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入门(第五版)

科技论文写作入门(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孙玮赵卫国张迅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写作
  • 论文写作
  • 学术写作
  • 科研方法
  • 写作入门
  • 第五版
  • 理工科
  • 研究生
  • 本科生
  • 论文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州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6840
商品编码:27143307798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科技论文写作是理、工、农、医等各专业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环节之一,是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论文写作入门》系统介绍了科技论文的概念、特点和写作要领,详细介绍了论文标题、作者署名、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致谢、附录、参考文献及图标制作等的写作方法,对初学者及科研人员均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科技论文写作入门》可作为高等院校各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

目录
绪论001 1科技论文写作浅说007 1.1从科技论文写作说起007 1.2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思考009 1.3完善自我、与时俱进、迎接挑战012 1.4科技论文是素质提高和进步的标志014 1.5反思学术研究的时代意义017 习题与思考题022 2科技论文概述023 2.1科技论文的概念和特点023 2.1.1创造性023 2.1.2科学性026 2.1.3学术性027 2.1.4实践性028绪论001
1科技论文写作浅说007
1.1从科技论文写作说起007
1.2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思考009
1.3完善自我、与时俱进、迎接挑战012
1.4科技论文是素质提高和进步的标志014
1.5反思学术研究的时代意义017
习题与思考题022
2科技论文概述023
2.1科技论文的概念和特点023
2.1.1创造性023
2.1.2科学性026
2.1.3学术性027
2.1.4实践性028
2.2科技论文的分类029
2.2.1研究报告029
2.2.2学位论文031
习题与思考题035
3科技论文的写作036
3.1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036
3.1.1材料准备和构思036
3.1.2起草038
3.1.3修改039
3.2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042
3.2.1理论型论文042
3.2.2实验型论文043
3.2.3描述型论文045
习题与思考题050
4科技论文的表述形式051
4.1概述051
4.2科技论文的规范形式054
4.2.1规范形式的意义和作用054
4.2.2规范形式的构成部分056
4.3科技论文的简略形式059
4.3.1摘要059
4.3.2研究简报061
4.3.3快报061
4.3.4题录068
4.4科技论文的特殊形式069
4.4.1综述069
4.4.2墙报070
习题与思考题073
5科技论文的构成074
5.1概述074
5.2标题075
5.2.1标题的拟定要点075
5.2.2标题与论文主题的关系076
5.2.3注意事项077
5.2.4立题背景说明078
5.3署名079
5.3.1署名的意义079
5.3.2署名的原则080
5.3.3署名的形式081
5.4作者的工作单位082
5.4.1标述原则082
5.4.2标述方法084
5.5摘要085
5.5.1摘要的概念085
5.5.2摘要的写作要求087
5.5.3关于英文摘要087
5.6关键词089
5.6.1关键词的含义089
5.6.2关键词的确定及标引方法090
5.7正文091
5.7.1引言091
5.7.2证明或实验过程093
5.7.3实验结果和讨论104
5.7.4实验描述的微视频示范105
5.8结论108
5.9附录109
5.10致谢110
5.10.1致谢的要点110
5.10.2致谢对象110
5.11参考文献111
5.11.1概述111
5.11.2参考文献标注方法114
5.11.3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和著录格式117
5.11.4关于缩写119
5.12论文示例及解析121
5.12.1示例论文背景介绍121
5.12.2示例论文解说128
习题与思考题130
6科技论文中的技术问题131
6.1专业技术语言131
6.2数字的使用142
6.2.1汉字数字的用法143
6.2.2阿拉伯数字的用法143
6.3图和表的制作145
6.3.1图的制作145
6.3.2表的制作146
习题与思考题148
7毕业论文(设计)浅说149
7.1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和意义149
7.2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152
7.3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指导154
7.4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156
7.5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准备156
习题与思考题158
8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概论159
8.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浅说159
8.1.1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背景159
8.1.2工程硕士教育催化“中国制造”的质变160
8.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准备过程162
8.2.1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162
8.2.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165
8.3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167
8.3.1概述167
8.3.2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168
8.3.3论文形式的基本要求168
8.3.4论文内容要求169
8.3.5论文形式的规范要求169
8.4论文的答辩和发表170
8.4.1论文答辩170
8.4.2论文的评价标准171
8.4.3学位论文的发表172
8.4.4学位授予172
习题与思考题173
9附录174
9.1科技论文中常用符号与词头174
9.1.1希腊字母(正体与斜体)174
9.1.2数字词头175
9.1.3基本单位词头175
9.2法定计量单位176
9.2.1概述176
9.2.2 SI基本单位176
9.2.3SI基本单位的定义176
9.2.4SI导出单位177
9.2.5可与SI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178
9.2.6文稿中应停止使用的单位179
9.2.7单位使用的注意事项180
9.3GB/T 7713.3—2014科技报告编写规则(摘录)181
9.4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摘录)182
9.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706—1993183
习题与思考题190
后记191
显示全部信息

