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德意志 一个国家的记忆 德意志 一個國家的記憶 台版原版 尼尔麦葛瑞格 尼爾麥葛瑞格

【中商原版】德意志 一个国家的记忆 德意志 一個國家的記憶 台版原版 尼尔麦葛瑞格 尼爾麥葛瑞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尼尔麦葛瑞格 尼爾麥葛瑞格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德国
  • 尼尔·麦格雷格
  • 文化
  • 欧洲
  • 社会
  • 记忆
  • 传记
  • 国家认同
  • 台版原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左岸
ISBN:8667106506755
商品编码:2622690586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德意志 一個國家的記憶
开本:20开
用纸:铜版纸
页数:64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德意志 一个国家的记忆 德意志 一個國家的記憶
ISBN:8667106506755叢書系列:左岸歷史規格: 640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内容简介
前大英博物館館長、「洪堡論壇」主持人尼爾麥葛瑞格 透過紙上博物館《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向我們展現一個國家如何從歷史裡找到自我認同以及國家的意義?
過去一百五十年以來,德國躍升成為歐陸強國,如今他們承擔歐盟東道主的身分,負責維繫歐洲分歧複雜的運作。作者麥葛瑞格回顧了德國歷史上的神聖羅馬帝國,下了這樣的註腳:「那些碎片知道它們屬於彼此,是一個整體當中的小部分。問題僅僅在於,它們應該緊密結合到什麼程度,而且應該由誰來主導整合的進程。這些都不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所擅長提出或回答的問題。多虧了神聖羅馬帝國,德國人已經有過一千年的實務經驗。」
  作者試圖從德國人對「物件」的創造、挪用、棄用與再利用,編織一部數百年來的德意志歷史。他視野所及包括:雕塑、繪畫、瓷器、紀念碑、建物大門,還有啤酒、香腸、汽車、代用貨幣、字體、潛水衣、馬路上圓孔蓋、塗鴉等等。每件物品背後的歷史,都勾勒出德國的追尋、挫敗,都是集體歷史記憶的一個篇章,也是當權者的意志(見「被納粹貼上墮落藝術的標籤」)和人民重新詮釋(見「柯爾維茨」)的權力爭奪場。
  歷經「大浩劫」之後,許多猶太人仍回到德國,德國統一之後,更有二十萬猶太人移居原本傷害他們的國度(見「猶太會堂」)。德國人將罪愆背在自己身上,想要彌補過去的錯誤,但「集體的罪責」之外,他們的一般老百姓如何面對戰爭帶來的傷痛? (見「巴爾拉赫的〈新天使〉」)這裡沒有英雄,只有多元的價值。過去,德國人從歷史裡找尋自我,現在,則要從歷史裡望向未來。
  試舉例書內物件:
  1.啤酒:  除了大家熟知的慕尼黑啤酒節可以盡情暢飲啤酒,啤酒的製作方法也是認證夠不夠德意志的入場券。一八七一年進行德國統一談判的時候,巴伐利亞加入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的條件之一,就是須實施《啤酒純淨法》。所謂《純淨法》就是確保只有無污的水可以使用於釀造啤酒,以維護這種國民飲料的完好性。不過為什麼製酒一定要用純淨的方法?事實上,無關健康與否,而是間接禁止人們用可以製作麵包的小麥與黑麥來釀造啤酒。
  2.情治人員訓練用的「腓特烈大街車站」模型:  東、西德分裂的時候,兩方之間若有人員要進出邊防,須在「斯塔西」的監控下進行。這個物件是柏林「腓特烈大街車站」的空間模型,如果把模型翻轉過來,可以看見背面有一個開關和一些按鈕,用意是要訓練「斯塔西」,若有人試圖非法離開東德時應當如何處置。
  3.國會大廈:由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負責國會大廈的修建,他設計了玻璃透明圓頂,可供市民觀看議事的進行,象徵對政治的控制。不過,國會大廈的命運不是一直都很順遂。十九世紀設立的時候,保王派並不尊重議會;而希特勒根本就移往別的地方舉行議會;到了二戰,國會大廈被俄軍攻陷,士兵還在牆上塗鴉。福斯特重建時,並沒有洗刷乾淨,在巍巍的議會留下了「希特勒完蛋了」(Hitler Kaputt)的穢語。
  4.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鐵門的內側,裝設了「JEDEM DAS SEINE」的標語,每年重新油漆一次,它不是給路過的人看,而是讓囚犯每天經過大門時,都會看到這句古羅馬法律格言「各得其所」。很諷刺的是,設計字體的法朗茲?埃爾利希(Franz Ehrlich)是包浩斯的藝術家,也是這裡面的犯人。包浩斯卻是納粹所欲肅清的一種藝術風格。而「各得其所」不只提醒犯人國家囚禁他們的正當性,事後看來,這句話充滿玄機,某位囚犯做了一首詩,透露:黨衛軍有天也將被繩之以法。
  5.柯尼斯堡的人孔蓋:  長久以來,德意志的地理疆界和歷史發展一直都是變動不拘,因此,沒有所謂內在一致、可統攝所有德國人的德國史,這種情況在歐洲國家裡面,算是很特別的。例如哲學家康德的故鄉――柯尼斯堡,如今不再屬於德國,而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文學家歌德發現德國偉大藝術和歷史之泉源――斯特拉斯堡,如今屬於法國。如今在加里寧格勒已不復見任何德國的痕跡,除了地上的人孔蓋。
  6.慕尼黑「勝利門」:「勝利門」應該是為了紀念自己的軍隊打了勝仗,凱旋而返。但在慕尼黑,「勝利門」被獻給「巴伐利亞軍隊」,卻避開了一件令人難堪的事情:那支軍隊在「拿破崙戰爭」的大多數時候,是跟法軍並肩攻打其他的德意志邦國。 「勝利門」因而是一座具有雙重模糊性的紀念建築,它顯露出一個尷尬的事實,那就是敵人很容易就從外國人變成德國人。
