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理查德 泰勒】错误的行为 新版 中信出版社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理查德 泰勒】错误的行为 新版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诺贝尔经济学奖
  • 理查德·泰勒
  • 决策学
  • 心理学
  • 经济学
  • 新版
  • 中信出版社
  • 行为金融学
  • 人类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4512
商品编码:26016849505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作品


书名:“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
定价:69.00元
作者:理查德塞勒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3
页码:45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4512


"  这本书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派创始人——理查德·塞勒的代表作品。塞勒用轻松幽默的文字,带领读者发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的许多“错误”的行为,又以一位经济学家的睿智头脑,指导你该如何活学活用经济学理论,做出理性睿智的决策:小到个人如何选择能跑赢大盘的投资组合,什么样的储蓄计划更能保障退休后的生活,大到企业如何制定令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的定价策略,公共管理者该如何帮助人们做出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的正确选择。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会是一段令人愉悦的启发之旅。对于本书,理查德·塞勒提出的阅读建议是:“当你觉得不再有意思时,就不要再往下读了,否则,就是所谓的“错误”的行为了。”
"


"准备好改变你对经济学的看法了吗?
纵观理查德•塞勒的职业生涯,我们发现他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激进的观点开展: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即拥有可预测行为且容易犯错的个体。在本书中,塞勒讲述了他将经济学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带回现实的艰难之旅,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并且不乏诙谐幽默,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学、对自己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购买闹钟、转售篮球门票,还是申请抵押贷款,我们都会存在某种偏见,所做出的决定与经济学家假设的标准理性模型相去甚远。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并不理性,甚至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了更好的决定,也促使政府制定出更的政策。
本书点缀着塞勒与传统经济学思想激烈交锋的有趣故事,以独特的方式探索了人类次的弱点。当经济学遇到心理学,碰撞出的火花将对个人、管理者和决策者产生深远和富有启发性的影响。
"



"推荐序一 接地气的经济学
推荐序二 塞勒三部曲导读

引 言
部分  行为经济学的发轫:1970 —1978 年
第1 章 经济人与非理性的人
第2 章 机会成本和禀赋效应
第3 章 非理性行为清单
第4 章 前景理论和价值函数
第5 章 加州圆梦之旅
第6 章 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  心理账户:1979 —1985 年
第7 章 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
第8 章 沉没成本
第9 章 漏水的桶与财务预算
第10 章 扑克牌桌边的怪诞行为

第三部分  自我控制:1975 —1988 年
第11 章 意志力和延迟消费
第12 章 计划者与行动者
第13 章 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

第四部分  我与卡尼曼合作的时光:1984 —1985 年
第14 章 怎样才算公平?
第15 章 关于公平的博弈实验
第16 章 从代币实验到马克杯实验

第五部分  埋首于经济学研究的日子:1986 —1994 年
第17 章 理性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的辩论
第18 章 股市、赛马与反常现象
第19 章 打造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明星团队
第20 章 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

第六部分 金融市场:1983 —2003 年
第21 章 选美竞赛和股票投资
第22 章 股市反应过度了吗?
第23 章 价值股比成长股的风险更大?
第24 章 价格并不都是合理的
第25 章 动物精神和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第26 章 果蝇、冰山和负股价

第七部分  助推计划:1995 年至今
第27 章 当法律遇上行为经济学
第28 章 挑选办公室的风波
第29 章 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
第30 章 有奖竞猜类节目你该怎么玩?

第八部分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2004 年至今
第31 章 “明天储蓄更多”计划
第32 章 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与助推策略
第33 章 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结 语
注 释
致 谢 "



"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生于1945年,1974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目前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执教,任金融和行为科学及行为决策研究主任;此外,他还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持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塞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学科。他被公认为行为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先驱。
    2015年,理查德•塞勒当选美国经济学学会主席。
    2017年,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理查德•塞勒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主要著作还包括《赢家的诅咒》,以及与卡斯•桑斯坦合著的畅销书《助推》。
"



"""塞勒天赋异禀,富有创造力,他不仅是行为经济学派的创始人,还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幽默的人。在这本精彩的书中,你将领略到他的这些才能。——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思考,快与慢》作者


在过去的30年中,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重要的革命,理查德•塞勒正是这场革命的关键人物。对于这门令人兴奋的经济学新学科,没有比这本书更周详的介绍了。——罗伯特•席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金融与好的社会》作者


