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民間與廟堂 | 作者 | 許紀霖 |
| 定價 | 45.00元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ISBN | 9787108058973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248000 | 頁碼 | 289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中國知識分子的韆年上下求索,到瞭當代受到瞭更為嚴峻的挑戰。知識分子的生存處境和社會尊嚴受到世俗化的不斷衝擊;隨著中國日益捲入全球化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知識分子內部的分歧也日益增大。知識分子應該怎樣在知識被高度專業化、文化被商業操縱和元話語被解構的時代存在?作者通過探討當代人文精神的危機、幾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求索、啓濛的分化及其內在悖論等論題,剖析瞭當代中國文化和知識分子精神史的復雜麵嚮,對這一問題做齣瞭深刻的迴答。 |
| 作者簡介 | |
|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曆史係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華東師範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閤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兼任上海市社聯委員、上海市曆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颱灣“中央研究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日本愛知大學與東京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或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與知識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
| 目錄 | |
| 編 世俗化時代的人文危機 人文精神在俗世中的意義 3 精英文化的自我拯救 9 失落瞭的關懷 18 何種文明:十字路口的抉擇 47 第二編 當代知識分子的上下求索 20 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 67 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可能 74 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 112 “我是19 世紀之子” 119 第三編 後現代終結現代性瞭嗎? “現代性”是否真的終結瞭? 135 後殖民文化批評之批評 142 後現代思潮在中國的意義 153 獨白還是對話? 164 第四編 社會文化思潮之批評 啓濛的自我分化 173 啓濛如何起死迴生? 195 儒傢憲政的現實與曆史 209 啓濛為何要與軸心文明接榫 238 兩種啓濛:文明自覺,還是文化自覺? 254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翻開《民間與廟堂:湖北新華書店》,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泛黃的舊時光。書中的文字,不像時下許多講故事的書那樣,用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帶著一種樸素而真摯的力量,緩緩地流淌,一點點地滲入你的心田。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基層書店經營者的故事。 那些在偏遠山區,在條件簡陋的小鎮,辛勤耕耘的普通人。他們可能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在我看來,他們就是這個時代最可敬的英雄。書中描寫的,是他們如何用一本書,點燃一個孩子的求知欲;如何用一次講座,溫暖一個孤寂的心靈;如何用自己的堅持,在時代變遷中守護一方文化陣地。這些零散卻生動的片段,讓我看到瞭一個企業背後,最鮮活的生命力。我能想象到,當一個孩子拿到他人生中的第一本書,臉上閃爍的光芒;我能感受到,當一個讀者在書店找到他苦苦尋覓的書籍時,那份難以言喻的喜悅。這些,都是新華書店在“民間”留下的最動人的足跡。
評分最近讀完《民間與廟堂:湖北新華書店》,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漫遊。這本書的書寫風格相當獨特,沒有冗長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段段細膩的描寫,將一個時代的畫捲徐徐展開。 我特彆鍾情於書中對於“民間”視角的呈現。這裏的“民間”不隻是指廣大的讀者群體,更包括瞭那些在新華書店體係內,默默奉獻的基層工作者。書裏那些關於書店經理如何用微薄的收入,支撐起鄉村的文化希望;那些營業員如何用真誠的服務,打動每一位顧客的故事,都讓我深受感動。我仿佛看到瞭,在那些曾經簡陋的書店裏,人們如何渴望知識,如何通過閱讀改變命運。這些細節,充滿瞭煙火氣,充滿瞭人情味,讓我切實地感受到,新華書店是如何真正地深入民間,紮根基層,成為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它不僅僅是賣書,更是在播撒文明的種子。
評分讀《民間與廟堂:湖北新華書店》的過程,就像是在拆解一幅巨大的時代畫捲,而每一筆每一畫都飽含深意。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廟堂”這一側的描繪所吸引。這裏的“廟堂”並非通常意義上的莊嚴肅穆,而是指代著一種更宏觀的、係統化的文化推廣和書籍發行體係的構建。它講述瞭新華書店如何從國傢戰略層麵,如何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如何在大潮湧動中扮演的角色。 書中有大量篇幅在探討新華書店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響應國傢號召,如何參與到重要的社會文化建設中去。我能感受到那種宏大的敘事,以及在這個宏大敘事背後,無數個體努力的身影。它讓我思考,一傢書店,如何能超越單純的商業屬性,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引擎?書中對政策的解讀,對發展模式的演變,以及對人纔培養的重視,都勾勒齣瞭一條清晰的脈絡。這讓我認識到,新華書店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深謀遠慮、係統規劃的結果。它在“民間”的生根發芽,與“廟堂”的精心培育,共同鑄就瞭它今日的輝煌。
評分剛剛閤上《民間與廟堂:湖北新華書店》,心中泛起一種久違的、沉甸甸的觸動。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單純的書,不如說是一段時代的印記,一幀幅流淌的記憶。我從小就熟悉新華書店,它的存在就像傢門口的老榕樹,司空見慣,卻又不可或缺。而這本書,恰恰是將這份熟悉感放大、聚焦,讓我們得以窺見它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深層肌理。 書裏那些關於早期新華書店創業者們的故事,讀來讓人熱血沸騰。在那個物質匱乏、信息閉塞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將書籍送到韆傢萬戶的?那些在鄉村的小屋裏,點著煤油燈,為孩子們講述《西遊記》的片段,至今仍在我腦海中迴響。我仿佛看到瞭他們臉上的汗水,聽到瞭他們沙啞的嗓音,感受到瞭他們傳播知識、啓迪民智的那份純粹而堅韌的力量。書中的描述,不是冷冰冰的數據堆砌,而是充滿人情味的細節,那些質樸的言語,那些充滿智慧的決策,都讓我對“新華書店”這三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個售賣書籍的場所,更是一個文化傳承的陣地,一個連接民眾與知識的橋梁,一個承載著一代人青春與夢想的符號。
評分《民間與廟堂:湖北新華書店》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不止於對一傢書店的懷舊。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以及在這個變遷中,知識傳播的力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廟堂”視角下的論述印象深刻。 這裏的“廟堂”並非冰冷的權力象徵,而是代錶著一種宏觀的、具有前瞻性的文化戰略部署。書中的內容,讓我得以審視新華書店在不同曆史節點,如何順應國傢發展大局,如何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如何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它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傢企業的成長史,更是國傢文化政策的落地實踐,是社會閱讀習慣的培養曆程,是時代發展對文化傳播提齣的挑戰與機遇。我從中看到瞭,一傢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如何在“廟堂”的引領下,以長遠的眼光,去規劃發展,去服務社會,去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任。這種“廟堂”與“民間”的良性互動,讓我深感敬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