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分类:艺术 生活
书名:《如花在野》
作者:[日]田中昭光
译者:张南揽
出版时间:2017年5月
定价:68.00元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7987-1
CIP分类:插花-装饰美术-日本-图集
开本:32K 印张:6.75
[编辑推荐]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茶道七则”中有一则“花要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田中昭光的《如花在野》遵循的正是这一理念。
◎作为古美术店主,田中昭光知器;二十余岁开始插花,迄今五十载,田中昭光懂花。
◎器求名品华饰,总是多余;花若千修百剪,未免造作。田中昭光的花与器,求随性,求野趣,求自然。
◎没有什么能够比在原野中盛开的野花更美的了。——田中昭光
◎邀你领略一位古稀花道家的花趣与人生。
[作者介绍]
田中昭光
号“无法庵”,奈良古美术店“友明堂”店主。昭和十一年(1936年)出生于奈良市,22岁开始经营古美术店,并对奈良茶道提起兴趣,费尽精力收集与奈良有缘的古董。浸淫日本茶道、花道近五十载,著有《如花在野茶花十二月》。
张南揽 ,
茶名宗兰,
就职于日本茶道里千家庵,派驻北京。
茶道里千家入室弟子,里千家教授。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日本文化专业,
获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2002年留学日本。
2004年获得里千家茶道讲师资格,
现任里千家庵驻北京代表、中国佛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讲师。
在里千家北京青交庵授课。
译者的介绍
[建议上架]
艺术·美学
————————————————————————————————————————————
经销商:上海浦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巨鹿路417号欣广大厦705
[目录]
如花在野——待春、春来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赏春——一碗清茶的款待
如花在野——初夏的色彩
五月 六月
无法庵往昔物语友明堂书留帖摘录——新春至初夏
鸢城初茶会 待春 问荆破土之时 白花 古代壶与山茶碗 往来于奈良的僧侣 和孙儿们一起
如花在野——入夏、秋盛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无法庵往昔物语友明堂书留帖摘录——夏至秋冬
古美人之会 月与龟 赏月之会 秋似锦 思无穷亭翁 忙中闲
如花在野——秋逝、年来
十一月 十二月
后记
[书摘]
(花)白侘助山茶、寒红梅
(器)李朝白瓷德利、春日大社散米盘漆台
这只德利酒壶我一人喝酒正合适,朱漆的散米盘与白色的酒壶放在一起,红白相称。取来白色的侘助茶花,又去旧邸的院子里剪来寒红梅枝插在一起。独自饮酒是件妙事,插上花,静静欣赏也能自得其乐。
寒红梅每年开花都较早,古有诗云“春在寒梅雪里枝”,梅占花魁,翘首待春,十分应景。
茶人千利休曾引用藤原定家的和歌“莫待春花开,君不见,雪下青青草,春色已盎然。”一草一木,感知大自然的恩惠,当春绽放,是不变的真理。
(花)马醉木
(器)弥生时代土罐
奈良公园里面有一大片马醉木的树林,鹿群不会过来吃它们,所以长得分外茂密。我在自家院子里也星星点点植了一些,开花的时候十分惹人喜爱。
在弥生时代的小土罐里信手插上一枝,便觉得满屋是春色了。
马醉木多见白花,这枝是淡淡的粉红色。
《万叶集》中,大伴家持有一首歌:
池中倒影闻花香 不禁采之入衣袖 马醉木之花
真是令人怜爱的花。
(花)蛇葡萄、马兰、金线草
(器)弥生土器
我在佐纪山附近采来了色泽艳丽的蛇葡萄。在人烟稀少的山边,马兰、三褶脉紫苑、纤弱的金线草开得争奇斗艳,把它们一起插进花器里时都难辨彼此。近符合我心意的弥生土器甚少,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赶紧采来花插进去观赏。柔和的花器要配温柔的花,插完花后不禁怀古感伤,正是秋景秋思。再添一枝小小的山茶,更别有一番韵味。
(花)柿、佩兰、马兰
(器)东大寺油壶 福井澄斋作
柿的叶子染上了颜色,枝头也被果实压弯,于是剪下一枝,与佩兰和马兰搭配在一起。花器是镰仓时代东大寺油仓中使用的油壶的仿制品,由活跃在大正到昭和年间的漆工制作,复古之感很强烈。自觉作为花器使用也不错,于是以此次为契机用作了花器。柿子叶掉落后,红红的果实开始压上枝头,为肃杀寡淡的季节添上一抹浓艳之色,但却又有种风雅闲寂之感。
柿压枝头一抹红
时雨润之色更鲜
愚咏
白花
某年四月暮春
我的岳父经常自己做菜,尤其擅长料理河鱼。
某年初夏,田山方南老师、藤冈薰先生(裱糊店藤冈光影堂的主人)及夫人、河濑无穷亭及夫人、卫藤骏先生(原大和文华馆学艺员,研究水墨画)来到了鸢城。在初夏新绿中清游一日后品尝岳父手做的料理着实开心。那时品尝的就是鳗鱼天妇罗。
在这些新绿之中,田山先生一直凝视着连片开放的白鹃梅。品着美酒的老师在宴会结束后执笔而作:“万绿丛中白一点,利休梅花瓣瓣开。欲知人生其实美,叩门可访鸢之城。”大意为“若想知道人生真的美,理应叩响鸢之城的门造访”。那天晚上是田山老师次在鸢城过夜,第二天早上先生看到我和岳父工作时的样子,提笔写下了“闲事耕心”四字。“悠闲之时也要耕耘自己的内心”,说的是招待客人时应有的态度。正是因为年轻时招待许多客人受益匪浅,才能有今时此刻的我。
往来于奈良的僧侣
此画为大德寺如意庵的住持立花大龟大师所作。住持大师在奈良县宇陀市大宇陀创建松源庵,现在那里由其弟子泉田宗健师父担任住持。
大龟师父在世时常到奈良来店中与我交谈。另外大师也十分好书法,我们经常进行书信往来,每次一定会附一幅大作,而现在基本没有这样的人了。我出版《茶花十二月》(昭和五十九年,1984年)时,也赠与大师一本,收到了“吉野的花自不必说,而我在茶室小间这一枝花中感受到了天下之春”的回信,着实令人欣喜不已。我把这封信装裱起来,小心保管着。
我的庵号是“无法庵”,请松永耳庵先生题匾的匾额挂在店里的茶室中,大师每次来店里时,都会坐在匾额下,双手合十道“您好”。大龟师父小耳庵先生两轮,和耳庵先生也十分交好。
开店时记录下来的《奈良往来》中,有除我之外很多来访者的作品,大师也是其中之一,在昭和五十九年(1984)夏天留下了“葛粉果子茶一碗一饮而尽何物留下唯有执笔后”的佳作。另外还有不知何时写下的“远眺杜鹃啼鸣处,唯有朗月枝头留(月之绘)”。怀念这位充满茶禅之味的僧人。
忙中闲
昭和五十六年(1981)五月在爱知县犬山市的明治村茶会,我作为招待人,借助大和、伊贺、信乐等工艺会的同好们提供的道具,在日本庭园中点了茶。这幅集体写画是昭和五十五年(1980)十二月茶会大家聚在一起时共同写出来的。
我还是次做招待,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十分艰难。茶会前日大雨倾盆而下,茶会当天却万里无云,两天时间里客人络绎不绝,内人和次子一同在茶会上帮忙,长子在奈良帮我照顾店里。茶会顺利结束后,我终于松了口气回到奈良的家里,后来向给茶会提供道具的工艺会同好们表达谢意时,大家纷纷对我说“辛苦了”,几日里积攒的疲累顿时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想宛如昨日之事。
那之后,在利休四百年忌辰时也劳烦工艺会和我一起作为第二席茶会的招待人,席间明治村茶会运营委员也莅临现场,为明治村茶会以来客人不断的盛况而高兴。
在如此繁忙的年末回忆往事,正是忙里偷闲。
