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正宗陈氏太极拳

正版书籍 正宗陈氏太极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炳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陈氏太极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养生
  • 健康
  • 正版书籍
  • 运动健身
  • 中华文化
  • 拳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渊清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57490
商品编码:263003397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正宗陈氏太极拳
作者 陈炳
定价 36.80元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53757490
出版日期 2016-05-01
字数 200000
页码 21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太极拳爱好者与日俱增,但是对太极拳真正有所了解的却少之又少。作为太极的正宗发源,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陈炳先生为了让初学者能够得窥太极之正道,不走弯路,亲自撰写了这本太极拳谱。  书中从太极拳的起源讲起,分章讲述太极拳的放松功、基本功、太极十三式,皆是初学者需要重点掌握的基本要点。尤其着重强调太极拳基本功,这是前辈们在授徒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关键性动作,能够让太极拳爱好者快速准确掌握太极拳,是太极拳入门钥匙。可以说,学会了放松,掌握了基本功,就相当于明白了太极拳。  后教给大家的陈氏和谐太极十三式,让大家在掌握基本功的前提下,迅速的掌握一套拳法,在短的时间内体会到太极身心同修的奇妙。本书是陈家沟国际太极院日常必修课,更是太极爱好者入门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陈炳,1971年出生于太极拳,名门世家,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  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冠军,国家一级拳师,一级武术裁判,河南省武术教练员,陈家沟太极拳协会会长,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院长,温县太极十杰,陈家沟八大天王。常年授拳于全国各地及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斯洛伐克、波兰、智利、巴西等国家,并在美国、瑞士、意大利、加拿大、智利、阿根廷、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开设“陈炳太极院”。多次应邀出席韩国“世界气功文化节”和美国俄亥俄州首府举办的“亚洲文化节”。2005、2007、2011、2014年,被美国《功夫》杂志、意大利《劲道-武术功夫》、南美洲《黑虎-武术》、英国《太极拳》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历年来,在各种武术比赛中获奖无数,并且受聘于国内外的太极拳协会、高校,担当武术指导、客座教授、名誉教练,如复旦大学陈式太极拳协会终身顾问兼名誉总教练,日本陈式太极拳学会特邀指导,韩国陈式太极拳总会顾问等,散太极之芬芳于世界各地,为太极拳走向海内外,发扬光大立下汗马功劳。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年轻人练,青春永驻;上了年纪的人练,鹤发童颜!  太极拳好!这是邓对太极拳的评价,也是成千上万太极拳爱好者的评价!  很多人对太极拳了解不多,似乎很玄,很难掌握。其实,太极拳和瑜伽一样,讲究的是呼吸绵长,动作柔缓,通过肢体的运动达到按摩内脏,让经络畅通,五脏六腑都得到滋养,进而调养身心,健康长寿。而且,太极拳平时可以养生,遇到危险时可以防身。明末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就是出于防护家园的目的,太极拳是一种进退皆宜的运动。  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正宗发源,如今的温县陈家沟更是太极拳的圣地,前往学习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自世界各地。在几个世纪的流传过程中,发展出了杨氏、武氏、吴氏等不同流派的太极拳,但万变不离其宗,“松、静、柔”——太极三昧,始终是太极的核心部分。基本功则是练习任何门派太极拳所必须掌握的基础。和谐十三式是陈氏太极几代宗师为了传徒授艺方便特地挑选一些代表性动作,对于太极拳入门者学习,迅速掌握太极拳,提高学习信心大有帮助。为了学习方便,陈炳师傅还与弟子特地录制了演示视频,让读者能够更直观的学习。


