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现代肿瘤学(第3三版)汤钊猷 复旦大学出版

正版现货 现代肿瘤学(第3三版)汤钊猷 复旦大学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空 编,空 译
图书标签:
  • 肿瘤学
  • 医学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汤钊猷
  • 现代肿瘤学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材
  • 第三版
  • 正版
  • 现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南树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80964
商品编码:25622885643
丛书名: 现代肿瘤学(第3版)(精)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具体描述

.............

 

........

........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肿瘤学(第3版)

:668元

作者:汤钊猷 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1

ISBN:9787309080964

字数:3713000

页码:1872

版次: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本书仍然遵循“新、全、实用、精炼、高质”的总体思路。但有如下特点:副主编和编写人员基本上更换为目前正在临床线的专家,各章节基本上是重写的;尽量充实2000年以来的内容和文献;内容上增加或突出了进展,如吸烟与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微环境、分子诊断、微创外科治疗、局部治疗、循证医学等;常见肿瘤篇中增加了在我国发病率有所上升的胰腺癌和癌等;全书改用优质纸,彩色印刷。内容虽增加,但仍印成一册。全书分为基础篇;临床总论篇;常见肿瘤篇;其他肿瘤篇等。

内容提要


    《现代肿瘤学》版在1993年出版,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二版于2000年出版,仍受广大读者欢迎。2011年出版的《现代肿瘤学(第3版)(精)》(作者汤钊猷)继续遵循“新、全、实用、精炼、高质”的总体思路,但副主编和编写人员基本上更换为目前正在临床线的专家,为此各章节绝大部分是重写的,尽量充实2000年以来的国内外进展,包括作者本身的成果,以及相关文献,故有较多的内容更新。另外,此次采用彩色印刷,版面新颖,图片清晰。内容虽增加,但仍印成一册。
     《现代肿瘤学(第3版)(精)》内容有如下特点:基础篇: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或突出了进展。由于吸烟与癌症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故专门列出《吸烟与肿瘤》章。现在人们逐步认识到癌症是全身性疾病,其中神经、免疫、内分泌是3个主要调节系统,为此除已有的《免疫与肿瘤》外,增加《内分泌与肿瘤》。基因组和蛋白组学对癌症的基础研究起关键作用,故专门列出《肿瘤基因组学》和《肿瘤蛋白质组学》。癌症的转移研究已成为热点,其中血管生成是关键,而肿瘤微环境,尤其是免疫炎症微环境已被认为是癌症形成的又一特征,故列出《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微环境》章。癌症的转移研究需要模型,为此专门设《肿瘤的细胞与动物模型》等。
    临床总论篇:同样也增加或突出了新近的进展。在诊断方面,近年转移预测和预后指标的研究发展迅速,包括分子分型等受到广泛关注,故增加《肿瘤标记与分子诊断》。由于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的进步,已可能发现更多小癌,加上肿瘤生物学观念的更新,微创治疗已成为肿瘤外科的一个新趋势,故增加了《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20世纪90年代以来,肝移植在肝癌治疗的地位已得到肯定,为此设《器官移植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章。同样,由于早期诊断的进步,小癌增多,各种癌局部治疗的应用日益广泛,故将各种局部治疗合并为《肿瘤的局部治疗》章。大家关注的分子靶向治疗,由于仍在快速发展中,故未单独列出,而与化疗等治疗合并为《肿瘤的药物治疗》章,并反映在各种癌的治疗中。当前循证医学已成为临床肿瘤学进步的必由之路,为推进这方面的研究,特设《循证医学在肿瘤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章。癌症防治与预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为此《肿瘤与社会》也不可少。
    常见肿瘤篇:第二版至今,11年过去,恶性肿瘤无论在发病率、死亡率方面又有不少变化。尤其我国在经济有所发展的同时,癌症谱也在悄悄改变。第二版常见肿瘤篇中,除鼻咽癌、食管癌、胃癌、原发性肝癌、宫颈癌、白血病等外,已包括我国近年发病率明显上升的肺癌、大肠癌和乳腺癌,第三版中增加了发病率上升较快的胰腺癌和癌。
    其他肿瘤篇:除将胰腺癌和癌划到常见肿瘤篇外,在章节安排上没有太大改变,而主要是内容的更新。
    

