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導演思維:稱職的導演,勝任講故事、的導演,展現復雜性、的導演,改變世界觀解構各類導演的創作手法,追溯視聽思維的發端之源'
定價:39.80元
作者:(美)肯·丹西格(Ken Dancyger)著,吉曉倩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00774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對導演工作的核心作齣瞭詳細剖析,指齣鍛煉導演思維、提升導演水平的三種深入途徑:文本闡釋、攝影機運用和錶演。作者以“稱職”“”“”三個標準,對14位風格迥異的導演進行個案研究,分析他們如何調動各種手段賦予故事文本之外的影像美學價值和思想觀念價值。書中列舉的案例豐富,既有商業片導演如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又有藝術片導演如庫布裏剋、特呂弗,以及多位女性獨立導演,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幫助各位年輕導演們更自如地錶達自我。
目錄
自 序
部分導演做什麼
章 引 言
1.1 導演做何事
1.2 導演是何許人也?
1.3 我們如何走到瞭這一步?
1.4 我們今日置身何處?
1.5 本書的構架
1.6 我為何寫作本書
第2 章 導演思維
2.1 製片的統閤
第3 章 稱職的導演
3.1 觀眾想要什麼
3.2 導演與稱職
3.3 個案研究I:安托萬·富卡,《亞瑟王》
3.4 個案研究II:西濛·溫瑟爾,《鐵騎雄師》
第4 章 的導演
4.1 導演思維是怎麼運作的?
4.2 個案研究:邁剋爾·曼的《藉刀》
4.3 為拍攝項目增色
4.4 導演思維
第5 章 的導演
5.1 導演的聲音
5.2 美國的三位當代導演
5.3 美國之外的三位當代導演
第6 章 文本闡釋
6.1 個案研究:斯坦貝剋的《伊甸之東》
6.2 內在/外在
6.3 年輕/年老
6.4 男性/女性
6.5 政治/社會/心理
6.6 基 調
第7 章 攝影機
7.1 鏡 頭
7.2 攝影機機位
接近度
客觀性
主觀性攝影機機位
攝影機高度
7.3 攝影機運動
定點運動
運動中的運動
7.4 布 光
7.5 美術指導
7.6 聲 音
7.7 剪 輯
連貫性
清 晰
戲劇性重點
新觀念
平行動作
情感指南
基 調
主要人物
衝 突
故事形式
第8 章 演 員
8.1 選 角
8.2 人物弧綫
8.3 題外話:演員作為導演
8.4 錶演哲學
8.5 由錶及裏
8.6 由裏及錶
8.7 美國學派
8.8 歐洲學派
第二部分導演個案研究
第9 章 謝爾蓋·愛森斯坦:曆史辯證法
9.1 簡 介
9.2 文本闡釋
9.3 指導演員
9.4 指導攝影機
9.5 強調剪輯的導演手法
0 章 約翰·福特:詩意和英雄主義
10.1 簡 介
《憤怒的葡萄》
《俠骨柔情》
《菲律賓浴血記》
《搜索者》
10.2 文本闡釋
10.3 指導演員
10.4 指導攝影機
1 章 喬治·史蒂文斯:美國性格——欲望與良知
11.1 簡 介
《寂寞芳心》
《古廟戰茄聲》
《二房東》
《郎心似鐵》
《巨人傳》
11.2 文本闡釋
11.3 指導演員
11.4 指導攝影機
2 章 比利·懷爾德:生存危機
12.1 簡 介
《失去的周末》
《日落大道》
《桃色公寓》
《雙重賠償》
12.2 文本闡釋
12.3 指導演員
12.4 指導攝影機
3 章 恩斯特·劉彆謙:浪漫的生命力
13.1 簡 介
《天堂裏的煩惱》
《妮諾契卡》
《街角的商店》
《生或死》
13.2 文本闡釋
13.3 指導演員
13.4 指導攝影機
4 章 伊利亞·卡贊:戲劇作為生活
14.1 簡 介
《街頭恐慌》
《碼頭風雲》
《伊甸之東》
《美國,美國》
14.2 文本闡釋
14.3 指導演員
14.4 指導攝影機
5 章 弗朗索瓦·特呂弗:兒童禮贊
15.1 簡 介
《四百下》
《偷吻》
《愛情飛逝》
《日以作夜》
15.2 文本闡釋
15.3 指導演員
15.4 指導攝影機
6 章 羅曼·波蘭斯基:生存的孤獨
16.1 簡 介
《羅斯瑪麗的嬰兒》
《唐人街》
《苔絲》
《鋼琴傢》
16.2 文本闡釋
16.3 指導演員
16.4 指導攝影機
7 章 斯坦利·庫布裏剋:現活的黑暗麵
17.1 簡 介
《2001 太空漫遊》
《巴裏·林登》
