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9787121309847

正版: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97871213098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Frederick K. Lutgens(弗 著
图书标签:
  •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环境科学
  • 自然科学
  • 教材
  • 大学教材
  • 科普
  • 地理学
  • 地球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9847
商品编码:2661701575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作者 (美)Frederick K. Lutgens(弗里德雷克 K.
定价 138.00元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1309847 出版日期 2017-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本书通过对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的简要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球科学,然后分七篇分别介绍了构成地球的物质、地表的形成过程、地球内部活动、地球的演化、海洋学、大气学、天文学等。全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示例,说明了地质、海洋、气象和天文活动对生活的影响,同时说明了各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Frederick K. Lutgens与Edward J. Tarbuck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是好朋友和同事,已经有50多年的教学和编写大学教材的经历,而且他们都是公认的杰出和的教授。从1983年起,Dennis Tasa加入了他们的团队,主要从事绘图工作。三人合作,完成了气象学、地球科学、地质学等教材的撰写与更新。

  徐学纯,男,1954年2月出生,吉林省公主岭市人。现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石学、变质地质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3年和1989年在长春地质学院获得地质学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和1992年被国土资源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8年被国土资源部选拔为跨世纪人才;2000年被教育部选拔为骨干教师;2003—2015年连续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和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在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10部,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曾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



   目录
目 录

第0章 地球科学导论 1
0.1 什么是地球科学 2
0.2 地球的圈层 3
0.2.1 水圈 4
0.2.2 大气圈 4
0.2.3 生物圈 5
0.2.4 岩石圈 5
0.3 地球系统 7
0.3.1 什么是系统 7
0.3.2 各个部分的相互关联 8
0.4 地球科学中的时间与空间尺度 8
0.5 资源和环境问题 10
0.5.1 资源 10
0.5.2 环境问题 11
0.6 科学探索的本质 12
0.6.1 假说 12
0.6.2 理论 13
0.6.3 科学方法 13
概念回顾:地球科学导论 14
思考题 15
章 物质成分和矿物组成 16
1.1 矿物: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17
1.1.1 矿物的定义 17
1.1.2 岩石的定义 18
1.2 原子:矿物的结构单元 19
1.2.1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属性 19
1.2.2 元素:由质子数决定 20
1.3 原子结合的原因 21
1.3.1 八隅规则与化学键 21
1.3.2 离子键:电子转移 21
1.3.3 共价键:共用电子 22
1.3.4 金属键:电子自由移动 23
1.4 矿物的物理性质 23
1.4.1 光学性质 23
.4.2 晶体形态和结晶习性 24
1.4.3 矿物强度 24
1.4.4 密度和比重 27
1.4.5 矿物的其他性质 27
1.5 矿物分类 28
1.5.1 硅酸盐矿物 28
1.5.2 常见的浅色硅酸盐 30
1.5.3 常见的暗色硅酸盐矿物 31
1.5.4 重要的非硅酸盐矿物 31
概念回顾:物质成分和矿物组成 33
思考题 35
第2章 岩石:固体地球的物质 36
2.1 地球系统:岩石循环 37
2.1.1 基本循环 37
2.1.2 其他途径 37
2.2 火成岩:“浴火而生” 39
2.2.1 从岩浆到结晶岩 39
2.2.2 火成结构能告诉我们什么? 40
2.2.3 火成岩的成分 41
2.2.4 火成岩的分类 41
2.2.5 不同火成岩的成因 44
2.3 岩石风化形成沉积物 45
2.3.1 机械风化作用 46
2.3.2 化学风化作用 47
2.4 沉积岩:压实和胶结的沉积物 48
2.4.1 沉积岩分类 49
2.4.2 沉积物的石化作用 53
2.4.3 沉积岩的特征 53
2.5 变质岩:由老变新的岩石 54
