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全四册)
定价:198元
作者:陈冠任 编著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09824306
字数:1030000
页码:全4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毛泽东的治国方略,史上强的富国智慧。 毛泽东壮丽时代的客观记录,一部正能量的火热颂歌。 解读毛泽东时代,真实揭秘“人民为何热爱毛泽东”。 毛泽东,现代中国的缔造者,世界历史进程的改变者,赢得包括他的敌人都不得不敬佩的巨人…… 他的思想,是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目录 章 转变与改造 1.回家买不到车票,毛泽东堂弟要去火车站“扎营”/003 2.与斯大林较劲,出访满载而归/012 3.毛泽东从苏联回来,连发四次大脾气/020 4.是毛泽东亲自在“五一口号”中添上 “毛主席万岁!”吗?/026 5.警卫员巧化“衬衣当了孩子尿布”的窘境/037 6.国庆节前后的两件事/044 7.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051 8.送儿子去战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献出了第六位亲人/060 9.“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067 10.一次信访崛起一个跨国企业/081 11.“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毛泽东为 女战斗英雄题写的/089 12.国庆观礼风波/095 13.毛泽东的选择:“要他俩,还是要中国?”/101 14.毛泽东从中南海“突然出走”/120 15.毛泽东为育英小学儿童节题词:“好好学习”/127 第二章 完善与起步 1.治国从治水开始/135 2.“死缓”,毛泽东的一个政策创新/146 3.大年初一南下调研/154 4.“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169 5.倡导绿化和“低碳生活”的人/179 6.打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战斗/185 7.跳出了战争的“死神舞池”/193 8.在制定宪法的日子里/205 9.“毛主席要搞公有,要我们把厂子给 多数人,给人民,我们舍得”/218 10.留有余地,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团结起来/228 11.一个划时代“动作”/235 12.投桃报李:为中缅友谊奠基/244 13.“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251 14.新中国沿海建设和开放的思想/267 15.两位农民劳动模范与毛泽东/278 16.“外国人的飞机我不坐”/294 17.为了游长江,毛泽东生气了/299 18.“陈伯华是出名的娇滴滴,这次哪来的 这么大勇气和胆量?”/308 19.疯狂的并不仅仅是陈伯华一个人,武汉 三镇“全疯了”/315 20.毛泽东被禁坐飞机的前奏:空中历险/319 21.毛泽东的惊人思想:要与台湾和平谈判/325 22.“各国友好桥梁的建设者——毛泽东主席”/339 23.“你们怕群众上街,我不怕,来他几十万也不怕”/352 24.是“放”不是“收”/364 25.女共青团员给毛泽东点烟,是“摆照”吗?/379 26.“不能只仿,要走独立设计制造的道路”/390 27.首倡交警纠正违章先敬礼/400 28.关注亿万百姓穿衣的大问题/404 29.“将来长江上修上20个、30个桥,黄河上也 修上几十个,到处都能走”/412 第三章 大干快上 1.毛泽东访苏,掀起“毛泽东风暴”/433 2.“我们的革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447 3.发起冬泳运动/459 4.关注开发新动力和能源/463 5.支援农业,先提出“军转民用”/474 6.“没有毛泽东高瞻远瞩,21世纪中国 汽车的繁荣就很难说”/478 7.毛泽东阅批高中生日记/487 8.成都会议:生动讲述“建设速度”的辩证法/495 9.广州棠下农业社之行/515 10.毛泽东带着中央委员修十三陵水库/524 11.库尔班大叔和毛泽东的故事/532 12.“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545 13.南巡途中/552 14.1070万吨的钢指标是毛泽东一人的过错吗?/563 15.炮击金门:美国航空母舰吓不倒毛泽东/573 16.喜看铁水奔流,两次都不过瘾/592 17.次视察安徽/603 18.教育:主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使社会进步/608 19.外出视察:不要大车队,也不要人撑伞/619 20.“不怕路长,只怕心老”/627 21.毛泽东下令:干部要参加体力劳动/633 22.“金门、马祖还是留给蒋委员长比较好”/645 23.“过去大家反我的冒进,今天 我在这里反人家的冒进”/660 24.倡导“种试验田”:要高产,去试验/676 25.将军下连队,当兵一个月/684 第四章 三年人天大战 1.毛泽东突然大喊:“李银桥,你是干什么的?”/693 2.管住“一张张馋嘴”/699 3.春荒后北旱南涝:人为因素加天灾/703 4.三十二年归故园/718 5.“河北粮食要自给”/726 6.毛泽东是新能源的大力倡导者/732 7.“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 我们也要有!”/740 8.毛泽东给麻雀“平反”/746 9.“全民皆兵”/760 10.“一个双龙,一个九龙,合起来十一条龙治水呀”/772 11.毛泽东破例宴请上海工人代表的良苦用心/780 12.“我当主婚人”/788 13.开“小国弱国人民会议”/793 14.蒙哥马利预言的奇迹,也是毛泽东和 中国的奇迹/808 15.七个月不吃肉/822 16.“他有这样重要的任务,怎么能把他叫回来?”/835 17.蒙哥马利再次来到中国“自由行”/843 18.毛泽东与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852 19.有困难,但也有办法有希望/856 20.七千人大会上作自我批评/864 21.重压之下支持古巴/872 第五章 航船又前行 1.“外交核爆炸”/887 2.“哪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 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897 3.小年的科技座谈会/908 4.毛泽东大年初一座谈教育,亲自为学生“减负”/918 5.发展农村广播,会见非洲专家/931 6.“你准备不好,敌人就来;准备好了, 敌人反而不敢来”/940 7.毛泽东不是科学家却提出“物质可以再分”/952 8.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962 9.毛泽东一生的生日宴会/974 10.北京地铁开建,是毛泽东的决策/982 11.称赞徐寅生的讲话是个好作品/989 12.在韶山,谁都知道毛泽东“难求”/1000 13.重上井冈山/1010 14.把医疗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024 15.毛泽东为大学生“减负”/1036 第六章 “抓革命”与“促生产” 1.“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十年我们抓得不大好”/1049 2.“王保东”与毛泽东的故事/1060 3.“要不是你们来解围,我回来就不容易喽”/1066 4.广交会前发出“五项通知”,没有 “锁国”也不“闭关”/1073 5.艘万吨轮“东风”号诞生/1082 6.赤脚医生让“一无医、二无药”状况得到改变/1090 7.警卫部队、身边人员一律不戴毛主席像章/1103 8.湖北“三板斧”,紧抓三线建设/1107 9.在九大代表名单上删去女儿的名字/1115 10.“友谊,比赛第二”的由来/1119 11.“我看还可以,不要全盘否定啰”/1123 第七章 林彪事件前后 1.对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新审视/1133 2.“一句话怎么能顶一万句呢?”/1139 3.援助弱国小国,巧妙地打破了“C形包围”/1143 4.毛泽东在判处王光美的死刑 报告上批示:“不宜判刑”/1154 5.长江坝,是毛泽东搞建设的又一大手笔/1159 6.