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簡史
作者: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15/07/2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049897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
內容簡介
藝術,與其背後的人們與時代。
Walter Hopps / Pontus Hultén / Johannes Cladders / Jean Leering / Harald Szeemann / Franz Meyer / Seth Siegelaub / Werner Hofmann / Walter Zanini / Anne d'Harnoncourt / Lucy Lippard
本書由11位美術館長、策展人、藝術經紀商、藝術史學家、藝術評論家,勾勒出二十世紀初至末,歐美戰後的變動年代,所萌發交織的藝文網絡。
"Curating"不只是「策展」!
在黑暗也光明的時代下,藝術創作仍源源不斷的繼續發生著,看看他們如何轉變傳統美術館保存功能,自己開畫廊引介新藝術潮流;如何「想像」策展這件事、策 畫與執行,如何在空間、經費、藝術家、作品之間取得平衡,將作品與語境展示於美術館或藝廊;如何以策展的方式,傳達意念,將創作背後的人們與現場觀眾連 結,產生關聯,甚至在互動下,形成另一個新作品。
本書不只是關於展覽的故事,也是20世紀的歐美藝文簡史。
「……可以從將『當代』理解為『時間的同志』這個角度來理解,二十世紀60年代之後的當代策展與傳統美術館策展之不同:從對物件(藝術作品)的保存維護, 轉變為對具有當下時間之靈魂(藝術家、觀眾等)的照料,也就是當代策展關注於當下之人,更甚於過去之物。」──摘自呂佩怡<策展(Curating )/策展(Curation)?>一文。
華特.霍普斯(Walter Hopps):樂團經理人、畫廊經理人、華盛頓特區科克倫美術館館長、美國國家藝術博物館資深策展人、帕薩迪納藝術館館長、休士頓梅尼爾收藏博物館創辦人 與策展顧問、"Grand Street"藝術雜誌編輯。──「杜象教會了我策展的首要準則:策展時,作品不能擋道。」
蓬杜.於爾丹 (Pontus Hultén):斯德哥爾摩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龐畢度中心創始館長、洛杉磯當代美術館創辦人、巴黎造型藝術高級研究院合作創辦人、波恩藝術博物館藝術總 監、巴塞爾尚.丁格利博物館館長。──「博物館館長的首要任務是培養觀眾——不僅僅是策劃大型展覽,還必須培養出信任博物館的觀眾。公眾來看展覽,並不是 因為展出的是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作品,而是因為博物館裡的東西實在有趣。」
約翰內斯.克拉德斯(Johannes Cladders):門興格拉德巴赫阿布泰貝格市立博物館館長、參與策劃第五屆卡塞爾文獻展、1982年-1984年威尼斯雙年展德國館總策劃。──「作品的品質不能由觀眾的數量來衡量。」
尚.里爾寧(Jean Leering):建築師、艾恩德霍芬市立范阿貝博物館館長、熱帶博物館館長、第四屆卡塞爾文獻展決策人。──博物館若想要公眾感興趣,不但得引入藝術, 還得要弄清楚他們喜歡什麼。「街道」不僅僅由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設計……真正重要的是普通人在街道上做些什麼和他們賦予街道的日常意義。」
哈樂德.塞曼(Harald Szeemann):伯恩藝術館館長、第五屆卡塞爾文獻展策展人。──「我發現藝術是一種挑戰「財產/ 擁有」(property/possession)觀念的方式,因為藝術館沒有forever藏品,更像實驗室,而不是集體的紀念館。你必須即興發揮,將資源運用到 JI致,並做到足夠好以便吸引其他機構來參與展覽並分擔成本。」
弗朗茲.梅耶(Franz Meyer):伯恩藝術館館長、巴塞爾藝術館館長。──「長期以來,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問自己:藝術家和觀眾的知覺之間有什麼關係?藝術家如何通過作品為自己開拓道路?」
賽斯.西格爾勞博(Seth Siegelaub):藝術經紀商、出版商、獨立策展人。──「我們嘗試著理解和認識自己的行為,弄清楚自己和其他人都在做些什麼,因此必須把自己當做藝 術展覽的一部分,不管是好是壞。你必須弄清楚策展人做了些什麼,才能慢慢瞭解你在展覽上看到的東西。」
維爾納.霍夫曼(Werner Hofmann):藝術史學家、維也納20世紀藝術館創始館長、漢堡博物館館長。──「我唯YI的作為就是不作為,「無作為」這個行為使得一切都有可能。」
瓦爾特.紮尼尼(Walter Zanini):聖保羅大學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第16與17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策展人。──「我有一個未實現的心願,就是策劃一場真正體現藝術和新技術之間關係的展覽。」
安妮.德.哈農庫特(Anne d'Harnoncourt):藝術史學者、費城美術館館長。──「策展人對藝術癡迷,也願意與他人分享這種癡迷。不過,他們得時刻警惕,避免將自己的觀 感和見解施加到別人身上。這很難做到,因為你只能是你自己,只能用自己的雙眼觀看藝術。」
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女性主義藝術評論家、作家、獨立策展人。──「藝術教會了我怎麼去做想做的事,藝術家們的想法塑造了我的世界觀。」
作者簡介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 Hans Ulrich Obrist )
