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法律史讲义
书号:9787301290293
定价:58.00
作者/编者: 李启成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编辑推荐:
《中国法律史讲义》以中国历史上的法为脉络,以“治吏”思想为视角和宗旨,专题式地描述了传统中国贵族法制、帝制法制的不同形态内容,以及近代向民主法治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本书内容不局限于传统法制史的律典刑制,更涵盖了从官制,礼制,学制等一系列与法律相关的内容,紧密围绕着“治吏”宗旨,将思想与制度紧密结合,从历史深处全面审视中国传统法律,是一部综合性的中国法律史讲义。本书力图以晓畅明白的语言,丰富准确的材料,引导学生在了解传统中国法“是什么”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思考其演进历程得失这个“为什么”的问题,及其近代转型之艰难曲折。
《中国法律史讲义》分上下编共计十六讲,系统论述了中国近五千年的法律发展历史,全面阐述了法律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有别于以往的法制史教材,该书融制度史和思想史于一体,按照专题形式进行讲授,且书中大量引用了古代文献资料,并做了言简意赅的解释,非常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该书的出版,一方面为目前的法制史教材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流,另一方面这种讲授式教材,尤为适合学生自我学习,以及普通读者了解中国法制史。
李启成,法学博士,重庆奉节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近代法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近代法,著有《外来规则与固有习惯——祭田法制的近代转型》、《晚清各级审判厅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华法史三千年:法律思想简史》(与李贵连教授合著)。
导论
上编传统中国法制
**讲中国历史演进综述
**节中国国家的起源与周代封建制(—公元前八世纪)
di二节**次社会大转型(公元前八世纪—前一世纪)
di三节帝制中国(公元前三世纪—十九世纪中晚期)
di四节di二次社会大转型(十九世纪中叶至今)
di二讲周代分封制下的贵族法制
**节周代的设官分职
di二节周代法制(一):礼
di三节周代法制(二):刑
di三讲帝制法制之演变
**节帝制法制的奠基:秦代法制
di二节中国帝制法制的初步形成:两汉法制
di三节帝制法制的成熟:唐代法制
di四节君权强化引起的帝制法制再变化:宋明法制
di五节变革前夕的帝制法制:清代法制
di四讲皇帝制度与传统法制
**节皇帝制度的建立与变迁
di二节皇帝与立法
di三节皇帝与司法
di五讲帝制法制的目标:以“治吏”实现“吏治”
**节选官制度
di二节官制设置与监察制度
di三节官箴书与《戒石铭》
di四节帝制法制的“简”与“繁”
di六讲帝制法制的功能:教化与威慑
**节儒家思想法制化
di二节教化:追求“无讼”理想
di三节现实威慑:刑网的编织
di四节教化和威慑之关系
di七讲帝制中国的立法制度
**节立法机构
di二节法律形式
di三节法律解释
di八讲帝制中国的司法制度
**节中央专门司法机构
di二节地方司法机构
di三节司法人员
di四节重要诉讼制度
di九讲帝制中国的儒学、律学教育
**节法律人员的儒学教育
di二节法律人员的律学教育
di十讲传统婚姻、承继法制
**节婚姻制度
di二节承继法制
di十一讲家法族规、乡约与民间自治
**节家族治理与家法族规
di二节乡约
di三节帝制中国晚期的民间自我治理实践
下编向民主法治迈进的近代中国法制
di十二讲近代中国法制转型的动因
**节三千余年一大变局
di二节领事裁判权
di十三讲近代中国的宪政
**节近代中国宪政之肇端——晚清预备立宪
di二节民初宪政(1912—1928)
di三节党治下的“训政”与“宪政”
di四节“有宪法无宪政”的历史反思
di十四讲刑事法制的近代变迁
**节近代中国刑事法典的编纂
di二节刑事法基本原则的变革
di十五讲近代中国的私法
**节近代中国的民事立法
di二节近代中国的商事立法
di三节近代私法的基本特点
di十六讲诉讼与司法制度的近代变革
**节近代中国诉讼立法
di二节近代中国的司法机构
di三节近代中国的法官与司法党化
di四节近代中国的律师与陪审制度
结语近代中国的法治转型
索引
后记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虽然朴实无华,但却透着一股北大出品的稳重感。纸张的质量很好,即便是大开本印刷,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最让我感到便利的是,那些复杂的法律术语和人名地名,都有清晰的标注或脚注作为支撑,这在查阅资料时显得尤为重要,大大减少了因术语理解偏差而打断阅读思路的频率。虽然全书内容浩瀚,但其章节间的逻辑推进却是井然有序,很少有跳跃感。即便是在讨论某一特定法律条文的流变时,作者也能巧妙地将之嵌入到更宏大的制度背景中,使得读者不至于迷失在细节的泥沼里。对于严肃的历史或法律学习者而言,一本好的教材或参考书,其呈现方式和阅读体验同样重要。这本书在这些基础层面上做到了令人称赞的专业和细致,使得沉重的学术内容能够以相对舒适的方式被吸收,无疑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力保障。
