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正版现货 一点茶识 作者郑春英 一本书让你涨茶识懂茶艺知茶味 把握茶的本质 集茶的专业

新书正版现货 一点茶识 作者郑春英 一本书让你涨茶识懂茶艺知茶味 把握茶的本质 集茶的专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春英 编
图书标签:
  • 茶叶
  • 茶艺
  • 品茶
  • 茶文化
  • 郑春英
  • 一点茶识
  • 饮茶
  • 茶知识
  • 茶味
  • 现货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纳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4116
商品编码:25589606522
丛书名: 一点茶识 郑春英主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版 次:1

页 数:

字 数:

印刷时间:2017年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8414116

所属分类:

图书

编辑推荐

★一本书让你涨茶识、懂茶艺、知茶味、享茶趣、窥茶美、赏茶韵

★畅销茶书《轻松茶艺全书》作者团队全新力作,内容,有相当的读者基础

★《一点茶识》格调雅致,图片、版式清新脱俗,可谓茶书界的一股清流

★《一点茶识》将茶和与茶相关的知识客观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迅速明白茶、把握茶的本质;融入了丰富人生阅历的哲思性语言,让读者在识茶、品茶之余,多了分耐人寻味的思考和感悟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集茶的专业知识与生活感悟于一体的茶书,内容涉及水、水温、茶水比例、茶器、不同茶叶的介绍、茶的故事传说等,让读者快速掌握茶的真谛:选一款适合泡茶的水很重要,用对手边的水也能泡出好茶味;不同的茶适用的水温有差异,掌握好温度方能释放茶香;恰当的茶水比例、合理的冲泡时间,决定茶的独特口感;茶器,赋予茶以灵魂,茶席,带给茶以意境。一本书让读者迅速明白茶、把握茶的本质;融入了丰富人生阅历的哲思性语言,让读者在识茶、品茶之余,多了分耐人寻味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简介

郑春英

高级评茶师、茶艺高级技师。

现任北京外事学校高级教师、茶艺专业首席讲师。

北京市职教名师。

北京市茶艺师资格考试高级考评委、北京市茶艺师

资格考试考评督导、北京市茶艺师大赛高级评委。

中国大学慕课网,(茶艺)慕课制作项目负责人、主讲教师。

目 录

章 水:好水给茶的承诺

1.1 自来的水有时难以捉摸

1.2去找山泉水,八分的茶泡出十分的香与甜

1.3自来水,处理一下也可以泡好茶

1.4总有一款适合你,多尝试几种天然矿泉水

1.5古代人择水的小故事

 

第二章 茶:茶对水说

2.1细嫩的茶叶说,我怕烫

2.2中档茶叶说,没关系,我喜欢热情似火

2.3乌龙茶说,让沸腾的水来得更猛烈些吧

2.4边销茶说:煮我吧,我更畅快

2.5总结:60~100℃水,茶各有所爱

 

第三章 火:火对水的一往情深

3.1火沸腾水,再送它与茶邂逅

3.2水对火说:我更钟意炭

3.3红泥小火炉,有茶,来饮否

3.4竹炉煮水,与传说相会

 

第四章 茶、水之恋 :知多,知少,知足

4.1茶水好喝的原则:适合的水温、合适的茶水比例

4.2玻璃杯泡茶,3克一位

4.3壶泡,茶叶克数与容积

4.4众口难调,适口者就叫好喝

 

第五章 茶、水合卺:且相融,且分离,距离产生美

5.1茶与水同样,距离产生美

5.2绿茶冲泡时间

5.3白茶和黄茶的冲泡时间

5.4从一冲即出起

5.5可以小火慢炖的茶

 

第六章 玉树惊鸿: 茶与水的故事

6.1绿茶起舞,如君子、似佳人

6.2红茶暖人,暖男暖女暖人心

6.3黑茶情怀,低调安适,闷骚之

6.4乌龙风骨,余韵绵绵

6.5白茶可人,日久情长

6.6黄茶倾城,昔日骄阳斜阳

6.7花茶清透,只留一袭浓香

 

