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孟子字義疏證——理學叢書
定價:22.00元
作者:(清)戴震,何文光 整理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1982-05-01
ISBN:9787101007596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儒傢著作,從考證訓詁而闡發“理”、“天道”、“性”、“纔”、“道”、“仁義禮智”、“誠”、“權”等哲學範疇的根本意義,故名曰“字義疏證”,以反對“宋以來儒書之言”。全書分上、中、下3捲。書末附戴東原答彭進士書及彭紹什與戴東原書。
目錄
孟子字義疏證
序
捲上
理十五條
捲中
天道四條
性九條
捲下
纔三條
道四條
仁義禮智二條
誠二條
權五條
原善
捲上
捲中
捲下
緒言
捲上
捲中
捲下
孟子私淑録
捲上
捲中
捲下
答彭進士允初書
附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讀完一些關於心學的著作後,我總覺得在理學的基礎部分有些漂浮,缺乏一種堅實的基石感。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缺。它像是一把精準的手術刀,解剖的是孟子哲學的“骨架”和“肌理”。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氣”與“理”的早期錶述的梳理,這是理解後來硃熹理學中“理一分殊”的關鍵前提。戴震和何文光先生的梳理,體現齣一種深沉的學養和對文本的敬畏,他們並非是為瞭推翻前人,而是力求在紛繁復雜的注釋體係中,提煉齣最核心、最不易被誤解的義理所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是跟隨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沿著曆史的河流溯源而上,去探訪思想的源頭。這種溯源的過程是充滿挑戰的,但每當解開一個睏惑已久的詞義之謎,那種智識上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無疑是高的,它要求讀者對先秦諸子乃至宋明理學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框架。但是,正因其專業性和嚴謹性,它提供瞭一種極其可靠的“知識錨點”。我試著對照著閱讀孟子的原文,很多地方,我原本自以為理解得八九不離十的句子,對照書中的“疏證”後,纔恍然大悟,原來其內涵遠比我先前理解的要豐富得多。特彆是書中對於孟子如何迴應當時的“楊墨”等流派時所使用的特定語匯的辨析,非常精彩,它幫助我們將孟子的思想置於其誕生的曆史情境中去理解,避免瞭以今人的視角去過度解讀古人的意圖。這種“還原曆史語境”的努力,是此書最可貴的價值之一。雖然讀起來需要時不時地停下來查閱工具書,但這種“慢讀”帶來的收獲,是快速瀏覽任何導讀類書籍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大部頭的書,光是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心生敬畏。我本來對宋明理學這個領域是有些疏遠的,覺得那是高深莫測的學問,充斥著晦澀的術語和繁復的思辨。然而,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卻透著一股沉穩的學人氣息,中華書局的齣品一嚮讓人放心。我翻開目錄,看到那些細緻入微的章節劃分,心中那點猶豫便消散瞭許多。它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導論,更像是對孟子思想脈絡進行的一次地毯式、解剖式的梳理。每一個概念,從“性善論”到“浩然之氣”,都被放到瞭一個宏大的思想史背景下去審視,對比瞭曆代注疏的不同側重。尤其讓我驚喜的是,它對一些關鍵的“字義”的考證,那種咬文嚼字的功夫,簡直令人嘆為觀止,讓人不禁佩服古人對文本的敬畏之心。讀下去,你會發現,那些平日裏看似平淡無奇的孟子名言,在經過這樣的細緻疏解後,其內在的張力與深度纔真正被激發齣來。這本書更像是為那些希望真正紮根於儒傢思想核心,而非滿足於泛泛而談的求知者準備的“武功秘籍”,需要耐心,也必將有所迴報。
評分這本書的體量和內容深度,注定它不是一本可以輕鬆放在床頭閱讀的消遣讀物,它更像是案頭的工具書和長期研習的參考資料。我最欣賞的是其對“義理”概念的界定——它如何從樸素的道德直覺,逐步被哲學化、體係化。從讀者的角度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穿透力”。很多關於儒傢道德實踐的討論,往往會陷入空泛的口號,而本書通過對孟子語言的精微剖析,使得道德實踐背後所依賴的形上學基礎清晰可見。這對於那些希望在當代語境下重新激活傳統思想的知識分子而言,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資源。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嚴謹的方法論,指導我們如何去準確地理解和運用那些來自兩韆多年前的深刻洞見。每次閤上書本,總感覺自己的思想經受瞭一次徹底的“清理和重塑”。
評分我最近對中國古代哲學中“心性論”的演變非常感興趣,這本書雖然書名主打“孟子”,但其內在的邏輯綫索,其實是貫穿著理學發展的關鍵節點。我注意到,戴震和何文光先生的整理工作,並非簡單的注釋和訓詁,他們顯然是在試圖構建一個清晰的脈絡,將孟子的思想置於宋代理學傢們如何“藉用”和“發展”的語境中去考察。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義理”與“人欲”這對永恒矛盾的辨析。書中對曆代解釋的引用非常考究,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文獻,而是有明確的取捨和傾嚮性,這使得閱讀過程不至於變成枯燥的文獻比對。它教會我如何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閱讀經典,不是全盤接受前人的解讀,而是要迴到文本本身,重新審視那些被時間淘洗過的詞匯的原始力量。這種深度的挖掘,讓我對傳統儒學的生命力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靈活和具有張力,絕非是僵化的教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