 学习是人类适应环境、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核心过程。我们将审视经典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中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及“认知主义”中的观察学习和信息加工学习。我们会探讨这些学习机制在教育、训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如何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来塑造行为,或者如何通过模仿来习得新技能。 社会影响的无形之手: 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将深入研究“社会认知”的范畴,包括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和情境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如何影响我们的互动。我们会分析“从众”和“服从”的心理动因,探讨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和所罗门·阿施的从众实验揭示的深刻道理。此外,我们还将审视“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等群体现象,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集体决策和行为。 发展的心路——从童年到暮年: 人类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显著的心理发展。我们将回顾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描绘人类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心理成长轨迹。我们将探讨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关键作用,青春期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中年和老年期所面临的独特心理挑战,强调终身学习和适应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的守护——内在的和谐: 心理健康并非简单的“没有精神疾病”,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应对生活压力、健康地工作和学习、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状态。本书将探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强调优势、幸福感和人生意义的构建。同时,我们也会审慎地触及常见的心理困扰,探讨其心理学解释,并强调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而非将这些内容作为诊断或治疗指南,而是提供一个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视角。 结语:心智的无限可能 《走进意识的迷宫》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扇通往深刻自我理解和洞察他人世界的窗口。通过对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维度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读者能够: 提升自我认知: 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和行为习惯,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增强人际理解: 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建立更和谐、更有效的人际关系。 培养批判性思维: 具备辨别信息、审视观点、抵制偏见的能力,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促进个人成长: 掌握应对生活挑战的心理学智慧,激发潜能,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这趟探索之旅,将邀请您一同走进意识的迷宫,点亮心智的奥秘,最终抵达对人类自身更深层次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理学盛宴。我原本以为自己会被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所淹没,但出乎意料的是,整本书读起来都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作者在处理每个实验时,都展现了非常高的叙事技巧。他会先营造一个引子,让你对实验的目的产生好奇,然后逐步深入到实验的设计和执行过程,最后才揭示出令人震惊的结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非主流”但却意义深远的实验的介绍,这些实验可能不像巴甫洛夫的狗那样家喻户晓,但它们同样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举个例子,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群体心理”的实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个体在群体中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以及为什么有时候集体决策会变得异常愚蠢。作者在梳理这些实验的同时,还会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勾勒出心理学研究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突破。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实验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精彩史诗,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确实挺吸引人的,尤其是“正版”和“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这两个词,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一样,里面充斥着各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实验设计。但是,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错了,而且是错得离谱。首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就非常接地气,作者并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将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甚至有些惊世骇俗的心理学实验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斯金纳箱”的那部分,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象当年那些动物在箱子里经历着怎样的训练和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地复述实验过程,而是深入地挖掘了每个实验背后的意义和对后世心理学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个实验重要,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引发了哪些新的思考。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实验的书,更是在与一位知识渊博的朋友进行一场关于心理学发展的深度对话。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心理学研究的热情,这种热情很容易感染读者,让我对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当我决定购买这本书时,我抱持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50个实验”听起来数量庞大,我担心自己会难以消化。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有趣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学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在介绍每一个实验时,都会穿插一些非常生动的案例或者类比,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例如,在讲解“认知失调理论”时,作者用一个非常贴切的生活场景来解释,瞬间就把我带入了情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在面对自身行为与信念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介绍经典的、早已为人所知的实验,而是涵盖了从早期心理学发展至今的各个阶段的代表性研究,这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心理学发展脉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为人类思维的奇妙而感叹,也为那些勇于挑战传统、不断探索未知的心理学家而感到敬佩。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点燃了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兴趣火花。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心理学”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大众化的层面上,比如“条件反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之类的,感觉它们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但是,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条时间线,将心理学这门学科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整个历程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如何将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实验来加以验证和阐释。比如,当我读到关于“米尔格拉姆实验”的时候,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个实验揭示了人性中服从权威的惊人力量,让我开始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次会不假思思地听从指令,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判断。这种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获取,更是一种对自我和社会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细节,但又不会让人觉得冗长。作者总能在恰当的时候加入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或者当时的社会状况,这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某个实验会在那个时代被提出,以及它为什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所介绍的50个实验本身,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心理学知识体系,让我们得以一窥这门学科的广阔与深邃。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学发展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无疑击中了我的痒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哪些实验,以何种方式,颠覆了我们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理解。拿到书后,我最先关注的是实验的严谨性和创新性。书中对每个实验的介绍都相当详尽,包括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以及最关键的——实验的结论。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即使是一些看似简单的小实验,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和人文关怀。例如,关于“马什mallow实验”(棉花糖实验),我一直以为它只是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有趣故事,但通过这本书的深入解读,我才了解到它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所具有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及它如何预示着个体未来在学业、社交和职业生涯中的成功概率。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过渡自然,虽然涉及的实验类型和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整体的阅读体验却非常流畅。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普及读物所应具备的特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