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名:法理學導論:實踐的思維演繹(修訂版)
作者:劉星
ISBN:9787509378298
齣版社:中國法製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6年10月
版次:1
印次:1
字數:426韆字
頁數:472
開本:32
定價:56
《西窗法雨》作者劉星力作,以真實案例、經典小說,將理論具體化,讓法理不再難懂,專業又有趣,法律專業必讀,也是其他行業人士提升邏輯能力的絕*讀物!
圖書目錄.
緒論
部分 法的性質和要素
章 法的概念
第二章 法的基本成分
第三章 法的形式和效力
第四章 權利與義務
第五章 法律行為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二部分 法的起源與發展
第七章 法的起源
第八章 法的發展:法的曆史類型更替
第九章 法的發展:法的繼承和移植
第十章 法的發展:法係的形成
第三部分 法的確立和實現
第十一章 法的確立
第十二章 遵守法律
第十三章 運用法律
第十四章 執行法律
第十五章 適用法律
圖書簡介.
編輯推薦
研究法理的絕*讀物,理解具體法律的*步,提升思維邏輯能力的枕邊書!
→認為法學理論太抽象、晦澀難懂?
→覺得法理對於實踐毫無用處?
→羨慕那些邏輯嚴密、思維能力強的人?
那麼,你需要這本書:
●每一個理論知識都從具體案例入手——專業但不枯燥,有趣又易懂
●段落小結提示中心內容——把握重點,加深記憶
●大量圖錶、每一章結束有思維邏輯地圖——理順思路,提升思維
你會發現:
●理論也可以變具體;
●法理的思維鍛煉對於解決實踐問題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
●思維邏輯能力可以通過鍛煉得到提升。
內容簡介
本書的特點是先具體、再抽象,以真實新聞報道、文學作品等具體案例引齣理論,逐步走嚮對法理學知識的講述,並展開法理邏輯思維的演繹。包括法律是什麼、法律有什麼效力、法的起源、法律如何發展、法律怎樣實現等內容,將法理學可能涉及的一些思路、甚至可能富有爭議的思路展示齣來,提示讀者自我思考,並提升邏輯能力。
作者行文邏輯縝密,語言簡潔易懂,專業但不枯燥,本書既有學習研究價值,又有閱讀趣味和啓發性。本版由作者自進行瞭修訂,內容更加完善。
作者簡介
劉星,在法律圈,享有與蘇力、馮象,同等地位。
●他的書,法律人士不能不讀!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齣版過《西窗法雨》《法律是什麼:二十世紀英美法理學批判閱讀》等多部暢銷法學著作。
●在《南方》《法製日報》《文匯報》等報刊闢有法學隨筆專欄。
精彩書摘
曆史考察的方法
先談種基本方法。
1883年11月11日,法國作傢莫泊桑在法國《高盧人報》上發錶瞭短篇小說《等待》。在《等待》中,莫泊桑描述瞭一位叫作勒布律芒的律師和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婦人的對話。描述的大緻意思如下:
對話涉及老婦人的遺囑、老婦人的一個希望(找到20年未見的兒子)、老婦人和律師之間的委托承諾、老婦人年輕時的經曆等內容。原來,老婦人年輕未婚的時候,愛過一個傢庭並不富裕的年輕人。因為女方傢裏的堅決反對,兩人之間始終未能玉成姻緣。老婦人後來嫁給瞭一位富傢子弟,並生下一子,但是特彆不幸的是丈夫沒過多久便去世瞭。老婦人與兒子相伴為生,感情十分深厚。然而,老婦人在情感孤寂的情況下又與自己的初戀情人開始瞭約會。盡管初戀情人已為人夫,兩人的約會依然頻繁且有激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婦人開始在心目中將自己的情人擺在瞭和兒子同等的地位上。她日日夜夜都在掛念著情人,同時掛念著兒子。老婦人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麵,她愛自己的情人,希望情人成為自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麵,她又擔心兒子知道這件“不宜聲張”的事情從而使兒子深受傷害。不巧的是,在一次約會中,老婦人的約會終於敗露。之後,兒子憤然離去。兒子一去便是20年。老婦人深感內疚,苦苦等待,希望見到兒子並希望將自己的所有遺産都交給兒子,於是,委托瞭律師辦理此事。隻是,兒子沒有再齣現,也不知道將來是否有會齣現……這樣,等待……
比起莫泊桑寫的其他精彩小說,比如《項鏈》,這個故事的情節是一般的,描寫齣來的矛盾衝突也是比較老套的。當然,我們關心的不是文學意義上的問題,而是與其有關的法學問題。
律師和老婦人之間有一個委托關係,這是一個法律問題。老婦人立下瞭遺囑,這也是一個法律問題。這兩個問題涉及我們所說的“民事法律”。如果認為這篇小說具有一個“法律背景”,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這個法律背景就是19世紀的法國民事法律製度。正是根據19世紀的法國民事法律製度,我們可以判斷律師和老婦人的委托關係是否閤法、是否有效,判斷老婦人的遺囑是否閤法、是否有效。
……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色彩。作者在行文之間,常常會穿插一些曆史典故、名人名言,甚至是一些充滿智慧的幽默感,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完全不會感到枯燥。我尤其喜歡他在討論一些前沿的法律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開放性的思維。他不會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形成自己的觀點。這種引導式的學習方式,對於我這樣一個初學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更是在主動地參與到一場思想的探索中。而且,作者在引用參考文獻的時候,也非常嚴謹,這讓我能夠追溯到更廣闊的學術視野,為我進一步的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我相信,即使是對法理學有一定瞭解的讀者,也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新的啓發。
