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新论
上下卷
当代论争+古典问题
清澈犀利、激情缜密的当代民主理论著作,开启政治反思旅程的必读佳作,罗伯特·达尔、塞缪尔·芬纳等知名学者盛誉推荐!
民主新论 上下卷
清澈犀利、激情缜密的当代民主理论著作,开启政治反思旅程的必读佳作,罗伯特·达尔、塞缪尔·芬纳等知名学者盛誉推荐
作者:[美]乔万尼·萨托利 著,冯克利 阎克文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8-1
版 次:1
页 数:400
字 数:241000
印刷时间:2015-8-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精装
ISBN:9787208130135/9787208130159
定价:98.00
我们生活在民主观混乱的时代,错误的民主观将导致民主的错误
当代清澈犀利的民主理论著作,开启政治反思旅程的**
《民主新论》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著作。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
在上卷“当代论争”中,萨托利回顾了当代重要的民主理论,并以清晰的思路彻底检视了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此综合而成他向读者提出的所谓一种新的主流观点,其犀利的论说与敏捷的思维巧妙地穿梭于不同的思想派别之间。本书大的魅力在于,萨托利认为,规范性(理想的)理论与描述性(现实的)理论必须被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在民主可能的理论中行之有效。这部博识之作的清晰和生动,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非常具有可读性。
乔万尼·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 1924— )
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1924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946年取得佛罗伦萨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76年接任阿尔蒙德的职位任斯坦福大学专职教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特-史维泽人文科学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广及民主理论、政党制度、宪政制度、治学方法等方面。除《民主新论》之外,其他代表作包括:Democratic Theory (1962),Tower of Babel (1975),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1976) ,Social Science Concepts(1984),Comparative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1997)等。
译者:
冯克利,1955年生,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翻译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思想史。著有《尤利西斯的自缚:政治思想笔记》;译著包括勒旁《乌合之众》,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伯林《反潮流》,霍布斯《论公民》,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布坎南《立宪经济学》,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等。
阎克文,1956年生,曾任职于新华社,现为自由撰稿人。重要译著包括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玛丽安妮·韦伯《韦伯传》等,具代表性的作品为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及《经济与社会》。
中译本第三版译者说明
中译本第二版译者说明
译者说明
序言
上卷 当代论争
1. 民主能确有所指吗?
1.1民主观混乱的时代
1.2描述和规定
1.3政治民主和其他民主
1.4概述
1.5关于理论的附言
2. 词源学的民主
2.1人民的含义
2.2群众社会中的人民
2.3人民的力与对人民的力
2.4有限多数原则
2.5林肯的公式
3. 政治现实主义的局限
3.1何谓纯政治?
3.2战争式政治与和平的政治
3.3克罗齐的事实与价值
3.4莫斯卡、帕累托和米凯尔斯
3.5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
3.6理性主义民主与经验主义民主
4. 至善论与乌托邦
4.1对价值论的误解
4.2对神话和乌托邦的再认识
4.3自治与政治上的不可能之事
4.4理想的作用
4.5大化、相反的危险和相反的结局
4.6革命的神话
4.7理想与证据
5. 被统治的民主与统治的民主
5.1舆论与民意的统治
5.2共识问题
5.3舆论的形成
5.4公众舆论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
5.5选举式民主
5.6参与式民主
5.7公决式民主和知识
5.8统治与不可统治
6. 纵向民主
6.1多数原则与少数统治
6.2多数专制
6.3选举、择优及择劣
6.4少数与精英
6.5少数统治:从莫斯卡到达尔
6.6寡头统治的铁律
6.7竞争式民主论
6.8对反精英论再评价
6.9多头统治的规范性定义
7. 民主不是什么
7.1对应词、反义词与强度问题
7.2主义、与力
7.3总体国家、民主和绝对统治
7.4极主义
7.5独裁和一人独裁
8. 决策民主论
8.1政治决策的性质
8.2外部风险与决策成本
8.3决策结果和决策背景
8.4偏好强度和多数原则
8.5委员会和全体一致
8.6委员会、参与和民主分配
8.7合作式民主
8.8关于理想主义代价的附言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下卷 古典问题
9. 什么是民主?定义、证明和选择
9.1定义是任意的吗?