目录


1  绪论
基础篇
 2  肿瘤流行病学
 3  病毒与人类肿瘤
 4  理化因素与肿瘤
 5  吸烟与肿瘤
 6  遗传与肿瘤
 7  免疫与肿瘤
 8  内分泌与肿瘤
 9  肿瘤基因组学
 10  肿瘤蛋白质组学
 11  肿瘤分子生物学
 12  肿瘤细胞生物学
 13  肿瘤病理学
 14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15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微环境
 16  肿瘤预防
 17  肿瘤的细胞与动物模型
临床总论篇
 18  肿瘤的早期发现
 19  肿瘤标记与分子诊断
 20  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21  肿瘤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22  肿瘤病理学诊断
 23  肿瘤的外科治疗
 24  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
 25  器官移植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6  肿瘤的局部治疗
 27  肿瘤的放疗
 28  肿瘤的药物治疗
 29  肿瘤的中医治疗
 30  肿瘤的生物治疗
 31  肿瘤姑息治疗
 32  副瘤综合征
 33  肿瘤并发症及其处理
 34  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35  循证医学在肿瘤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36  肿瘤与社会
 37  肿瘤患者的护理与康复
常见肿瘤篇
 38  鼻咽癌
 39  食管癌
 40  胃癌
 41  原发性肝癌
 42  胰腺肿瘤和壶腹周围肿瘤
 43  大肠癌
 44  乳腺癌
 45  肺癌
 46  宫颈癌
 47  癌
 48  白血病
其他肿瘤篇
 49  口腔癌
 50  涎腺肿瘤
 51  鼻腔与鼻窦恶性肿瘤
 52  喉癌
 53  耳部肿瘤
 54  眼部肿瘤
 55  甲状腺肿瘤
 56  纵隔肿瘤
 57  胸壁、胸膜肿瘤
 58  小肠肿瘤
 59  胆道肿瘤
 60  腹膜后肿瘤
 61  肾细胞癌
 62  肾上腺肿瘤
 63  膀胱肿瘤
 64  睾丸肿瘤
 65  阴茎癌
 66  子宫内膜癌
 67  卵巢癌
 68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69  外阴癌与原发性阴道癌
 70  恶性淋巴瘤
 71  多发性骨髓瘤
 72  软组织肿瘤
 73  骨肿瘤
 74  皮肤及附件肿瘤
 75  恶性黑色素瘤
 76  神经系统肿瘤
 77  小儿肿瘤
附录  常用化疗药物剂量表

作者介绍


    汤钊猷(1930-),广东新会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历任上医大外科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曾任上医大校长、国际抗癌联盟理事。1968年起从事肝癌研究,1985年起任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委。现任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所长。在肝癌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首先提出了“亚临床肝癌”的概念。现代肝病学奠基人汉斯·珀波认为这一新概念是人类对肝癌的认识与治疗的巨大进展。这个原理进一步引伸又提出了“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1990和1994年,汤钊猷两次担任国际癌症大会肿癌会主席;1986,1991,1996年,他三次组织并主持了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奖各一项。1979年,荣获美国纽约癌症研究所颁发的奖,主编书4本,论文440篇。