读完一本关于田中昭光的花道书籍,虽然我手上的这本不是您提到的那本,但那种对自然的热爱、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在花艺创作中融入的人生哲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花道”二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插花技巧,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内心沟通的方式。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材的生长状态、色彩的变化,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所蕴含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枯山水”插花的章节,那种看似极简却蕴含无尽禅意的表现手法,让我感受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是大自然在艺术家手中重新组合的诗篇,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宁静的力量。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作者一同漫步在日本的山野田间,感受四季的轮回,聆听花开花落的低语。那些关于花器选择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强调了花与器之间的相互衬托,一件恰到好处的花器能将花的美丽升华到新的高度,反之亦然。这种对平衡之美的追求,贯穿了整本书,也让我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关于花道的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花艺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涵。我一直以为插花只是简单的“摆弄花草”,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是人与自然、人与内心对话的载体。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对于“间”的理解,也就是作品中留白的重要性。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在东方艺术中尤为重要,它能让作品更具意境和想象空间。在花艺中,适当的留白不仅能突出花材的本身之美,更能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书中的很多作品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一原则,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作者还谈到了花材的“性格”,如何根据花朵的特性来选择最适合的搭配和表现方式。这让我觉得,创作花艺作品,就像是与一群有着不同个性的“生命”在交流,需要理解、尊重并引导它们展现出最美的姿态。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生活中的美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学会了如何去欣赏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的事物。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书。我一直对日式插花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书籍都侧重于技巧的讲解,而这本书则将花艺创作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哲学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对花道的理解,认为它是一种“静观”的艺术,需要耐心、细致和对自然的深刻体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势”的探讨,如何通过花材的线条、形态来表现出内在的生命力和动态感。这种对“无形之形”的捕捉,让我觉得花道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书中大量的精美图片,每一张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我反复品味着那些作品,试图从中解读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理念。那些看似随意却又恰到好处的枝叶组合,那些色彩和谐却又富有张力的花朵搭配,都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花,更是关于如何通过花来表达内心世界,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一份安宁和专注。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蕴藏在那些不经意间,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评分这本书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日本花道大师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追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花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哲学的书。作者在书中娓娓道来,将自己多年来在花道上的探索与感悟倾注其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争”的精神描述印象深刻。在花艺创作中,不强求、不刻意,而是顺应自然,让花材自然舒展,展现其本来的姿态。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不仅体现在花艺上,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对生活的态度。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放下一些执念,学会顺其自然,去欣赏和接纳事物的本来面貌。书中对四季变化的细致描绘,以及如何将不同季节的花材融入创作,也让我对“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更深的理解。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庭院,在花香四溢中,与大师一同进行一场关于生命、关于美的深刻对话。那些作品,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慰藉。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远不止于视觉上的享受。它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指南,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多年来对花道的探索和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的热忱和对自然的敬畏。我尤其被他讲述的关于“侘寂”美学在花道中的体现所吸引。那种不完美、无常、简朴的美,在花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没有回避花材的枯萎、残缺,反而将其视为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从中发掘出独特的韵味。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那些看似不那么圆满的时刻,或许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我们独特的生命体验。书中的插花作品,每一件都像是一个故事,讲述着花朵从萌芽到盛开再到凋零的生命历程,也折射出作者对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他将自然的规律巧妙地融入花艺创作,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智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插花,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