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 | 作者 | 揚之水 |
| 定價 | 132.00元 | 齣版社 |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59805270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200000 | 頁碼 | 320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定名與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斷重復的詞,“定名”針對“物”而言;“相知”,則須齣入於“物”與“詩”之間,以此打通二者之聯係。 本書十一篇文章均為各地博物館觀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銀首飾,或花結綬帶,或傢居用器……七十餘傢博物館,四百餘幅器物照片,從定名到相知,一步步讀者走進各館文物的“繁華”世界,讓物的美、時間的印跡、曆史的片段、生活的詩意,翩然交織於紙上。 |
| 作者簡介 | |
| 揚之水,浙江諸暨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多年從事名物研究。著有《先秦詩文史》、《中國古代金銀首飾》(三捲)、《棔柿樓集》(十捲)等。 |
| 目錄 | |
| 1常州武進村前鄉南宋墓齣土器物叢考 24附 內傢香獲見記:《天香·賦龍涎香》與周密的收藏 33“小杭州”裏的繁華光影:永嘉窯藏銀器觀摩記 85《老學庵筆記》裏的“靖康節物” 103同心一挽束韆結 123無锡博物院觀摩散記 145“繁華到底”:明藩王墓齣土金銀首飾叢考 211買櫝還珠的理由:漆盒散記 241“妝得肩頭一擔春”:讀宮製“貨郎圖”散記 267小閣幽窗,是處都香瞭 277嘉興明墓齣土《金剛經塔》拓片 293後記 297博物館文物索引 |
| 編輯推薦 | |
| 70餘個博物館,400餘張文物圖片……與揚之水共赴一場博物館之約,走進文物的“繁華光影”,看器物的美、時間的印記、曆史的片段、生活的詩意翩然交織,蔚然成歌…… |
| 文摘 | |
| 序言 | |
說實話,我一直覺得去博物館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需要一種特彆的心境和準備。但有時候,又覺得有點不知所措,麵對琳琅滿目的展品,很容易被錶麵的光鮮所迷惑,而忽略瞭它們背後真正的價值。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作者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瞭他在博物館中的所見所感,仿佛一位老友在嚮我娓娓道來。他提齣的“定名”與“相知”的概念,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僅僅是關於如何給事物貼上標簽,更是關於如何去深入理解和建立聯係。我猜想,作者在參觀過程中,一定不僅僅是走馬觀花,而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觀察視角和思考方式。也許他會關注一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細節,也許他會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解讀一件器物。我特彆期待看到他如何將“定名”這個過程,從一個靜態的標簽,變成一個動態的、充滿探索性的過程。而“相知”更是讓我好奇,這是否意味著一種超越文字的理解,一種與曆史、與文化、與人類情感的深度連接?這本書,或許能教會我如何纔能真正地“看見”和“懂得”。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內心深處湧起一股莫名的衝動,想要立刻打開它。 “定名”與“相知”,這兩個詞語組閤在一起,散發齣一種哲學般的韻味,讓我不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多少次隻是匆匆“定名”,而未曾真正“相知”?博物館,這個承載著曆史、文化和藝術的寶庫,無疑是探討這兩個概念的絕佳場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他的博物館參觀經曆中,將這兩個看似抽象的詞匯具象化的。他是否會賦予一件普通的陶罐以新的名字,或者通過深入的觀察,發現它隱藏在樸實外錶下的不凡故事?他又是如何與那些沉睡在玻璃櫃中的文物“相知”的?是通過對曆史背景的考究,還是通過對藝術形式的鑒賞,抑或是通過對人類情感的共鳴?我非常期待作者能以一種獨特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帶領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展品,讓我們不僅僅是“看”博物館,更是去“體驗”博物館,去與曆史對話,去與文化交流。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如同一聲悠揚的古琴,撥動瞭我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渴望。 “定名”與“相知”,這兩個詞,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從錶象到內在的遞進關係。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在這兩次博物館的參觀過程中,展現這種“定名”與“相知”的過程。是僅僅將展品的名字銘記在心,還是會對這個名字背後的含義進行一番探究?而“相知”,是否意味著一種與展品之間的情感連接,一種跨越時空的理解與共鳴? 我想象著,作者在麵對一件精美的瓷器時,可能會先“定名”為“青花瓷”,但隨後,他是否會深入探究其燒製工藝、紋飾寓意,甚至窯址的地理位置,從而與這件瓷器進行更深層次的“相知”?或者,在麵對一幅古老的畫作時,他是否不僅僅是認識瞭畫的名字,更能理解畫傢當時的心境,以及畫作所要傳達的情感?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並非是枯燥的知識羅列,而更像是一次充滿人文關懷的行走,一次關於如何與曆史對話,如何與藝術溝通的心靈之旅。
評分這次無意間翻開的書,卻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書名裏的“定名”與“相知”,一開始讓我覺得有些嚴肅,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我一直認為,博物館不僅僅是存放古董的地方,更是一個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而作者,似乎正是通過一次次的博物館之旅,試圖搭建這座橋梁。 我很好奇,他所謂的“定名”,是否是對一件文物錶層信息的超越?他是否會質疑那些既定的稱謂,去挖掘其更本質的含義?而“相知”,又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是不是對曆史風貌的感同身受,還是對人類智慧的深刻領悟?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述他對某一件展品的“相知”過程,是偶然的觸動,還是經過一番細緻的觀察和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博物館的介紹,更像是一次關於如何去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深度探索。作者的文字,或許能夠教會我們,如何以一種更加主動、更加深刻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評分這次難得的空閑時間,我終於可以沉下心來,好好品味一下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的裝幀吸引瞭,簡約而不失格調,那種厚重感仿佛預示著裏麵蘊藏著不一般的知識。我特彆喜歡這種能夠引發思考的書,尤其是關於“定名”與“相知”這兩個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忽略它們的重要性,但一旦深入去想,就會發現它們是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基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抽象的概念融入到一次次的博物館參觀體驗中的。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其曆史的沉澱和文化的烙印。想象一下,當作者麵對一件件陳列的文物,他會如何去“定名”?是簡單地依靠展簽上的文字,還是會通過自己的觀察和聯想,去探尋其更深層的意義?而“相知”又該如何體現?是對曆史的理解,還是對創作者心境的共鳴?我期待作者能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感受那些沉睡在博物館裏的靈魂,去觸碰那些被歲月打磨過的痕跡。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遊記,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對自我認知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