第七章 茶器:永远的守候

7.1建盏为茶而生,粗犷内敛

7.2紫砂器配佳茗,越老越美

7.3晶莹剔透玻璃心,心里有你 

7.4煮茶利器铸铁壶,

7.5古朴典雅汝窑器,温润可人

7.6茶托如佛之莲花,不可或缺

7.7茶席建水,非你莫属

7.8茶叶的花轿茶荷,赏心悦目

7.9茶入,私密舒适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茶  茶对水说

引言:初我娇嫩地餐风饮露,盼望长大

突然离开枝头,历经苦痛,终成正果

愿在你的爱恋中涅槃重生,请给我需要的热度

 

2.1细嫩的茶叶说,我怕烫

北方春天的温暖,总是要等五月才能感知。三月太冷,四月冷热不定,只有五月温度才持续上升,此时风吹在脸上有了暖意。街边的绿色开始努力生长,阳光投来美的光线,为地上的绿色添了一道金边。

而此时细嫩的茶叶也初来世上,带着崭新的、与春天融为一体的绿色,散着一身清香,袅袅娜娜落入杯中与水欢歌。那青葱可爱的模样,在玻璃杯中慢慢舒展,清香被氤氲带出,就像看种子在春天发芽,是生命的迹象。

偶然想起小时候,祖母喝这样的茶,我也学着她的样子,在杯中丢一撮茶叶,用滚开的水浇注,她一把揽住我说:“这细嫩的叶子,怕烫,一烫就死了。没有生命,茶水也不好喝。”

那时觉得祖母小题大做,甚至言过其实。长大后研究茶才明白,水温是成全茶味的至关因素。

宋人蔡襄有本《茶录》,里面记载:“候汤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难。”

候汤,就是煮水的过程。水煮不够时间,水温不足,茶香味不出,而且茶叶浮在水面上,喝一口满是茶叶;煮过火,水温过高,又会掩盖了茶叶的香味,茶汤发涩。一定要是刚刚沸腾的水,立刻离开火,才能成就的茶汤。

然而不是所有茶都中意沸腾之水(100℃),像细嫩一点的绿茶,特别是名品,比如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六安瓜片、黄山毛峰、都匀毛尖等,就怕沸水(100℃)。

绿茶是用茶树刚刚长出的新梢制作而成,期间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变成我们常见的模样。因为未经发酵,所以保留了更多的天然物质,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茶多酚、叶绿素、氨基酸、维生素,还有我们不常听到的儿茶素、咖啡碱。

这些成分具有天生的消炎、杀菌、抗衰老的功效,可一旦经过沸水的冲击,维生素等脆弱的物质瓦解,绿茶的功效也自然大打折扣。更何况,口感还会变的苦涩,原本属于青春的香气变的老沉,闷在水中,真的失去了生命。

所以冲泡细嫩的绿茶,的水温是烧至100℃后等其晾到80~85℃。可以先倒水,再放茶叶,看着一片片嫩绿在水中舒展开来,缓缓落入杯底,似是偷来春色在杯中。在春日暖阳中,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故人还在,一切都是怀念中的样子。

?

?2.2中档茶叶说,没关系,我喜欢热情似火

茶跟人似,不同的品种、等级类似不同的个性,有的含蓄内敛喜欢温热,有的则热情奔放钟情火辣。就算是娇嫩怕烫的绿茶也分出了三六九等,高档绿茶不能用沸水,而中低档的绿茶因为少嫩芽、茶叶条索粗大而喜欢百分百的沸水。

除了绿茶,花茶、红茶等品种中的中档茶也都喜欢热情似火的水温。

茶友们曾做过类比,以花茶中常见的茉莉花茶为例,分别选用了茉莉花中的贵族金铭眉和中档的银豪。将它们放在两只玻璃杯中,用80~90℃的水分别冲泡。

金铭眉在遇水后开始展现自己的媚态——原本卷曲的叶片缓缓舒展,变成了还在茶树上时的样子,它上下沉浮,似是在水中起舞;茶汤渐渐有了颜色,香气扑鼻而来,很快弥漫四周,整个房间都散发着茉莉的花香与茶香。品一口,任由茶汤与舌头缱绻,吞下后暖意从喉头蔓延至胃部,继而浑身都是暖的,香味也随之从每个毛孔里散发出来。

