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信号转导手册(7)细胞内功能区隔信号转导、胞间和细胞基质间的相互作用、疾病病理学 | 作者 | (美)布拉德肖 |
| 定价 | 136.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12709 | 出版日期 | 2011-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221Kg |
| 内容简介 | |
《信号转导手册》(第2版)包含350个章节,全面涵盖细胞信号转导领域。内容包括:细胞内外信号转导机制,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钙离子信号转导、脂质介导的第二信使,蛋白质互作、环化核昔酸,G蛋白、发育生物学中的信号转导,转录与翻译:细胞核与细胞质事件,细胞内功能区隔信号转导、胞间和细胞基质问的相互作用、疾病病理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英文目录撰稿人名单第二版前言版前言导读版第①卷 细胞内外信号转导机制 1.细胞信号转导:昨天、今天和明天部分 起始:胞外及质膜事件 A 分子识别 2.分子识别的结构和能量基础 3.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的自由能概貌 4.分子社会学 5.抗原一抗体识别及其构象变化 6.抗原一抗体界面处的结合热力学 7.免疫球蛋白-Fc受体相互作用 8.免疫球蛋白超折叠及其在分子识别中的多种用途 9.T细胞受体/pMHC复合体 10.细胞表面黏附受体的机制特征 11.免疫突触 12.NK受体 13.碳水化合物的识别与信号转导 14.鼻病毒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 15.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 16.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抑制剂 17.涉及血液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的信号事件的结构基础 18.整合素信号的结构基础 19.G蛋白异源三聚体及其复合物的结构 20.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 21.ToU样受体的结构与信号 22.多种多样的淋巴细胞受体 B 多通路受体 23.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与功能:从近发现的晶体结构得到的启示 24.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25.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及其被可扩散激素所激活的过程(参照β2型肾上腺素受体模型) 26.蛋白酶激活的受体 27.由激动剂导致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脱敏及细胞内吞化作用 28.由G蛋白偶联受体形成的二聚化复合体的功能 29.细菌中的趋化性受体:跨膜信号,敏感性,匹配及受体聚集 30.离子通道结构概论 31.STIM和0rai介导的钙库依赖性钙信号及CRAC离子通道激活的分子机制 32.离子渗入性:离子选择性与进入阻断的机制 33.乙酰胆碱受体 34.与核苷酸环化酶直接结合而被调节的离子通道 C 对受体的横向比较研究 35.细胞因子受体概述 36.生长激素与激素家族及其受体:受体激活和调节的结构基础 37.以受体为例的细胞因子信号 38.纤维原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复合体 39.γ干扰素及其受体的结构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部作品的排版和图示质量也值得称赞,这对于理解如此复杂的网络结构至关重要。图表并非简单的示意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示意模型,它们清晰地揭示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界面和空间构象。当我试图理解那些跨膜蛋白的动态变化,或者细胞质中信号复合物的组装过程时,那些高质量的插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充当了理论阐述和视觉认知的桥梁。书中对实验方法的讨论也相当到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实验技术,而是解释了这些技术是如何被用来验证特定的信号转导假设的,这为我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方法论参考。总体而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高强度的脑力投入,但所获得的回报是极高的,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关于生命系统如何进行信息处理和决策制定的全新视角。
评分接下来的疾病病理学章节,给我的冲击是最大的,因为它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这本书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哪个通路突变导致了什么病”,而是深入探讨了信号转导失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逻辑错误”。例如,在癌症部分,它不是简单地讲RAS或MAPK通路被激活,而是探讨了细胞如何因为信号转导的“适应性反应”而变得对治疗耐受,以及肿瘤微环境如何“劫持”正常的基质信号来促进侵袭。我特别欣赏它对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析,它从细胞因子信号的失衡角度,解释了信号转导的“误判”——免疫细胞如何将正常的自我组织错误地识别为需要攻击的目标。这种从分子失调到组织病理的层层递进的分析,让病理学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图片和名称,而是一套可以被逻辑推导和干预的复杂系统故障排除指南。
评分这部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细胞世界的一座灯火通明的迷宫,每一次深入都能发现新的通道和精妙的结构。我本来以为,讲信号转导,无非就是那些老生常谈的通路图,但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特别是它对细胞内不同“功能区隔”的强调,让我对细胞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总觉得细胞是个均质的反应釜,现在才明白,那些膜上的隔断、细胞骨架搭建的“高速公路”,才是决定信号传递效率和特异性的关键。比如,它详细描述了脂筏在特定受体聚集和信号平台构建中的作用,那不是简单地把分子放在一起,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分布式计算”。这种对空间组织和时间动态的关注,让枯燥的分子生物学变得像在看一部精密的工程学纪录片。书中对一些新兴的概念,比如“信号栓(signal tethering)”和“受体内吞后的再分配”,解析得非常透彻,不是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到驱动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被赋予了亚细胞尺度的透视眼,能看清那些微小结构如何协同作用,构建出宏大的生命响应。
评分全书的叙事风格是一种沉稳而权威的科学陈述,但它的深度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储备。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知识的悬崖边,向下看是无尽的细节,向上望是广阔的生物学图景。书中对一些经典模型所提出的现代修正和挑战性观点,处理得非常客观和审慎,不盲目推翻旧有认知,而是提供更精确的证据链。例如,在讨论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时,它不仅仅停留于传统的第二信使模型,而是引入了受体“偏向性激动”(biased agonism)的概念,阐明同一个受体如何通过募集不同的信号蛋白而产生截然不同的下游效应。这种对信号“异构性”的强调,极大地提升了对生物调控复杂性的理解。它迫使我不断地回顾和整合已有的知识,每一次停下来思考,都能在原有的理解框架上搭建起更坚固的认知结构。
评分关于胞间和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那一部分,简直就是一本微环境生态学的教科书。我过去对细胞外基质(ECM)的理解非常肤浅,无非就是个结构支撑物,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ECM不再是死的支架,而是活跃的、信息丰富的“对话伙伴”。它对整合素家族的详尽阐述,特别是不同整合素亚基组合如何解码ECM中不同信号(如胶原蛋白、纤连蛋白的刚性、序列和浓度),展现了细胞如何实时感知其外部世界的“质地”。更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机械信号转导的描述。我们通常关注化学信号,但这本书花了大篇幅解释了细胞如何将机械应力(比如组织的硬度、剪切力)转化为精确的生化信号,这个过程的精细度令人咋舌。它详细解析了牵张激活的离子通道、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激活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反过来调控基因表达。这感觉就像是揭示了细胞世界里的“触觉”是如何运作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