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茶典 四庫全書茶書八種 |
| 作 者: | 陸羽 著 |
| 定價: | 198.00 |
| ISBN號: | 9787100139557 |
| 齣版社: | 商務印書館 |
| 開本: | 32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7-9-1 |
| 印刷日期: | 2017-9-1 |
| 編輯 |
★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八種經典茶書結集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自唐代陸羽《茶經》問世以來,曆代愛茶的文人墨客,就種茶、采茶、製茶、選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各個方麵撰寫瞭多部茶學著作。本書以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為底本,圍繞上述題材收錄茶書八種。
★陳洪綬、唐寅、劉鬆年、趙原、金農、王濛、仇英、文徵明、、,十大名傢“茶”主題書畫擷珍 精選中國曆代“茶”主題傳世書畫珍品:45剋宣紙全彩印刷,畫麵設計和裝訂方式突破傳統,使讀者能在古代書畫所營造的詩意悠然的閱讀氛圍中感受到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知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龔鵬程手書行草前言,原樣影印,與內文楷書抄本相得益彰 知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龔鵬程撰寫前言,傾力,並以行草書寫,這既是一篇闡述中國茶文化發展曆史的精彩之文,也是一幅雅緻的書法作品,原樣影印收錄,與內文楷書抄本相得益彰。
|
| 內容介紹 |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自唐代陸羽《茶經》問世以來,曆代愛茶的文人墨客,就種茶、采茶、製茶、選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各個方麵撰寫瞭多部茶學著作。作為中國曆代典籍精華的薈萃,《四庫全書》收錄瞭八部茶學著作: 《茶經》是關於茶葉生産的曆史、源流、現狀、生産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閤性論著,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早、*完整、*全麵介紹茶的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北宋蔡襄的《茶錄》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有影響的論茶專著,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論述瞭各種茶器的形態和使用。宋代黃儒的《品茶要錄》則論述瞭茶葉製造過程中應當避免的技術問題和選擇地理條件的重要性。宋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詳盡記述瞭建茶沿革和貢茶的種類,且有圖可辨,可以清楚地瞭解當時貢茶的品種形製,是研究宋代茶業的重要文獻。宋趙汝礪的《北苑彆錄》,以補《宣和北苑貢茶錄》之未備,詳細敘述瞭四十六所禦園的位置名稱,對貢茶的種類、數量、采製、包裝、運輸,以及茶園管理等均作瞭詳細而切要的介紹。宋子安為補《茶錄》之遺,作《東溪試茶錄》,敘述瞭諸種焙茶之法的沿革及所隸茶園的位置與特點,提齣品茶要辨所産之地。清陸廷燦的《續茶經》是一部匯編性茶書,是對中國茶文化成果的一次總結和集成,保存瞭大量罕見的茶文化史料,其內容之豐富、捲帙之浩繁、徵引之繁富,列現存古代茶書之冠,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張又新《煎茶水記》在陸羽《茶經》的“五之煮”的基礎上,著力論述瞭水品。 本書將上述八種茶書結集,旨在製作一部“愛茶人的聖經”,以豐富的內容嚮當下的愛茶之人傳導中國的茶文化,並精選中國曆代“茶”主題珍品書畫九件作為插頁,使讀者能在古代書畫所營造的詩意悠然的閱讀氛圍中感受到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讓讀者感受到茶文化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的澄明心神之道,讓愛茶之人在實踐茶道的過程中,藉助這部《茶典》,更深刻的領悟中國的茶文化。 |
| 作者介紹 |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號竟陵子、桑苧翁,又號“茶山禦史”,唐代的茶學傢,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蔡襄(1012-1067),字君謨,漢族,北宋書法傢、政治傢、茶學傢。 黃儒(生卒年月不詳),字道輔,北宋建安(今福建甌縣)人。 熊蕃(生卒年月不詳),生活於宋南渡前後。福建建陽崇泰裏(今莒口)人。 趙汝礪(生卒年月不詳),宋代人,生平不詳。 宋子安(生卒年月不詳),宋代人,生平不詳。 陸廷燦(生卒年月不詳),字鞦昭,自號幔亭,享有“茶仙”美譽的清代嘉定南翔文人。 張又新(生卒年月不詳),字孔昭,深州陸澤人,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在世。 |
| 目錄 |
前言(龔鵬程) 一 茶經 二 茶錄 三 品茶要錄 四 宣和北苑貢茶錄 五 北苑彆錄 六 東溪試茶錄 七 續茶經 八 煎茶水記 |
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簡直是讓人愛不釋手,觸感溫潤細膩,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沉澱。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研讀,但光是翻閱這些古樸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圖,就已經讓人心生敬畏。尤其是那些關於茶具的描繪,細節之豐富,工藝之考究,讓我對古人的生活美學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想象著當年文人雅士們圍爐煮茶,品茗論道的場景,真是令人神往。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文字的載體,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收藏價值和閱讀價值兼備。那種翻閱古籍的儀式感,是現代印刷品難以比擬的,每一次翻動,都像是在與古人進行無聲的對話。
評分初接觸這類古代典籍時,常常擔心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編排和注釋卻齣乎意料地友好。雖然文字是古文,但配上的現代譯注和背景解讀相當到位,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特彆欣賞其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茶事風俗的對比描述,這使得原本零散的知識點被串聯成瞭一個完整的曆史脈絡。通過這些記載,我得以窺見不同朝代的社會風貌,比如唐代的煎茶法和宋代的點茶法,它們不僅僅是飲茶方式的演變,更是時代精神的縮影。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茶文化演變曆程的讀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紮實的起點,提供瞭豐富的佐證材料和深入的見解。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有著強烈的探尋欲望,而這本茶書似乎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口。它不僅僅羅列瞭製茶、飲茶的技藝,更深層次地探討瞭茶與自然、茶與人心的關係。那種將日常瑣事提升到哲學高度的思維方式,非常震撼。書中關於“和、靜、怡、真”的闡述,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快節奏生活中的種種取捨。讀完其中的某些章節,不自覺地就想放下手頭的工作,去沏一壺清茶,靜下心來感受那份寜靜。這已經超越瞭普通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生活哲學的指南,引導人迴歸本真,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評分坦白說,我並非專業的茶道人士,最初隻是齣於好奇翻開這本書,希望能學幾招泡茶的技巧。然而,這本書所蘊含的文化信息量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講述瞭“如何泡茶”,更重要的是闡述瞭“為何要以這種方式泡茶”。其中對於古代文人雅士飲茶場閤、禮儀規範的描摹,讓我對古代的社交禮儀和審美情趣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文化的“活化石”,通過茶這個媒介,串聯起瞭古代的詩詞歌賦、宗教信仰乃至士大夫階層的精神世界。它成功地將一門技藝提升到瞭文化史的高度,讓人在品味茶香的同時,也品味曆史的厚重與智慧。
評分這本書在細節的處理上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尤其是在茶的采摘、製作工藝的描述上,簡直像是一份詳盡的操作手冊,但語言卻充滿瞭詩意。它沒有采用生硬的技術術語,而是用非常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工序,比如“茶芽舒展如初生的嫩葉”、“湯色清澈如山澗之水”。這種將科學性與藝術性完美結閤的寫作手法,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它讓人明白,即便是最基礎的日常活動,如果用心對待,也能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和藝術,這對於提升生活品質有著潛移默化的指導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