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拳势论
枪法论
枪用十二字
六合梨花枪敬
二十四枪歌
十三枪歌
硬功拾手功
长兵短用说篇论
拳论拾法敌要
壹曰三节
贰曰四稍
叁曰五行
肆曰身法
伍曰步法
陆曰手法足法
柒曰上法进法
捌曰顾法、开法、截法、进退法者
玖曰三性
拾曰内觔
禅语门,十二时辰丸为药方
打血救命丹
骡垛子标
水路上标
寸点
太平刀歌
秦穷双炼歌
贰拾捌宿梅花棍
通臂(通背)拳,是中华名拳,历史悠久,早于明末清初山西蒲州姬氏武学的出现,曾威震武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康熙生人的升霄道人许青云在其古稀之年,整理了《少林真传》,收集记录了据说是宋代少林福居禅师所传的拳谱,其中有“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臂为母”的说法。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有“佑神通臂为*高”一句。后来其子黄百家(王征南先生的高足)在其《学萁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一书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
本谱次公开出版 揭示武学界颠覆性发现
? 此谱与陈王庭、洪洞通背拳属于同一传系,来自山西文水地区
? 与清代于嘛古氏等合撰《通背拳壹本》拳谱谱名写法一致,内容互补
? 陈家沟的《拳经总歌》与洪洞的《拳经总论》与本谱“拳势论”内容相似
? 为研究“十三枪”提供了新的版本
? 该谱意外记载了姬氏武学重要文献及评价
点校者:崔虎刚
笔名胡刚,1963年生于山西太原,祖籍山西晋城;硕士,师承武学大家太原朱华先生。武史考证家,长期致力于中华武学的挖掘、抢救、研究、翻译、校注及宣传等工作。在民间武学发掘考证方面,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在《武魂》《中华武术》《搏击》《少林与太极》《武谈》及安徽、山西等地报刊上,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
抢救和搜集到大量民间珍贵武学抄本,已校注出版《武术古籍珍本文库》(含十种民间抄本)。
出版人语
中华武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在近代又被称为国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学广泛借鉴并吸收了古典哲学、天文历法、中医中药、人体经络、兵法、心理等学问的精华,记录了先人通过武术实践,对人体生命某些规律性现象的认知,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乱世重武,治世崇文。早在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即提出“侠以武犯禁”的说法。出于维护统治秩序与的考虑,历代统治者在政权稳固后很少鼓励、支持武术的发展。对于掌握武技的武师,如不能为己所用,则打击压制。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尤为明显。在官方抑制的背景下,传统武术大多只能在民间甚至家族中秘密传承,很难在社会上公开、广泛地传播;官方文献中关于武术的记载也十分稀少,许多珍贵的武学文献,仅能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这与其他传统学术是有着显著区别的。目前存留于民间的武学文献多是清代抄本。由于保密、自珍心理的影响,许多拥有者对所藏抄本都秘不示人,这也导致一般人很难见到这些珍贵的武学文献,更不用说深入研究了。
与官方文献相比,民间藏本数量众多、类别广泛、细节生动,更为原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武术发展的实际状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对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武术有着独特的价值。这也正是广大武术爱好者、研究者所迫切需要的。而如今,许多历经坎坷保存下来的珍贵藏本,正面临着破损、佚失的窘境。挖掘、整理民间武学藏本,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人文武术图书事业部一直致力于武术古籍的保护、挖掘、整理与出版,聘请国内外知名武术专家进行校注、释译等工作,旨在为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建立全新范式。目前我部已出版了“武学古籍新注”丛书、“武学名家典籍”丛书 、“百家功夫”丛书、 “拳道薪传”丛书等多个系列五十余本精品图书,基本上形成了古今有序、练用结合、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完整武学体系。其中“武学古籍新注”丛书是对武术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偏重发掘武史,研究武学理论;“武学名家典籍”丛书主要是对民国时期“自成一家”的武术大师们的著作进行整理汇编,探讨其对百年来中国武术走向的影响;“百家功夫”丛书则是当代武术家的“一家之言”,侧重练、用之法;“拳道薪传”丛书更具人文色彩,多是名家习武之体悟、回忆、访谈与轶事等,于平凡中见武学之真意。
我部新推出的“民间武学藏本”丛书辑录了明清时期少林、心意、通背及螳螂等武术流派中秘传的拳谱,聘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修复、点校及导读,保证整套丛书、规范,使其具备正本清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功能。本丛书目前已收录《守洞尘技》 《六合拳谱》 《通背拳》 《心一拳术》 《少林论郭氏八翻拳》 《少林秘诀》 《单打粗论》 《怀山堂玄功秘传》 《拳法总论》《拳谱志三》 《母子拳》 《绘像罗汉短打变式》 《绘像罗汉短打通式》 《计艺外丹》《香木神通》等珍贵抄本,这些珍本文献为中国多个重要武术流派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提供了新的佐证,对中国武术史、传统武术技法演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除《心一拳术》曾于民国七年(1918年)出版外,其余抄本均未曾正式出版发行。这次我们将原版影印与简体整理结合,采用专家点校、注释并配导读的形式出版,方便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武学的发展脉络、理论体系与技术传承。我们希望,随着本丛书的陆续出版,中国传统武术的真实风貌,能够逐渐展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我们相信,“民间武学藏本”丛书在广大武术爱好者、研究者的关心帮助和我们这些出版人的共同努力下,将会越出越好。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文人武气”的融合感,读起来非常享受。