《肿瘤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肿瘤学的核心概念、基础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实践中的关键技术与策略,为肿瘤学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全书共分为十章,涵盖了从肿瘤的发生机制到临床治疗的各个重要环节,力求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兼顾知识的易读性和实用性。 第一章 肿瘤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将追溯肿瘤的根源,详细阐述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调控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被打破而导致细胞的无限增殖和失控。我们将深入探讨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微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初期的作用。内容将涵盖: 正常细胞周期的调控: 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及其抑制剂(CKIs)等关键调控蛋白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细胞凋亡的机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维持组织稳态中的作用,以及肿瘤细胞如何逃避凋亡。 DNA损伤与修复: 细胞应对DNA损伤的内在修复机制,以及肿瘤细胞DNA修复能力的异常。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经典的原癌基因(如Ras, Myc)和抑癌基因(如p53, Rb)的功能及其激活或失活如何驱动肿瘤发生。 表观遗传学的角色: 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如miRNAs)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肿瘤微环境的早期影响: 炎症、血管生成的前兆以及免疫细胞在肿瘤早期微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 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本章将聚焦于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核心特征,即“肿瘤的标志性特征”(Hallmarks of Cancer)。我们将逐一剖析这些特征的分子基础和生物学意义,理解肿瘤细胞如何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中生存、增殖并最终形成转移。 持续增殖信号: 肿瘤细胞如何获得自主的生长信号,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 抵抗生长抑制信号: 肿瘤细胞如何绕过正常的负反馈机制,不受生长抑制信号的限制。 抵抗细胞凋亡: 肿瘤细胞逃避程序性死亡的多种分子机制。 无限复制潜能: 端粒酶的活性以及端粒维持机制在肿瘤细胞永生化中的作用。 侵袭与转移: 肿瘤细胞如何突破基底膜、穿过血管壁并播散到远处器官的分子机制,包括细胞黏附、迁移和浸润。 血管生成: 肿瘤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以获取氧气和营养,以及相关的生长因子(如VEGF)。 基因组不稳定性与突变: 肿瘤细胞DNA复制和修复的异常导致基因组高度不稳定,加速进化。 肿瘤促进性炎症: 炎症信号在肿瘤发生、进展和转移中的双重作用。 能量代谢重编程: 瓦氏效应(Warburg effect)以及肿瘤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等代谢物的特殊需求。 免疫逃逸: 肿瘤细胞如何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以及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1, CTLA-4)的作用。 第三章 肿瘤的诊断技术 本章将详细介绍当前肿瘤诊断所依赖的各类技术方法,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到分子诊断,强调精准诊断在肿瘤诊疗中的重要性。 影像学诊断: X射线、CT、MRI、PET-CT等在肿瘤筛查、定位、分期中的应用。 内镜检查: 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在直接观察和活检中的作用。 病理学诊断: 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的经典技术,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HC)的应用,以及其在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分子诊断: DNA测序(Sanger, NGS)、PCR、FISH、基因芯片等技术在检测基因突变、扩增、重排以及表达谱分析中的应用。 液体活检: 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等在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复发预警中的潜力。 肿瘤标志物: CEA, CA19-9, AFP等在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局限性与应用。 第四章 肿瘤的治疗原则与策略 本章将概述肿瘤治疗的总体原则,并深入探讨各类治疗方法的协同应用与个体化原则。 肿瘤治疗的目标: 根治性、姑息性、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多学科协作(MDT): 强调肿瘤治疗决策的综合性,以及多学科团队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中的核心作用。 个体化治疗: 基于患者具体情况(如肿瘤类型、分子特征、身体状况)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模式的演变: 从传统的单一疗法到综合治疗、精准治疗的发展历程。 肿瘤治疗的挑战: 药物耐药、转移复发、治疗相关毒性等。 第五章 外科治疗 本章将专注于肿瘤外科手术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手术治疗的目的: 肿瘤切除、淋巴结清扫、减瘤手术、姑息手术。 手术的基本原则: 肿瘤的完整切除、保证切缘阴性、最小化创伤。 微创手术: 腹腔镜、胸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在提高手术效率和患者康复方面的优势。 术前评估与术后管理: 影响手术决策的关键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器官功能保留手术: 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留受累器官的功能。 第六章 放射治疗 本章将系统介绍放射治疗的原理、技术及临床应用。 放射治疗的原理: 辐射剂量、生物效应、DNA损伤修复等。 放射治疗的类型: 外照射(IMRT, VMAT)、近距离放疗。 适应症与禁忌症: 肿瘤类型、分期、患者状况等。 放射治疗的计划与执行: 靶区勾画、剂量计算、治疗验证。 放射治疗的副作用与管理: 急性期和晚期毒性反应的处理。 放化疗联合治疗: 协同增效的机制与临床应用。 第七章 化学治疗 本章将深入探讨化学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药物机制、应用策略及毒副作用。 化学治疗的原理: 靶向细胞周期、DNA合成、蛋白质合成等关键环节。 药物分类: 烷化剂、抗代谢药物、生物碱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抗生素类等。 化疗方案的设计: 单药治疗、联合化疗、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姑息化疗。 药物毒副作用与管理: 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神经毒性等的预防与治疗。 耐药机制: 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的主要途径。 第八章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 本章将聚焦于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肿瘤治疗新领域——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小分子抑制剂: 如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ALK抑制剂(克唑替尼)、BRAF抑制剂(维拉非尼)等,及其作用机制和应用。 单克隆抗体: 如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HER2单抗(曲妥珠单抗)等,及其作用机制和应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 如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等。 耐药与联合治疗: 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PD-1/PD-L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及其作用机制和应用。 过继性细胞治疗: CAR-T细胞疗法、TCR-T细胞疗法等,及其应用前景。 