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他终不改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发展慈善事业,创办公立医院,堪比和煦春阳,带给世界无尽生机和温暖。他襟怀苍生,却无奈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与社会良心,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辉。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堪称人世间完美的理想人格。
林语堂(1895—1976)
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务。1928年编著《开明英文读本》,风行全国。1966年定居台湾。以《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写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因翻译“幽默”(Humor)一词,以及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提倡幽默文学,赢得“幽默大师”的美名。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红牡丹》《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传》《孔子的智慧》等。
译者序
原序
卷一
童年与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
(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第一章?文忠公
第二章?眉山
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第四章?应试
第五章?父与子
卷二
壮 年
宋仁宗嘉祐七年至神宗元丰二年
(一〇六二—一〇七九)
第六章?神、鬼、人
第七章?王安石变法
第八章?拗相公
第九章?人的恶行
第十章?两兄弟
第十一章?诗人、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抗暴诗
第十三章?黄楼
第十四章?逮捕与审判
卷三
老 练
宋神宗元丰三年至哲宗元祐八年
(一〇八〇—一〇九三)
第十五章?东坡居士
第十六章?赤壁赋
第十七章?瑜伽与炼丹
第十八章?浪迹天涯
第十九章?太后恩宠
第二十章?国画
第二十一章?谦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工程与赈灾
第二十三章?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岁月
宋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一〇九四—一一〇一)
第二十四章?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岭南流放
第二十六章?仙居
第二十七章?域外
第二十八章?终了
附录一 年谱
附录二 参考书及资料来源
杭州,在当年一如今日,是一个美妙难言的都市,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后来几乎变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初到杭州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杭州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华的街道、闳壮的庙宇,也是由于他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由于他一生Z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人有南方人的轻松愉快,有诗歌,有美女,他们喜爱苏东坡这位年轻的名诗人,喜爱他的朝气冲力,他那潇洒的神韵,他那不拘小节的胸襟。杭州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他的心神。杭州赢取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赢取了杭州人的心。在他任杭州通判期间,也无权多为地方人建设,但是他之身为诗人,地方人已经深感满足。他一遭逮捕,地方人沿街设立香案,为他祷告上苍早日获释。他离开杭州之后,南方的秀美与温情仍然使他梦寐难忘。他知道他还会故地重归。等十余年之后,他又回去任太守之职。他对地方建树良多,遗爱难忘,杭州人爱之不舍,以为与杭州不可分割。今天,去此伟大诗人居住于杭州,歌咏于杭州已经近千年,在你泛舟于西湖之上,或攀登于孤山岛或凤凰山上,或品茗于湖滨酒馆中,你会听到杭州本地的主人嘴边常挂着“苏东坡,苏东坡”。你若指出苏东坡是四川人,他会不高兴听。他心里认为苏东坡生于杭州,除去到京都之外,何尝离开过杭州!
在性情,在放浪的风情,在爱与笑等方面,苏东坡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公认为表现西湖Z好的诗,就是苏东坡写西湖的一首诗,苏东坡把西湖比作古代的美人西施,清晨在家不施脂粉时也好,施脂粉而盛装时也好;晴天也好,阴天也好,都会显出西湖不朽的美色来。苏东坡描写西湖的那首七言绝句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当然是个比喻而已。西施若是描画蛾眉,不论何时,总比不画更好看。苏东坡润饰了湖滨,再以至高无上的艺术手法略予点染,使之看来不失其自然。今日苏堤横卧湖上,此一小小仙岛投入水中的影子,构成了“三潭印月”,湖边垂柳成行,足以证明苏东坡在设计风景方面的奇才。杭州的西湖与扬州的瘦西湖都表现出中国布置风景的巧思,并且显示人为的技巧与艺术只增加了自然之美,并未破坏自然之美。艺术家首先把握住那个地方大自然的设计,并将其自然的结构与章法做一全盘的估量。他只是略加点染,以求收紧或铺开,或在此处,或在彼处,加强某一些轮廓而已。
苏东坡携带妻儿来杭州,是在神宗熙宁四年(一〇七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公馆位于凤凰山顶,南见钱塘江,出海的大船出没于江面;北望西湖四周环山,山顶隐没于白云中,庙宇与富家别墅点缀于山坡之上;东望钱塘湾,但见惊涛拍岸。杭州为一大都市,故除去太守一人外,另设二官辅佐之。苏东坡之官邸占公馆之北面,可俯瞰西湖。就在凤凰山下,夹于西湖与钱塘湾中间,自北而南的正是杭州城,城外环以高墙,城内有河道,河道上架以桥梁相通。苏夫人清晨起身,打开窗户,看见下面西湖平静的水面,山巅、别墅、飘浮的白云都映入水中,不觉心旷神怡。离中午甚早,湖面上早已游艇处处。夜晚,由他们的住宅,可以听见吹箫歌唱之声。城内有些街道比别处显得更为明亮,因为有夜市数所,直到次晨两三点始行收市,尤其在女人们看来,总有些令人着迷的货品,如美味食物、绸缎、刺绣、扇子。孩子们则会看到各式各样糖果、玩具、走马灯等东西。宋朝时的糖果商贩都利用特殊广告技巧,以广招徕。有的用赌博,有的装作白胡子老汉,有的戴面具,载歌载舞。有的卖棉花糖,有的卖糖吹的各种小兽,有的做“沙糖”,类似现在的枫糖。有一本书写杭州城的生活情况,写在宋末——在苏东坡以后百年左右,在马可?波罗来中国百年之前——把当时的街道、沟渠、湖泊、食粮、娱乐写得纤芥无遗,读之令人神往。把当时杭州城的生活描绘得比马可?波罗写的更为详尽。马可?波罗谈到王公贵人的打猎,公主贵妇在西湖边洗浴,富商的游艇往来于杭州、泉州之间,但他对糖果、糕饼、通俗的娱乐等名称,并不熟悉。吴自牧这本《梦梁录》上,像老妪般滔滔不绝地叙述那些精美的各式小食美味,真会使读者观之入迷。