《学术之径:文献检索、论文构建与发表实操指南》 概述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获取、筛选、整合并最终以规范、严谨的学术语言呈现研究成果,已成为所有科研工作者,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资深研究人员,都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本书《学术之径:文献检索、论文构建与发表实操指南》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条清晰、可行、详尽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从零开始,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全过程。本书不拘泥于特定学科,而是侧重于通用的学术规范、思维逻辑与实践技巧,力求让读者在掌握方法论的基础上,能够触类旁通,应用于各自的研究领域。 本书的内容设计,从最基础的文献检索入手,强调科学、高效地搜集、筛选和管理研究资料的重要性;接着深入探讨学术论文的结构要素,从选题、构思、论证到语言表达,层层递进,构建坚实的写作基础;最终将视角延伸至学术发表的实际环节,包括投稿策略、审稿应对以及学术道德规范,为读者铺平通往学术殿堂的道路。本书的目标是培养读者独立进行学术研究与写作的能力,使其能够自信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以高质量的论文形式,准确、有力地传达给学术界。 第一篇:探寻知识的源流——文献检索与管理 学术研究的基石在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充分了解与借鉴。本篇将带领读者系统地学习如何进行高效、精准的文献检索。 第一章:学术信息海洋的导航术:文献检索基础 1.1 认识学术资源: 详细介绍各类学术资源的类型,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图书、报告等,并分析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1.2 检索工具的利器: 深入讲解国内外主流学术数据库的使用技巧,如Web of Science, Scopus, PubMed, IEEE Xplore, ACM Digital Library, CNKI, Wanfang Data等。重点在于掌握不同数据库的检索语法、高级检索功能以及如何组合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 1.3 关键词的艺术: 强调主题词、叙词、自由词的辨别与运用,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位词的联想与扩展,帮助读者构建有效的检索策略。 1.4 检索策略的优化: 讲解布尔运算符(AND, OR, NOT)、截词符、通配符等的使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主题的特点,设计多层次、多维度的检索组合。 1.5 漏斗式与滚雪球式检索: 介绍两种经典的文献搜集方法,并讲解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确保检索的全面性与深度。 第二章:海量信息中的淘金术:文献筛选与评估 2.1 阅读效率的提升: 传授快速阅读摘要、引言、结论以及图表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判断文献的相关性与价值。 2.2 文献质量的鉴别: 引导读者从期刊的声誉、作者的背景、引文分析、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等方面,对文献进行初步的质量评估。 2.3 辨别信息噪音: 教授如何识别低质量、重复或过时的信息,避免无效的研究投入。 2.4 创新点的捕捉: 训练读者在阅读中发现研究空白、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潜在的创新方向。 第三章:知识体系的构建:文献管理与阅读笔记 3.1 文献管理软件的应用: 详细介绍EndNote, Zotero, Mendeley等文献管理软件的功能,包括文献导入、分类、标注、引用生成等,帮助读者高效组织和管理海量文献。 3.2 系统性的笔记方法: 教授如何根据研究的需要,建立结构化的阅读笔记体系,记录文献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以及与自己研究的关联。 3.3 整合与批判性阅读: 引导读者将不同文献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形成对研究领域更深入的理解,并为自己的研究构思提供支持。 3.4 形成研究脉络: 强调通过文献阅读,梳理出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现状、主要争论点以及未来的可能方向,为自己的研究定位打下基础。 第二篇:思想的塑形——学术论文的构建 本篇将深入剖析学术论文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形态,指导读者如何将零散的思绪和研究数据,转化为一篇结构清晰、论证严谨、逻辑严密的学术作品。 第四章:选题的智慧:从兴趣到方向 4.1 选题的重要性: 阐述一个好的选题对于学术研究的决定性意义。 4.2 挖掘研究问题: 教授从文献分析、导师指导、个人观察、跨学科交叉等多种途径发现和凝练研究问题的技巧。 4.3 评估选题的可行性: 指导读者从研究价值、创新性、工作量、数据可得性、技术可行性等角度,审慎评估选题的潜力。 4.4 拟定研究目标与范围: 强调清晰、具体的研究目标是论文写作的“北极星”。 4.5 构思研究框架: 引导读者初步构思研究的整体思路和可能的研究路径。 第五章:论文的骨骼:结构与逻辑 5.1 标准学术论文结构(IMRAD): 详细解析引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的内涵和写作要点。 5.2 引言的“引”与“入”: 教授如何清晰地陈述研究背景、引出现有研究的不足、明确研究问题、阐述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5.3 方法的严谨性: 指导读者详细、准确地描述研究设计、实验步骤、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确保研究的可重复性。 5.4 结果的呈现: 强调客观、清晰地展示研究数据,包括图表的使用规范、统计分析的解读。 5.5 讨论的深度: 教授如何结合研究结果,解释现象、对比前人研究、分析研究的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5.6 结论的凝练: 指导读者概括研究的主要发现,回应研究问题,并再次强调研究的贡献。 5.7 其他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讲解摘要、关键词、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的撰写要求。 