《“错误”的行为》是对行为经济学从1970年到现在的发展历程的回忆。读这部行为经济学发展史,你会对这门学科的内容、贡献与社会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只有知道了这门学科重要概念与理论的形成过程,它与实验经济学的关系等相关内容,你才能更好地理解行为经济学。——梁小民,经济学家

这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经济学家的奇幻之旅,经济学的桎梏,也就突破了我们自设的思想牢笼。——何帆,北京大学汇丰学院经济学


地道的经济学思维从来不假定人是理性的。人到底是理性的还是不理性的?这个问题不重要,没有答案也无妨。经济学实际上研究的是存活的条件和规律。塞勒毕生搜罗人的各种非理性行为,说到底就是在搜罗商机。读塞勒的书,是寻找商机的捷径。
——薛兆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观点,这本书就向我们讲述了这些观点背后的故事。如果我不得不和某位同时代的学者一起被关在电梯里,我一定会选择理查德•塞勒。——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引爆点》作者""
""
"

"


"第8章 沉没成本

文斯(Vince)在一家室内网球俱乐部交了1 000 美元的会员费,室内赛季期间他可以每周来这里打一次网球。两个月后,他患上了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打球时肘部十分疼痛。因为不想浪费会员费,他又忍痛坚持打了三个月。直到疼痛再也无法忍受,他才停止打网球。

如果钱已经花了,并且无法收回,这些钱就是沉没成本,意思是消失的成本。“覆水难收”“既往不咎”等成语是经济学家建议我们忽略沉没成本的一些表达。但是,这些建议并不容易遵从,正如行为清单上所列的冒着暴风雪看球赛的例子以及文斯打网球的例子所示。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假设一位朋友邀请文斯去另一家俱乐部(免费)打网球,那么文斯肯定会因为肘部疼痛而拒绝。用经济学术语说,这表明打网球的效用是负的。但是,如果自己已经付了1 000 美元,他就会继续打,虽然每打一次疼痛都会加剧。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这就是我想要解答的问题。

多年来,我收集了很多关于人们关注沉没成本的例子,其中就包括我的朋友乔伊丝(Joyce)的故事。她与六岁的女儿辛迪(Cindy) 一直为了辛迪上学穿什么而争吵。辛迪决定以后不再穿连衣裙,而只穿长裤或短裤,乔伊丝则坚持让辛迪穿连衣裙,有三件连衣裙是她为辛迪上一年级特意准备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每个早晨,乔伊丝都会对着辛迪大吼:“既然我为你买了这些裙子,你就穿!”而辛迪则表示如果非让她穿连衣裙,她就不上学了。我猜乔伊丝肯定问过辛迪,她是不是以为钱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这仍然无济于事。

我被找去当调停人,向乔伊丝解释一些经济学逻辑。比如:既然买裙子的钱已经花了,穿上这些裙子也不会把钱赚回来;虽然辛迪坚持穿裤子,但只要不用买新服装,坚持让辛迪穿裙子对她们的财务状况也不会有任何帮助。乔伊丝听完我的解释很兴奋,她并不想与女儿吵架,但确实因为“浪费”了买三件连衣裙的钱而感到内疚。她需要的就是有位经济学家告诉她,忽略沉没成本是理性的,甚至是要做的。玛雅·巴尔– 席勒尔是个称我为“世界上的临床经济学家”的人。(她买完那床特大码被子后,成为我的个客户。)

对于这个头衔,我不一定实至名归,因为我肯定不是一个意识到人们对理解这个概念有困难的人。事实上,这种错误十分常见, 甚至还有个正式的名称—“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这种谬误常常出现在基本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不过,很多人,甚至是那些在理论上明白这一谬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遵循忽略沉默成本的建议。

冒着暴风雪去看球赛,或是忍着疼痛打网球,理性经济人绝不会犯这些错误。他们将沉没成本视为无关因素,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讲,沉默成本却阴魂不散,成为又一个看似无关的因素,它影响的不仅仅是吃饭、听音乐会这样的事情。很多人认为,美国之所以持续在越南进行一场徒劳的战争,就是因为投入太多以至于无法中途放弃。民谣歌手皮特·西格(Pete Seeger)写了一首反战歌曲a, 之后组织行为学巴里·斯托(Barry Staw)写了一篇名为“深陷泥潭”的文章。在斯托看来,牺牲的数千条生命、花费的数十亿美元都使得美国宣布投降难上加难。因此,一些看似无关的因素实际上可能十分重要。

