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赵鑫珊/珍藏)》 文汇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赵鑫珊/珍藏)》 文汇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鑫珊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
  • 哲学
  • 艺术
  • 文化
  • 思想
  • 赵鑫珊
  • 文汇出版社
  • 断想
  • 人文社科
  • 珍藏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806768709
商品编码:269125678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赵鑫珊/珍藏)

定价:28.00元

作者:赵鑫珊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8067687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把哲学看成是一个钟摆,来回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摆动,求得平衡。哲学因为亲近科学而变得可信,因为热爱艺术才变得可爱,既可信又可爱的哲学才是好哲学,养人的哲学。只有好哲学才能安顿一个人的灵魂。这也是20年前作者的处女作,是他的写作生涯迈出的跌跌跌撞撞的步。我把哲学看成是一个钟摆,来回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摆动,求得平衡。哲学因为亲近科学而变得可信,因为热爱艺术才变得可爱,既可信又可爱的哲学才是好哲学,养人的哲学。只有好哲学才能安顿一个人的灵魂。我觉得数学和音乐是人类精神两种的产品。它们全然是人造的两个金碧辉煌、自给自足的世界。前者仅用了十个阿拉伯数字和若干符号就造就出了一个无限的、真的世界;后者仅用了五条线和一些蝌蚪状的音符就造就出了一个无限的、美的世界。文明的进步,就是日益远离自然状态。文明人的*特点就是自觉自愿地喜欢生活在各种“人造”的世界中。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内在动机,是力图造出一个世界来。在科学家看来,人造的科学世界比自然界要好些,因为科学家的性灵和精神只有在自己造的学说、理论体系中才能获得慰藉和安稳感,就像蚕只有在自己作的茧中才有安稳感一样。科学家提出的学说,对于科学家就是精神家园。人不能没有精神家园,尽管每个人心目中的家园是不相同的。无家可归,家园残破的人,当然是不幸的人。

目录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来回摆动的哲学——增补修订新版序
1985年初版自序
在春天的原野上和在秋夜星空底下散步时的飘忽思绪
从哲学角度看外星人与地球人的接触
天文学与哲学的用途
再论天文学与哲学——宇宙中唯独只有人类吗?
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
传染病来自太空吗?——多条思路是件好事
 一、霍伊尔和他的假说
 二、生命起源学说的两大派
病毒:既美丽又凶残——自然哲学的观点和医学科学的立场
 一、探索的动机
 二、美丽的病毒结构
 三、凶残成性的病毒
 四、自然科学是什么?
 五、上帝的套娃
细菌和病毒有生存意志和智慧吗?——为世界观而搏斗的微生物学
 一、关于蜜蜂的语言
 二、细菌的语言
 三、病毒的机敏和智慧
 四、医学科学家和刑警大队的思路
 五、是上帝创造了DNA和RNA吗?
 六、人的健康,人的尊严
我们怎能死在细菌和病毒的暗箭之下?——人的高贵和
从《火星探索宣言》想到地上的天堂——从天上到地上
 一、为认识火星而去
 二、为认识地球而去
大自然是节约的还是浪费的?
从哲学角度看科学
德国自然科学家与康德哲学
评西方物理学教程的哲学观点
西方自然科学家的宗教感情和信仰
引言
 一、划清宗教与迷信的界线
 二、科学与宗教
结语
永远困惑人类的性及其哲学——现代西方学术界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的若干见解
 一、对爱情的理解
 二、关于婚姻的看法
 三、现代西方学术界的研究
 四、性革命
 五、一夫一妻制·连续多配偶婚姻·离婚现象
 六、来自21世纪的新信息
 七、性(Sex)痛苦的生物学根源
 八、性(Sex)痛苦的形而上根源
 九、预测人类婚姻的未来
人是什么?
再次追问:什么是人?我是谁?——三个层面的角度
 一、科学层面
 二、艺术层面
 三、哲学层面
 四、三重人格理论的及科学基础
书籍的生命力——兼论搬家和书的命运
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
处在“强迫状态”中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借用精神病学看世界
文学艺术家与精神病学——一面不可缺少的镜子
舒曼的气质和他的音乐——天才和疯子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兼论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一个爱因斯坦?
“朦胧”境界的美感——谁能说清?