第六章:论证的力量:逻辑与支撑 6.1 逻辑思维的训练: 讲解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基本逻辑方法在学术论证中的应用。 6.2 证据的有效使用: 强调引用可靠的文献、翔实的数据、精确的实验结果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6.3 观点的清晰表达: 教授如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学术观点,避免模棱两可。 6.4 反驳与回应: 引导读者预见潜在的质疑,并提前准备有力的反驳或解释。 6.5 结构性论证: 强调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章节之间的逻辑连贯性。 第七章:语言的魅力:学术写作的表达艺术 7.1 学术语言的特点: 分析学术语言的客观性、精确性、严谨性、规范性。 7.2 词汇的选择: 教授如何选择专业、准确、无歧义的词汇,避免口语化和模糊表达。 7.3 句子的构建: 强调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的句子,避免过长的复合句和多余的修饰语。 7.4 段落的组织: 讲解主题句、支持句、过渡句的构成,以及如何使段落主题明确、内容集中。 7.5 语态与时态的恰当运用: 讲解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不同语境下的选择,以及不同时态的正确使用。 7.6 避免学术写作中的常见错误: 梳理并分析诸如过度泛化、主观臆断、逻辑跳跃、术语混淆等常见错误。 7.7 图表与文字的协同: 强调图表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图表应清晰明了,文字应解释图表所传达的信息。 第三篇:通往学界的路——论文发表与学术道德 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只是学术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本篇将聚焦于如何将研究成果有效地传播出去,以及在学术活动中坚守道德底线。 第八章:发表的策略:选择与投稿 8.1 期刊的选择: 详细介绍选择目标期刊的原则,包括期刊的学科范围、读者群体、影响因子、审稿周期、版面费等。 8.2 投稿前的准备: 强调仔细阅读期刊的“作者指南”,按照要求准备稿件,包括格式、长度、图表要求等。 8.3 投稿信的撰写: 教授如何撰写一封专业、有说服力的投稿信,突出研究的创新性与价值,并与期刊的定位相契合。 8.4 投稿系统的使用: 介绍在线投稿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 第九章:审稿的挑战与机遇:应对与修改 9.1 审稿流程解析: 介绍同行评审的基本流程,包括编辑初审、审稿人评审、退修、录用等环节。 9.2 审稿意见的解读: 教授如何冷静、客观地分析审稿人的意见,识别建设性意见与非建设性意见。 9.3 精心修改: 指导读者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论文进行修改,逐条回应审稿人的问题,并提供修改说明。 9.4 礼貌与专业: 强调在与编辑和审稿人沟通时,保持礼貌、专业和尊重的态度。 9.5 再投稿的策略: 介绍论文被拒后,如何分析原因,修改论文,并选择新的期刊再次投稿。 第十章:学术的底线:道德与规范 10.1 学术不端行为: 详细阐述抄袭、剽窃、伪造数据、一稿多投、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10.2 严守学术诚信: 强调尊重知识产权,正确引用文献,避免任何形式的学术造假。 10.3 利益冲突的披露: 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披露可能影响研究客观性的利益冲突。 10.4 数据管理与共享: 介绍数据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共享的原则。 10.5 合作与署名: 讲解合作研究中,如何公平合理地确定作者排序和贡献。 10.6 保持严谨的研究态度: 鼓励读者将学术道德内化为自身的研究习惯和行为准则。 结语 《学术之径:文献检索、论文构建与发表实操指南》致力于为每一位有志于学术研究的探索者提供一份坚实的行动纲领。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方法的启迪,是思维的训练,是实践的指导。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 自信地在浩瀚的学术资源中搜寻所需信息,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系统地构建和组织自己的研究思路,撰写出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学术论文。 运用恰当的学术语言,准确、有力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 理解学术发表的流程,并掌握投稿与应对审稿的技巧。 深刻认识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并自觉践行。 学术之路,道阻且长,但亦充满智慧与乐趣。《学术之径》愿成为您在这条道路上,最可靠的向导与最忠实的伙伴。愿您在学术探索的旅途中,不断前行,有所发现,有所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论文写作一直是让我感到头痛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初次投稿的年轻研究者,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科技论文写作入门(第五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写作技巧的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我一直对“图表”和“表格”的规范化处理感到困惑,很多时候,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制作出来的图表,却因为不符合学术规范而显得杂乱无章,甚至影响了论文的整体质量。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它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如何进行有效的图表设计,包括坐标轴的标签、图例的清晰度、颜色的选择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图表应该“自明”,即读者能够通过图表本身理解其所传达的信息,而无需过多的文字解释。对于表格,书本也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格式要求,例如如何设置表头、如何对齐数据、如何处理缺失值等等。这些细节看似微小,但却直接关系到论文的专业性和可读性。我过去在这方面常常犯一些低级错误,导致审稿人提出很多质疑。现在,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能够更加自信地制作出符合学术规范、清晰直观的图表,这不仅提升了我论文的整体水平,也大大减少了审稿的难度。