   文摘
练拳须知:法无定法,拳无定拳 n
  很多太极拳初学者有同样的疑问:太极拳的姿势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到位?其实不应该担心这个问题,太极拳练习的方法与别的运动练习方法不同,无论初学者,还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太极拳爱好者,都应该 n
  注意:法无定法,拳无定拳。 n
  我们在按照本书中图解演练太极拳时,只需要动作要领做到即可, n
  不需要刻意追求和图解中一模一样的效果,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条件不一样,刻意去追求统一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起不到锻炼自身的目的,而且还有可能拉伤自己。练习太极拳时应注意要让拳来适应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让自己刻意去追求某种效果。 n
  大致说来,练习太极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招熟、懂劲、神明。 n
  招熟 n
  是指在姿势、动作上打好基础,把拳套中的步形、步法、腿法、身法、手形、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 n
  懂劲 n
  是指知己知彼,能听出对方劲之断续、虚实,来龙去脉,摸出形之凹凸、重心之变化,一般为太极态,阴阳交融,亦松亦紧,刚柔相济,化即打,打即化,化打合一。 n
  神明 n
  是指全身透空、虚无,无刚柔、无化打,沾身便弹,出手便摧,无力可挡呈无极态。在全部锻炼过程中,不管在哪个阶段、哪种程度,都要注意保持“心静”“体松”两个基本要领。“心静”是指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做到专心打拳。“体松”是指身体各部位保持运动中的自然,排除不必要的紧张。“心静”“体松”是由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基本要求,它对于其他要领的掌握起着决定性作用,应该贯穿于练太极拳的始终。 n
  正确运用这两个要点,更有利于掌握太极拳的其他要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提高健身和医疗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列出几个基本的注意点: n
  端正 n
  打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是要保持上体自然正直、腰脊中正,两肩、两胯自然放松,不可俯仰歪斜或耸肩膀、扭胯。其他部位也要按照要求切实做好。忽视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必然牵动其他部位,造成错误定型和错误动作。例如姿势中臀部外突,必然牵连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紧张。 n
  因此,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n
  稳定 n
  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形、步法既是姿势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表明,很多人下盘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形、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因此必须把步形、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的变换摸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形(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另外,根据具体情况,多练各种腿法(蹬脚、分脚、摆脚、踢腿、压腿等)和多做腰部的柔韧性练习,也可以增强下肢力量,有利于动作的稳定。 n
  舒松 n
  初学时,在姿势动作中要注意提醒自己舒松、自然。舒松不是软化无力,而是按照规矩,尽量把动作做得舒展些。运动总是松紧、张弛交替进行的,太极拳也是如此。但是太极拳的特点是轻缓柔和、沉着自然,要求“运劲如抽丝”。初学者往往不适应这种要求,容易使用拙力,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僵硬,破坏了姿势动作的端正、稳定。 n
  初学打基础时必须由舒松、柔和入手,把不必要的紧张和生硬的僵劲去掉,姿势动作力求舒展大方、自然柔和。 n
  轻匀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初学时,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轻、要匀。当然,快和慢是相对的,不是越慢越好。 n
  一般说来,初学者动作慢一些,用力轻一些,易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力。初学时如果动作不熟练,可以在姿势之间稍有停顿,体会一下要领,边想边做。但是动作熟练之后,就要努力保持匀速运动,起落转换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n
  …… n

   序言

part1 往事并不如烟:不灭的太极拳传说
陈 卜:独闯县衙救贫女/ 016
陈王廷:引经据典编创太极拳/ 018
陈恂如:夜破匪帮智当先/ 020
陈公兆:耄耋老人斗“疯”牛/ 021
陈长兴:打破门规传艺杨露禅/ 022
陈发科:武德盛誉满京华/ 025
陈照旭:陈家沟的一代标杆性人物/ 029
陈照丕:暮年授徒,太极拳后继有人/ 030
太极拳:名扬四海,陈家沟再焕生机/ 033
part2 穿越时空,太极拳向我们走来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036
走进陈家沟,了解陈氏太极/ 043
练拳须知:法无定法,拳无定拳/ 046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049
part3 陈氏太极放松功——修炼者的必需品
陈氏太极放松功,让你变松、变柔、变健康/ 054
从头到脚的陈氏太极拳放松功/ 056
1. 静心功/ 056
2. 放松头颈/ 059
3. 肩胸伸展/ 062
4. 躯干旋转/ 064
5. 侧体展臂/ 069
6. 脊背松合/ 073
7. 提踵下蹲/ 078
8. 提膝独立/ 080
Part 4 陈氏太极基本功——基础不牢,学拳无效
学拳须知:太极拳基础入门初探/ 084
不可忽视的陈氏太极拳基础动作/ 086
1. 站桩/ 086
2. 行步/ 088
3. 左右单手缠丝/ 092
4. 双手缠丝/ 096
5. 掩手肱拳/ 100
6. 青龙出水/ 104
7. 护心拳/ 106
8. 肩靠/ 109
9. 左右蹬脚/ 112
10. 左右擦脚/ 116
Part 5 陈氏和谐太极十三式——延年益寿,让生命活出质量
适宜养生的陈氏和谐太极十三式/ 121
静心,养气,陈氏和谐太极十三式/ 122
1. 预备式/ 122
2. 揽扎衣/ 125
3. 六封四闭/ 129
4. 单鞭/ 132
5. 云手/ 136
6. 玉女穿梭/ 139
7. 白鹤亮翅/ 143
8. 左右擦脚/ 146
9. 右蹬一跟/ 151
10. 披架子/ 154
11. 掩手肱拳/ 157
12. 金刚捣碓/ 161
13. 收势/ 164
附录I 陈氏太极拳传承表
附录II 陈氏和谐太极十三式整体演练示意图