肿瘤疫苗与细胞因子治疗。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识别与管理。 第九章 肿瘤的姑息治疗与支持治疗 本章将关注肿瘤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生命质量的维护以及身心痛苦的缓解。 姑息治疗的理念: 早期介入、全程管理、关注症状、心理关怀。 常见症状的管理: 疼痛、恶心呕吐、疲劳、呼吸困难、便秘、腹泻等。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与社会支持: 心理咨询、家属教育、社会资源链接。 临终关怀: 尊严、舒适、陪伴。 第十章 肿瘤预防与筛查 本章将探讨肿瘤的危险因素、预防策略以及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肿瘤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家族史、遗传易感基因。 生活方式: 饮食、吸烟、饮酒、运动、肥胖。 环境因素: 职业暴露、辐射、感染(如HPV, HBV, HCV, H. pylori)。 一级预防: 改变危险行为,接种疫苗(如HPV疫苗)。 二级预防: 肿瘤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高危人群筛查: 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的筛查方法和建议。 筛查的效益与局限性。 三级预防: 肿瘤患者的康复与长期随访。 本书的编写力求以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表述,引导读者理解肿瘤学的复杂世界,并为应对肿瘤这一人类健康重大挑战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最新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医疗健康领域动态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肿瘤学发展脉络,并对其前沿进展进行深入解读的著作。这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现代肿瘤学(第3三版)》,书名和作者的学术背景让我眼前一亮。我常常在思考,面对癌症这个“谈之色变”的疾病,普通人究竟能了解到多少?我们对肿瘤的发生机制、诊断技术、治疗方法,甚至是对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支持,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应对方式和对未来的预期。这本由汤钊猷教授和复旦大学团队倾力打造的著作,想必能够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陈述事实的教科书,更能融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思考,为读者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经过严谨编撰、权威认证的专业书籍,其价值不言而喻,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认识肿瘤,理解科学,从而更理性地看待和应对这个挑战。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沉甸甸地压在手上,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正版的标识让人安心。翻开第一页,熟悉的油墨香扑鼻而来,仿佛回到了那个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学生时代。虽然我并非肿瘤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出于对健康的关注,对这类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一直情有独钟。这本书的书名就透着一股专业与权威,作者的名字更是响当当,复旦大学的背景也增添了几分信任感。我一直认为,了解疾病的原理、治疗的进展,是应对健康挑战的第一步,与其盲目恐慌,不如武装头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像我一样,希望在有限的认知范围内,尽可能地理解肿瘤学这个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领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我尤其期待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和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知识。对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对于肿瘤治疗手段的演变,我充满好奇,也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疾病预防和早期发现的实用信息。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普通医生,虽然我的专业方向并非肿瘤学,但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大量肿瘤患者及其家属,他们常常带着焦虑和困惑前来咨询。我深切体会到,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患者,是多么的重要。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我希望它能够提供最新的肿瘤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指南,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患者的疑问,也能为我提供一个学习和进阶的平台。我尤其关注书中在精准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领域的论述,以及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情况。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肿瘤的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的实用建议,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一本优质的医学著作,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连接医患之间的桥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评分

我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尤其是肿瘤学,这个领域的发展速度惊人,日新月异。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稳重而又不失活力的感觉,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清晰地阐述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会长出肿瘤”,以及身体是如何与之抗争的。同时,我也对现代肿瘤的诊断技术,比如各种影像学、病理学和基因检测手段,如何帮助医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和分型肿瘤,充满了好奇。而对于治疗方面,从手术、放疗、化疗这些传统手段,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这些前沿技术,我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白它们各自的优势、局限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本书如果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肿瘤学这片广袤而复杂的知识海洋,那么它将是我的不二选择。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份量的书籍,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底蕴感。作为一名对此领域不太熟悉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肿瘤学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我希望它能从最基础的细胞生物学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复杂过程,让我们能够理解“是什么”。接着,我期待它能详细介绍各种诊断方法,了解医生是如何“看穿”肿瘤的。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当前肿瘤治疗的各种手段,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适应症、疗效和副作用,让我们知道“怎么治”。除此之外,我也非常关注肿瘤的康复和预防,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科学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健康,降低患癌风险。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并用严谨的态度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