  7.巴爾拉赫的天使塑像  德國沒有年年舉辦紀念活動來追憶一、二次世界大戰,有什麼樣的儀式能夠用來紀念德國不但打輸了,而且還被宣布有罪的一場戰爭呢?一般國家都有高聳入雲的紀念柱或者熠熠生輝的陵墓,但德國反而只有一尊真人大小、水平飄浮的青銅人像,從大教堂的天花板垂掛下來。這是巴爾拉赫(Ernst Barlach)的作品,代表的是「一個紀念而非告誡」,他曾經表示過:我們面對戰爭時的態度應該是回憶與內省。
本书特色
1.紙上博物館、以物件為主的歷史敘事。  2.環環相扣的物件關係,勾勒對德國精神的理解。  3.「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計畫初是大英博物館的特展,後來製作成BBC Radio 4的節目),後落筆成書。
作者简介
尼爾麥葛瑞格 Neil MacGregor, 1946~
曾於牛津修習過法語、德語,法國高等師範校修習哲學,後於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取得藝術史博士,1987~2002年擔任英國國家藝廊館長,2002~ 2015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英博物館在其領導下,短短時間內業績蒸蒸日上,參觀人次倍數成長。
著有《看得見的世界史》《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皆被翻譯成多國版本。而其《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分別由不同媒介傳達其理念,包括BBC Radio 4廣播節目、大英博物館展覽和這本書。為此,他獲得英國和德國所授與的獎項: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British Academy)為鼓勵跨文化的理解,所頒發的納耶夫.艾爾羅德漢獎(Nayef Al-Rodhan Prize),德國的岡道爾夫獎(Friedrich Gundolf Prize)、歌德獎章(Goethe Medal)和德國國家獎(German National Prize)。目前和藝術史家赫爾曼帕辛格(Hermann Parzinger)、人類學家霍斯特.布雷德康普(Horst Bredekamp)共同主持柏林的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
译者简介
周全
出生於台北市,台大歷史系畢業、德國哥丁根(G?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曾旅居歐美二十年,親身經歷了德國統一與蘇聯解體,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和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與歷史書籍翻譯。譯作有《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庇里牛斯山的城堡》、《書中的秘境》、《不含傳說的普魯士》、《說謊者雅各》《俄羅斯一千年》等。
书籍目录
導言
一部 德國在哪裡? 一章 從布蘭登堡門開始 二章 分裂的天空 三章 失落的都城 四章 浮動的城市 五章 權力的散落
二部 想望德國 六章 全體德國人的語言 七章 白雪公主抗拿破崙 八章 歌德的國度 九章 英雄的殿 十章 一個民族,許多種香腸
三部 綿延不絕的過去 十一章 查理曼之爭 十二章 雕刻出來的精神 十三章 波羅的海兄弟們 十四章 鐵的國度 十五章 一八四八年之後的兩條路徑
四部 德國製造 十六章 太初有印刷機 十七章 全體德國人的藝術家 十八章 薩克森的白色金子 十九章 金屬大師群像 二十章 現代的搖籃
五部 急轉直下 二十一章 鐵匠俾斯麥 二十二章 受苦受難的見證者 二十三章 财富陷入危機 二十四章 肅清頹廢藝術 二十五章 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門口
六部 與歷史一起生活 二十六章 被驅逐的德國人 二十七章 另起爐灶 二十八章 新的德國猶太人 二十九章 巴爾拉赫的天使 三十章 德國的苏生後 記銘 謝
内页展示






无名之土的史诗:一卷跨越时空的德意志大地编年 导言:记忆的河流与土地的低语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它是一场深入德意志大地肌理的探寻之旅,一次对时间长河中沉淀下的集体记忆的细致梳理。我们抛开了宏大叙事的惯性,转而聚焦于那些构成“德意志”这一概念的微观元素——从尘土飞扬的集市到深邃的森林,从工匠的汗水到哲人的沉思。这是一部关于“地方感”的史诗,通过对特定地域、独特事件和鲜活人物的描摹,试图还原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德意志群像。 第一部分:地理的塑形与早期定居的印记 德意志,这片位于欧洲心脏地带的土地,其地理特征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其历史的复杂性。本书首先考察了莱茵河、易北河和多瑙河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区域和贸易路线。我们深入研究了日耳曼部落的迁徙模式,不是以战争为中心,而是从他们如何与自然环境进行互动、如何利用森林和河流的资源来构建早期社会结构。 森林的庇护与阻隔: 探讨了“条顿森林”在罗马帝国扩张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抵抗外来影响的天然屏障,并孕育了独特的本土文化形态。 