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李斗 著,陈文和 校
图书标签:
  • 扬州
  • 地方志
  • 清代
  • 绘画
  • 文化
  • 风俗
  • 历史
  • 游记
  • 文学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陵书社
ISBN:97878069414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408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扬州画舫录》是《画舫录》的一种新校本。我与《画舫录》结缘,是从多年前读凌廷堪《校礼堂文集·与阮伯元阁学论画舫录书》开始的。廷堪说:“此书体例不高不卑,是必传之作。注经考史,非识者不能知,故好之者鲜;志怪谈诗,为通人所羞道,故弃之者多。而此则无所不有,当在《老学庵笔记》、《辍耕录》诸书之上,不可与近日新出鄙闻琐说等视之也。况扬州本朝文献甚大,有志乘所不能尽者。

作者简介

.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1
袁枚序/1
阮元序/2
谢溶生序/3
后序/4
自序/5
题词/6
卷一 草河录上附图五/1
卷二 草河录下附图一/19
卷三 新城北录上/32
卷四 新城北录中附图一/43
卷五 新城北录下/57
卷六 城北录附图三/73
卷七 城南录附图一/85
卷八 城西录/93
卷九 小秦淮录/99
卷十 虹桥录上附图/115
卷十一 虹桥录下/133
卷十二 桥东录附图三/142
卷十三 桥西录附图五/156
卷十四 冈东录附图三/174
卷十五 冈西录附图[]/182
卷十六 蜀冈录附图[]/195
卷十七 工段营造录/210
卷十八 舫扁录/226
二跋/229
人名索引/230
地名索引/253

精彩书摘

  扬州御道自北桥始。乾隆辛未、丁丑、壬午、乙酉、庚子、甲辰,上六巡江、浙。江南总督恭纪典章,泐之成书,谨名《南巡盛典》。内载向导统领努三、兆惠奏:自直隶厂登舟,过淮安府,阅看高邮东地南关、车络坝等处河道堤工,拢扬州平山堂,渡扬子江至金山,三百七十七里,分为八站,此江北地也。又自崇家湾,三里腰铺,九里竹林寺,四里昭关坝,七里邵伯镇,三里六闸,二里金湾坝,一里金湾新滚坝,二里西湾坝,六里凤皇桥,七里壁虎桥,三里湾头闸,由北桥七里香阜寺御道,旱路八里天宁寺行宫,计程六十二里,此扬州水程一站也。《盛典》载御制诗云:“清晨解缆发秦邮,落照维扬驻御舟。”谓此。白天宁寺行宫入天宁门,出钞关马头登舟,四里文峰寺,四里九龙桥,八里高曼寺行宫,计十六里,此水程第二站也。自高曼寺行宫十六里锦春园,一里陈家湾,一里由闸,五里江口,计程二十三里,此水程第三站也。又云:徐家渡至直隶厂,由小五台至平山堂、高曼寺等处,由钱家港至江宁府,由苏州至灵岩、邓尉等处,由杭州至西湖,由绍兴至禹陵、南镇等处,俱系旱路。盖江南皆水程,其由小五台至平山堂、高曼寺等处旱路者,乃由于十六年天宁寺未建行宫,香阜寺皆设大营。由香阜寺人天宁门,出钞关马头,此一段为旱路,即今之北桥御道也。由陆路至江南清江浦为水程,御舟向例在清江浦,仓场侍郎及坐粮厅司之。舟名安福舻、翔凤艇、湖船、扑拉船,皆所谓大船也。其余上用船只,装载什用等物及随从官兵船,例给票监放。御舟前派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各二员,前引船只派两对出两边行走,船旁令一人骑马在河路行走,以备差遣。拉船帮纤侍卫四员,四副撒袋,令在拉帮纤侍卫后行走。纤手用河兵沙飞、马溜,添纤用州县民壮盐快;不敷,雇民夫。升跸御舟,凡御前大臣、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船,及载御马船,上驷院侍卫官员、批本奏事军机处、侍卫处、内阁兵部官员船,以有事承办,俱在前行走。两岸支港汊河、桥头村口,各安卡兵,禁民舟出入。纤道每里安设围站兵丁三名,令村镇民妇跪伏瞻仰。于应回避时,令男子退出村内,不禁妇女。