作者介绍


赵鑫珊,教授,作家。刚一生下来,母亲替我算了命,说命里缺金。所以父亲便选择了“鑫”这个汉字放进名字里。今天我对“鑫”字作这样的理解:下面左右两个金字分别代表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上面那个金字代表哲学。没有科学和艺术,哲学是空洞的;没有哲学

文摘


序言



《科学、艺术与哲学的交汇点:人类思想的深度探索》 导读: 本书并非对特定作品的评述或收录,而是一次宏大而深邃的思维旅程的导航。它旨在引导读者穿梭于科学的严谨、艺术的灵动与哲学的思辨之间,探寻三者在人类认知图景中交织、互渗的复杂关系。这不是一本知识的堆砌,而是一场关于“如何思考”的深刻对话,一次对人类精神世界边界的勇敢探索。 第一部分:科学的边界与心智的构造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当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前沿发现,并非简单介绍事实,而是着重探讨这些发现对我们世界观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它们在哲学层面上引发的深刻反思。 1. 量子世界的幽灵与实在的重构: 我们将探讨量子力学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牛顿以来“机械决定论”的宇宙观。聚焦于观察者效应、量子纠缠等现象,讨论“客观实在”在微观层面上的模糊性。这不仅是物理学的难题,更是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议题: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否仅仅是信息处理的结果?书中将呈现对“实在”概念的解构与重建的努力,借鉴海森堡的洞察力,思考科学真理的有限性。 2. 生命的算法与存在的意义: 从分子生物学到复杂系统理论,本章探讨生命现象的涌现性。我们不会停留在基因测序的层面,而是追问:生命信息(Information of Life)与生命体验(Experience of Life)之间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当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模糊了“自然”与“人工”的界限时,传统的“人是什么”的哲学定义将如何被重塑?探索熵增定律在生物体内的特殊体现,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对“秩序从无序中诞生”的深刻揭示。 3. 神经科学与自由意志的黄昏: 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传统主体性概念构成了严峻挑战。当我们能够追溯决策的神经回路,甚至在行动发生之前预测行为时,我们还能坚持“自由意志”的纯粹性吗?本书将细致梳理利贝特实验的争议,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下讨论——心智(Mind)是否仅仅是大脑(Brain)的表层现象?这部分将引导读者思考伦理责任的基础,以及意识的“难问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的艰巨性。 第二部分:艺术的形而上学与感知场域 艺术从来不只是审美活动,它更是人类理解世界、表达非逻辑性真理的重要工具。本部分探讨艺术如何挑战科学的二元对立,并构建其自身的本体论。 1. 形式的自律性与意义的生成: 分析结构主义美学对艺术作品内部逻辑的研究,并超越之,探讨后结构主义的“解构”对既有艺术意义的冲击。重点关注媒介本身如何塑造信息——从印刷术到数字媒体,每一种媒介都携带了一种特定的世界观。探讨媒介考古学如何揭示技术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了我们的感知结构。 2. 情感的认知结构与崇高体验: 康德对于“崇高”的界定,在面对现代艺术的荒谬性与宏大技术景观时,需要何种更新?我们将考察艺术如何处理人类的无力感、恐惧感和对无限的向往。探讨音乐的抽象性如何绕过语言的逻辑限制,直接触及存在的本源情绪,以及视觉艺术如何通过非再现性的方式(如抽象表现主义)揭示了潜意识的运作机制。 3. 审美判断的跨文化性与普遍性: 审美体验是纯粹的主观感受,还是植根于人类共同的生物学或文化基础之上?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艺术传统(如中国山水画的“气韵生动”与西方文艺复兴的“透视法则”),分析艺术表达的文化负载性与人类感知共性的张力。重点讨论艺术在社会批判中的作用——当艺术成为对现状的尖锐质疑时,其“真”与“假”的标准何在? 第三部分:哲学的综合与跨界对话 本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汇流,关注哲学家们如何试图整合科学的洞察与艺术的直觉,以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世界图景。 1. 科学哲学中的“诠释学转向”: 探讨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到库恩的范式转换,再到后现代科学观的演变。科学理论不再被视为对实在的绝对描述,而更接近于一种高度成功的“叙事”或“模型”。这种诠释学的转向,使得科学语言与文学叙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都需要一套前提假设和共同的信念体系来维持其有效性。 2. 时间、记忆与历史的建构: 物理学中的时间箭头(熵)与人类经验中的时间流逝(过程哲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如何协调这些不同的时间观?探讨伯格森对“绵延”(Durée)的强调,以及历史哲学如何运用叙事技巧来“组织”无序的事件。艺术(如电影、小说)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我们对历史的集体记忆的构建? 3. 技术伦理的深层根基: 面对生物工程、基因编辑和通用人工智能的爆发,传统伦理框架(如功利主义或道义论)显得力不从心。本书将追溯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本质(Gestell,座架)的批判,并尝试结合当代生态哲学(Ecophilosophy)的观点,探讨人类在技术洪流中应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在世”方式。这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能做什么”,更要深刻反思“应该成为什么”。 结论:在断想之间寻找整体性 本书最终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统一的答案。科学提供精确的“是什么”,艺术提供丰沛的“如何感受”,哲学则不断追问“为什么”。真正的智慧存在于这三者持续的、充满张力的“断想”之中。读者将被鼓励离开学科的藩篱,以一种更具开放性、更富怀疑精神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宇宙。这是一场对人类思想能力的极限测试,是对知识局限性的勇敢承认,也是对超越已知领域的永恒渴望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科学艺术哲学断想》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赵鑫珊这个名字,对于关注思想深度和跨界探讨的读者来说,大概率会联想到一些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思考。文汇出版社,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口碑良好的出版机构,更增添了这本书的期待值。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那种沉静而有质感的封面,似乎就预示着里面蕴含着值得细细品味的智慧。我特别期待它能在科学、艺术、哲学这三个看似迥异的领域之间,找到某种奇妙的连接点,或许是它们共同的思维方式,又或者是它们在人类认知探索中的不同面向。我甚至在想,作者会不会借由某个科学理论来解读一幅名画的意境,或者用哲学思辨来剖析一项艺术创作的动机。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让我得以从全新的角度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领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赵鑫珊先生的“断想”究竟能将我引向何方,是否能带我进入一个思维的全新维度,打破固有的界限,看到科学、艺术和哲学之间那层薄如蝉翼却又至关重要的联系。