河流的纽带: 重点描绘了莱茵河沿岸的早期城邦如何依赖水路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些商业活动如何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铁矿与冶金的秘密: 考察了特定地区(如哈尔茨山区)的矿产资源如何催生出早期的专业手工业集群,以及这些技术知识在不同世代间的传承。 第二部分:神圣罗马帝国的碎片与地方主权的萌芽 德意志历史的特殊性在于其漫长的“邦国林立”阶段。本书摒弃了对神圣罗马帝国衰亡的简单叙述,转而关注在这一松散框架下,地方贵族、教会势力和自由城市如何精细地编织权力网络。 城市的自治精神: 深入分析了汉萨同盟的商业模式,以及诸如科隆、吕贝克等城市在法律、金融和市民权利方面进行的超前实践。这些实践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早期民主意识的萌芽。 领主的印记: 审视了不同领主(选帝侯、公爵、伯爵)如何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和建立大学来巩固其统治的“软实力”。例如,巴伐利亚与普鲁士在治理哲学上的差异,如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园”概念。 信仰的地理学: 宗教改革并非一夜之间完成的,它在不同领地间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我们追溯了马丁·路德的教义如何在巴伐利亚的保守社区和萨克森的城市中被接受、变异或抵制的过程,考察了信仰如何成为定义地方认同的工具。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的阵痛与新身份的锻造 十九世纪的工业化浪潮对德意志社会结构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书将视角从柏林的高层决策转向了鲁尔区的煤矿深处和萨克森的工厂车间。 工人阶级的“异乡感”: 探讨了从农村涌入工业中心的人口如何失去了原有的社区纽带,以及他们如何在新生的工人阶级文化中寻找新的归属感。这不仅仅是经济剥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失根”。 技术民族主义的兴起: 分析了工程师、科学家和实业家如何被推崇为民族的“新英雄”,以及“效率”、“组织性”等概念如何从技术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信条。 铁路时代的景观重塑: 铁路网络不仅是运输动脉,它也改变了人们对距离和时间的感知。我们研究了铁路沿线的新城镇的诞生,以及它们如何迅速融入或反抗既有的地方传统。 第四部分:记忆的沉积与现代性的挑战 进入二十世纪,德意志经历了剧烈的动荡,本书的重点转向了对创伤、遗忘和重建的审视。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地方”如何承载和处理宏大的历史悲剧。 废墟的美学与重建的哲学: 考察了二战后城市重建过程中的道德困境——是完全抹去过去的痕迹,还是在废墟上精心留下“记忆的断层”?对不同城市(如德累斯顿与汉堡)重建模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选择。 边界的流动与身份的重叠: 东德与西德的差异,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对立,更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通过对普通家庭档案、地方报纸和社区活动的考察,展现了“共同的德国性”是如何在分裂中被重新定义和谈判的。 地方的“去中心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地方社区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似乎减弱,但其文化抵抗和身份认同的功能却日益凸显。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当代德意志的文化复兴运动,包括对传统方言的保护、对小型手工艺传统的重新发掘,以及乡村旅游如何成为一种重塑“真实德意志”的尝试。 结语:未完成的叙事 德意志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对话,一场与自身历史的无休止的辩论。这本书试图提供的,不是一个终结性的答案,而是一套更细致的观察工具,帮助读者去聆听那些来自土地深处、尚未被主流历史完全记录的声音。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完这些故事之后,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任何一片土地,理解记忆是如何渗透于砖石、树木与空气之中,共同构筑我们称之为“家园”的复杂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便很难自拔。它所展现的德国“记忆”图景,其复杂性和矛盾性,远超我原先的想象。它不是那种简单的“从战败到复兴”的励志故事,而是充满了对自身阴暗面直面不讳的勇气。书中对“去纳粹化”过程的剖析,尤其是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渗透,展示了记忆如何被建构、被遗忘,以及如何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重新挖掘出来。那种挖掘过程的艰难、痛苦与必要性,被麦葛瑞格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是:真正的和解,不是抹去过去,而是带着清晰的伤痕,继续前行。