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书籍包含以下十二册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论语
散文(300字左右篇)
散文(400~600字篇)
散文(600字以上篇)
诗经
宋词
唐诗 (律诗)
唐诗 (六七言绝句)
唐诗 (五言绝句)
唐宋元明清诗词
易经
内容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教学,2014年暑假,长沙高新区教育局罗和平先生、李征先生组织了本区70多位一线骨干教师进行国学培训,请我担任培训老师,并希望在此基础上,编写一套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国学读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从小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学习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余,用较少的时间,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在比较、借鉴了多种国学读本之后,我根据多年从事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经验,决定编写一套《中华ZUI美诗文选》,以“美”作为传递的媒介,以文学和艺术的魅力引导孩子们领略和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湖南、湖北、上海、四川、重庆、山西等多省市骨干教师近百人参与了这套读本的编写。
湖南省著名书法家何满宗先生、李再湘先生、谢兆岗先生、何朝阳先生以及多名一线书法教师无偿为我们的选本提供了书法作品。
现在,这套饱含着众多一线教师的深情,承载着无数长辈殷殷期待的选本终于面世了。
她很美,像一台时光记录器,穿越时空,刻下了先贤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文化历程,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她很美,或慷慨悲歌,或浅吟低唱,展示了古人千姿百态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在今天仍不断产生深沉共鸣,形成了一条仁爱共济的中华情脉。
她很美,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细细品味,你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生活的规律、幸福的本源、人生的至理,形成了一条厚德载物的中华理脉。
我们一边编写一边品读,时时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在感叹之余,也渴望着你能够和我们一起,沿着这文脉、情脉、理脉,携手漫步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大道上,做中华文化的学习者,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做中华文化的创造者!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像某些选本那样,只停留在对“美”的表面化呈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人的创作心路历程穿插其中。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不仅领略了文字之美,更深层次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风骨”与“情怀”的内核。它似乎在无形中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文人担当”,什么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代知识分子写照。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或者说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诗文集”,它更像是一本承载着民族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的“心灵读本”,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诗意灵魂的角落。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选篇,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广度”与“深度”的完美平衡。它并未将重点局限在某几位耳熟能详的大师身上,而是展现了一种更为宏阔的视野。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鲜少被大众提及的才情横溢之士的作品,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展现。尤其是那些意境高远,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篇章,读来令人心头一震。作者的编排逻辑似乎并非完全依循年代顺序,而是更侧重于情绪和主题的递进,读下来,情绪像是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旅程。有些篇章的注释也做得非常到位,对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的解释深入浅出,既尊重了原著的韵味,又照顾到了现代读者的理解需求。这让我感觉,编者在做这本选集时,是带着一份敬畏之心和极高的学术素养在做筛选和整理的,绝非简单的“堆砌名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留白和古朴的字体搭配,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文人墨客雅集酬唱的时代。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微微带着些许粗粝的触感,翻阅时发出的沙沙声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它内文的排版,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不失古典韵味,行距和页边距的拿捏恰到好处,让眼睛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不易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用心了,书脊的韧性很好,即便经常翻阅,也丝毫没有松垮的迹象。对于一个热爱实体书,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外衣”无疑是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格调非凡。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内里的内容更是充满了期待,毕竟,好的内容值得配上这样的“门面”。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仿佛每一首被选入的作品,都在作者的匠心安排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连接点。例如,几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篇后,紧接着便是几首表达闺中思妇之情的作品,这种对比和映衬,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我注意到,编者似乎很注重对“意象”的串联,无论是对月亮、流水,还是对落花、孤雁的描绘,都能找到跨越时空的作品间的共鸣。读到某些特别激昂或凄婉的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默诵几遍,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共鸣。这种排布方式,让原本孤立的作品,在书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情感网络”,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使人不得不去思考,古人在不同情境下,是如何用相似的意象表达复杂人心的。
评分我得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曾多次因为某些篇章的意境而驻足沉思良久。其中有一部分作品,其语言的凝练程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寥寥数字,却能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又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比如,某篇描绘山林清晨的片段,只用了“雾锁青峦,鸟啼寂寂”这样的组合,就将那种空灵、静谧却又带着一丝孤寂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选的篇目,确实体现了“精挑细琢”的标准,没有一处是可有可无的凑数之作。更难得的是,它似乎不避讳那些略显冷门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这份勇气和对文学本真的追求,非常值得赞赏。对于想深入了解古代文学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高起点的切入点,它引导你去看更深、更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