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作者为吴江七都镇地方官员,在南怀瑾先生定居吴江期间,作者曾多次与南师交流想法,并主动向南师请益解惑。他眼中的南师是什么样子的?南师*后六年定居七都,创办太湖大学堂、教书育人、重修太庙,这期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都在这里了! |
| 序 前言 南师与七都 一、魂归太湖 悼念词文 永远的缺憾 三梦南师 Z后一份报告 二、文化太庙 南师的决定 南师与汝留根 老太庙和18亩地 意外的惊人之举 老太庙文化广场 七都孝贤 三、不老的老顽童 记忆力超凡 情人节的礼物 从“父母官”到“小老弟” 南师讲笑话 跌倒的学问
四、中国的南怀瑾 南南北赵 只买票不入场 南师评蒋介石 资助“潜伏”者 访日的故事 战败的奋起 佛门楹联 大家是怎样炼成的 五、传统文化的力量 当代孔子”的故事 中医药的价值 生日是“母难日” 汉字的魅力 风水相面之说 三家店 做一个“搬运工” 史学与文学哪个更可信 文化是千年的事业 学问与作人 英雄与圣人 专才与通才 书是要读的 南师的宇宙观、生命观 一件憾事 六、出世入世的教导 尹衍樑的一碗肉丝面 修一条人间的大道 缺水是个大问题 女性的教育 廿一世纪的不治之症 做可传承的事业 不能犯的“三个错” 谋一域与谋全局 南师的人情世故 会花钱才是本事 批评别人要加上自己 如何纠正领导的错 七、音容宛在,师道常存 无门无派无弟子 南师的“编辑” Z后一课 设立文保单位 两岸交流基地 老太庙文化广场落成 太湖国学讲坛 南公堤文化长廊 “庐墓”三年 重走南师路 后记
|
| 记忆力超凡
我初见南师,是2004年秋,太湖大学堂尚在建设,南师借七都的一个酒店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专题研讨会。那时的我,是一名随行的机关干部,对南师的认识也JX于他的名字。此后虽又见过几次,但作为陪同人员,从未与南师单独交流过。 2010年8月,是我新调任七都后的DY次拜望。走近一号楼,见南师已经站在大门口等着了,我受宠若惊。后来得知,南师不轻易在一号楼会客,我得此礼遇,实在是南师出于对这“一方土地”和地方“父母官”的尊重。 宾主入座,南师习惯性地掏出香烟,递给我一支。出于礼貌,我推让了。南师却说:“我们是老朋友了,不用客气。你上次来不是抽烟的吗?”听闻此言,我吃了一惊。如果说我的身份背景,南师事先做了了解那是情理之中,但记得我抽烟这个小细节,却真真意料之外。况且上次见南师在三年前,我是末座的一位随从,当时觉得好玩,才接了南师递来的香烟抽过。事隔那么久,南师却记得。 我珍藏在案头的照片,J是那天拍的。按大学堂同仁所说,与南师单独坐着留影的已不太多见,还各自夹着香烟,J更显特别。此后与南师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单独合影却再不曾有过。正是这张DYWE的合照,成了我对南师念想的一个寄托。
说起南师超凡的记忆力,有一件事令我惭愧不已。 2012年5月4日晚,我陪同苏州市级机关某位领导去拜访南师,照例的吃饭聊天、赠书合影。当南师在一套《列子臆说》上题名时,我也提出要求,希望沾光:“南老师,见者有份,我也要一套。”南师答应了,却在低头签字的同时,淡淡地说道: “我知道,你们有些人啊,拿了我的书去当摆设、撑门面,却从来也不看。” 南师声音不高,却明显带着批评的意味,似有所指。我当下无话,待回家站在书柜前,一套《列子臆说》跳入眼帘,打开扉页,蓦见南师的签名,落款时间是2011年秋。是的,这书我从来没看过!我呆坐在书桌前,羞愧万分,也又一次被南师超凡的记忆力折服。从此以后,我便认真地研读南师的书了。 当然,Z凸显南师惊人记忆力的,是他在讲课、闲谈时展现出来的广博不可测的见闻学识。这也是得益于他从小在家塾里阅读和背诵的“童子功”吧。按南师的话说:“你们的书都摆在书架上了,而我的全印在脑子里”、“12岁以前是记忆的Z佳年龄,我的大部分传统经典文字的记忆,是在这个年龄段完成的”。
|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且在读完之后,还能持续地在心中回响。《说不尽的南怀瑾》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关于“人生智慧”的探讨,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先生常常用古人的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小事,来阐释那些关于“知足常乐”、“放下执念”、“顺应自然”的道理。他的话语,不像枯燥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如同老友间的闲聊,却句句珠玑,发人深省。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修身养性”的篇章。先生并非鼓吹苦行,而是强调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他教导我们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读着这些文字,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在跟着先生一同打坐,一同调息,一同感受那份来自内在的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鼓励我从点滴做起,去追求一种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说不尽的南怀瑾》这部作品,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我开始主动去翻阅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古籍,也开始尝试去理解那些古老的哲学思想。 