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网络治理: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
定价:88
书号:9787513646826
出版日期:2017/4/1
作者:何明升等著
开本:710mm*1000mm 1/16
页数:430
字数:450千字
目录
"导言1
一、本书的研究背景1
二、关于网络治理的基本观点1
三、对网络关系结构的实证分析2
四、网络法网络法治建设的学理基础4
五、中国的网络治理政策5
理 论 篇
章网络治理概念及其核心议题9
节网络治理的概念前提9
一、网络工具逻辑确立了网络治理的技术基础9
二、虚实共生范式决定了网络治理的混合特征11
三、国际政治生态影响着网络治理的政府行为12
第二节网络治理的基本内涵13
一、网络治理的逻辑起点是对网络工具的理性选择13
二、网络治理的微观形态是网民生活样态的范式化15
三、网络治理的宏观形态是网络合作关系的模式化16
四、网络治理的历史形态是自由与秩序的网络态均衡17
第三节网络治理的核心议题19
一、网络规制是否具有正当性19
二、网络治理的边界在哪里20
三、谁是网络治理的权力主体22
四、网络治理是否存在国家与民族特色22
第二章社会存在机制转换与网络理论转向25
节面向数字化空间的虚拟社会理论25
一、Web1��0架构下的数字化空间25
二、数字化空间的基本问题26
三、数字化空间的认识论基础28
第二节网络技术换代及其理论转向30
一、Web2��0与虚拟强耦合关系的出现30
二、从虚拟存在到关系实在31
三、“先验悬搁先验悬搁”的认识态度32
第三节回归生活世界的网络社会研究32
一、从虚拟实在回归本体实在33
二、重新定义主体间性33
三、自由观的幻灭34
目录网络治理
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实 证 篇
第三章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39
节研究背景39
第二节文献回顾40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40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43
第三节研究设计48
一、分析架构与研究假设48
二、变量51
三、数据55
第四节数据分析55
一、变量测量结果55
二、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67
第五节结论与讨论71
第四章网络社群的结构及其演化路径73
节研究设计73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73
二、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74
第二节网络社群结构演进的理论分析76
一、网络社会中的社群结构76
二、网络社群结构演进的分析模型80
第三节基于Web1��0的网络社群结构90
一、Web1��0技术及其社会化过程90
二、基于内容的BBS网络社群结构分析94
第四节基于Web2��0的网络社群结构110
一、Web2��0技术与社会化应用110
二、基于关系的网络社群结构分析114
第五节网络社群结构的演进133
一、网络社群结构的演进过程133
二、网络社群结构的演进路径135
第五章网络舆情演化模型与仿真分析137
节网络舆情演化的理论分析137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137
二、网络舆情演化的要素构成140
三、网络舆情演化的进程分解及其关系153
第二节网络舆情演化中的观点聚合模型156
一、Weisbuch-Deffuant模型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应用156
二、网络舆情观点聚合模型构建158
三、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161
第三节网络舆情演化中的信息扩散模型170
一、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模型构建171
二、复杂社会网络中的网络舆情信息扩散过程175
三、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效果的敏感性分析177
第六章网络集体行动的产生机制190
节研究设计190
一、问题和研究意义190
二、研究方法和案例191
三、分析框架193
第二节意义建构:个体性矛盾的结构化198
一、意义建构的概念和作用198
二、意义的生产201
三、多主体意义建构与传播过程207
四、意义建构的结构化策略212
第三节共识达成:结构性紧张的“我们化我们化”214
一、共识概念与网络共识达成214
二、网络共识的层级体系217
三、网络共识达成的基础219
四、网络共识达成的路径223
五、共识达成的“我们化”策略229
法 治 篇
第七章网络规则的生成和演进235
节网络社会中的规则235
一、理性形成的网络规则235
二、衍生性的网络规则239
三、意义建构的网络规则240
四、历史依赖性的网络规则242
第二节网络成文规则演变原理245
一、网络规则通过问题解决而有意识建构245
二、网络规则对政治策略的响应和安排247
三、网络规则通过组织的扩散而适应环境250
四、网络规则通过经验性调适而持续更新252
第三节网络规则产生和变化的双重动因253
一、问题的外部来源: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253
二、网络社会内部的问题来源258
三、问题的建构262
第四节网络规则创建和演变的生态结构265
一、网络规则密度和问题吸纳265
二、注意力分配和问题确认268
第五节网络规则生成和演进的内在机制271
一、网络规则内活动能力272
二、制定和改变网络规则的能力277
第八章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280
节网络谣言的本质280
一、何为“网络谣言”280
二、网络谣言的生成机制282
第二节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构架286
一、网络谣言从属表达行为表达行为286
二、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存在的基本问题288
三、网络谣言的法律界定291
四、我国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292
第三节我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实效与问题293
一、我国网络谣言入罚的实证分析294
二、网络谣言入罚正当性不足307
第四节网络谣言规制重构与治理312
一、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的边界312
二、“不遵从”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316
三、“利他性”网络谣言的社会控制326
第九章网络媒介的法治机制330
节我国网络媒介法治的缺陷330
一、法律法规的结构性缺陷331
二、网络媒体法的内容性缺陷331
三、法律主体的协调性缺陷332
第二节网络媒介法治的基本原则333
一、保护网络文化产业发展333
二、坚持技术中立334
三、多主体权利与义务协调发展336
第三节网络媒介法治的路径分析337
一、由媒体行业立法转变为网络立法337
二、由规制媒介组织转变为规制媒介渠道和平台339
三、由注重外生组织转变为注重内生组织341
四、由限制特定行为转变为保护基本权利342
第四节我国网络媒介的立法模式343
一、统一立法与监管模式343
二、跨媒体横向一体化立法及法治监管344
三、以媒介融合与功能细分为基础的权利义务346
四、阶梯式分权法律监管348
政 策 篇
第十章网络治理的政策工具与推进逻辑353
节网络治理形态与政策工具的可通约性353
一、互联网建设方式对网络治理形态的决定性作用353
二、现实新闻制度对网络治理形态的和性制约355
三、“脱域”现象与网络政策工具的可通约性357
第二节基于可通约性检视的网络政策工具谱系358
一、关于网络政策工具的一个谱系排列358
二、自愿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59
三、疏解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60
四、调节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62
五、规制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63
第三节不同网络观指导下的治网逻辑和工具选择364
一、网络“异时空”观的治网逻辑与工具组合364
二、网络“亚社会”观的治网逻辑与工具偏好366
三、网络“新媒体”观的治网逻辑与工具选择367
第十一章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及现实路径370
节契合社会存在机制的网络治理方式370
一、网络社会存在机制是治理有效性的内在基础370
二、以网络社会存在机制为基础的规则重构374
第二节嵌入现实治理体系的网络治理安排378
一、网络制度安排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379
二、以虚实相宜为导向的网络治理安排382
第三节融入法治中国进程的网络公序良俗387
一、法治中国进程中的网络场域387
二、以法治网络为目标的网事秩序建设390
参考文献397
重要术语索引421
后记427"
编辑推荐
中国网络治理路线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会社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虚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及其法律支撑”的终成果。全书由四篇共十一章构成:篇为理论研究,系统研究网络治理的本质属性和学理基础;第二篇为实证研究,对网络关系结构的形态与演进进行了实证、仿真分析;第三篇为法治研究,有所侧重地研究了网络规则、依法治谣、网络媒介法治等关键性法律问题;第四篇为政策研究,以各子课题的研究发现为基础,讨论了中国网络治理的若干战略问题。
作者简介