为什么沉没成本很重要?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开展某项行动是值得的,比如去看球赛、听音乐会,或让一场徒劳的战争继续下去?正如我们上一章所说的,当你以某一价格购买东西却没有产生任何交易效用时,你不会认为这是一种损失。你已经付了钱,当你使用产品并享受获得效用带来的乐趣时,这个账户就会清零,你之前的成本与后来的收益相抵消。但是,如果你买了门票却错过了比赛,会怎么样呢?

如果你花100 美元买了一张音乐会门票,却没有去听,你会觉得自己损失了100 美元。用财务报表做个类比,如果你买了门票却没有使用,在你的心理账户中这将被认定为损失。如果你去听了音乐会, 账户中就不会有损失。

同样,对于已买到的产品而言,使用的次数越多,你就会觉得这笔交易越划算。现在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你买了一双鞋,原因可能是它正在打折。虽然折后价还是很高,但已经比原来便宜不少了,你无法拒绝这么大的交易效用。一天,你很自豪地穿着这双鞋去上班, 但到中午的时候,你的脚就开始疼了。你决定让脚休息一下,几天后你又穿上这双鞋,这次只穿了一个晚上,结果脚还是很疼。现在你面前有两个问题:假设无论穿这双鞋多少次,你的脚都会不舒服,你会再穿多少次呢?你决定不再穿它们之后,这双鞋会在你的鞋柜里要待多久才会被扔掉或捐给慈善机构呢?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答案将取决于买这双鞋花了你多少钱。花的钱越多,你就会忍受越多的疼痛,这双鞋待在鞋柜里的时间也会越长。

健身里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如果你办了一张健身卡,但却没有去健身,你会认为这次交易是一种损失。实际上,有些人办健身卡就是为了达到自我控制的效果。如果我想去健身,而且浪费了会员费会让我觉得很心疼,办健身卡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我克服惰性:不去健身的时候,会员费会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每次去健身时,不用当场交钱。市场营销学约翰·古维尔(John Gourville)和迪利普·索曼(Dilip Soman)在一家健身做了一个巧妙的研究,正好证明了这一点。该健身一年收两次会员费。古维尔和索曼发现,刚交完会员费的那个月,人们的健身次数上升,然后逐渐下降,直到交第二次会员费。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支付贬值”(payment depreciation),意思是沉没成本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哈尔·阿克斯(Hal Arkes)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和他的研究生凯瑟琳·布卢默(Catherine Blumer)一起精心设计了一项实验。校园里有学生排队购买了校园剧场的年票。实验人员随机选取了一些学生,给其中一些人较小的折扣,而给另一些人较大的折扣。该实验的一个重要设计特点是,这些学生在拿到折扣之前都已经以全价购买了年票,所以实验人员可以假设,享受不同折扣的实验对象和支付全价的实验对象,对年票的重视程度是一样的。阿克斯和布卢默发现,沉没成本的确会产生影响,但仅限于个学期。在秋季学期,那些全价买票的学生观看了更多的演出,但到春季学期时,三组学生的观看率基本相同。显然,学生们要么觉得观看了很多场演出,已经足以冲抵买票的钱,要么已经忘记初付过多少钱了。所以,沉没成本是有影响的,至少在交易刚完成的那段时间里会有,但后很可能会被忽略。"


