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字义疏证——理学丛书》 (清)戴震,何文光 整理, 中华书局

《孟子字义疏证——理学丛书》 (清)戴震,何文光 整理,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戴震,何文光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孟子
  • 字义
  • 理学
  • 戴震
  • 何文光
  • 中华书局
  • 古籍
  • 注释
  • 经典
  • 儒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7596
商品编码:268610710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82-05-01

具体描述

欢迎选购,购买前务必联系客服或者来电咨询!call:15835078063

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字义疏证——理学丛书

定价:22.00元

作者:(清)戴震,何文光 整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2-05-01

ISBN:9787101007596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儒家著作,从考证训诂而阐发“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等哲学范畴的根本意义,故名曰“字义疏证”,以反对“宋以来儒书之言”。全书分上、中、下3卷。书末附戴东原答彭进士书及彭绍什与戴东原书。

目录


孟子字义疏证
 序
 卷上
  理十五条
 卷中
  天道四条
  性九条
 卷下 
  才三条
  道四条
  仁义礼智二条
  诚二条
  權五条
原善
 卷上
 卷中
 卷下
绪言
 卷上
 卷中
 卷下
孟子私淑録
 卷上
 卷中
 卷下
答彭進士允初书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孟子字义疏证》是中国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字东原)的重要著作,由何文光整理,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旨在拨乱反正,深入考证《孟子》中的字词义蕴,纠正宋明理学对儒家经典,特别是《孟子》的曲解和附会。戴震以其深厚的训诂学功底和严谨的考证方法,将《孟子》的思想还原到孔子、孟子所处的时代语境中,为理解儒家学说的本真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 戴震的学术背景与《孟子字义疏证》的时代意义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是乾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一生治学严谨,涉猎广泛,尤精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并对经学、史学、哲学有深入研究。在戴震生活的时代,宋明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其解释体系已经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戴震认为,宋明理学在阐释儒家经典时,常常脱离了古人的本义,引入了佛老思想的某些观念,甚至将儒家的“性”与“情”、“心”与“理”等概念进行形而上化的抽象解读,失去了孔孟学说的实际意义和操作性。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其“性善论”等核心观点在宋明理学中被赋予了复杂的哲学解读,甚至被用来构建一套等级森严的道德宇宙观。戴震对此深感不满,他认为这种解读背离了孟子本人原有的意思,也阻碍了人们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伦理的实际认知。因此,他撰写《孟子字义疏证》,旨在从根本上清理《孟子》的文本,考辨字义,辨析概念,以期恢复《孟子》的本来面貌。 《孟子字义疏证》的出现,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解释体系的一次重大挑战,也是乾嘉学派“朴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强调“求诸古训”、“循名责实”,反对空谈性命、牵强附会,主张回归文献本身的意义。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对《孟子》本身的解读,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新的学术风气和治学方法,对后世的经学研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字义疏证》的核心内容与学术贡献 《孟子字义疏证》全书共十二卷,内容上,戴震着重考证了《孟子》中一些关键的字词,特别是那些在理学解释中被赋予特殊哲学含义的词语。他通过对这些字词在先秦古籍中的用法的考察,揭示其本初意义,并以此来反驳理学家的牵强附会。 具体而言,戴震在书中重点辨析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性”的释义:《孟子》的核心概念之一便是“性”。宋明理学家多认为“性”是天赋的、纯粹的、不易的,并由此引申出“性即理”、“性善”等论断。戴震则认为,“性”在《孟子》中更多指的是事物天然的禀赋、情状,是具体而可感的,并非一种超越性的“理”。他引用大量古籍证明,“性”并非仅指道德之性,也包括人的情欲、好恶等自然稟赋。他批评理学家将“性”拔高为天理,忽视了人作为“气”的存在,以及人的情欲、嗜好等自然属性,认为这违背了孟子“口之于味,耳之于声,目之于色,人之至情”的论述。 2. “心”与“理”的辨析:理学家常常将“心”与“理”混淆,认为心即是理,或者说心能够体察天理。戴震则区分了“心”作为认识器官的功能,与“理”作为事物内在的规律或道理。他认为,“心”的作用在于“求诸己”,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认识事物,而非直接契合一个外在的、先验的“理”。他批评理学家将“心”的认识功能神化,使其成为天理的载体,忽视了认识过程中的实践性和经验性。 3. “情”的价值重估:在宋明理学中,“情”常常被视为是“欲”,是需要被克制和压抑的。戴震则认为,“情”是人的天然之欲,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他引用孟子“口之于味,耳之于声,目之于色,人之至情”的论述,强调“情”是人的基本需求和生命活动,是构成道德的基础,而非需要被彻底泯灭的对象。他主张,应该顺应人的天然之情,在合乎礼的规范下满足这些需求,而非将之视为洪水猛兽。他认为,理学家“灭人欲”的口号,实则是在压抑人性,导致僵化和虚伪。 4. “义”的实践性解读:孟子所说的“义”,在理学中常被解释为合乎天理的道德原则。戴震则强调“义”的实践性和具体性。他认为,“义”是处理具体事务、人际关系中的正当合理之道,是“宜”的体现。他批评理学家将“义”抽象化,使其脱离了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实践。 5. “气”与“性”的关系:戴震高度重视“气”在人的构成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的“性”是“气”之所赋,“气”的禀赋决定了“性”的具体表现。理学家则常常忽视“气”的存在,认为“性”完全由“理”决定。戴震的观点,强调人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属性,反对脱离具体身体和感官的纯粹精神论。 《孟子字义疏证》的写作风格与方法 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学术风格和严谨的治学方法: 考据为先:全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严谨的考据精神。戴震引用大量先秦诸子百家、汉魏六朝的文献,旁征博引,对字词的古义进行爬梳梳理,力求还原其本初含义。他不是凭空臆测,而是以文献为依据,以实证为准绳。 循名责实:他反复强调“循名责实”,即根据事物的名(词语)来确立其实(意义),不以个人好恶或时代思潮来扭曲字的本义。 批驳理学:虽然全书以考证字义为主,但其批判理学的意图贯穿始终。他善于抓住理学家解释中的漏洞,通过对古义的梳理,直接揭示其解释的牵强和错误。他的批评是就学理而言,理性而有力。 语言朴实:戴震的文字风格朴实无华,注重清晰的逻辑和明确的论证。他避免使用空洞的哲学术语,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 《孟子字义疏证》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孟子字义疏证》作为戴震的代表作,在中国哲学史、经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纠正经学之偏:它对宋明理学作出了有力而切实的批判,纠正了其对儒家经典的曲解,为后世学者正本清源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推进朴学发展:这本书是乾嘉朴学的重要成果,其严谨的考证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极大地推动了朴学的发展,对当时及后世的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恢复孟子思想原貌:通过对字义的深入考辨,戴震使得孟子的思想更加清晰地呈现出其朴实、重实的特点,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孟子学说的真谛。 启迪后世:戴震的治学方法和思想,启迪了包括章太炎在内的一批近现代学者,对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的解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结语 《孟子字义疏证》不仅是一部考证《孟子》字义的学术著作,更是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的一次深刻反思和重塑。戴震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洞察力,不仅为我们理解《孟子》的原意打开了新的视角,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严谨、求实的治学典范。它提醒我们,对经典的解读,必须回归文本本身,尊重其产生的历史语境,才能真正把握其精髓,而非任由后人的臆测和附会所遮蔽。这部著作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学术意义,值得每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一些关于心学的著作后,我总觉得在理学的基础部分有些漂浮,缺乏一种坚实的基石感。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缺。它像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解剖的是孟子哲学的“骨架”和“肌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气”与“理”的早期表述的梳理,这是理解后来朱熹理学中“理一分殊”的关键前提。戴震和何文光先生的梳理,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学养和对文本的敬畏,他们并非是为了推翻前人,而是力求在纷繁复杂的注释体系中,提炼出最核心、最不易被误解的义理所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跟随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源而上,去探访思想的源头。这种溯源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每当解开一个困惑已久的词义之谜,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深度,注定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放在床头阅读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案头的工具书和长期研习的参考资料。我最欣赏的是其对“义理”概念的界定——它如何从朴素的道德直觉,逐步被哲学化、体系化。从读者的角度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穿透力”。很多关于儒家道德实践的讨论,往往会陷入空泛的口号,而本书通过对孟子语言的精微剖析,使得道德实践背后所依赖的形上学基础清晰可见。这对于那些希望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激活传统思想的知识分子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去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深刻洞见。每次合上书本,总感觉自己的思想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清理和重塑”。