然而银豪并不是那样开心欢畅,它带着被人类分出的等级,自卑地浮在水面上,良久才愿意沉下去,同时难以展开身躯。口感也偏涩,在舌面上造出了麻麻的味觉。

换用刚刚煮沸的水来冲泡银豪,苦味则明显减少,花香混着茶香如觉醒一样冲出杯底。

之后研究人员又换不同的茶,做了大量的对比实验,发现对于中档茶来说,水温越低,越难激发茶里的有效成分,茶味或是不足、或是发涩。只有刚刚沸腾的水,才能激发出这类茶的至美口感。

我们可以在世俗中为茶分出等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档茶不能泡出理想的香味。茶,人,都有资格活出有尊严的样子。

 

2.3乌龙茶说,让沸腾的水来得更猛烈些吧

如果你知道采茶人要多辛苦才能保住乌龙茶的灵魂——香气,就不再忍心用不适合的水温来折磨它。

在晴朗的午后,采茶人顾不及吃午饭,必须赶在中午12点采摘乌龙茶,而且要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因为这个时段的阳光为充足。他们用拇指捏住叶子的梗部,夹在弯曲的食指上,快速地摘取,不能用指甲去掐,防止它的新鲜受到伤害。

被摘下的乌龙茶可以躺在竹笳篱里,贪婪地吸收阳光和清风,将身体里的部分水份蒸发,让叶子变得柔软,同时随着体温的提高而挥发掉一部分沸点低的芳香物质,并伴随着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让它天生带来的矿物质和有利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变得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做萎凋。

萎凋结束后,制茶的工匠要进一步促成茶叶内的酶转化,也就是发酵。他们通过摇青,将萎凋中一动不动的茶叶激活,使其更容易发酵。

为了保留乌龙茶的香气和味道,必须先在80~85℃的中温下烘焙4~6小时,第二天再用75~80℃的温度下烘焙2~3个小时,不能让过高的温度伤害了容易挥发的香气。

有趣的是,烘焙温度不易过高,但落入杯中之后却必须用100℃的水来冲泡,才能完全释放出乌龙的茶香和滋味。

就像一段人生,先要经历一段低调的积累,才能在沸腾到来时完美展现自己的香味。

?

2.4边销茶说:煮我吧,我更畅快

过节放纵,不知不觉吃了一肚子油腻,又逢阴天多云,肝胆和心情都隐隐有那么些不快,这个时候有一碗黑砖茶,帮助消化、解除油腻是不过。于是用茶刀切下一块,丢在已经煮沸的水里,让它尽情熬煮。

黑砖茶这样的边销茶,具有跟西南少数民族一样的粗犷性格,长得粗糙憨厚,冲泡也偏爱已经沸腾的热水和大火。

边销茶,也被简称为边茶,它不是茶的种类,而更像一种政治称谓,因为它是由中央政府给边疆少数民族饮用的茶品。从唐朝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贸易往来开始,销往边疆的茶就都由中央集中调控,像宋、明、清都设有“茶马司”,专门负责监督和促进此项交易。

边茶的种类多以黑茶为主,比如四川雅安的康砖、金尖,湖南的茯砖、黑砖、花砖,湖北的青砖和黑米砖等,当然也有红茶和云南普洱紧茶。

之所以黑茶为主,是因为边疆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盛产做黑茶的原料,像云南、四川、陕西。于是毗邻这些地方的西藏、内蒙古等地也多以黑茶为主。而且黑茶中丰富的咖啡碱、磷脂、氨基酸、维生素等能够帮助脂肪代谢,增加胃液分泌量,从而有助于消化,这对于常年以肉为主、缺乏蔬菜的边疆少数民族来说是维系身体平衡的主要方式,于是藏族同胞常说“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