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深厚,描述动作时精准有力,但转到阐释哲学思考时,又变得深邃悠远,颇具古韵。这种文字的张力,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不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尤其是当他引用古代武术家或哲人思想时,那种引经据典的流畅自然,仿佛是这些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重现。很多段落读完后,我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回味其中的深意,思考它与我自身习武的体会有何共通之处。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武术技巧的传授,更像是一次精神层面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对话。它让你在学习拳法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美学的熏陶,整体感觉高雅而充实。
评分从实操训练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内修”而非单纯的“套路演示”。我发现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心法、意境的培养,这在很多当代武术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很多新出版的书籍为了迎合市场,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分解动作上。但这本书的作者明显更注重“一理通,百理明”的修炼路径。比如,它对“桩功”的论述就非常细致,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站多久”,而是深入探讨了桩架结构如何影响整体的力学传导,以及如何通过呼吸来调整身体的内在状态。这种注重根基、强调内在力量培养的理念,对于那些追求武术高深境界的习练者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任何高超的技术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内功基础之上,这个观点在如今浮躁的训练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武术理论书籍,很多要么是过于玄乎,充满了难以理解的术语,要么就是过于流程化,缺乏对核心理念的深入剖析。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出人意料地接地气,却又不失深度。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用现代读者的视角去解读那些陈旧的武学典籍,他没有生硬地照搬古籍原文,而是用一种非常流畅、甚至带有一点故事性的笔触,将复杂的拳理层层剥开。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耳边娓娓道来,那种亲切感是很多教科书式的著作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劲路转换和呼吸配合的描述,他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动作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武学初学者的入门门槛,同时也让资深习练者能从中找到新的领悟点,可谓是雅俗共赏的典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的色调和传统的书法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武术鼎盛的年代。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起来沉甸甸的,不像现在很多快餐式的印刷品,感觉这本书是真真正正花心思去打磨的。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收藏的欲望,摆在书架上都觉得倍有面子。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图文结合得恰到好处,那些老照片或者线描图,清晰度很高,对于研究拳理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都很讲究,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拥挤,眼睛很舒服。而且,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感觉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整体来看,这本书在实体呈现上,就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和专业的态度,绝不是市面上那种粗制滥造的“武术秘籍”可以比拟的。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我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毕竟,能把外在做得如此精良的书,内里想必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严格筛选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非常扎实。很多武术书籍往往只关注招式本身,而忽略了这些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与不同流派相互影响的。这本书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篇幅,通过引用和对比不同的文献资料,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技术传承路线图。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考据上下了多大的功夫,那些关于门派起源、关键人物事迹的描述,都有理有据,而不是空穴来风的传说。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的“武学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如何打”的书,更是一部“武术发展史”的侧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思想根源的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且值得信赖的参考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传统武学的认知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