《全金屬外殼》
《大開眼戒》
17.2 文本闡釋
17.3 指導演員
17.4 指導攝影機
8 章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永遠的童年
18.1 簡 介
《大白鯊》
《奇兵》
《外星人E.T.》
《拯救大兵瑞恩》
18.2 文本闡釋
18.3 指導演員
18.4 指導攝影機
9 章 瑪格麗特·馮·特洛塔:曆史與個人生活的交會
19.1 簡 介
《喪失瞭名譽的卡特琳娜·布魯姆》
《剋麗斯塔·卡拉格斯的第二次覺醒》
《瑪麗安和硃莉安》
《玫瑰圍牆》
19.2 文本闡釋
19.3 指導演員
19.4 指導攝影機
第20 章 魯卡斯·穆迪鬆:移情作用及其局限
20.1 簡 介
《同窗之愛》
《在一起》
《永遠的莉莉亞》
《心洞》
20.2 文本闡釋
20.3 指導演員
20.4 指導攝影機
第21 章 卡特琳·布雷亞:的衝突
21.1 簡 介
《羅曼史》
《姐妹》
《性喜劇》
《解剖》
21.2 文本闡釋
21.3 指導演員
21.4 指導攝影機
第22 章 瑪麗·哈倫:名流與平庸
22.1 簡 介
《我射擊瞭安迪·沃霍爾》
《美國精神病人》
22.2 文本闡釋
22.3 指導演員
22.4 指導攝影機
第23 章 結 語
附錄 尋找導演思維
讀解劇本的策略
走嚮闡釋
選擇導演思維
齣版後記
作者介紹
著者簡介
肯·丹西格(Ken Dancyger),從事編劇教學數十年,任教於紐約大學蒂施藝術學院,曾為廣播及電視颱編過多部戲劇節目與紀錄片,並以劇本顧問的身份活躍於美國和整個歐亞地區,著有《套路的劇作法》《電影與視頻剪輯技術》《全球化的劇本寫作》等。他的書理論與實踐並重,是全世界電影教學課程的核心教材,已齣版葡萄牙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十餘種譯本。十八年來,他開辦的編劇、後期工作室遍及南美洲、德國、新加坡等世界各地。
譯者簡介
吉曉倩,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係碩士,《世界電影》雜誌副編審。翻譯作品有《酷天下:對一種流行的生活態度的剖析》《受難中的激情:卡爾 ·德萊葉的生平和電影》等。與人閤譯《天纔的陰暗麵:懸念大師希區柯剋的一生》《永不言敗:溫斯頓 ·丘吉爾的領導智慧》《湍流與靜流:電影中的節奏設計》等書籍。另在《世界電影》《環球銀幕》《電影藝術》上發錶譯文多篇。
文摘
序言
通讀全書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高強度的“視覺重塑手術”。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種奇特的魔力,它能讓你在描述具體電影場景時,不再是簡單地復述“發生瞭什麼”,而是能夠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對“為什麼是這樣”的追問。比如,關於如何在一個密閉空間內展現人物的內心掙紮,書中提供的那些超越瞭傳統戲劇衝突的影像解決方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不是教你模仿,而是教你理解“空間即情緒”,“光影即思想”的轉化邏輯。這種對敘事工具的深刻理解,讓我在閤上書本後,看待生活中的許多場景都帶上瞭一層微妙的“導演濾鏡”——我開始留意光綫的角度、構圖的平衡,以及人物在環境中的相對位置,這些都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某種“劇本”。這本書真正培養的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新視角,而不僅僅是分析電影的技巧。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走進瞭無數個大師的私人工作室,但這些工作室的門是半掩著的,你需要自己去推開,去摸索那些被精心隱藏的創作秘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那種旁徵博引的能力,他似乎信手拈來就能從某個歐洲先鋒派電影大師的早期作品,跳躍到當代亞洲新浪潮的某個片段,將看似不相關的創作手法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譜係。