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武术摔擒技法精粹 作 者:张风雷 I S B N :9787500939245 出 版 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 印刷时间:2012-02 版 次:1 版 印 次:2 次 字 数:30000 字 页 数:106 页 开 本:32 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150 克 :10 元目录
章 摔跤力学分析第二章 基本功一、盘腿撩踢二、背步贴身靠三、卧步抽腿四、背步揣子五、背步勾子六、上步抱腿七、长腰八、插闪九、勾踢跪压 第三章 摔擒技法一、夹颈背快摔二、抱腿过胸摔三、抱臂别摔四、插裆扛摔五、绕臂掰颈摔六、抱腿过肩摔七、接腿绊摔八、接腿涮摔九、掀腿压颈摔十、接腿勾摔十一、拧踝跪膝摔十二、抓衣领过背摔十三、抱腿顶摔十四、后抱过胸十五、折腰勾腿摔十六、压颈搂膝摔十七、仰卧反攻十八、提颈翻转摔 第四章 擒拿技法一、主动擒拿技法二、被动擒拿技法内容简介
《武术摔擒技法精粹》内容简介:我国摔法和擒拿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技术动作、攻防理论和练习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随着这些技法在社会不同领域的实践应用,摔法与擒拿技术结合得愈加紧密,摔擒技法是摔技和擒技的有机结合,在实际应用中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作者介绍
张风雷,1978年出生于陕西武功,著名武术防卫教育研究专家、国家高级教练员、散打一缎裁判员、中国武术六段。1998年全国**部队武术散打邀请赛冠军、2004年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中国武术协会特邀代表。1996年被特招入伍为**特勤防暴队员。1999年转入***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任武术总教练,并担任中国防卫科技学院防卫教研室主任,东方大学城防卫秘书特训中心总教亩,国际功夫禅总会美国少林功夫禅学院总教练。从教以来为社会培葬了大批从事武术、高级文秘、安全保卫等工作的优秀人才。箸有《女子防卫教程》《武术防卫教程》等书籍。曾代表国家出访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国家,进行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杨玉峰,1977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获得体育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连续三次参加全国武术观摩大会,1981年获得全国武术短兵对抗赛冠军,全国首届散打比赛重量级冠军。历任第七界至十一届全运会武术散打裁判长、副总裁判长、总裁判长。2008年奥运金武术散打比赛裁判长,同时任国际武术散打教练员、裁判贸的“教官”当选为“全国武术十佳裁判员”。曾多次受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委托赴每地讲学,在国内外武术界享有盛誉。现任北京市武术协客副主席、国际级散打裁判、武术散打七段。王世英,1972年出生河南鄢陵,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师从著名武术教练肖志民先生练习散打,先后获得第七届全运会散打冠军.亚洲锦标赛散打冠军.、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教打冠军,1995年被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为“中国十大武星”之一。曾任北京散打队主教练,缅甸国家散打队主教练,现任北京市女子散打专业队教练。王进锋,1981年出生于安徽毫州.毕业于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第九界十界全运会散打亚军.中日搏击对抗赛冠军,中美对抗赛冠军,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明星级运动员,绰号“燕山圣手”,武英级运动健将,中国武术六段。现任北京市散打专业队教练。这本书的排版和纸张质量算是上乘,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我比较欣赏它在介绍一些传统套路中的摔法时,尝试用现代格斗的视角去重新解读,试图打通传统与现代的隔阂。然而,这种尝试在执行上略显仓促。比如,在讲解如何利用地面控制(Ground Control)时,它引用了一些柔术(BJJ)的概念,但结合到武术摔擒的语境下,显得有些生硬,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解释,让初学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我期待的是一种更本土化、更贴合中国武术传统技法体系的创新性解读,而不是简单地嫁接西方格斗的术语。另外,书中对于“如何构建一个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这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学武术不能只靠看书,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身体的本能反应,需要系统的训练指导,这一点这本书显然没有提供足够的帮助,更像是一本知识点的汇编,而非实操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理论阐述上显得非常严谨,每一个动作的分解都力求精确到毫米级的角度和受力点,这对于追求完美的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但是,这种过度追求精确性,反而牺牲了动作的连贯性和爆发力。武术的精髓在于“势”的转换,在于一气呵成,而书中的大量图解和文字描述,很容易让人陷入“慢动作拆解”的思维定势中,反而不利于在实战中培养那种快速反应和整体发力的能力。我尝试在练习时,刻意放慢速度去模仿书中的每一个细节,结果发现身体变得僵硬,完全失去了武术应有的“柔韧”和“弹性”。另外,书中对于如何应对“多人围攻”或“持械威胁”这类极端实战场景的讨论,几乎是避而不谈的,这让我对它“实战防身术教程”的定位产生了疑问。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优雅地制服一个配合你的对手”的指南,而非应对复杂街头冲突的实战手册。
评分作为一本探讨“精粹”与“实战”的书籍,我最看重的就是它对“变数”的处理能力。任何真实的格斗都不会是教科书上那样规整的站姿和清晰的路线。这本书对一些突发情况的处理策略描述得不够详尽。例如,当对手突然抱摔不成,立刻转为扫腿或低位攻击时,书中推荐的应对方案感觉过于理想化,似乎预设了对手的反应速度和智力水平都比较低。我更想看到的是,在技术被破解或者被反制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地“破招”并重新占据主动的“救命招式”。而且,关于防范“下三路”攻击的专门章节篇幅太短,这在现代的近距离搏击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停留在了一个比较安全的、不冒犯任何流派的中间地带,缺乏那种敢于深入探讨高风险、高回报技术的勇气和细节,读完后感觉像是“知道了一切,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完全学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倒是挺有意思,那种水墨晕染的背景,配上苍劲有力的字体,一眼看上去就觉得是本“硬核”的技术手册。我本来是冲着那些号称“精粹”的招式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独门秘籍,学点能在紧急关头派上用场的防身技巧。结果翻开目录,倒是涵盖了不少基础概念,什么重心控制、杠杆原理之类的,讲得倒也算条理清晰。不过,对于我这种已经有点武术底子的读者来说,里面的很多内容感觉像是老生常谈,缺乏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干货”。比如关于关节锁定的讲解,图示很清晰,但对于如何应对对手的挣扎和变化,描述得就有些笼统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实战中,面对不同体型、不同力量的对手时,如何灵活调整技术要领的实战案例分析,而不是单纯的招式分解。而且,全书的案例似乎更偏向于“教科书式”的演示,缺少了一些拳馆里常见的那种快速、突然的对抗场景,这让我对它的“实战”效果持保留态度。整体感觉,更像是一本优秀的基础入门教材,而不是那种能让你功力大增的“秘籍宝典”。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对这本书抱有挺高的期待,毕竟“擒拿格斗术”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感和实用的价值。我关注的重点一直是如何将摔法和擒拿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流畅的攻防体系。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不错,对于不同技术之间的衔接有基础的阐述,但具体到实操层面,就显得有些力不从不逮了。特别是涉及到快速转换和脱离困境的技巧时,文字描述显得有些干巴巴的,没有配上足够多角度、慢动作的分解图,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步骤在想象中进行推演,总觉得在某个关键节点上,力量的传导路径不够明确。而且,全书对“意念”和“气势”的描述几乎是空白的,武术的精髓不仅仅是肌肉和骨骼的机械运动,那种在对抗中瞬间的心理博弈和气场压制,这本书似乎没有触及。这让我觉得,它更侧重于物理层面的技术讲解,而忽略了武术的“道”的部分,显得有些偏科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