评分老实说,我刚开始接触这类专业书籍时,总担心内容过于学术化,难以与我日常接触的现代法律体系建立联系。然而,这本书在阐述古代的某些法律概念时,会不自觉地触及一些我们今天依然在争论的核心价值问题:比如,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权衡,以及个人权利在国家机器面前的边界在哪里。例如,关于古代的“拷讯”制度,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其斥为野蛮,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缺乏物证技术支撑的古代司法环境中,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及其带来的巨大伦理风险。这种站在历史的维度上去理解“善”与“恶”的复杂性,是极其深刻的。它教会了我,评价历史人物和制度,都需要放下现代的优越感,而是要将其置于其产生的历史情境中去审视。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法律史,不如说是在提供一种理解人类社会治理困境的深刻视角。
评分这本厚重的法学著作,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初翻开时,那些密密麻麻的法条和晦涩的古文引注,着实让人有些望而生畏,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我最初的阅读体验,坦白说,是带着点“应试”心态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清晰的脉络,好歹能应对考试中那些关于“物权变迁”或者“刑罚制度演进”的刁钻问题。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叙事史诗。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法律精神的捕捉,简直是入木三分。比如,在论述唐律疏议时,那种温和而又严密的体系感,与汉代那种朴素的“德主刑辅”思想之间的张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尤其是对法制如何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反作用力的那些精妙分析,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法律只是上层建筑”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价值,绝不是简单地罗列法规,而是通过解读这些法规背后的社会心态和权力结构,让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历史。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称得上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诱惑”你。恰恰相反,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严谨、克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冷峻”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建立在详实的文献考证之上,引用了大量我从未接触过的早期文献片段,这对我这个法律学习的门外汉来说,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我记得有一次,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搞清楚宋代“保甲法”中关于连坐制度的演变细节,反复对照着书中的注释和不同学者的观点,那种抽丝剥茧的求真过程,虽然累得我头昏脑胀,但最终豁然开朗时的满足感,是任何轻松阅读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真正考验的,是读者的耐心和对细节的敏感度。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倾听历史深处那些微弱但关键的声音,而不是急于求成地去寻找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让人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全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超越了传统法律史教学中那种“朝代更迭式”的平铺直叙。作者似乎有一种超凡的洞察力,能够从浩瀚的史料中提炼出贯穿始终的几条主线——比如,中央集权对地方司法权力的不断渗透与制衡的博弈,以及儒家伦理思想对刑罚适用柔性化的持续影响。读到探讨明清时期律例增删的章节时,我明显感受到一种“动态演化”的活力,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它在适应社会需求、士绅阶层的诉求以及皇帝的个人意志之间,进行着微妙的调整。这种将法律视为活的社会有机体来研究的方法论,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不再将古代法律视为一堆僵硬的条文,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治理智慧的结晶。而且,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法律习俗的对比分析,也展现了极大的学术胸襟,而非仅仅局限于“汉族主流法制”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