评分

读到《科学艺术哲学断想》的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书桌前,笔耕不辍,将那些在深夜里闪烁的灵感,如珍珠般串联成文字。赵鑫珊这个名字,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文汇出版社,更是我心中品质的保证,他们的选书标准总是能触及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我尤其好奇“断想”这两个字,它不像“论文”那样严谨,也不像“评论”那样指向明确,它暗示了一种跳跃性的、随性的,甚至是有些跳脱的思维轨迹。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按部就班、条分缕析的著作,而更像是一系列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下迸发的思想火花。它也许会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去审视科学的理性逻辑如何与艺术的感性表达交融,哲学又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这种不拘泥于框架的写法,或许更能捕捉到智慧最生动、最本质的瞬间,让我在一篇篇“断想”中,窥见作者深邃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人类文明核心问题的独特见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啊,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时刻。

评分

拿到《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赵鑫珊/珍藏)》这本书,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知识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赵鑫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权威和思想的魅力,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而文汇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出版社,其严谨的出版态度和对高品质内容的把控,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信心。我特别喜欢“断想”这个词,它暗示了一种思维的跳跃和灵感的迸发,而非刻板的论述。这让我相信,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思想对话。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探索科学的理性光辉,艺术的感性魅力,以及哲学的终极追问,这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或许,书中会有关于某个科学理论的哲学解读,或是对某件艺术品的科学分析,又或是通过艺术的载体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激发我思考、拓展我视野的“断想”。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赵鑫珊/珍藏)》就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气息,赵鑫珊这个名字,让我立即想到了那些在学术界有着深厚造诣,并且善于将不同领域融会贯通的思想家。文汇出版社,作为一个以出版思想性、学术性读物著称的品牌,它的出现,进一步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尤其被“断想”这个词所吸引,它不像严谨的学术论文,更像是一种自由的、跳跃式的思维火花,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相对轻松但不失深度的笔调,探讨科学的逻辑严谨如何与艺术的自由创造相遇,而哲学又是如何为这两者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精神的支撑和方向。作者会不会从科学的某个定律中,看到艺术的美学原理?又或者,通过对哲学某个概念的解读,来解释艺术家为何会选择某种表现形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科学、艺术和哲学之间那种共生共荣、互相启发的奇妙关系,并且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思考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

评分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赵鑫珊/珍藏)》这个书名,简直是为我这种喜欢在知识的边缘游走的读者量身定做的。赵鑫珊,这个名字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让人联想到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文汇出版社,更是我一直信赖的出版社,他们出版的书籍总是那么有分量。我一直觉得,科学、艺术和哲学虽然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同时也是艺术家,他们的科学发现往往伴随着非凡的想象力;而许多艺术作品,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甚至能引发科学上的新发现。这本书的“断想”形式,尤其让我感到期待,它意味着作者可能不会用一种宏大叙事的模式来讲述,而是会通过一个个独立的、但又相互关联的思考片段,来展现他对于科学、艺术、哲学之间微妙关系的洞察。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一些出人意料的联系,一些颠覆我固有认知的观点,一些能让我对世界产生全新理解的“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