毛泽东开启了中国人的航天梦/1168 7.毛泽东带着警卫中队扛着枪出发了/1178 8.毛泽东“考试”湖南电视台,差点暴露了行踪/1182 9.情况比毛泽东想象的要严重得多/1194 10.“你接触林彪才两次,我和他的来往比你多”/1206 第八章 耄耋老人的智慧 1.“你已经长成大人了!”/1213 2.“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 不吵架也行”/1221 3.一手浇灌成长的中赞友谊之花/1237 4.“这种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是谁人规定的?”/1245 5.“吃了联合国的饭,就要受人家的管嘛”/1249 6.“毛先生是一位胸怀宽广如汪洋的大人物”/1255 7.“四三方案”——对外开放的杰作/1270 8.“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1277 9.派93岁的章士钊赴港/1286 10.“那就是1997年我们要收回香港了”/1294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303 第九章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念念不忘“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315 2.“我们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富啊!”/1321 3.毛泽东似乎有很多话要对金日成讲/1326 4.批阅人民来信/1329 5.“来自另一世界的神灵”/1332 6.与两位美国年轻人的“跨年午夜会见”/1345 7.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结束了/1353
......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更像是一张精密的思想网络图。不同的篇章之间相互映照、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与和谐。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穿插引用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旁证资料,它们像散落在棋盘上的关键棋子,每一次出现都为整体的格局增添了新的维度。这种多角度的审视,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所讨论主题的理解层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历史或思想著作,容易陷入单一视角的局限,但这套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断地提供“另一个可能性”的视角,迫使我们跳出舒适区,用更具弹性的思维去看待那些似乎已经定论的事情。读完之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为大脑完成了一次彻底的“系统升级”。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持续的智力马拉松。它对读者的专注度和思考的连贯性提出了不低的要求,但回报也绝对是丰厚的。作者的文笔老辣而沉稳,用词精当,几乎没有一处是多余的赘述。这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去捕捉每一个句子的重量。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关键段落,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它们所蕴含的信息密度实在太大了。这是一种非常“硬核”的阅读体验,适合那些渴望深入钻研、不满足于碎片化知识的求知者。它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在你对既有知识体系的表面进行雕琢,最终让你看到深层肌理的纹理。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思想的饕餮盛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腻的个体体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立体而多维度的思想图景。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不满足于表面现象、勇于深挖根源的精神。它不是简单地陈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执着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书中对于某些关键历史节点和人物选择的剖析,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叹服,仿佛作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忠实勘探者。这种探究的勇气和对复杂性的拥抱,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挑战性,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智识满足感。合上书本时,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振聋发聩的观点,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认知框架。那种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击碎、重塑思维的过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类严肃的文集,我还有些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但这本书的叙事流畅度和逻辑的严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引力,能够将读者牢牢地吸附在文字之中。行文风格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兼具一种近乎文学性的优雅,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引人入胜。更让我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而复杂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他没有采取简单化的批判或赞颂,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求真之路,试图在历史的迷雾中寻找那些难以言说的真相。每一次阅读,都感觉自己是在与一位博学的老者进行着深入的、不带偏见的对话,他引导你思考,却从不强迫你接受结论。这种开放式的引领,使得读者能够真正参与到思想的构建过程中去。
评分这部文集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对“理解的难度”的重新认识。作者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廉价的答案,反而将复杂性原原本本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挑战我们去直面那些历史和理论上的悖论。其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辨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流派思想的边界和交叉点,使得原本模糊的理论轮廓变得锐利起来。这种清晰的辨识能力,对于一个想在思想领域站稳脚跟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它教会我如何去分辨论证的强弱,如何识别潜在的逻辑陷阱。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给予充分尊重的作品,它给予读者的,不是肤浅的共鸣,而是持久的思考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