形神合一,刚柔相济——一段寻踪中国传统武术精髓的旅程 在中国悠久而深厚的武术文化长河中,流传着无数拳种,它们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技击原理、养生之道与哲学思想。其中,有一门拳法,以其古朴的风格、圆活的运动、刚柔并济的特点,以及深邃的内涵,在武术界享有盛誉,并吸引着全球无数习武者去探索和追寻。这门拳法,便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陈氏太极拳。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招式图解,亦非仅限于技击技巧的阐述。它旨在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了解陈氏太极拳的旅程,从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到实践要领、健身价值,再到文化意蕴,全方位地呈现这门中华武术瑰宝的魅力。我们期望通过这份细致的梳理,帮助读者建立起对陈氏太极拳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理解其为何能在千百年间历久弥新,并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历史的脉络:追溯太极之源 陈氏太极拳,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作为太极拳体系中最早的拳种之一,它被公认为太极拳的发源地。本书将首先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古老的年代,探寻陈氏太极拳的起源故事。我们将追溯其创始人陈王廷的生平,了解他如何集各家之长,融合道家养生理论与民间武术精华,创编出独具特色的太极拳。 同时,我们也并非将历史简单地堆砌。我们将深入探讨陈氏太极拳在不同历史时期,经过历代传人的传承与发展,所产生的演变与分支。从早期朴实无华的动作,到后来逐渐丰富和完善的套路,以及不同支派(如老架、新架)的形成,我们将力图展现陈氏太极拳脉络清晰、生生不息的发展轨迹。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理解其精髓的基础。我们会尝试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社会环境、文化思潮对拳法形成和发展的潜在影响,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时代感与深度。 二、理论的基石:探寻太极之理 任何一种精深的武术,其背后必然蕴含着一套深刻的理论体系。陈氏太极拳更是如此。本书将详细解读陈氏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包括其“缠丝劲”、“十三式”、“五层功夫”等关键概念。我们将深入浅出地剖析“何为缠丝劲”,解释其在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为何它是陈氏太极拳最具代表性的技术特征。 “十三式”,作为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其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技击意义和养生原理。本书将对这十三式进行细致的阐述,分析其动作要领、劲力运用和内外兼修的统一性。同时,“五层功夫”理论,作为对练拳境界的划分,将帮助读者理解从入门到精通的修炼路径,理解“外形”的模仿如何逐渐过渡到“内劲”的体悟,最终达到“心意合一”的至高境界。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陈氏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道家养生理论之间的联系。理解“气沉丹田”、“周身一家”、“虚实分明”等概念,以及它们如何贯穿于陈氏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之中,是理解其健身、养生价值的关键。本书将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看似抽象的理论,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认知框架。 三、实践的路径:领悟动作之妙 理论的探讨最终要落实在实践。本书将详细介绍陈氏太极拳的经典套路,如“一路”、“二路”(大架、小架)等,并对其动作要领进行精细讲解。我们将强调“用意不用力”、“节节贯穿”、“开合吞吐”等基本原则,并结合图示,详细解析每个动作的起势、转换、发力与收势。 然而,我们并非仅仅停留在招式的罗列。本书将更侧重于动作中的“劲力”运用。我们将深入分析“刚”与“柔”的辩证统一,解释如何在沉稳刚劲的下肢支撑中,展现出腰腹的灵活性和四肢的柔韧性。我们将阐述“走弧线”的运动轨迹,以及为何这种圆活的运动方式能够有效地卸力、借力,并最终化解对手的攻击。 针对初学者,我们将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从基本站桩、手型、步型入手,逐步过渡到简单的单式练习,再到套路的分解练习。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我们将探讨一些进阶的练习方法,如“推手”、“散手”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练习来提升听劲、化劲、发劲的能力。本书将强调“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将基础功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 四、健身的价值:品味养生之韵 陈氏太极拳不仅是一门技击之术,更是一套高效的健身养生方法。本书将深入挖掘陈氏太极拳在强身健体、防治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我们将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太极拳运动如何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的柔韧性。 我们将重点阐述太极拳对改善人体平衡能力、协调性以及身体姿态的积极作用。通过“松腰沉胯”、“虚领顶劲”等要求,太极拳能够有效缓解腰背疼痛,改善脊柱健康。同时,其舒缓圆活的运动方式,配合深长的呼吸,能够有效地调节神经系统,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对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本书还将探讨陈氏太极拳在内气运行、脏腑调养方面的功效。通过“意念引导”和“气沉丹田”,太极拳能够促进人体内部能量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养生境界。我们将结合一些相关的医学研究成果,来佐证太极拳在养生方面的科学依据。 五、文化的传承:感受智慧之光 陈氏太极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其发展与传承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智慧的体现。本书将超越纯粹的技术层面,带领读者去感受陈氏太极拳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们将探讨太极拳与中国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关联,理解其为何能够将朴素的哲学理念融入到一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武术体系之中。 我们将介绍陈氏太极拳在民间的传播情况,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从最初的家族传承,到后来的对外传播,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我们将展现陈氏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何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接受。 同时,本书也旨在倡导一种健康的习武观。我们并非鼓吹好勇斗狠,而是强调太极拳所倡导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智慧,以及在习武过程中所应秉持的谦逊、包容、坚持的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让更多人理解,学习陈氏太极拳,不仅仅是掌握一套拳法,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悟与传承。 结语: 本书力求从历史、理论、实践、健身、文化等多个维度,对陈氏太极拳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详尽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拨开迷雾,真正理解陈氏太极拳的精妙之处,感受其独特魅力。无论您是初涉武术的门外汉,还是已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亦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探索者,本书都将是您深入了解陈氏太极拳的理想读物。让我们一同走进陈氏太极拳的世界,感受形神合一、刚柔相济的独特韵味,探寻那份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体而言,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平和而有力的。它没有夸大任何武术的神奇功效,也没有鼓吹速成的捷径,而是脚踏实地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细心体会的领域。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并非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被作者描述的某种意境所触动,需要时间去默默体会和消化。其中对于习武心态的培养,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作者反复强调耐心、谦逊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这对于现代社会中追求效率和即时反馈的我们来说,是一种非常及时的精神提醒。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教授了如何“做”,更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思”——如何用一种更具整体性和长期性的视角去看待身体的锻炼和精神的修养。它是一部扎实的武学教材,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相处的生命哲学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以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显得既古典又大气。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讲究,拿在手里有种温润的质感,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手指也不会感到粗糙或疲乏。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字体的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没有丝毫的视觉压力。特别是那些示范动作的插图,线条流畅,细节刻画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对武术动作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图示清晰地理解每一个架势的要领。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书脊处处理得非常平整,让人相信这是一本可以经受住反复翻阅和长时间使用的佳作。从这本书的外在呈现来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非常愉悦的基调。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实体感和阅读的舒适度,而这本的各个方面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探索其内在的精髓。