“边茶一定要熬煮”,一位藏族朋友反复叮嘱我。他说他们祖辈都这样熬煮边茶,至于为什么他不太清楚,但他试过用开水冲泡,发现口感苦涩,难以下咽,熬煮出来后却有一种别样的浓香。

其实云贵、川藏这样的高海拔地区,水是永远无法到达沸点的,也只有不断用大火熬煮才能逼出茶的香味。不过有专家研究发现,边茶的营养成分也的确需要熬煮才能完全释放。

造物主真是神奇,当初把藏蒙建在了那样高的地方,高到不能生长蔬菜,高到不能煮熟饭菜,于是便顺手种下了制作边茶的原料,等待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体内油脂过剩的问题。恐怕也是人类太过聪明,才能苦寒中找到生存方法。

 

2.5总结:60~100℃水,茶各有所爱

一抹春阳,透过庭院亭亭如盖的大树,落在地上碎成斑驳。那人用小炉煮着一壶水,手边或许是一只盖碗,或许是一只茶壶、几只茶盏,他慢悠悠扇着火苗,也许手中还有一只笔,随时记下涌上心头的诗句。不消多时,水沸腾起来,水面冒出许多蟹眼小泡,还有鱼鳞一般的波纹。仔细听,沸腾的水在壶中发出声响,如松涛带雨。这时水刚好冲茶,在杯中形成翠绿。他想,如果能以茶代酒会与知己良朋,倒是免去了醉酒的辛苦。想到此处,正好文思泉涌,于是急急下笔,在纸上写道: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烟生翠。傥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落款:皮日休。

古来像皮日休这样爱茶的文人墨客,都与茶惺惺相惜,懂得爱护它,懂得欣赏它,于是便知道什么样的茶用怎样的水温能更加美味。时隔千年之后,这一点依旧非常重要。

绿茶:比较常见的有西湖龙井、碧螺春等,这类高级绿茶细嫩新鲜,非常怕烫,把沸水晾至80~85℃冲泡,甚至洞庭碧螺春可以用70℃的水冲泡。如果水温过高,茶汤变深,香味遭到破坏,绿茶变“熟”,那娇羞的清甜就再也尝不到了。黄茶和白茶亦是如此。

红茶:红茶是全发酵茶,喜欢100℃的沸水,只有这个温度才能将它体内的有益成分溶解出。不过一些细嫩的出身贵族的红茶也可用90℃的水冲泡,比如祁门红茶。红碎茶、袋装的红茶,可以用95℃的水冲泡。

花茶:一些低档的花茶粗枝老叶,必须用100℃的沸水才能冲出香味。而高档花茶比如毛峰、银豪、春芽、东风等可以降低水温,用90℃的水冲泡。

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等乌龙茶,要的就是浓郁茶香,茶要放得多些,水的温度也要100℃才够痛快。水沸腾后马上冲泡,泡倒掉,从第二泡开始饮,那香味在嘴巴里横冲直撞,可又舍不得张嘴让它跑掉,只缓缓从鼻腔中呼出来,竟然也带着香味。

