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尾货)(满58元包邮) 曹靖华书信集

(库存尾货)(满58元包邮) 曹靖华书信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羽,铁凤 著
图书标签:
  • 曹靖华
  • 书信集
  • 近代史
  • 历史文献
  • 名人书信
  • 文化
  • 包邮
  • 尾货
  • 库存图书
  • 满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梦荣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10407
商品编码:2642100999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1-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曹靖华书信集

定价:7.70元

作者:张羽,铁凤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08-01

ISBN:9787534710407

字数:350000

页码:4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曹靖华 (1897——1987)原名曹联亚,笔名亚丹,化名汝珍。河南卢氏人。的苏联文学研究和翻译家、散文家。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年底回国,在北京大学旁听。1923年参加北伐,任苏联军事总顾问加伦的翻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再度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1928年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中国大学任教。1938年到重庆,任中苏文化协会刊物《苏联抗战文艺译丛》主编。1948年到清华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主任,兼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翻译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及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鲁迅博物馆顾问,中苏友好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党。1987年8月,苏联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曹靖华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文学家,是鲁迅和瞿秋白的挚友,是五四以来我国翻译介绍苏联文学的前驱者,是在外享有盛誉的翻译家、散文学、教育家之一,德高望重,为我国苏联文学翻译界的泰斗。并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俄语人才,还与苏联汉学家一起为创立苏联的新汉学派作出了贡献。译著有《铁流》、《三姐妹》、《保卫察里津》、《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著有《曹靖华散文集》、《花》、《春城飞花》等,还有《曹靖华译著文集》。
本书收集了文化巨人曹靖华从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的书信。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烽火与薪火:一部跨越时代的思想对话录》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几位重量级人物之间跨越数十年、充满真诚与思辨的通信往来。这些信件并非简单的私人问候,而是他们对时代脉搏、学术前沿、人生抉择乃至文化命运的深刻剖析与交锋。通过这些一手文献,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肖像,以及他们如何在战火、变迁与理想的熔炉中淬炼思想的历程。 全书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板块,展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图景的广阔性与深度: 第一部分:学术争鸣与理论构建 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通信双方在特定学科领域内,围绕核心理论的建立、修正与争论。例如,其中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如何与本土文化语境进行适应性转换的深入探讨。有信件细致地分析了西方结构主义思潮在特定社会科学分支中的适用性边界,另一组信件则聚焦于历史唯物史观在解释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时的解释力问题。 通信者们不避讳彼此观点的分歧,甚至针锋相对。一封来自南方的学者来信,尖锐地批评了北方学派在处理某个历史事件时存在的“经验主义”倾向;而回信则以扎实的文献考证为基础,反驳了批评者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疏漏。这些交流不仅仅是学术切磋,更是对真理不懈追寻的过程。读者将看到,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构建起严谨而富有生命力的学术体系。信件中引用的早期文献、手稿注释和未刊发的札记片段,为研究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材料。 第二部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紧密交织的年代,知识分子无法置身事外。本部分信件集中反映了他们对民族危亡的深切忧虑,以及在动荡时局下,知识分子应如何安放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艰难抉择。 其中一组跨越战争年代的往来信件尤为动人。一位身处抗战后方,专注于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信中向远在沦陷区的同行倾诉了对文化传承的焦虑:“文章山河故人远,幸赖笔墨聊慰寂寥。”而另一位身处社会变革前沿的社会学家,则在信中坦陈了理论研究如何服务于具体国情改造的紧迫性,他反复强调“书斋中的深刻,必须转化为街巷里的切实”。 这些通信不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讨论,更包含了对具体救亡图存措施的建议,对教育方针的讨论,以及在极端困境中,如何维护知识尊严和学术独立性的心路历程。它们清晰地勾勒出那一代知识群体,如何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洪流,以笔为枪,以学为盾的群像。 第三部分:文学艺术的探索与审美理想 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通信双方在文学、艺术及审美哲学层面的深度对话。这些信件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思潮后,如何提炼出具有民族特性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 一位著名的诗人与一位小说家之间的通信,是本部分的高光之处。他们关于“诗言志与小说载道”的辩论,展现了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理解。诗人坚持艺术的纯粹性与象征力量,认为“真正的革命,首先在语言的内部完成”;而小说家则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介入深度和对复杂人性的刻画能力。信件中附带的诗歌草稿和小说人物小传的早期构思,为我们理解他们的创作突破提供了关键线索。 此外,还有关于传统戏曲现代化改造、新式美术思潮的引入与本土化的尝试等议题的往来。这些通信记录了艺术边界被拓宽、审美观念被重塑的动态过程,揭示了特定时期内,文化精英们对“美”与“真”的共同追求。 第四部分:友谊、传承与精神家园 在政治高压和频繁的迁徙中,真挚的友谊成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本部分信件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对未来传承的期许。 通信者们不仅讨论学术,也互相关照生活,在信中分享对子女教育的思考,对年迈双亲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健康状况的坦诚记录。这些私人化的叙述,使冰冷的学术讨论拥有了血肉的温度。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一些信件在提及对年轻一代的培养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知识薪火能够不息、文化根脉能够延续的殷切希望。他们相互鼓励,在逆境中坚守对知识的信仰,共同构筑了一个超越地域和政治隔阂的“精神共同体”。 总结: 《烽火与薪火:一部跨越时代的思想对话录》通过这些珍贵的通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直抵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核心的窗口。它不仅是学术史料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信念、坚持、挣扎与成长的精神史诗。通过阅读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知识的重量,思想的力量,以及知识分子在历史关键时刻所承担的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往来信件,共同构筑了一座思想的纪念碑,见证了一个伟大而复杂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历史的沉思:XX时期社会变迁录》,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惊喜。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民众心态以及宏观政策的微观影响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他对史料的细致考证,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着扎实的文献支撑,这使得全书读起来逻辑严密,令人信服。比如,书中对某个地方性习俗如何渗透到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剖析。当然,对于初涉历史研究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来更好地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权力关系。但如果你对社会史、思想史感兴趣,并愿意投入时间去钻研,这本书绝对能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你对那个时代产生更为立体和丰满的认知。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通俗读物,而是一剂需要细嚼慢咽的知识“猛药”,回味无穷。