2.5.1 变质作用的动力是什么? 55
2.5.2 变质结构 57
2.5.3 常见的变质岩石 57
概念回顾:岩石:固态岩石圈的组成物质 59
思考题 61
第3章 水成地貌 63
3.1 地球的外力作用 64
3.2 崩塌作用:重力作用的结果 64
3.2.1 崩塌作用和地貌形成 65
3.2.2 崩塌作用的控制和诱发 67
3.2.3 无诱因的滑坡? 68
3.3 水循环 68
3.4 流动的水 69
3.4.1 流域 70
3.4.2 河流系统 70
3.4.3 水系类型 71
3.5 流速 72
3.5.1 影响流速的因素 73
3.5.2 从上游到下游的变化 73
3.6 流水的作用 74
3.6.1 河流侵蚀 74
3.6.2 河流的搬运作用 75
3.6.3 河流的沉积作用 76
3.7 河道 76
3.7.1 基岩河道 76
3.7.2 冲积河道 76
3.8 河谷的形态 78
3.8.1 基准面和河流侵蚀 78
3.8.2 深切河谷 79
3.8.3 河谷拓宽 80
3.8.4 基准面的变化和深切的河曲 81
3.9 沉积地貌 81
3.9.1 三角洲 81
3.9.2 天然堤坝 83
3.10 洪水与防洪 83
3.10.1 洪水的成因 83
3.10.2 防洪 84
3.11 地下水:地表之下的水 85
3.11.1 地下水的重要性 85
3.11.2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86
3.11.3 地下水的分布 86
3.11.4 影响地下水存储和运动的
因素 87
3.11.5 隔水层与含水层 88
3.11.6 地下水的运动 88
3.12 泉、井和承压系统 88
3.12.1 泉 89
3.12.2 井 90
3.12.3 承压系统 90
3.13 地下水的环境问题 92
3.13.1 不可再生的地下水资源 92
3.13.2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 93
3.13.3 地下水污染 93
3.14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95
3.14.1 溶洞 95
3.14.2 喀斯特地貌 96
概念回顾:水成地貌 98
思考题 100
第4章 冰川与干旱地貌 102
4.1 冰川:两个基本循环的一部分 103
4.1.1 山岳(阿尔卑斯)冰川 103
4.1.2 冰盖 104
4.1.3 其他类型的冰川 105
4.2 冰川如何移动 105
4.2.1 观察并测量冰川的运动 106
4.2.2 冰川的估算:增长与消融 107
4.3 冰蚀作用 108
4.3.1 冰川如何侵蚀 108
4.3.2 冰蚀地貌 109
4.4 冰川沉积 111
4.4.1 冰碛物的类型 111
4.4.2 冰碛石、冰水沉积平原和
冰碛湖 112
4.4.3 鼓丘、蛇丘和冰砾阜 114
4.5 冰期冰川的其他作用 115
4.6 冰期冰川作用的范围 116
4.7 荒原 117
4.7.1 干涸土地的分布与成因 118
4.7.2 水在干旱气候中的作用 120
4.8 盆地和山脉:多山荒漠地貌的演化 121
4.9 风蚀作用 122
4.9.1 风蚀、膨胀露头和沙漠砾石盖层 123
4.9.2 风蚀作用 125
4.10 风成沉积 125
4.10.1 黄土 125
4.10.2 沙丘 125
概念回顾:冰川和干旱地貌 127
思考题 129
第5章 板块构造论:一场科学的革命 131
5.1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论 132
5.2 大陆漂移说:时代的一个想法 133
5.2.1 证据:大陆拼图 133
5.2.2 证据:跨海化石的吻合 134
5.2.3 证据:岩石类型和地质
特征 135
5.2.4 证据:古气候 135
5.3 大辩论 137
5.3.1 对漂移学说的抵制 137
5.4 板块构造论 138
5.4.1 覆盖软流圈的刚性岩石圈 138
5.4.2 地球的主要板块 140
5.4.3 板块边界 140
5.5 离散板块边界和海底扩张 140
5.5.1 洋中脊和海底扩张 140
5.5.2 大陆裂谷 143
5.6 汇聚板块边界与俯冲作用 143
5.6.1 洋-陆汇聚 144
5.6.2 洋-洋汇聚 145
5.6.3 陆-陆汇聚 146
5.7 转换板块边界 147
5.8 检验板块构造模型 149
5.8.1 证据:大洋钻探 149
5.8.2 证据:地幔柱和热点 150
5.8.3 证据:古地磁学 151
5.9 什么驱使板块运动? 154
5.9.1 驱使板块运动的力 154
5.9.2 板块-地幔对流模型 156
5.10 板块和板块边界如何变化? 157
5.10.1 泛大陆的裂解 157
5.10.2 未来的板块构造 158
概念回顾:板块构造:一场科学的革命 159
思考题 162
第6章 动荡的地球:地震、地质构造
和造山运动 164
6.1 什么是地震 165
6.1.1 探索地震的成因 166
6.1.2 断层与地震 167
6.2 地震学:地震波研究 169
6.2.1 记录地震的仪器 169
6.3 震源定位 171
6.4 确定地震大小 172
6.4.1 烈度表 173
6.4.2 震级表 173
6.5 地震的破坏作用 176
6.5.1 火灾 179
6.5.2 什么是海啸? 179
6.6 地震带与板块边界 181
6.7 地球内部 182
6.7.1 地球分层结构的形成 183
6.7.2 探索地球内部:“透视”地球的地震波 183
6.8 地球圈层 184
6.8.1 地壳 184
6.8.2 地幔 184
6.8.3 地核 185
6.9 岩石变形 185
6.9.1 岩石为什么变形 185
6.9.2 岩石变形的类型 185
6.10 褶皱:韧性变形构造 186
6.10.1 背斜和向斜 186
6.10.2 穹窿和盆地 187
6.11 断层:脆性变形构造 188
6.11.1 倾向滑移断层 188
6.12 造山运动 190
6.13 俯冲作用与造山运动 191
6.13.1 岛弧型造山运动 192
6.13.2 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192
6.14 碰撞造山带 193
6.14.1 科迪勒拉型造山运动 193