边销茶:以黑茶、普洱为代表的边销茶是豪气,颇有不拘小节的大侠之风,沸水无法满足它们,只有在壶里或茶锅里熬煮才能尽情释放茶味。

在这冷暖世道,茶、人,如有良伴对自己嘘寒问暖,那真是的人间。


《茶韵悠悠:从门外汉到品鉴家》 内容简介 您是否曾被一杯清茶的淡雅香气所吸引,却又困惑于众多茶叶品类繁杂的名称?您是否在品茶时,只能感受到“好喝”或“不好喝”的模糊界限,却无法准确描述其微妙的风味?您是否渴望在茶香中寻觅一份宁静与智慧,却不知从何入手?《茶韵悠悠:从门外汉到品鉴家》正是为您量身打造的茶文化入门指南。本书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生动的文化解读、实用的品鉴技巧,带您走进丰富多彩的茶世界,点燃您对茶的深厚兴趣,让您从一个茶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能够品鉴好茶、理解茶道、享受茶趣的鉴赏家。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茶叶图鉴,更非枯燥的学术专著。我们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历史典故、生活场景,深入浅出地阐释茶的奥秘。我们将带领您穿越古今,了解茶的起源与演变,探寻它如何从一味药材,一步步成为风靡世界的饮品,又如何在中国悠久的文明进程中,承载起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部分:茶的基因——认识茶的本源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出发,为您揭开茶的神秘面纱。 茶树的秘密: 您将了解到,我们日常饮用的茶叶,都源自同一科目的植物——山茶科的茶属植物。我们会详细介绍茶树的分类,例如大家熟知的“大叶种”和“小叶种”,以及它们在形态、生长习性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您将明白,正是这些细微的基因差异,造就了日后茶叶的千姿百态。我们将简要介绍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例如土壤、气候、海拔等因素,让您理解为什么某些产区的茶叶会享有盛名。 从鲜叶到干茶: 鲜嫩的茶树鲜叶,如何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过程,最终变成我们手中的干燥茶叶?我们将为您剖析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这六大基本茶类的核心加工工艺。您将了解到,杀青、揉捻、发酵(氧化)、干燥等关键步骤,是如何在不同程度上改变茶叶的内含物质,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颜色、香气、滋味和汤色。例如,绿茶的“不发酵”,如何保留了茶叶最天然的清香;红茶的“全发酵”,如何带来了醇厚的滋味和红艳的汤色;而乌龙茶的“半发酵”,又如何创造出丰富多变的香气层次。我们将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讲解,让您轻松理解这些看似复杂的工艺。 茶的化学密码: 茶叶之所以拥有迷人的香气和丰富的滋味,离不开其复杂的化学成分。本书将为您揭示茶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芳香物质等。您将了解到,这些成分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茶叶独特的风味特征。例如,茶多酚是茶叶苦涩感的主要来源,但也具有抗氧化等健康益处;而氨基酸,特别是茶氨酸,则赋予茶叶鲜爽的回甘。我们将用浅显的语言解释这些化学成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让您在品鉴时,能对口中的滋味有更科学的认知。 第二部分:舌尖上的旅行——探索各大茶类 掌握了茶叶的基础知识后,我们将带您踏上一场精彩的舌尖旅行,逐一探索六大基本茶类及其代表性品种。 绿茶:初春的清新与活力: 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绿茶的魅力,从名声赫赫的西湖龙井、碧螺春,到清雅的信阳毛尖、安吉白茶。您将了解到不同绿茶的产地特色、外形特点、冲泡技巧以及品饮时的主要风味表现,例如龙井的“豆香”、碧螺春的“花果香”。我们将指导您如何通过观察干茶的外形、闻其干香,以及冲泡后的汤色和香气,来初步判断绿茶的品质。 红茶:温暖醇厚的韵味: 红茶以其浓郁的香气和醇厚的滋味征服了世界。我们将带您领略中国红茶的经典,如祁门红茶的“祁门香”、滇红的醇厚、正山小种的松烟香。您将学习到如何品鉴红茶的汤色是否红亮、香气是否浓郁持久、滋味是否醇厚甘甜,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冲泡方式来展现红茶的最佳风味。 乌龙茶:变化万千的艺术品: 乌龙茶(青茶)是制作工艺最为复杂、风味变化最为丰富的茶类。我们将深入探索四大乌龙茶的代表:武夷岩茶(如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台湾高山茶(如阿里山、梨山)以及凤凰单丛。您将学会辨别不同乌龙茶的发酵度和烘焙程度对其香气和滋味的影响,例如铁观音的“兰花香”、岩茶的“岩骨花香”、单丛的“花果香”等。您还将了解如何通过多次冲泡,体会乌龙茶“七泡有余香”的独特魅力。 白茶:时光沉淀的甘甜: 白茶以其“不炒不揉”的自然加工工艺,保留了茶叶最原始的风味。我们将重点介绍福鼎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的特点。您将了解到,白茶的香气清淡,滋味甘甜,且越陈越香,具有独特的陈年价值。我们将指导您如何冲泡白茶,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其内敛的香气和甘甜的滋味。 黄茶:温暖的浅金之色: 黄茶的加工工艺与绿茶相似,但多了一个“闷黄”的环节,使其形成独特的黄汤黄叶。我们将简要介绍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黄茶的特点,让您对其有所了解,并体会其温润的滋味。 黑茶:陈化出醇厚的灵魂: 黑茶,以普洱茶为代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茶类,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后发酵”。我们将为您揭示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区别,以及黑茶越陈越香的奥秘。您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茶叶的外形、闻其陈香、品其汤色和滋味,来判断普洱茶的品质。您还将了解到,黑茶在健康方面的一些传统认知。 第三部分:品饮的艺术——从入门到精通 了解了茶的品种,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更好地品尝和欣赏一杯茶。 