评分

读完《园林艺术的哲学意境》,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的文字极其优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学享受,与传统学术著作那种干巴巴的叙述方式截然不同。作者的笔触细腻柔和,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框景”等手法,上升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去阐述。他不仅仅在描绘亭台楼榭,更是在探讨人与自然、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论述,用园林中的留白来类比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生动”,这种跨学科的联想非常巧妙。我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竹林的清香,感受到水池的微澜。对于建筑、设计或者仅仅是热爱生活美学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审美范本,读完后,再看任何一个精心设计的空间,都会不自觉地带入这种哲学的滤镜。

评分

《现代消费主义下的身份焦虑》这本书,观点犀利得让人有点坐立不安。作者用近乎社会批判剧本的笔法,剖析了社交媒体、品牌营销如何合谋构建出一种“完美生活”的标准,并以此来不断刺激普通人的不满足感。我特别赞同其中关于“符号消费”的理论,即我们购买的不再是产品本身的功能,而是产品所附带的社会身份标签。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接地气,从奢侈品包到网红咖啡店的打卡,都成了分析的样本。虽然整体基调偏向批判,但它并不是一味地指责,而是引导读者反思:我们究竟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消费,还是为了迎合一个被建构出来的幻象?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快,论点鲜明,读起来酣畅淋漓,非常适合关注当代社会心理、市场营销和自我认知问题的年轻读者,读完后,可能会让你重新审视衣柜里的那件衣服或手机里刷到的下一条广告。

评分

我花了两个周末啃完了《量子物理与实在的边界》,坦白说,这本书的难度系数绝对是五颗星,但其带来的智力上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介绍哥本哈根诠释和多世界理论时,采用了大量的类比和思想实验,尽管如此,面对诸如“波函数坍缩”这种概念时,我还是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勉强跟上思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逼迫你直面科学的局限性和人类认知的边界。它不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试图把复杂的概念“简化”到失真,而是坦诚地展示了科学前沿的争议和尚未解决的谜团。读完后,你可能不会“掌握”量子力学,但你一定会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产生更深刻的敬畏感——我们所认为的“实在”,也许只是我们感知的一种特定状态。这本书适合那些思维活跃、不畏惧被挑战的硬核读者。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了《失落的民间乐谱集》,这简直是宝藏!这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的音乐史著作,而更像是一份充满烟火气的田野调查记录。书中收录了大量被现代音乐工业边缘化的地方戏曲、婚丧嫁娶时才使用的民间小调的乐谱和口述历史。作者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乡村搜集这些几近失传的旋律,并配上了生动的采集故事,比如某段旋律是在一位百岁老奶奶的纺纱过程中无意间记录下来的。最打动我的是,这些乐谱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音符,更是特定地域、特定家庭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模式。这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甚至附带了二维码,可以扫码试听一些残存的录音片段。对于民族音乐学、人类学,或者单纯怀旧、想探寻文化根源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听觉与文本结合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