前言/序言

  传世名著《扬州画舫录》以其极为丰富的信息含量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这已为它问世两百多年以来的传播史所证明。作者李斗(?一1817)字艾塘,扬州仪征人。虽自幼失学,竦于经史,但才情隽茂,诗文并擅,精于音律戏曲,虽工段营造、算术历法亦能兼通。与其相往还的诸多友朋如袁枚、汪中、阮元、焦循、凌廷堪、金兆燕、黄景仁等,既有诗文家,又有学者——而这也正是李斗兼具的人文气质。乾隆年问,扬州以繁荣的城市经济为依托所创造出来的全方位的文化艺术上盛极一时的局面,则成就了他创作《画舫录》难得的历史机遇。王昶说:“艾塘衿情既胜,诗笔亦佳。尝作《扬州画舫录》十八卷,山水园林,胜流佳话,多见其中。虽雅郑杂陈,而风流旖旎,使读者如在绿扬城郭、二分明月间然。”李斗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描摹出的是当时扬州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乾隆盛世社会缩影的一个精彩侧面终于定格在《扬州画舫录》里,从而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本书是《画舫录》的一种新校本。我与《画舫录》结缘,是从多年前读凌廷堪《校礼堂文集·与阮伯元阁学论画舫录书》开始的。廷堪说:“此书体例不高不卑,是必传之作。注经考史,非识者不能知,故好之者鲜;志怪谈诗,为通人所羞道,故弃之者多。而此则无所不有,当在《老学庵笔记》、《辍耕录》诸书之上,不可与近日新出鄙闻琐说等视之也。况扬州本朝文献甚大,有志乘所不能尽者。艾塘既以著作自任,必使详备典核,为世所征据,不可疏略舛讹,予人以指摘也。其中有科分误者、爵里误者、年月误者,甚至有以地名误为表字者,重校之举,所不待言。”此札未署日期,推测当在《画舫录》初刻问世的当年或第二年,即乾隆六十年(1795)亦或嘉庆元年(1796)。此札内容很丰富,首日“体例不高不卑”。所谓体例高者自是指正经正史,体例卑者或即笔记小说一类。