何明升,男,1956年3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院访问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社会学与网络法、社会治理研究。中国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完成国家博士点基金课题、国家软科学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重要课题10余项,担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虚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首席专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在《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
这本书的标题——“正版 现货 网络治理 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 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及其法律支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实在”和“前沿”。“正版 现货”直接打消了我对盗版和稀缺性的担忧,让我安心;而标题的其余部分则让我对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这几个词,预示着本书将带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在网络治理领域独特的探索和实践,这对于我这个对中国发展模式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提法,则让我感受到一种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治理思路,它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试图从网络本身的连接方式入手,寻找治理的突破口,这让我对书中即将呈现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理解和利用网络关系,来促进各主体的良性互动,减少冲突,提升治理的效率和韧性。同时,对“法律支撑”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本书的严谨性,因为它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有效的治理都离不开健全的法治框架。这本书给我一种“接地气”且“有深度”的感觉,非常期待能够通过阅读,获得对网络治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单从书名“正版 现货 网络治理 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 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及其法律支撑”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与前沿。我一直对中国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理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中国经验”这一部分,让我充满期待。我想象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中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治理格局的。特别是“网络关系结构”和“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这两个关键词,预示着这本书可能摆脱了传统单一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而是会探讨一种更具韧性、更具活力的治理机制。我会非常关注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个重大网络事件的处理、某个新兴网络技术的监管等,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实用的方法论。同时,“法律支撑”的提法也让我感到欣慰,毕竟任何治理体系都需要坚实的法律基础来保障其公正性和有效性,期待书中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演进和完善提出深刻见解。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有料、有深度、有实践意义”的初步印象,非常期待能够通过阅读,拓展我对网络治理的认知边界。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正版 现货 网络治理 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 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及其法律支撑》,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是一部为我量身定制的关于网络治理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网络治理的理论研究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宏大空泛,要么过于具体而缺乏理论指导。这本书的标题恰恰抓住了我最关心的几个点:“中国经验”表明其内容具有独特的本土化视角,而“路径选择”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陈述现状,更提供了方向性的建议。“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说明它会深入到网络治理的微观层面,去分析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解决方案。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利用网络关系结构来优化治理效率,例如,如何识别关键节点、如何引导信息流动、如何构建信任机制等。同时,对“法律支撑”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实践性,它将理论与法律相结合,为网络治理提供了双重保障。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网络治理深度研究的空白。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书名《网络治理 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 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及其法律支撑》虽然有些长,但传递的信息量却非常丰富。我尤其被“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和“网络关系结构”这些概念吸引。在现实中,网络空间里的参与者众多,利益复杂,想要实现有效的治理,单打独斗显然是不行的。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可能不仅仅是在讲“怎么管”,更是在讲“怎么让大家一起管好”。我会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和分析这些“主体”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又是怎样的?是基于权力、利益、还是信息流动?这对我理解网络治理的底层逻辑至关重要。而且,书中提到的“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这表明它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在网络治理实践中所积累的独特性和智慧,或许还能从中找到可以借鉴到其他领域的治理思路。我对书中的“法律支撑”部分也寄予厚望,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和完善网络治理法律体系的创新性思考。
评分《网络治理 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 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及其法律支撑》这个书名,虽然内容详尽,但我读起来却感觉充满力量。特别是“网络关系结构”这个提法,让我联想到复杂的社会网络分析,这预示着本书的治理方案并非简单的指令式管理,而是会深入分析网络中信息、权力、利益的传递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精妙的协同机制。我对“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概念非常着迷,希望书中能详细解析如何平衡不同主体的诉求,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平台,以及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实现共赢。此外,“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这部分,则是我最为期待的,希望能看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这本书让我感到,网络治理不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组织、法律制度和治理智慧的综合体现。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可以操作的工具或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网络治理的进程中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