行为经济学前沿探索:重塑决策认知的思想盛宴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全球顶尖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以及行为科学家们在非理性决策、认知偏差、情景设计与政策干预等前沿领域的最具洞察力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它并非仅仅是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简单修补或修正,而是深入探讨人类心智运作的复杂机制,揭示在真实世界中,人们是如何做出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福祉、市场运行乃至宏观经济格局。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对人类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精细刻画,对启发式(Heuristics)与认知捷径的系统梳理,以及对跨文化、跨领域(如金融、健康、环境)行为差异的比较分析。 第一部分:心智的内在机制与局限 本部分聚焦于认知科学与经济学交叉地带的核心议题,详细剖析了影响日常决策的底层心理构造。 第一章:系统一与系统二的深度解构 本章超越了简单的双系统模型描述,深入探究了快思考(系统一)与慢思考(系统二)在信息处理速度、资源消耗、以及错误生成机制上的本质区别。我们考察了当两种系统发生冲突时,大脑如何进行资源分配,以及环境线索(如时间压力、信息过载)如何系统性地偏向直觉反应。具体案例包括对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在法律判决和商业谈判中的精确测量,以及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如何扭曲我们对风险概率的感知。 第二章:损失厌恶与参照依赖性 这一章详细阐述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的核心支柱——损失厌恶。我们不仅分析了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通常是同等收益的两倍以上),更关注参照点(Reference Point)如何随时间、社会比较和预期管理而动态漂移。讨论将延伸至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在资产定价和消费者拥有的产品估值上的体现,并结合行为金融学的实证数据,解释市场中为何会出现资产错配或流动性陷阱。 第三章:过度自信与自我归因的陷阱 本章审视了人类对自身能力的系统性高估。通过对后见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成功经验是如何被错误地内化为能力而非运气的产物,从而催生了不必要的风险承担。特别关注了在专业领域(如医疗诊断、投资管理)中,过度自信如何导致策略性失误,并探讨了应对过度自信的机制设计,例如强制性的“事前验尸”(Pre-mortem)分析。 第二部分:环境、选择架构与社会影响 决策并非发生在真空中。本部分着重于外部环境如何塑造选择,以及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偏好。 第四章:选择架构设计(Choice Architecture)的艺术与科学 本章是关于如何利用环境设置来“引导”人们做出更优选择的关键。它系统介绍了默认选项(Defaults)的强大力量,并区分了“温和的助推”(Nudge)与强制性干预的区别。我们将探讨在养老金计划、器官捐献注册以及能源节约政策中,不同的“助推”工具包(如简化信息、重组选项、使用社交规范反馈)的有效性和道德边界。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助推”的接受程度与抗拒心理。 第五章:时间偏好与跨期选择的冲突 人类的困境之一是“现在”的诱惑与“未来”的福祉之间的永恒拉锯。本章深入分析了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背后的神经科学基础,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持续性地拖延(Procrastination)并低估未来的成本。内容将涉及如何设计机制来帮助个体克服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例如自动储蓄计划、即时惩罚机制,以及如何将长期目标分解为短期可实现的里程碑。 第六章:社会规范、模仿与信息瀑布 本章探讨了社会比较和群体压力在决策中的作用。我们研究了信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s)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在信息不完全或不明确的情况下,个体如何倾向于盲目跟随前人的行为,即使这些行为是基于错误信息的。此外,本章详细区分了描述性规范(人们正在做什么)和规范性规范(人们应该做什么)在塑造行为中的相对效力,并分析了社会惩罚和奖励在公共品供给问题中的调节作用。 第三部分:行为经济学的应用与政策前沿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展示行为科学如何重塑关键领域的实践。 第七章:金融决策中的行为偏差 本章聚焦于投资组合管理、借贷行为和金融素养。我们分析了过度交易(Overtrading)与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如何系统性地侵蚀投资回报。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视角,探讨了散户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在风险感知上的差异,并介绍了如何通过行为干预来鼓励长期规划和降低冲动性杠杆使用。 第八章:健康行为与可持续性决策 本章关注那些对个人和集体长期健康至关重要的行为改变。内容包括如何利用损失厌恶来促进健康习惯的养成(如对不健康行为的“预先承诺”罚款),以及如何将环保行为与即时、可感知的社会奖励联系起来。重点讨论了在气候变化这一“远期、抽象”风险面前,如何通过改变参照群体和情景框架来激发行动力。 第九章:政策评估的“行为敏感性” 本章探讨了现代政策制定者如何将行为洞察集成到公共政策的设计、测试和规模化过程中。我们将介绍随机对照试验(RCTs)在行为干预评估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进行多臂老虎机测试(Multi-armed Bandit)来快速迭代并找出最具成本效益的“助推”方案。本章强调了政策设计必须是适应性的,并对任何政策效果的持久性进行审慎的评估。 --- 本书适合对决策科学、行为金融学、公共政策制定以及人类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希望提升组织决策效率的管理者。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箱,帮助读者从“理性人”的假设中解放出来,理解并驾驭人类决策的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决策过程中那些微小但却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我一直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自由选择权,人们就能做出最优的选择。但泰勒教授用大量的实验证据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设想。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那些细微的“设计”或者“选择架构”,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导我们的行为。比如,在默认选项的设计上,稍作改动就能显著影响人们的选择结果,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我常常在想,在很多社会政策的制定中,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种“助推”的思路,在不强制干预的前提下,温和地引导人们做出更有益于自身和社会的选择?这本书的案例非常丰富,从退休储蓄到健康饮食,再广泛到公共政策,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泰勒教授的写作风格非常迷人,他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行为经济学原理变得生动有趣,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让人欲罢不能。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之间差异的阐述,这让我更清晰地理解了这门学科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这本书绝对是了解人类行为和经济学思维的必读之作。

