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的是美好的
定价:25.00元
作者: 舒马赫;李华夏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44701747
字数: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将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经济学论述,一本直指心灵、抱持希望,并对未来彻悟的书。出版以来不但是畅销书,而且是世界经济学具启发性和颠覆性的论述,其二十年前的论点,在今日看来仍切中时弊,历久弥新。在作者眼中,西方世界引以为傲的经济结构,不外乎个人追求利润及进步,从而使人日益专业化,使机构成为庞然大物,带来经济的无效率、环境的污染、非人性的工作环境。
作者因提倡中间技术,以小巧的工作单元及善用当地人力与资源的地区性工作场所等基础观念,为经济学带来全新的思考方向。
目录
一 现代世界
1 生产的问题
2 和平与持久
3 经济学的角色
4 佛教经济学
5 规模的问题
二 资源
6 的资源——教育
7 土地的妥当使用
8 工业所使用的资源
9 核能——是解救还是诅咒
10 人性化的科技
三 第三世界
11 发展
12 发展中间技术以解决社会与经济问题
13 两百万处村庄
14 印度的失业问题
——在伦敦与印度发展小组的一次谈话
四 组织与所有制
15 能预告未来的机器
16 大型机构理论探讨
17 社会主义
18 所有制
19 所有制的新形式
结束语
作者介绍
E.F.舒马赫(1911-1977),知名的经济学者和企业家,曾与凯恩斯和J.K.加尔布雷思共事。他出任过英国驻德管制委员会的经济顾问,在1950至1970年间担任英国国家煤炭局的局长,也是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技术概念的原创者,曾担任斯科特·巴德公司的总裁。
文摘
除非我们刻意而坚决地将重点由物品转到人身上,否则发展的第二个十 年的结果不会比个十年好。真的,如果不作改变,援助的结果只会造成 越来越大的破坏。 当我们淡到推动发展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人还是商品如果是 人,那么是哪些特定的人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为什么他们需要帮助如果 他们没有帮助就上不了路,那么,他们真正需要的又足哪一类帮助我们又 怎样和他们沟通如果关心的足人,就会有数不尽的这类问题。而在另一方 面,商品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特别是在汁量经济学家或统计学家研究它们 的时候,商品甚至不可以再一一辨认,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进口、出口、 储蓄、投资、基础没施等。由这些抽象的东西可以建起令人印象深刻的模型 ,而这些(经济)模型也很少有容纳真正的人的空间。当然了,“人口”会把 他们包括进来,不过也只是把他们当作一个被除数,在除数(也就是可供使 用的货品数量)决定后再派上用场而已。于是模型会显示,发展(也就是被除 数的增长)在除数增长的情况下,会停滞或倒退。 和商品打交道要比和人打交道容易多了——至少因为商物没有它们自己 的想法,也不会有沟通上的问题。当重点放在人身上的时候,沟通问题反而 更为重要。谁会是施以援手的人,谁又是受援助的人施以援手的人一般而 言会是有钱、受过教育(多少从专业意义来说)、住在城里的人。需要帮助 的人则是贫穷、没受教育、住在乡下的人。这就表示有三道鸿沟将两者分开 :富与穷的鸿沟、受过教育与未受教育的鸿沟、城里人跟乡下人的鸿沟,这 也包含了工业与农业的鸿沟。发展的援助个问题就是如何为这三个鸿沟 搭桥。这可得需要大量的创意、研究和爱心。适合于相对而言较富裕、教育 程度较高的城市人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想与价值体系的,便不可能适 合于穷苦、半文盲的农民。穷庄稼汉不可能摇身一变,就拥有高雅的城里人 的外观和习性。如果人们不能适应这些方式,这些方式就得转过来适应人。 这是整个问题的关键。 不仅如此,富人社会里还有许多现象本身不但问题重重,而且也不适合 穷人社会。穷人如果成功地适应了这些现象,反而是毁灭的开始。如果变动 的本质会造成上一代再没有什么可以教导下一代,而下一代也再也没有什么 可从上一代承袭的,那么家庭生活就会崩溃。所有社会的生活、工作与快乐 都有赖于若干无比珍贵而又极度脆弱的“心理结构”。社会凝聚力、彼此合 作、互相尊重、重要的自信、面对逆境时的勇气,以及吃苦的能力——所 有这些以及其他更多的事物——一旦这个“心理结构”受到重创就会土崩瓦 解、烟消云散。一个人如果自认为无用就完了。没有任何的经济增长能补偿 得了这样的损失——虽然这其实很可能是空话,因为通常这些因素会阻碍经 济增长。 我们的经济发展学家所研究的令人愉快的理论,并未发现这些可怕的问 题。发展的个十年里所产生的失败现象,被归咎于分配的援助不够,或 是归因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或人口中所潜藏的某些缺陷。研究当前文献,就 会让我们认为,决定性的问题在于援助是双边性或多边性的,或是初级产品 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障碍的移除、私人投资的保障,或是有效的节育等才 是真正关键的事情。 我不是在建议这些问题都不相干,但是这些问题似乎未能切中要害 。而环绕着这些问题所做的无数讨论,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具有建设性的行动 。在我看来,问题的核心乃是世界上的贫困问题基本上是由于有两百万处村 庄,因此也就是有二十亿农村人口这个事实。