评分

拿到这本《科技论文写作入门(第五版)》时,我当时正面临一项重要的学术报告,心里既有期待,又有点忐忑。毕竟,将复杂的科研成果清晰、准确地传达给同行,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挑战。我一直认为,好的论文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在于逻辑的严谨、表达的精炼以及格式的规范。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引言”部分的阐述。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讲解如何从宏观背景切入,层层递进,最终引出研究的空白点和研究的意义。我过去常常在这一步显得捉襟见肘,要么背景交代不清,要么切入点过于突兀。读完这一章节,我仿佛醍醐灌顶,对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且逻辑自洽的引言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列举的几个范例,更是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学科领域中引言的写作技巧,让我能够举一反三,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具体研究中。此外,关于“方法”部分的详细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强调了可重复性原则,细致地描述了实验设计、仪器设备、试剂、操作步骤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配以清晰的图表说明。这对于我这种实验型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过去也尝试过撰写方法部分,但总觉得描述不够详尽,容易引起歧义。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写作框架和详实的内容清单。

评分

当我接到撰写一篇重要的学术会议论文的任务时,我感到压力巨大。我意识到,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科研基础,还需要精湛的表达能力。在寻找相关指导材料的过程中,《科技论文写作入门(第五版)》映入我的眼帘。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语言表达”的极致追求。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语法和词汇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科技论文中特有的语言风格——精确、简洁、客观。我过去在写作时,常常因为追求“华丽”而显得累赘,或者因为不够严谨而产生歧义。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对比和分析,让我看到了“用词恰当”的重要性。例如,作者强调了动词的选用,以及如何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形容词和副词。此外,书中对于“句式结构”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如何构建清晰的主谓宾结构,如何使用恰当的连接词来保证逻辑连贯性,以及如何避免过长的复合句,都得到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讨论,作者给出了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哪种语态更合适的建议,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能够更有效地传达我的研究思想。

评分

说实话,我对学术写作一直抱持一种敬畏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个门槛很高的领域,需要多年的积累和大师级的指导。然而,当我翻开《科技论文写作入门(第五版)》时,这种顾虑渐渐消散了。作者用一种极其亲切和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写作技巧一一呈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讨论”部分的讲解所吸引。过去,我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讨论”写成了“结果”的简单重复,或者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度。这本书则明确地指出,“讨论”的核心在于“解释”和“分析”。作者引导我们思考,我们的研究结果意味着什么?它们是否支持了我们的假设?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我们的贡献是什么?是否存在局限性?又有哪些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些问题,我之前从未如此系统地思考过。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进行对比,如何解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以及如何客观地评估自己研究的价值和局限性。这些分析非常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让我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撰写“讨论”部分时应该关注哪些要点,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陷阱。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地带领我走出写作的迷宫,找到了通往清晰、有说服力论证的路径。

评分

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论文写作是必经之路,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环节。我曾因为一篇论文的写作而焦虑不安,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认可。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科技论文写作入门(第五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种全新的审稿视角。我一直以来都很好奇,审稿人究竟会关注论文的哪些方面,又会如何去评判一篇论文的优劣。这本书的“审稿视角”章节,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作者以审稿人的身份,详细地剖析了在审稿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评价一篇论文的标准。这包括了对研究创新性的评估、对研究方法可靠性的审视、对结果分析的严谨性考察,以及对论文整体逻辑和表达清晰度的判断。读完这一部分,我才意识到,一篇好的论文,绝不仅仅是写得“漂亮”,更重要的是写得“扎实”和“有说服力”。书中列举的许多审稿意见,都让我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过去在论文中常常忽略的细节。例如,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关于“致谢”部分的写法,以及关于“摘要”的撰写技巧,都得到了非常细致的讲解。这让我明白了,一篇论文的每一个部分都至关重要,都需要认真对待,才能最终通过审稿人的考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