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研究
书号:9787519718688
定价:66.00
作者/编者: 秦前红,叶海波等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搅动“一池春水”,既重新配置了国家权力,又重构了国家反腐败体制,为“打老虎”和“拍苍蝇”织下密网,几乎所有人都可能被纳入该制度之中,这是当下中国根本性的宪制变迁。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关键正是宪法设计。如何进行宪法设计?这需要我们有宪法工程的思路,这是一种在立宪基本价值之下面向现实的研究取向。它必须面对具体的问题,解决具体的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宪法秩序。《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研究》试图对这一重大宪法问题作出理论回应,对国家监察的若干问题展开初步研究,对正在展开和即将铺开的国家监察制度予以理论反思、实践透视和制度构想。
*章国家监察改革
——从“三驾马车”到“一马当先”
一、困境:同体监督、资源分散、党纪断层
(一)行政同体监察:低效、冗员、乏力
(二)检察同体监督:司法公信力弱
(三)异体监察受人事财务束缚,收效甚微
(四)党纪国法衔接障碍,“双规”合法难证
(五)监察机构资源分散,对象难以周延
二、改革:从“三驾马车”到“一马当先”
三、出路:中国宪制与特色监察
(一)监察委员会的宪制正当性
(二)监察委员会的制度合理性
(三)监察委员会的科学性
(四)监察委员会的党法统一性
四、结语
di二章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宪法价值
一、国家现代化与国家权力的合理构造
二、中国国家权力构造的现状
三、国家监察:权力制约现代化的尝试
di三章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宪法问题
一、行政监察上升为国家监察之后监察权的宪法定位
(一)世界范围内对监察权权力属性的定位
(二)承认监察权在宪制框架内的独立属性
二、监察委员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地位
(一)试点期间监察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构建
(二)监察委员会应该向同级人大报告工作
三、监察权在司法权力体系中该如何定位
(一)监察权独立行使有助于职务犯罪案件程序正义的实现
(二)适时赋予监察*侦查权,提升在司法体系中的地位
四、监察改革后该如何监督制约监察权
(一)逐步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加强监督制约
(二)借鉴廉政公署的有益做法优化监督方式
五、宪法修改与监察体制改革合宪性的关联
(一)监察体制改革与宪法解释之间存在张力
(二)监察改革需及时修改宪法的必要性分析
六、结语:以点带面在试点中逐步构建常态化的监察制度
di四章监察制度试点授权的理论反思
一、*及其常委会授权的宪法原旨
(一)*常委会授权的宪法文本解读
(二)*授权的宪法文本解读
(三)*常委会授权与*授权关系的宪法文本解读
二、*及其常委会授权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常委会授权代替*授权的原因
四、对*及其常委会授权的监督
五、余论
di五章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宪法界限
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宪法程序
(一)修法抑或修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法治路径
(二)“人大职权”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宪法路径
(三)宪法修订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正当程序
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宪法边界
(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宪法界限的理论分歧
(二)宪法根本规范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宪法禁区”
(三)单向权力监督结构与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
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宪法指示
(一)宪法根本规范与有限国家监察
(二)宪法根本规范与有效国家监察
四、结语
di六章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程序思维
一、引言:对我国国家监察体制顶层设计内涵的思考
二、*思维:行政逻辑在公权力领域的延伸
(一)行政逻辑的解构
(二)*思维的形成及其比较优势
(三)对*思维的评说
三、程序思维: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逻辑选择
(一)程序思维的描述
(二)程序思维与*思维的辩证关系
(三)程序思维对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促进
四、程序思维视域下我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完善建议
(一)监察权成立环节
(二)监察权实施环节
di七章国家监察制度试点的法治路径
一、“补白”和“细化”:改革试点的任务
(一)暂时调整或者停止适用法律与法律的实质性修改
(二)改革试点工作的实质是实施法律
二、国家监察*产生的法律程序
三、监察委员会的组织规范
(一)监察委员会的法律性质和地位
(二)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任免权
(三)监察委员会管辖权的层级分配
(四)监察委员会的职责与职权
四、监察职权的行使规范
(一)监察基准的具体化
(二)监察措施的程序化
五、监察委员会的监督规范
(一)负责
(二)监督
(三)公开
六、结语
di八章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修宪之道
一、缘何修改宪法:改革事关重大宪制结构
二、何时修改宪法:尚待改革经验成熟之后
三、如何修改宪法:监督权配置模式的调整
di九章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逻辑、原则与路径
一、监察体制的现状及改革缘起
(一)国家监督权的分散配置
(二)监督权配置模式的调整
二、监察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一)先“变法”后“变革”的逻辑
(二)人大制度的根本遵循
(三)机构与职能整合的改革思路
(四)监察权独立行使的改革理念
三、监察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一)监察体制改革与法律的“立改废”
(二)监察委员会与其他*的关系
(三)监察委员会的组织结构与职权
(四)合署办公与党纪国法衔接问题
(五)监察权行使的监督与制约问题
四、结语
di十章国家监察“全覆盖”的可能与限度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监察*如何尊重权力*的宪法地位
(一)民主集中制:监察*的从属地位
(二)议会自律原则:监察权行使的禁区
(三)监察*应当如何“监察”权力*
三、监察*如何恪守审判独立的宪法原则
(一)审判权独立行使的宪法“边界”
(二)审判*是否受监察*的监督
(三)监察*如何“监察”审判*
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宪法限制
(一)监察体制改革能否突破现行宪法
(二)宪制核心:监察体制改革的边界
di十一章国家监察调查权的性质分析
一、监察委员会调查活动:调查权抑或侦查权?