6.14.2 大陆碰撞:阿尔卑斯型造山
运动 194
概念回顾:动荡的地球:地震、地质构造和造山运动 197
思考题 200
第7章 火山及其他岩浆活动 202
7.1 圣海伦火山和基拉韦厄火山 203
7.2 火山喷发的性质 204
7.2.1 影响黏度的因素 204
7.2.2 宁静式和爆裂式火山喷发 205
7.3 火山喷发期间挤出的物质 206
7.3.1 熔岩流 206
7.3.2 气体 207
7.3.3 火成碎屑物 207
7.4 火山结构 209
7.5 盾状火山 210
7.5.1 莫纳罗亚火山:地球上大的盾状火山 210
7.5.2 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的盾状火山 211
7.6 火山锥 212
7.6.1 帕里库廷火山:各种火山锥的花园 213
7.7 复式火山 213
7.8 火山灾害 214
7.8.1 火山碎屑流:致命的自然力量 215
7.8.2 火山泥流:活跃和不活跃火山锥的火山泥流 216
7.8.3 其他火山灾害 216
7.9 其他火山地貌 218
7.9.1 破火山口 218
7.9.2 裂隙喷发和玄武岩高原 220
7.9.3 火山颈和火山管道 221
7.10 侵入岩浆活动 221
7.10.1 侵入岩体的性质 221
7.10.2 板状侵入岩体:岩墙和岩席 222
7.10.3 块状侵入岩体:岩基、岩株和岩盖 224
7.11 部分熔融和岩浆的成因 224
7.11.1 部分熔融 225
7.11.2 从固态岩石产生岩浆 225
7.11.3 压力降低:减压熔融 225
7.12 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 227
7.12.1 汇聚板块边界的火山活动 227
7.12.2 离散板块边界的火山活动 229
7.12.3 板内火山活动 229
概念回顾:火山和其他岩浆活动 230
思考题 233
第8章 地质年代 235
8.1 地质学简史 236
8.1.1 灾变论 236
8.1.2 现代地质学的诞生 237
8.1.3 当代地质学 237
8.2 创建年代表——相对定年原理 237
8.2.1 年代表的重要性 237
8.2.2 年代和相对年代 238
8.2.3 叠加原理 238
8.2.4 原始水平原理 238
8.2.5 穿切关系原理 239
8.2.6 包裹物原理 239
8.2.7 不整合 240
8.2.8 相对定年原理的应用 241
8.3 化石:过去生命的证据 243
8.3.1

   编辑推荐

* 可读性。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众多的标题和副标题可帮助学生跟进讨论并明确每章的重要思想。新版的结构和写作风格更为合理。

* 强调基本原理。虽然书中涉及不少热点话题,但新版的主要关注点与之前各版本的关注点相同,都是为了提升学生对地球科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 强大的视觉组成。地球科学需要高度可视化,插图和照片在导论性课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在之前的所有版本中那样,插图师Dennis Tasa与本书的作者密切合作,策划并绘制了学生易于理解的表格、地图、图形和草图。地质学家兼摄影师Michael Collier为本书提供子几十张航空照片。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其中不包含您提到的《正版: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9787121309847》的内容。 --- 图书名称:《宇宙的脉动:从星系形成到生命起源的宏大叙事》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艾伦·范德堡]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蓝天科学文化出版社] ISBN:[虚构ISBN,例如:9787568071234] 定价:[虚构定价,例如:128.00元] 内容简介 《宇宙的脉动》是一部深度探索宇宙演化史的科普巨著。它并非仅仅罗列天文观测数据,而是力求构建一个连贯、引人入胜的宏大叙事框架,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宇宙从奇点爆发到星系群落的形成,直至行星系统孕育生命的惊心动魄过程。本书以一种兼具学术严谨性和文学叙事感的笔触,将复杂的物理学原理、天文学观测结果以及前沿的宇宙学理论融为一体,为非专业读者构建起一座理解我们身处何方的知识桥梁。 第一部分:原初的火焰与结构的觉醒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宇宙的黎明——大爆炸的瞬间及其后极短的暴胀时期。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意义,将其比喻为“宇宙婴儿时期的快照”,解释了微小的量子涨落如何被放大,最终成为后来星系团的“种子”。 随后,叙述转向了宇宙的“黑暗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着迷却又难以直接观测的阶段,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开始缓慢聚集。作者详细阐述了暗物质在结构形成中的核心角色。通过类比,他解释了暗物质如何充当宇宙的“骨架”,引导普通物质(重子物质)塌缩形成第一代恒星——“第三星族星”。这些初代恒星的诞生与死亡,是宇宙化学演化的起点,它们在超新星爆发中合成了更重的元素,为后续生命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书的这一部分尤其强调了现代观测技术(如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最新发现)如何帮助我们回溯到更早的时期,揭示早期星系形成的速度远超早期理论模型的预期。 第二部分:星系的生命周期与宇宙的化学进化 进入第二部分,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星系——宇宙中最壮丽的结构。