最让我感动的是,先生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大爱”情怀。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对民族未来的期盼,对人类文明的关怀,贯穿始终。他并非故步自封,而是希望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我们指引一条更光明的道路。读着他的文字,我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民族自豪感,也燃起了我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智者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自身,关于我们与这片土地,与这悠久文明之间,那份不可分割的联系。
评分《说不尽的南怀瑾》给我的另一大惊喜,在于它呈现了先生思想的“跨界”魅力。他不仅精通儒释道,对诗词、绘画、养生、乃至时局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关于先生谈论文学艺术的章节,让我看到他作为一位文化大家的博学与情怀。他能将佛家的禅意融入诗词的品鉴,也能从山水画中体悟人生的哲理。这种融会贯通的智慧,打破了学科的壁垒,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在谈论历史事件和时事政治时,总能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他并非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着眼于人性的根本,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种宏大的历史观和深邃的洞察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跟随他一同审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为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教会我们,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也才能更清晰地走向未来。
评分初识南怀瑾先生,是在多年前一本泛黄的旧书里,名字已记不清,只记得先生谈吐间那种古朴醇厚,又时而带着几分戏谑的智慧,瞬间吸引了我。后来,经人推荐,我开始系统地阅读先生的作品,而《说不尽的南怀瑾》这部著作,便如同一个浓缩的宝库,将我带入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南怀瑾世界。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并非简单的年表或者思想梳理,而是更像一个个精巧的切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面向,捕捉先生的神韵与洞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先生与古籍“对话”的部分,他并非高高在上地解读经典,而是仿佛与千年前的先贤促膝长谈,将那些晦涩的文字,化作能滋养我们当下心灵的活水。读他讲《论语》,能感受到孔子“仁”的温度;听他谈《道德经》,则能领略到“道”的深邃与自然。先生的文字,没有刻意的雕琢,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常常让我掩卷沉思,反观自身。
评分读《说不尽的南怀瑾》,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南怀瑾。书里穿插了许多关于先生日常生活的点滴,那些细微之处,却能折射出他宏大思想的源头。比如,他如何品茗,如何待客,甚至如何对待身边的小物件,都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亲近。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之中,更根植于对生活最真切的体验。先生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他也有喜怒哀乐,也有生活中的琐碎,而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更加真实,也更容易被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理解和亲近。 书中对于先生与徒众的互动描写,也让我尤为动容。他并非一味说教,而是因材施教,有时严厉,有时慈祥,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他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不怕犯错,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常常想象,置身于先生的课堂,听他侃侃而谈,那种氛围一定是既严肃又活泼,既发人深省又充满乐趣。这让我对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它也可以如此生动有趣,充满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