1968年生於瑞士蘇黎世,現為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展覽與國際項目總監,是活躍於當代藝術界的國際策展人和批評家。奧布里斯特迄今曾參與策劃和發起了至少150多個展覽與項目,並編撰有 70多本學術著作,他的訪談專案已經積累了近2000小時的錄音素材,涉及無數全球重要的藝術家。
譯者簡介
任西娜
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教育碩士。
尹晟
北京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大學英語教研部。譯有《二手書那些事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代學》(合譯)(金城出版社,2012)。
从书本散发出的气息和纸张特有的味道,就能感受到它是一本用心打磨出来的作品。这种混合着油墨和纸张的独特气味,是数字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感官享受。它的开本尺寸拿在手中非常舒适,无论是单手持握还是平放在桌面上阅读,都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种对阅读人体工学的考量,体现了出版者对读者的尊重。它不像某些快餐式的出版物,拿在手里轻飘飘的,这本书的份量和质感,让人觉得它里面的知识是有重量的,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消化。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知识的厚重感所感染。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凭封面和扉页的设计风格,我就能预感到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的作品。它那种不张扬却又极具力量感的视觉呈现,很符合我对深度阅读材料的期待。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它的气质是内敛而自信的,仿佛在无声地宣告:这里面的内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非常欣赏这种不靠花哨设计取悦人,而是用内在品质说话的出版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细节处理得相当到位,特别是那些微小的文字和图文排版上的巧思,透露出一种专业性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注意到书脊的设计非常坚固耐用,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而且,从书本的整体重量和手感上,就能判断出它承载的内容分量十足,绝非泛泛而谈的浅尝辄止之作。这种精雕细琢的感觉,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信心,仿佛在进入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空间,每一个角落都值得细细品味。这本书的实体美感,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物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充满思考与探索的艺术世界。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被那种厚实的纸张质感所吸引,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书籍制作上的用心。初翻几页,那种繁体中文特有的韵味便扑面而来,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普通的读物,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字体选择也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保留了传统书写的美感,让人在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整体而言,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高雅的基调。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如同触摸到一件珍贵艺术品般的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设计语言透露出一种非常成熟且克制的审美倾向。它没有使用那些容易过时的流行元素,而是选择了更为经典和永恒的视觉符号,这使得这本书在书架上看起来就显得与众不同,有一种经久不衰的魅力。翻开内页的边缘,可以看到切口处理得非常平整干净,这小小的细节,反映了印制工艺的高水准。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书籍的触感和视觉的和谐感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完全沉浸,心无旁骛地去捕捉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完全没有被粗糙的制作工艺所打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