9.2对惯例的批判
9.3作为经验载体的词语
9.4求证
9.5比较评价
10. 古希腊民主与现代民主
10.1同名不同系
10.2直接民主或城邦民主
10.3新旧个人主义和自由
10.4近代观念和理想
10.5认识上的颠倒
11. 自由与法律
11.1政治自由与其他自由
11.2政治自由
11.3自由主义的自由
11.4卢梭的法律至上说
11.5对自主的批判
11.6影响递减律
11.7从法治到立法者统治
12. 平等
12.1一种抗议性理想
12.2公正和相同性
12.3前民主的平等与民主的平等
12.4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环境
12.5平等主义的原则、对待和结果
12.6平等的大化
12.7自由与平等
13. 放任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
13.1重合
13.2不幸的时差
13.3财产与占有性个人主义
13.4自由主义的定义
13.5自由主义民主
13.6自由主义之中的民主
13.7自由主义之外的民主
14. 市场、资本主义、计划和专家治国论
14.1什么是计划?
14.2什么是市场?
14.3资本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14.4市场社会主义
14.5民主计划
14.6民主、力和无能力
14.7专家的作用
14.8科学的统治
15. 另一种民主?
15.1卢梭和马克思的美好社会
15.2马克思和列宁的国家观
15.3人民民主
15.4民主专政论
15.5民主和爱民
15.6词语之战
16. 意识形态的贫困
16.1理想的衰竭
16.2不可避免的与可以避免的
16.3对观念的无端迫害
16.4求新癖和癖
16.5结语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
...........................................................................................................................................................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辩证统一”的深刻把握。它似乎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既不陷入对黄金时代的盲目怀旧,也不对当下抱持虚无主义的悲观。作者的论述结构有一种非常迷人的张力——他仿佛总是在肯定一个论点之后,立刻就用一个强有力的反例或者更细致的区分来深化理解。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比如,他对“多数决”的机制性限制的分析,既肯定了其作为现代民主基石的必要性,又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可能滑向“暴政”的危险倾向,这种平衡感极其难得。对于那些希望在纷繁的政治信息中建立一套自己稳固的分析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套极具穿透力的工具。它不是给你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最震撼的莫过于作者在处理“理想与现实”这一永恒矛盾时的坦诚。他没有试图去粉饰或美化民主的现实困境,而是直面了其内在的结构性缺陷和人性的弱点。这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反而建立起了一种更高级的信任感。读到某些段落时,你会感觉到,这位思想家正在用一种近乎悲悯的目光,审视人类社会在追求更美好治理形式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书中的语言虽然是学术性的,但其蕴含的情感是真挚的,是对“真正良好生活”的深切渴望。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平台,让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估当前社会中那些流行的政治口号和改革方案,是真正的“提神醒脑”之作。
评分这部大部头读起来真是一次思想的探险,每次翻开都像是在与一位深邃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又不失洞察力,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政治哲学议题,掰开了揉碎了,用一种极为清晰却又不失其复杂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对不同时代民主观念的梳理,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古今对立起来,而是揭示了那些看似陈旧的“古典问题”是如何在当代语境下不断变异和重生的。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在宏大叙事中穿梭自如的能力,能够从柏拉图的城邦理想迅速过渡到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主权危机,这种视野的广度和深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证。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来跟上作者的节奏,但一旦进入那个思维的轨道,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民主的讨论,更是关于人类如何组织自身、如何界定自由与平等的永恒追问。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那种罕有的学术严谨性与思辨的活力并存的特质。不同于许多学院派的论著那样晦涩难懂,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的手术刀,直指核心。它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教科书式解读,而是一种充满个体关怀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译者的功力也值得称道,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德语哲学概念时,展现了极高的忠实度和流畅性,使得我们这些非德语母语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原文那股磅礴的气势。我特别喜欢它对“当代论争”的切入点,它没有回避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的民粹主义、技术治理等热点,但却总能将其拉回到更深层的本体论基础上去审视,这种“溯源”的方式,让很多浮于表面的争论瞬间失去了立足之地。读完之后,你不会简单地认为“我知道了民主是什么了”,而是会更深刻地意识到“我明白了民主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味道浓烈,有些难以入口,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和对文本的反复咀嚼,那种醇厚的内涵才会慢慢散发出来。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和结论导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显得有些“慢”。然而,正是这种“慢”,保证了其论证过程的完整性和不可替代性。书中对历史案例的引用也极为精妙,不是简单的历史点缀,而是作为支撑其哲学论点的活生生的证据。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少数族群的权利与集体意志之间的永恒角力。这种对历史深度的挖掘,让整个“新论”显得根基深厚,而非空中楼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