作者将星系视为活着的有机体,它们经历着诞生、成长、合并、分化,直至最终消亡或融入更大的结构中。 叙述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的星系:螺旋星系的优雅结构、椭圆星系的古老沉寂,以及不规则星系的狂野碰撞。重点探讨了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作用。这些黑洞并非是被动的引光体,而是通过喷流和辐射活动,主动地调节着宿主星系的恒星形成速率,这被称为“反馈机制”。这种反馈机制解释了为何大型星系中的恒星形成会自行停止,进入“红移”状态。 化学演化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之一。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元素周期表的形成过程:氢和氦的原始合成,到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再到中子星并合等极端事件中重元素(如金和铂)的炼成。每当我们审视手中的金属器具或体内的钙质时,都在与数十亿年前的恒星爆炸“对话”。 第三部分:行星系统的编织与宜居性的探索 宇宙演化的最终目标,对人类而言,无疑是生命和智慧的出现。第三部分将视角从遥远的星系收缩到我们太阳系及其他系外行星系统。 作者系统梳理了行星形成的“吸积理论”,从原始星云盘中尘埃的微小碰撞,到形成微行星、原行星,最终撞击、吸积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岩石行星和气态巨行星。对比太阳系的构造,本书详细分析了“宜居带”的概念,并指出宜居性远比仅仅位于液态水存在的区域要复杂得多。 随后,本书转向了系外行星的最新发现。通过凌日法、多普勒频移法等技术,我们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作者探讨了“超级地球”、“迷你海王星”等新型行星的特性,并着重分析了处于红矮星周围的行星面临的潮汐锁定和耀斑活动挑战。 第四部分:生命诞生的概率与生命的普适性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全书的哲学高潮,探讨了生命起源——生物学的“硬核”问题。作者谨慎地回顾了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假说,包括“原始汤”理论的演进、深海热液喷口假说,以及对RNA世界假说的探讨。 不同于简单断言生命是宇宙的必然结果,作者以辩证的口吻,分析了地球生命演化中那些“刚刚好”的巧合:月球对地球自转轴的稳定作用、板块构造对碳循环的调节、以及木星对彗星和小行星的引力清扫。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在数十亿年间为复杂生命的出现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宇宙的脉动》最终带领读者反思“费米悖论”——如果宇宙如此浩瀚,为何我们尚未发现其他智慧文明?作者提出了基于资源限制、文明自我毁灭率以及观测技术局限性的多种可能性,引导读者以一种更谦逊、更具探索精神的姿态,面对我们在宇宙中的独特位置。 本书特色 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兼备: 覆盖了从宇宙学、粒子物理、恒星演化到行星科学、生物起源的全部前沿知识体系。 叙事的力量: 采用“宏大叙事”的结构,将原本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逻辑清晰、情节跌宕的宇宙进化史。 丰富的视觉辅助: 全书配有大量由专业天文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创作的、精确反映最新观测数据的艺术想象图和数据可视化图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 面向未来: 重点介绍了当前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如系外行星大气光谱分析、引力波天文学对早期宇宙的探索,以及对地外生命的伦理思考。 《宇宙的脉动》是所有对脚下之土、头顶之星充满好奇心的人士的必备读物,它不仅提供知识,更激发对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层思考。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时其实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导论”性质的书籍往往在深度上有所取舍,要不就是过于浅显,要不就是内容陈旧。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倾向,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极其严谨而又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我特别赞赏它对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热点关注的深度。例如,在探讨气候变化的部分,它不仅仅停留在温室气体效应的基础讨论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古气候记录的重建方法(如氧同位素分析、冰芯数据解读),以及当前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来源。这对于想要深入科研领域的学习者来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框架。排版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彩图和清晰的图表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作为理解复杂地质过程的关键辅助工具。