这次拿到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传》,说实话,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林语堂先生的文笔,在我心中一直是极具分量的,他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都曾让我受益匪浅,那种温润而犀利的风格,总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人生智慧。所以,当得知他将笔墨聚焦于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如此传奇的人物——苏东坡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一窥究竟。我一直认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传记不应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应该是对其精神内核、思想光芒的深度挖掘。林语堂先生如何用他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苏东坡这位集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美食家等众多光环于一身的千古奇才?他会如何勾勒出苏东坡在那个动荡年代里,依然能够保持旷达乐观,甚至在逆境中创造出无数艺术瑰宝的生命轨迹?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处理苏东坡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是着重于其政治上的挫折,还是更侧重于其在文化艺术上的不朽成就?我期待着,林语堂先生能为我展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烟火气又不失精神高度的苏东坡。
评分翻开这本《苏东坡传》,我首先被林语堂先生的开篇所吸引。他并没有急于进入苏东坡的生平,而是花了大段的篇幅,为我们铺陈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以及当时文人士大夫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这种“宏大叙事”的开场,让我觉得非常厚重,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入到了宋朝那个繁华却也暗流涌动的世界。接着,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便带着他的“真实”与“魅力”,款款而来。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苏东坡性格的刻画,那种既有文人的清高孤傲,又有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甚至在遭受政治迫害、流放边陲时,依然能够保持“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旷达与幽默。这种矛盾与统一,才是一个真正丰满的人物形象。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他没有使用过于华丽辞藻,却总能在最恰当的地方,触碰到人性的柔软与坚韧。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眉眼间带着笑意,却又眼神深邃的老先生,在与我娓娓道来他心中那位独一无二的苏东坡。
评分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成功地将一位历史人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一直以为,历史人物的传记,往往会带有一种“教化”的色彩,或者过于学术化,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但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共鸣”。林语堂先生用他那种特有的、带着点人文关怀的笔触,勾勒出了苏东坡的多面性。他既是才华横溢的文坛巨匠,也曾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更是一位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老百姓。我尤其欣赏他对苏东坡与家人、朋友之间情感的描绘,那些细水长流的温情,让这位伟大的文人,显得更加真实可感。他笔下的苏东坡,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更像是一位与我们并肩而行的长者,他的人生经历,他的人生智慧,都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思,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在绝境中开出花来”的人物充满敬意,而苏东坡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本《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先生更是将这种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最受触动的是,他不仅仅描述了苏东坡在贬谪期间的种种苦难,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苏东坡是如何在这种苦难中,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和生命的意义。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那些精妙绝伦的书法作品,似乎都成了苏东坡与命运抗争的武器,也是他自我疗愈的良方。林语堂先生的叙述,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他没有将苏东坡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挣扎、失落,以及最终的超脱。我特别喜欢书里对苏东坡生活细节的描写,他如何享受一顿简单的饭菜,如何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如何从自然风物中汲取灵感。这些点滴之处,都构成了苏东坡“旷达”的人生哲学,也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也能从中找到应对生活压力的方式。
评分这次阅读《苏东坡传》,最大的收获在于,我通过林语堂先生的文字,真正“认识”了苏东坡。在此之前,我对苏东坡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教科书和一些零散的诗句中。但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不仅仅是在讲述苏东坡的故事,更是在解读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解读他如何在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豁达。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对苏东坡“狂放不羁”与“随遇而安”两种特质的深刻剖析,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性格,却完美地统一在苏东坡身上,也正是这种特质,让他能够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林语堂先生的文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高深,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深邃的思想传递给我。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对人生,对艺术,对生活,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