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供我们审视任何一个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徘徊的民族,如何处理自己那份沉重而又不可或缺的集体记忆。读完,心中是敬意,是对作者洞察力的敬意,也是对那个不断与自己较劲的民族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它挑战了我许多既有的认知,但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我发现,一个国家的“记忆”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的,它充满了辩论、遗忘和不断的重塑。作者并没有试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把许多相互矛盾的叙事并置在一起,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思考。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一种开放和批判性的思维。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消化一下刚刚读到的那种巨大反差感——比如,对同一段历史时期,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持有截然不同的记忆版本。这种复杂的、多声部的“合唱”,恰恰是理解德国何以成为今天的德国的关键。对于想深入理解当代欧洲政治和社会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基石,它提供的背景知识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在台版译本中,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沉静的力量。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哗众取宠的激情四射,而是用一种近乎克制的、庄重的笔调,去探讨那些沉重的主题。每当作者描绘那些历史的断裂点和无法弥补的遗憾时,那种克制反而将情感推向了极致。我特别佩服作者在处理“创伤记忆”时的审慎态度,没有轻率地评判或煽情,而是忠实地呈现出历史留下的疤痕。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迫使我去思考“记忆”的本质——我们如何选择记住,又如何选择遗忘?这种对记忆政治学和心理学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历史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面对过去”的哲学文本,需要细细品味,不宜求快。

评分

这本《德意志:一个国家的记忆》真是让人读得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一个个鲜活的德国故事串联起来,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事件罗列,更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我特别喜欢他描写战争时期普通民众生活的那些细节,那些小人物的坚韧和无奈,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比如,书中对某个家庭在柏林墙倒塌前后生活的对比描述,简直是神来之笔,让人深切体会到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冲击。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叙述,而是通过不同的主题和视角,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德国复杂而多面的“记忆”。读完之后,我对德国的理解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严谨和冰冷,而是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又不断自我和解的民族形象。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对未来的审慎思考,久久萦绕在心头,引人深思。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还有点担心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是关于一个国家的“记忆”,总觉得会是那种佶屈聱牙的理论堆砌。没想到,尼尔·麦葛瑞格的叙事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导游,牵着你的手,穿梭于柏林的博物馆、老旧的工厂车间乃至寻常百姓的阁楼之中,每一个物件、每一个角落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和故事。我尤其欣赏他那种“物件叙事”的手法,用一个个具体的、有形的物品来承载抽象的集体记忆,这种方式极其直观且富有感染力。比如,他如何通过描述一个旧式烤面包机,讲述了东德人民对物质匮乏年代的复杂情感,那种对“拥有”的渴望,是书本知识里很难触及的。这种将宏大叙事“缩小”到微观层面的处理,让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去感受那段被时间磨蚀的痕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