解决方案不可能在贫穷国家的 都市里找到。除非偏远地区的生活得以改善,否则世界的贫困问题不但无以 解决,而且必将越来越糟。 我们如果继续根据数量,以及那些高度精简的名词——如国民生产总值 、投资、储蓄等等——来思考发展问题的话,所有重要现象都无从理解。这 些观念在探讨发达国家的时候有其用处,但对发展问题却是毫无意义(而且 它们在富裕国家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不曾扮演任何角色),援助只有当能帮 助受援国动员社会大众的劳动力量,并且在不“节省”劳力使用的情形下提 升生产力时,这个援助才能算是成功的。一般所称的成功评判标准,也就是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完全是误导,而且事实上一定会导致只能被称为新殖 民主义的现象出现。 我很不愿意用这个字眼,因为它声名狼藉,而且似乎暗示援助者有此意 图。真的有此意图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但这却让问题变得更大而不是更小 。无意中发展出来的新殖民主义反而比有意追求的新殖民主义更难以对付。 只适合(令人怀疑)于富裕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标准、成功或失败的判定标 准、价值体系、行为方式,一旦在贫穷国家建立起来,就会把贫穷国家钉死 在完全依赖富裕国家的情形上。明显的例子就是不断增加的负债。这个现 象众所周知,而心存善念的人导出一个简单明白的结论,就是赠与比贷款好 ,而低利贷款又比高利贷款好。没错,但是日益增加的负债还不是严重的 问题。毕竟,当债的人还不起钱的时候,他干脆就不还了——这个风险是 贷款者必须经常记住的。 P155-158
序言
这本译林出版社的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我光是翻阅其目录和章节标题,就已然被深深吸引。那些词语组合,既有诗意的朦胧,又不乏思想的深度,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智识的盛宴。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具匠心,以及他对某些议题的深刻洞察。某些章节的副标题更是引人入胜,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想要立刻沉浸其中,去探寻背后的故事和逻辑。这种“欲说还休”的呈现方式,恰恰是吸引读者的最佳手段。
评分一直对译林出版社的书籍情有独钟,他们出版的书籍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我最近入手了一本,虽然书名我暂时没有提及,但它的装帧设计就让我爱不释手。封面的色彩搭配,字体选择,纸张的质感,都透露着出版者的用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不是那种廉价的轻飘飘感,而是厚实而有分量的。打开扉页,清晰的排版,舒适的字体大小,阅读起来毫无压力。即使是书边,也能看出裁切的精细,没有任何毛糙。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很多出版社所缺乏的。
评分收到这本译林出版社的书,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的封面设计。那种简洁而富有寓意的构图,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再搭配上恰到好处的配色,整体散发出一种高级感和艺术感。这不禁让我对书的内容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很多时候,一本优秀的书籍,从内到外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而译林出版社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我对译林出版社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他们出版的书籍,往往能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深度。这次偶然间看到一本,其内容简介就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喜欢那种能够拓展我认知边界的书籍,能够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重新审视一些事物。从简介中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这本书似乎就具备这样的潜质。它不落俗套,不随波逐流,而是以一种独立而深刻的姿态,试图探讨一些更本质的问题。
评分我一直相信,好的书籍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思想的传递者,是情感的共鸣者。译林出版社的书籍,总能给我带来这样的感受。最近我关注到一本,虽然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但从其流传的只言片语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温暖而深刻的力量。这并非那种激昂的口号,而是细腻而润物无声的洞察,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共鸣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