評分剛翻開第一章,就被作者的開篇給鎮住瞭。那種流暢自然的語言,絲毫沒有教科書的生硬感,反而像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進行一場思想的交流。他沒有上來就丟給我一堆概念和定義,而是用一些非常貼近生活,甚至是帶有哲學思辨色彩的例子來引入主題。我讀著讀著,腦子裏開始不斷地閃現齣過去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規則”和“約束”,原來那些看似平常的社會現象,背後都蘊含著深厚的法理邏輯。作者對於“實踐”的強調,也讓我感覺耳目一新。很多時候,我們學到的理論知識,總感覺象是空中樓閣,與現實脫節。但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法理學不是象牙塔裏的學問,而是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感悟、去檢驗的。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權力”和“義務”的解讀,不再是那種枯燥的法律條文解釋,而是從人性、社會契約等更宏觀的角度去闡釋,讓我對這些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意識到我們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
評分整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精巧,每一章之間都有著巧妙的聯係,不是那種堆砌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是層層遞進,引人入勝。作者似乎很擅長將復雜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同時又不失其深刻性。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正義”的探討部分印象深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甚至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正義”的內涵似乎都在不斷變化,而這本書卻能夠將這些不同的觀點梳理得井井有條,並從中提煉齣普適性的思考。而且,作者對於一些著名的法理學案例的引用,也非常有說服力,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法理原則是如何在現實中發揮作用的。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法理學的入門讀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運用法律思維去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指導手冊,對於提升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非常有幫助。
評分我一直覺得,學習法理學,不僅僅是為瞭掌握一些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種法律思維,一種理性、客觀、公正的思考方式。而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並沒有把法理學描繪成一套冰冷的規則體係,而是將其還原成瞭一種動態的、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他對於“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的強調,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法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我特彆喜歡他關於“法律的解釋”那一章的論述,他詳細地分析瞭不同的解釋方法,以及這些解釋方法對法律適用可能産生的影響。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同一個法律條文,在不同的語境下,也可能産生截然不同的含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法理學背後所蘊含的智慧和力量,讓我更加期待能夠將這種思維方式運用到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種沉穩的藍色,配上醒目的書名,立刻就有一種學術嚴謹的感覺撲麵而來。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紙,摸起來厚實又光滑,翻閱的時候也不會有沙沙的響聲,這點對於一個喜歡捧著書細細品讀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加分項。我一直對“法理學”這個概念有些模糊,總覺得它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點遠,可能就是那些在電視裏看到的律師和法官在討論的專業術語吧。但這本書的名字裏加瞭“實踐的思維演繹”,這幾個字瞬間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想,它應該不會像一些純理論的書籍那樣,枯燥得讓人打瞌睡,而是能夠引導我思考,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法理學的影子。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引路人,帶我穿過那些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去理解法律背後的邏輯和精神,讓我知道,原來法律並不是隻有冰冷的條文,而是有著鮮活的生命和深刻的智慧,並且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甚至指導我們的行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