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笔会副会长等职务。1928年编著《开明英文读本》,风行全国。1966年定居台湾。以《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写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因翻译“幽默”(Humor)一词,以及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提倡幽默文学,赢得“幽默大师”的美名。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红牡丹》《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传》《孔子的智慧》等。
原序
卷一 童年与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第一章 文忠公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第四章 应试
第五章 父与子
卷二 壮年 宋仁宗嘉祐七年至神宗元丰二年(一〇六二—一〇七九)
第六章 神、鬼、人
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第八章 拗相公
第九章 人的恶行
第十章 两兄弟
第十一章 诗人、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 抗暴诗
第十三章 黄楼
第十四章 逮捕与审判
卷三 老练 神宗元丰三年至哲宗元祐八年(一〇八〇—一〇九三)
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第十六章 赤壁赋
第十七章 瑜伽与炼丹
第十八章 浪迹天涯
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
第二十章 国画
第二十一章 谦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岁月 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九四—一一〇一)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 岭南流放
第二十六章 仙居
第二十七章 域外
第二十八章 终了
附录一 年谱
附录二 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翻开书页,一股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我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也不是一个文学评论家,我只是一个被苏东坡名字所吸引,想要走进他生命故事的普通读者。我期待的,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史实堆砌,而是能够感受到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苏东坡。我想看到他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我想了解他中年时期的仕途沉浮,我想知道他在遭受贬谪时,是如何保持内心的那份从容与乐观。林语堂先生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一直与“幽默”、“智慧”这些词语紧密相连。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他一贯的细腻笔触,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苏东坡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与一位伟大灵魂的心灵交流。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林语堂指定授权纪念典藏版”的标识。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般的出版物,更承载着一份特殊的意义,仿佛是林语堂先生留给我们的,关于苏东坡最真挚的注脚。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了解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而苏东坡无疑是宋代最耀眼的星辰。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苏东坡,不仅仅是他的诗词文章,更是他的为人处世,他的生活态度。我相信,林语堂先生的笔触,定能将苏东坡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仿佛能与这位伟大的文人面对面交流。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先仔细端详了一下它的封面。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以及纸张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都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林语堂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文化的厚重感,而“指定授权纪念典藏版”更是增添了几分庄重与珍贵。我一直对苏东坡这位传奇人物心向往之,他的人生,如同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既有才情横溢的辉煌,也有仕途坎坷的磨砺,更有着超然物外的豁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这位千年文豪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喜怒哀乐,感悟他的人生哲学。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通过一本优秀的传记,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的脉搏,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奢侈。
评分我并非对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但“苏东坡”这三个字,早已在我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才情、豪迈、乐观,甚至带有一点点不羁。而林语堂先生,更是将这种意象赋予了更加生动的色彩。这次选择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系统地、深入地去了解这位我一直很欣赏的古人。我期待的,是能够透过文字,看见他真实的生活,感受到他内心的起伏,理解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我尤其好奇,在经历人生种种磨难之后,他如何还能保持那样一份从容和豁达?这种精神力量的来源是什么?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其中的奥秘?
评分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林语堂先生的个人崇拜。他的文字,总是能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带着一种温暖的智慧,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烦恼。而苏东坡,更是他笔下反复出现,且倾注了无数情感的人物。我一直觉得,苏东坡的人生,是中国文人心性的一种极致体现,他的才华,他的豁达,他的悲悯,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希望能在这本“指定授权纪念典藏版”中,看到林语堂先生最完整、最深入的解读,不仅仅是关于苏东坡的生平事迹,更是他对于苏东坡精神内核的挖掘。我想知道,在林语堂先生眼中,苏东坡之所以能够成为苏东坡,关键在于什么?他的人生智慧,又有哪些是至今仍能给我们启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