《扬州画舫录》并非一部虚构的小说,也非史学论著,而是一部以写实手法,精细描绘清代康乾盛世时期扬州风貌的笔记体散文集。它的价值不在于情节跌宕起伏,或人物性格鲜明,而在于其包罗万象的细节,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立体的、流动的扬州画卷。 这部书的作者李斗,乃是清代中期一位颇有见识的文人。他并非为官,也非巨贾,却凭借着对故乡扬州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耗费了大量心力,走街串巷,访古问今,将扬州这座曾经的江南都会,其物质文化、生活习俗、名胜古迹、人物风情,一一记录下来。其内容之详尽,令人叹为观止,仿佛置身其中,可以听见街市的喧嚣,闻到酒肆的酒香,看到船娘的笑靥,感受到那段繁华岁月的脉搏。 全书内容极为丰富,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一、 扬州城的空间格局与城市肌理 《扬州画舫录》首先为我们呈现了扬州这座城市的空间骨架。作者详细描述了扬州城的城墙、城门、街道、桥梁,以及星罗棋布的河流和湖泊。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名称,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它们的方位、大小、特点,甚至是一些历史典故。例如,书中对瘦西湖的描绘,并非只是点到为止,而是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其蜿蜒的形态,两岸的景致,以及那些依湖而建的亭台楼阁,比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典故,便与瘦西湖的美景息息相关。书中对平山堂、五亭桥、二十四桥等标志性景点的描绘,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建筑的描述,更包含了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文人雅事。 此外,作者对扬州城的各个坊市、街巷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繁华的商业区到宁静的居民区,从文人墨客聚集的书院街区到鱼龙混杂的码头地带,都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对城市空间细致入微的描绘,为我们理解扬州作为一座商业繁荣、文化昌盛的江南都会提供了最直观的视觉参照。它不仅仅是地理的呈现,更是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投影。 二、 扬州的水陆交通与经济脉络 扬州自古以来便是交通枢纽,尤其在清代,漕运的兴盛更是使其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对扬州的水陆交通系统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记录。书中对扬州码头的规模、繁忙程度,停泊的船只种类,以及往来商旅的货物,都有着生动的描绘。运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商贾云集的场景,都为我们揭示了扬州经济繁荣的深层原因。 书中对于漕运体系的描述,更是直接触及了扬州在国家经济命脉中的地位。漕船的往来,粮米的运输,以及围绕漕运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活动,都在书中有所体现。除了水路交通,陆路交通,如驿站、商道的描写,也勾勒出了扬州在陆地贸易网络中的角色。这种对交通和经济脉络的细致描绘,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扬州为何能成为一个繁华的都会,其财富的来源和流动的方向。 三、 扬州的风俗人情与市井生活 《扬州画舫录》最令人着迷的部分,或许在于其对扬州风俗人情和市井生活的生动刻画。作者如同一个摄影师,捕捉了扬州最鲜活的瞬间。书中描绘了扬州人的衣食住行,他们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各种娱乐活动。 在饮食方面,书中详细记录了扬州的名菜、点心、茶馆、酒楼,甚至是一些街头小吃。那些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扬州美食,如扬州炒饭、蟹黄汤包、干丝等,其原型或发展演变的过程,都可能在这部书中找到蛛丝马迹。书中对茶馆文化的描绘,更是将扬州人悠闲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娱乐方面,书中对扬州戏曲、曲艺、歌舞、灯会等都有详细的介绍。扬州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汇聚了大量的戏班和艺人,他们的表演形式,观众的反应,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书中对节日庆典的描绘,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扬州人民热闹喜庆的生活场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青楼文化的描绘,虽非侧重,却也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那些风姿绰约的歌妓,她们的才艺、生活,以及与文人墨客的交往,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四、 扬州的名人轶事与文人雅集 扬州历来是文人荟萃之地,涌现出无数的文人墨客。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也记录了许多与扬州相关的名人轶事,以及文人雅集的场景。书中提及的许多文人,如王渔洋、史可法等,他们与扬州有着不解之缘。作者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或引述他们的诗文,展现了扬州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 书中对一些文人雅集的描绘,更是将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人们在园林中饮酒赋诗,品茗论道,这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这些记载,不仅仅是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文化传承的印记。 五、 扬州的书画、工艺与艺术 扬州在清代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更是艺术和工艺的重镇。《扬州画舫录》中,李斗也关注到了扬州的这些文化产业。书中可能涉及了对扬州书画名家的介绍,对扬州丝织品、漆器、玉器等工艺品的描述,以及对扬州园林艺术的探讨。这些内容,展现了扬州作为一座综合性文化城市的魅力。 总而言之,《扬州画舫录》并非一部追求戏剧性冲突或深刻哲理的作品,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其“细”与“全”。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式的细致,将一个逝去的时代的繁华景象,一点一滴地拼凑起来。它是一部“扬州百科全书”,一幅“立体扬州画卷”,更是一部“时光掠影”。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跨越时空,触摸到那个曾经辉煌的扬州,感受那份属于康乾盛世的独特韵味。它所留下的,是对一个时代的精准记录,是对一座城市永恒的注脚,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不提供故事,但它提供了故事的土壤,提供了故事的背景,提供了故事的时代精神,而这一切,比任何虚构的故事都来得更加真实和有分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所描绘的那个遥远而又鲜活的时代。作者用他那如椽巨笔,勾勒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又兼具人间烟火的扬州。初读之时,我被那些关于画舫和歌舞升平的描绘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宴会之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奢靡与繁华。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女子,她们的琴棋书画,她们的谈笑风生,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繁华。作者同样关注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那些关于市井生活、关于市井小民的描绘,同样充满了感染力。我看到了商贩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了他们讨价还价的声音,感受到了他们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些细节的刻画,让那个时代的扬州,变得更加真实和立体。 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他不仅仅是在描写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更是在通过扬州这个窗口,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缩影。那些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方方面面,都被他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让我看到了扬州在古代中国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作者用他真挚的情感和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历史细节,去理解每一个历史人物。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去展现他们复杂的人性,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这种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看到了一个曾经辉煌的扬州,一个充满故事的扬州,一个让我深深着迷的扬州。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理解那个时代。

评分

这本《扬州画舫录》真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史书!初次翻阅,我便被其古朴典雅的装帧所吸引,仿佛能闻到纸张穿越时光而来的陈香。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扬州。熟悉的,是因为它坐落在中国广阔的版图之上,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陌生的,则在于书中呈现的那个繁华盛世,是文献记载里遥不可及的幻影。 我惊叹于作者对于细节的考究,仿佛他亲身经历了书中所述的每一个场景。从画舫之上丝竹管弦的悠扬,到码头之上人声鼎沸的喧嚣,再到园林之中亭台楼阁的精致,一切都栩栩如生。那些描绘的歌伎舞女,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她们的颦笑嗔怒,她们的才情风韵,都跃然纸上,引人遐思。尤其是在描绘扬州的风物特产时,那份对美食、对服饰、对工艺的详尽描述,简直让人垂涎欲滴,恨不得立刻穿越回去,亲身体验一番。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大量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并非只是简单的陈列,而是巧妙地穿插在对扬州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如同品味一坛陈年的佳酿,回味无穷。那些关于文人墨客的风流韵事,关于达官贵人的奢靡生活,以及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扬州画卷。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而不仅仅是某个城市的风土人情。 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追溯,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在文字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在时代洪流中依然能够保持从容与雅致的智慧。读完之后,我掩卷长思,不禁感叹,纵然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但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片段,那些对生活的热忱,却依然能够跨越时空,触动现代人的心灵。 坦白说,在翻阅《扬州画舫录》之前,我对扬州的认知仅限于一些教科书上的零散信息。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和深度,向我展示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扬州。我看到了它曾经辉煌的商业贸易,它发达的文化艺术,它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那些关于盐业、关于漕运、关于商业巨贾的描述,让我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一个城市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个个体努力和时代机遇交织的结果。