我尤其喜欢它在每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与挑战”部分,它们强迫你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互动性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我感觉这不只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系统的、由浅入深的科学训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脚下这颗星球的全新认知大门。我一直以为地质学就是枯燥的岩石分类和年代划分,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讲述着地球四十六亿年的波澜壮阔。从板块构造的缓缓挪移到火山爆发的惊心动魄,再到深海热液喷口的生命奇迹,每一章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水循环和大气演化的部分,作者巧妙地将地球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让你清晰地看到这些看似独立的系统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世界。阅读过程中,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俯冲带的形成机制、地幔对流的驱动力,都被配图和生动的案例讲解得通俗易懂,即便是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读完后,我每次走在路上,都会忍不住去观察地面的纹理、远处的山脉形态,甚至抬头看云彩的飘动,都多了一层“地球系统”的理解,那种知识内化后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绝对是科普与学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佩服得五体投地,它体现了非常成熟的教学理念。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采用了一种“问题导向”的教学路径。比如,在讲解地震波传播时,它不是直接抛出P波和S波的定义,而是先提出“我们如何知道地球内部有液态地核?”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地震学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工具。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此外,书中对于地球科学如何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展示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在介绍生物地质学时,它不仅仅关注化石,更探讨了微生物在岩石圈改造中的作用,这拓宽了我对“生命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我发现,这本书让我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如何利用观测数据去构建和检验关于看不见事物的模型,这比单纯记忆事实重要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高明,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拖沓或晦涩难懂,反而有种引人入胜的魔力。我记得我是在一个漫长的假期里开始读的,原本以为会断断续续,结果完全被它构建的地球历史时间轴所吸引。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宏大的时间尺度“压缩”到读者的认知范围内。比如,当他描述恐龙灭绝的事件时,他会通过对比“地质时间”的尺度,让你真切感受到那短短几百万年对于地球演化而言是何等短暂而剧烈。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非常专业但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调,没有过度使用那些生僻的拉丁词汇,即使必须使用,也会立即给出清晰的上下文解释。这种平衡让它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交汇点。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背景、但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石,让我有信心去接触更专业的文献,而不用担心被生涩的术语吓退。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地球”的整体认知框架。很多入门书籍把地球描绘成一个静态的背景,但这本书始终强调“过程”和“变化”。从重力场的变化到地磁场的翻转,从大陆漂移的过去到现在再到对未来地貌的推演,无不透露着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新兴技术如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地壳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描述得非常到位,这让“导论”这门学科真正与21世纪的科技前沿接轨,而不是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发现上。我读完后感觉,对待任何自然现象,都不应该满足于表象的描述,而应该追问其背后的驱动力和漫长的历史演化路径。它培养了一种深刻的、系统的历史观和尺度感,这对于任何理工科学习者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