评分

我最近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心性论”的演变非常感兴趣,这本书虽然书名主打“孟子”,但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其实是贯穿着理学发展的关键节点。我注意到,戴震和何文光先生的整理工作,并非简单的注释和训诂,他们显然是在试图构建一个清晰的脉络,将孟子的思想置于宋代理学家们如何“借用”和“发展”的语境中去考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义理”与“人欲”这对永恒矛盾的辨析。书中对历代解释的引用非常考究,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文献,而是有明确的取舍和倾向性,这使得阅读过程不至于变成枯燥的文献比对。它教会我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经典,不是全盘接受前人的解读,而是要回到文本本身,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淘洗过的词汇的原始力量。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传统儒学的生命力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灵活和具有张力,绝非是僵化的教条。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无疑是高的,它要求读者对先秦诸子乃至宋明理学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框架。但是,正因其专业性和严谨性,它提供了一种极其可靠的“知识锚点”。我试着对照着阅读孟子的原文,很多地方,我原本自以为理解得八九不离十的句子,对照书中的“疏证”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其内涵远比我先前理解的要丰富得多。特别是书中对于孟子如何回应当时的“杨墨”等流派时所使用的特定语汇的辨析,非常精彩,它帮助我们将孟子的思想置于其诞生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避免了以今人的视角去过度解读古人的意图。这种“还原历史语境”的努力,是此书最可贵的价值之一。虽然读起来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工具书,但这种“慢读”带来的收获,是快速浏览任何导读类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大部头的书,光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我本来对宋明理学这个领域是有些疏远的,觉得那是高深莫测的学问,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思辨。然而,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却透着一股沉稳的学人气息,中华书局的出品一向让人放心。我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细致入微的章节划分,心中那点犹豫便消散了许多。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导论,更像是对孟子思想脉络进行的一次地毯式、解剖式的梳理。每一个概念,从“性善论”到“浩然之气”,都被放到了一个宏大的思想史背景下去审视,对比了历代注疏的不同侧重。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关键的“字义”的考证,那种咬文嚼字的功夫,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让人不禁佩服古人对文本的敬畏之心。读下去,你会发现,那些平日里看似平淡无奇的孟子名言,在经过这样的细致疏解后,其内在的张力与深度才真正被激发出来。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希望真正扎根于儒家思想核心,而非满足于泛泛而谈的求知者准备的“武功秘籍”,需要耐心,也必将有所回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