评分

不得不说,《扬州画舫录》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它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籍的严谨,又不失现代人的流畅。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向你讲述一段尘封的往事。每一个句子都经过精心打磨,充满了韵味,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扬州风貌的描绘,简直是入木三分。他不仅仅是写了扬州的景致,更是写了扬州人的精神。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扬州人的生活节奏,他们的热情好客,他们的精明能干,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那些关于扬州民间技艺、关于扬州美食的描写,更是让我垂涎三尺,恨不得立刻飞过去品尝一番。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扬州。它并非只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仅仅是诗酒田园,而是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商业都会。作者对扬州商业贸易的描写,尤其是对漕运和盐业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运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一个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其背后强大的经济支撑。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他并非只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传承者。他用他的文字,将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文化习俗,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的故事,重新带回到我们眼前。这种对文化的守护和传承,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总而言之,《扬州画舫录》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厚重感的作品。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扬州,一个充满故事和魅力的扬州。读完之后,我不仅对扬州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一点一点地剥开扬州过去的层层迷雾。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些琐碎日常的捕捉,比如画舫上女子的穿戴打扮,她们如何梳妆,使用何种香料,甚至连她们的丫鬟如何伺候,都写得十分细致。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她们身边,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作者对扬州的风俗习惯也做了大量的记录,从节庆的仪式到婚丧嫁娶的规矩,都写得一清二楚。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想象,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是怎样的情景?这些风俗习惯,在现代社会看来,或许有些繁琐,但它们承载的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社会秩序,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书中的那些生动的故事,更是让这些风俗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片段。 我发现,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扬州,他更像是以一个客观的观察者的角度,将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书中不乏对社会阴暗面的描绘,比如一些官员的腐败,一些商人的贪婪,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正是这些真实的存在,让这本书更显可贵,也让那个时代的扬州,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展现出更加复杂而真实的面貌。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一种温和而包容的态度。他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很少带有强烈的褒贬色彩,而是更多地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去理解。这种“同情式理解”的态度,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被带入其中,去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选择与无奈。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城市的历史,更是关于一群人的生活,关于人性的多面性。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尘封的宝箱,里面装满了来自过去的故事和细节。每一页都像一块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芒。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就能看到那些穿着华服的女子在画舫上吟诗作对,看到文人雅士在园林中品茶论道,看到市井小民在街头巷尾熙熙攘攘。

评分

这本《扬州画舫录》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读起来让人心神宁静,又忍不住想要探究下去。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写人物神态和情感方面,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些书中出现的女子,无论是有名的歌伎还是无名的侍女,都被刻画得活灵活现,仿佛她们就在眼前,你能感受到她们的喜悦,也能体会到她们的忧伤。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扬州园林的描绘,那些假山、流水、亭台、楼阁,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和灵性。读着读着,我就仿佛置身于那些曲径通幽的小径之中,闻着花草的芬芳,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这些园林,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文人雅士寄托情怀的场所,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延伸。作者将这些园林的精巧设计和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都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本书让我对扬州这个城市,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它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充满了故事和人情味的鲜活之地。那些关于扬州人日常生活起居的描写,关于他们的衣食住行,关于他们的喜好和习惯,都让我觉得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那是另一个时代,熟悉是因为人性的基本情感是共通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情感的珍视,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史实和传说,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可读性。他引用的典故、考证的细节,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然而,这些学术性的内容,并没有让这本书变得晦涩难懂,反而增添了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纵深感。它让我明白,一个城市的繁华,背后往往有无数的故事和历史沉淀。 总而言之,这本《扬州画舫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曾经辉煌的扬州,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扬州,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扬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诗意栖居”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

评分

广陵书社就是一种保障,嘻嘻

评分

正品。

评分

正品。

评分

书不错,还配有图片,值得一读。

评分

很有用

评分

这一本书是早就期待了的,一直无缘,但拿到书后,包装却非常不尽人意,使得这本小书面目全非。

评分

广陵书社就是一种保障,嘻嘻

评分

备用当资料查阅。好书。送货快!

评分

备用当资料查阅。好书。送货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