茶具的选择与使用: 茶具的选择并非仅为摆设,合适的茶具能够极大地提升品茶的体验。我们将为您介绍紫砂壶、盖碗、玻璃杯、瓷杯等不同材质茶具的特性,以及它们分别适合冲泡哪些茶类。您将学习到如何根据茶叶的种类和您的个人喜好,选择最合适的茶具,并掌握正确使用茶具的基本方法。 冲泡的秘诀: 冲泡一杯好茶,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大学问。我们将详细讲解影响茶叶滋味的关键因素:水温、茶叶用量、冲泡时间。您将了解到,不同的茶类需要不同的水温,例如绿茶不宜用滚烫的水,而普洱茶则需要较高的水温才能充分激发其香气。我们还将介绍“快冲”与“慢泡”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参数,达到最佳的品饮效果。 感官的训练: 品茶,是一场调动五感的美妙体验。本书将重点训练您的嗅觉和味觉。您将学习如何分辨茶叶的干香和湿香,如何捕捉冲泡过程中散发出的不同香气层次,例如花香、果香、植物香、木质香、陈香等。在味觉方面,您将学会辨识茶叶的甜、苦、涩、鲜、醇、厚、滑等基本味觉元素,并理解“回甘”和“喉韵”的含义。我们将提供一些训练方法,帮助您逐步提升对茶叶风味的敏感度和辨识度。 品鉴的流程: 我们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品鉴流程,从观察干茶的外形、色泽,到闻干香,再到冲泡后的汤色、香气,最后到品尝滋味和感受喉韵。通过这套流程,您将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品鉴,并能更准确地记录和分享您的品饮感受。 茶与健康: 在享受茶的美味与香气之余,茶的健康益处也备受关注。我们将简要介绍茶中一些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以及其在传统认知和现代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积极作用。 第四部分:茶的生活美学——让茶香融入日常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载体。 茶与生活: 茶如何能够点缀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清晨一杯提神醒脑的绿茶,午后一杯舒缓心情的乌龙茶,还是晚间一杯帮助消化的普洱茶,茶都能在不同的时刻,给予我们恰到好处的慰藉。我们将分享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泡上一杯好茶,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茶礼与茶道: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茶礼传统。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基本的茶礼常识,让您在与人分享茶时,能够更加得体。我们还将简要探讨茶道精神,理解茶中所蕴含的“和、静、怡、真”等哲学思想,感受茶带给人的内省与修养。 茶与社交: 茶馆,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我们也将探讨茶在现代社交中的意义,如何通过一杯茶,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交流与理解。 《茶韵悠悠:从门外汉到品鉴家》将是一次美妙的探索之旅。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点燃您对茶的兴趣,赋予您品鉴的智慧,让您在品味一杯杯茶的同时,也能够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无论您是刚刚接触茶的新手,还是希望系统提升茶学知识的爱好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让我们一起,在茶的清香中,发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茶有着浓厚兴趣但知识储备有限的读者,这本书《新书正版现货 一点茶识》的出现,简直像是一场及时雨。我之前读过一些零散的茶叶介绍,但总觉得不成体系,就像拼图缺少了关键的几块。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关于茶的知识,从茶的起源、发展,到各种茶叶的基本分类和特点,再到具体的冲泡方法和品鉴技巧。尤其是“知茶味”这一点,我一直觉得品茶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多时候自己品出的味道和专业人士描述的相去甚远,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理论指导,帮助我提升品鉴能力,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和感受茶叶的风味。另外,“把握茶的本质”听起来就很厉害,我猜想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茶与健康、茶与人文、茶与艺术等更深层次的关系,让我对茶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茶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让我觉得“实用”、“易懂”的却不多。很多书要么过于学术,要么过于泛泛而谈。《新书正版现货 一点茶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走的是一种“专业”但又“亲民”的路线。作者郑春英,我虽然不太熟悉,但“集茶的专业”这个描述,让我看到了它在内容上的深度和严谨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怎么泡茶,更重要的是能让我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泡。比如,为什么绿茶不能用沸水冲泡?为什么有些红茶需要醒茶?这些背后的原理,才是真正让我“涨茶识”的关键。我也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做到“把握茶的本质”的?是会深入到茶叶的化学成分,还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阐述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演变?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学的茶友,循循善诱,一点点地揭开茶的神秘面纱,让我不仅能“懂茶艺”,更能“知茶味”,最终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境界。