评分

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深刻阐述。文章的笔触非常细腻,不仅仅是罗列招式和要领,更是将深厚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让人在学习动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宁静与和谐。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强调了“形神合一”的重要性,并用生动的生活化比喻来解释那些看似高深的武学概念,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比如,他对“松腰”的描述,不是干巴巴地说“要放松”,而是将其比喻为“一棵老柳树的根须扎入大地深处,任凭风吹雨打,主干依然灵活自如”,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一下子就让我的理解深入了一个层次。整本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错落有致,从基础的站桩、步法讲起,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复杂的套路演示,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不急不躁,非常符合武学修炼的内在要求。

评分

与其他一些武术书籍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在理论深度上的挖掘。它并非只是简单的图文解说,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流派沿革的探讨。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一特定架势在技击和养生层面的侧重点演变,这种考据的严谨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动作手册”。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行文间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传统文人的温润儒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在讲解内劲的运行轨迹时,作者引用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并结合现代的生理学知识进行佐证和阐发,使得原本抽象的“气”的概念,变得可以被理解和感知。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让人在练习拳架时,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真正理解了动作背后的力学原理和生命科学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实操指导部分,可以说是匠心独运。每一个动作的分解教学,都设置了“初级要领”、“进阶注意点”以及“常见错误辨析”三个层次。这种多维度的讲解模式,极大地满足了不同水平练习者的需求。对于初学者,简单的要领足以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肌肉记忆;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那些细微的“进阶注意点”,比如手腕角度的微小调整对整体劲力的影响,往往是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常见错误辨析”部分,竟然还附带了一些自检的小测试,比如“当你做特定动作时,胸腔是否感到有压迫感?”这类直击痛点的问题,能够引导练习者主动去发现和纠正自己练习中的盲区。这种高度的互动性和自我诊断的功能,让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全天候陪伴在侧的资深教练,而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