(一)监察委员会调查活动面临的问题
(二)调查活动并非单一行政调查权
(三)调查活动具有双重性质
(四)山西省*案的意义
二、留置措施怎样取代“双规”“双指”
三、监察委员会调查活动的批准(决定)问题
(一)现行《宪法》di135条的讨论
(二)调查活动的批准(决定)权
(三)批准逮捕权的归属
(四)山西省*案的意义
四、结语
di十二章国家监察留置措施的实践透视
一、监察委员会留置措施的决策和监督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尤其是“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研究”和“现实主义宪法学研究”这两个关键词,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直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非常关注,而监察制度改革是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入的、多维度的分析。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从宪法学的角度,阐述这项改革的理论基础,例如,它如何体现了宪法所确立的权力监督原则,如何保障了国家公权力的廉洁运行。同时,“现实主义”的视角,也意味着我期待书中能够结合中国国情,深入分析改革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比如权力边界的划定、监督的有效性、与现有法律法规的衔接等。秦前红和叶海波这两位学者的名字,让我对其学术深度和思想原创性充满信心。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2018年,这说明它能够反映改革初期的重要成果和挑战,对于理解这一历史进程的早期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介绍,我immediately想到了当下中国在反腐败斗争和加强国家治理方面的努力。监察体制改革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它涉及到权力的重塑和运行规则的调整。秦前红和叶海波的著作,在“法律出版社”出版,这本身就赋予了它一定的权威性。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如何运用“现实主义宪法学”的视角来解读这项改革。通常我们理解的宪法学研究,可能更侧重于条文的解释和原则的阐述,而“现实主义”则意味着会更加关注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动态,以及它如何与社会现实、政治环境相互动。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探讨监察制度改革如何应对现实中的腐败问题,如何平衡效率与公正,如何处理好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如何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18年,这表明它能够反映那个时期监察体制改革的最新动态和初步成效,对于研究这一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为未来的制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评分作为一名对法学理论和实践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脱离现实的理论研究是苍白的,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则是盲目的。这本书的标题“现实主义宪法学研究”,恰好击中了我对学术研究的期待。我尤其关注“监察制度改革”这个具体的研究方向,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权力运行的合规性、公正性以及效率。秦前红和叶海波这两位学者的名字,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理论高度有了很高的预设。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宪法基础,例如,它在宪法框架内的定位是什么?如何保障监察权的行使符合宪法精神?同时,我也想知道书中对于改革的实践效果如何评价,是否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是对改革中的一些争议性问题,比如权力边界的界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等,给出一些基于现实的、具有建设性的解答。作者提出的“现实主义”视角,意味着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上,而是会关注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并尝试从宪法学的角度提供解决之道。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理解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与深度,让人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市面上泛滥的快餐读物。封面上“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研究”几个大字,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非常关注,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监察体制改革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的作者秦前红和叶海波,都是我非常欣赏的法学大家,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高质量的研究。这本书的副标题“现实主义宪法学研究”更是点睛之笔,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法律条文的梳理,更是对监察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如何与宪法原则相契合、如何落地生根的深入探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对监察委员会的设立、权限、运作机制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以及它们如何与现有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相协调。同时,对于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希望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18年新版,这表明它能够反映最新的改革进展,具有时效性,这一点对于研究类书籍来说尤为重要。邮费包邮26省的细节,则透露出出版社在图书发行方面的用心,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本书可能面向的读者群体 quite broad,不限于学术圈,也包括关心国家法治建设的普通读者。
评分对于一本名叫《现货包邮26省2018新版【法律出版社】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研究 秦前红,叶海波等著 现实主义宪法学研究》的书,我首先对其“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研究”这一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前,我们国家正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而监察体制改革无疑是这一进程中的重中之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项改革的背景、意义以及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我期望书中能够从“现实主义宪法学”的理论视角,对这项改革进行深刻的剖析。这意味着,它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关注改革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它如何与现有的法律体系、政治生态相协调。例如,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在宪法上是如何定位的?它如何与其他权力机关形成制衡?改革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哪些新的问题?秦前红和叶海波这两位知名学者的合著,无疑为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提供了保障。作为一名读者,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监察制度改革的逻辑和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