评分

拿到这本《新书正版现货 一点茶识》,光是书名就觉得很吸引人,"一点茶识"听起来就很亲切,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真正能落到实处的知识。我一直对茶很有兴趣,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知道一些皮毛,却抓不住真正的精髓。每次去茶馆,听茶艺师讲解,总有些似懂非懂,尤其是在品鉴的时候,能说出来的词汇总是那几个,什么“醇厚”、“甘甜”,总觉得不够深入。这本书的作者是郑春英,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比较陌生,但“一本让你涨茶识懂茶艺知茶味”的宣传语,确实击中了我,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的吗?我特别期待它能帮我理清茶的种类,了解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和最佳赏味期,甚至还能帮我区分不同茶品的细微差别,不再是简单地“喜欢这个绿茶”或者“不喜欢那个红茶”,而是能说出为什么。希望这本书能像它的名字一样,一点一点地,潜移默化地,让我真正地“懂茶”。

评分

我一直对茶文化充满向往,但总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每次看到别人神采飞扬地谈论茶叶的产地、工艺、冲泡,自己只能在一旁默默点头,心里却是一片茫然。这本书《一点茶识》,光看书名就觉得它很接地气,似乎能把那些高深莫测的茶学知识,用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郑春英,我不熟悉,但“一本让你涨茶识懂茶艺知茶味”的承诺,确实让我心动。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帮我建立一个清晰的茶叶知识框架,让我不再对琳琅满目的茶叶感到不知所措。例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这六大茶类,它们之间到底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各自的代表性品种是什么?冲泡时又有什么讲究?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让我不仅学会“怎么泡”,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这么泡”,从而真正地“懂茶艺”,品出“真茶味”。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茶的热爱更多地停留在感性层面,喜欢它的香气,享受它带来的宁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欣赏一幅画,知道它美,但说不出它为什么美,更不懂得其中的构图和色彩运用。这本书《一点茶识》恰恰填补了我在茶知识上的空白。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解读“茶的本质”,这个听起来就很宏大的概念。我猜想,这本书会不会从茶树的生长环境、采摘时机,到茶叶的加工工艺,再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对茶叶风味的影响,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剖析?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茶艺”的部分,我一直认为茶艺不只是泡茶的动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对细节的追求。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更精妙的冲泡技巧,比如水温的控制、出汤的时间、甚至用什么茶具最能衬托茶叶的品质。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知茶味”,这代表着能够品鉴出茶的深层风味,不再是简单的“好喝”与否,而是能体会到其中的层次感和变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