這種廣博的知識儲備讓整本書的論證顯得極其紮實,而不是空泛的理論說教。舉個例子,當他分析某個特定鏡頭如何運用負空間來暗示角色的孤獨感時,他會立刻拉齣曆史上不同時期為達到類似效果所采取的不同技術路徑進行對比,這種對比分析非常具有啓發性。對於我這樣一個半路齣傢的電影愛好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地圖”,讓我知道那些我原本覺得隨機的藝術選擇,背後都有深厚的曆史和理論根基。這本書沒有給我標準答案,但它教會瞭我如何提齣更深刻的問題。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並不拘泥於我們熟悉的那些“殿堂級”的經典作品,而是將視野擴展到瞭那些邊緣的、實驗性的,甚至是“失敗”的作品中去尋找創作的火花。作者似乎相信,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主流的縫隙之中。他花瞭大量篇幅去剖析那些大膽嘗試,即使這些嘗試在當時並未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但它們在概念的探索上卻為後來的影像語言開闢瞭道路。這種對“過程”和“探索精神”的重視,讓我對那些充滿冒險精神的創作者油生齣更深的敬意。它讓我意識到,導演的偉大,很多時候並不在於他最終呈現瞭多完美的成品,而在於他敢於在創作的十字路口做齣最艱難、最不被看好的選擇。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所有在創作中感到迷茫、尋求突破的人準備的一劑強心針,充滿瞭對勇氣和遠見的贊頌。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它有著一種挑戰讀者的氣質。有些章節的論述密度極高,涉及到的電影理論術語和曆史背景知識如果脫離瞭作者的引導,可能需要反復查閱纔能真正消化。但正是在這種略帶“艱深”的閱讀體驗中,我感受到瞭作者對內容精確性的執著。他似乎不允許任何一個概念被模糊帶過。特彆是在探討“觀念解構”的部分,作者的筆觸變得異常犀利,他沒有停留在對既有電影美學的贊美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被奉為圭臬的敘事結構是如何在特定社會背景下建立和固化的。這種批判性的視角非常難得,它迫使我跳齣舒適區,去質疑那些我習以為常的觀影習慣。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強迫你進行高強度的腦力勞動,而迴報是,你對藝術作品的敏感度會提升一個量級。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太大瞭,完全顛覆瞭我對“導演”這個角色的傳統認知。在讀之前,我總覺得導演就是現場的指揮官,是把劇本變成影像的那個技術執行者,最多再加一點對演員的調教。但這本書顯然把目光放得更遠、更深瞭。它似乎在探討一種更宏大的“導演哲學”,一種如何通過鏡頭語言和社會議題進行對話的藝術。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雖然我記不清具體是哪一位大師的案例瞭,但它描繪瞭那種將個人情感融入到宏大敘事中,卻又不讓情感淹沒主題的精妙平衡。那種對人性的洞察力,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讓人不得不佩服。讀完後,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看過的那些經典電影,不再僅僅關注劇情的跌宕起伏,而是開始去解讀導演在每一個光影、每一次剪輯背後隱藏的“意圖”。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打燈光、如何走機位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進入一個關於視覺敘事、關於觀念傳達的深度思辨空間。對我個人而言,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框架去理解藝術創作如何承載和影響文化思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