评分

最近读了这本书,感觉像是给我的脑子做了一次深度SPA。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挺理智的人,但读了泰勒教授的书,才发现原来自己身上隐藏着那么多“非理性”的冲动和偏见。特别是关于“眼不见,心不烦”的心理现象,我简直感同身受!有些让人烦恼的事情,我们往往会选择暂时回避,而不是积极去解决,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虽然能暂时缓解焦虑,但长期来看,问题并不会消失。还有“心理账户”的概念,也让我大开眼界。我平时总是会把钱分成不同的“账户”,比如“生活费”、“旅游基金”、“应急金”,这样一来,即使某个账户超支了,也不会轻易动用其他账户的钱,这其实是一种自我约束的策略,但有时候也会限制我们的灵活性。泰勒教授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让我对自己的很多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经济学,它更是在讲“人”,讲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决策,以及为什么会做出那些看起来“愚蠢”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习惯和决策方式,试图从中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神奇读物。它以一种极其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是有点颠覆性的方式,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多么深刻的心理机制。我以前一直觉得,经济学就是一套关于“理性人”的理论,但泰勒教授通过他独到的观察和大量的实验,证明了“非理性”才是人类行为的常态。他用一个个生动、幽默,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恶趣味”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原来我们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在做最理智的选择,而是受到各种心理偏见的影响。比如,关于“损失厌恶”的解释,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宁愿承担不确定性,也不愿意承受已有的损失,这完全颠覆了我对风险的理解。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泰勒教授的语言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位非常博学的朋友聊天。他能够将复杂的学术理论,用最简单、最贴切的比喻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一本关于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决策,以及如何在这个充满非理性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的书。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经济学和人类行为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冰冷理性的数学模型,是关于供需曲线和理性决策的教科书。然而,理查德·泰勒却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非理性”是如何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更像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智者,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贴近生活的案例,一点点地揭开了我们大脑的“怪癖”。比如,关于“禀赋效应”,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总会下意识地高估它的价值,这在日常生活中简直太常见了!我常常在二手交易中遇到这种情况,卖家总觉得自己的旧物价值连城,而买家则觉得物美价廉。还有“沉没成本谬误”,我以前总觉得既然已经投入了,就应该继续下去,即使明知会亏损,现在才明白,这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执念。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泰勒教授的语言幽默风趣,一点也不枯燥,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朋友讲故事,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他并没有回避复杂的理论,但却能用最浅显易懂的比喻和例子来解释,让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学理论,它更像是一本“生活行为指南”,教会我们如何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密的“心理扫盲”。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按照逻辑和理性行事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是被情绪、偏见和思维定势所左右的。特别是关于“锚定效应”的讨论,我才明白,为什么很多营销手段会利用这个原理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一旦我们对某个价格产生了“锚定”,就很难跳出这个框架去评估商品的真实价值。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消费习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原来很多时候,我并不是在理性地选择,而是在被各种“锚点”牵引着。泰勒教授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就像一个幽默风趣的侦探,带领我们一步步解开人类行为的谜团。他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验,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规律。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理论层面,它更像是一本“生活实用指南”,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非理性”的陷阱,从而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想要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

评分

同样是信得过的中信出版。很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

后面有需要会继续购买,非常好的

评分

送货很快,很方便,经常在这里买东西。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同样是信得过的中信出版。很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

正版图书!!!!发货快!!!看完再来评!!!

评分

好书,值得慢慢体会和学习

评分

慢慢学习,免得看手机!书页印刷用纸都不错!

评分

内容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