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疯魔,不哲学
定价:49.8元
作者: 哲不解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ISBN:978701018408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目录
【纪传体排版】
哲学十二钗正册
老宅男康德| 3
处女座的黑格尔| 19
马克思的灵魂| 29
美女、才女、痴情女:汉娜· 阿伦特| 45
一半天才,一半疯子:尼采| 55
磨镜片的斯宾诺莎| 65
雌雄大侠波伏娃与萨特| 77
丐帮哲学家:犬儒学派| 93
居家好男人弗洛伊德| 101
毒舌男叔本华| 113
胆小鬼笛卡尔| 125
编辑推荐
《不疯魔,不哲学》曾于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重印多次。此次属于修订再版,将单黑加彩插改为4色印刷,并将书中精彩内容制作成由作者甜美的声音朗诵的7个音频。作者还是“2016中国好书(提名)”《马克思靠谱》的核心作者,曾担任内蒙古电视台《开卷有理》*季《马克思靠谱》栏目主持人,有相当的读者群。
内容介绍
与芸芸众“书”不同,本书以清新健雅、幽默诙谐的笔法描述了哲学史上20余位著名哲学家的生平传记及其哲学思想,将一个个遥远生疏的面孔拉近读者面前,鲜活,生动,触手可及,如老宅男康德、处女座的黑格尔、马克思的灵魂、美女才女痴情女阿伦特、一半天才一半疯子的尼采、魔镜片的斯宾诺莎、雌雄大侠波伏娃和萨特、丐帮哲学家犬儒学派、居家好男人弗洛伊德、毒舌男叔本华、胆小鬼笛卡尔、农夫山泉有点田的海德格尔等,将西方哲学史写成了一部**欢乐的“哲学演义”。在古今穿插的生花妙笔下,既不失信实,又随处可见犀利的点评。本书写法独特,戏谑,解构,颠覆,又充满了情怀,令读者或大呼过瘾,酣畅淋漓;或莞儿一笑,点头称是。此外,作者还精心录制了7个音频,读者用手机扫码即可听到书中的精彩内容,*是哲学爱好者必读,茶余饭后谈资必备之良品。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蹦极”,时而让你笑到肚子疼,时而又让你陷入深深的沉思,久久不能自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穿插历史背景时的那种精准把握,绝不是简单的流水账,而是总能抓住那个时代哲学家们思想产生的那个“痛点”或者“燃点”。比如,在探讨启蒙运动的兴起时,它没有堆砌那个时期的政治口号,而是聚焦于个体理性觉醒带来的那种如释重负和对权威的挑战欲,那种感觉就像是压抑已久的思绪终于找到了出口,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通过文字传递了出来,我当时就感觉自己也站在了那个时代的风口浪尖。更难得的是,它在讲述那些思想冲突时,处理得极其公正和立体。它不会简单地把某个哲学家塑造成“英雄”或“反派”,而是展示了他们思想局限性和时代烙印,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去权衡。这种不预设立场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哲学体系都不是终极答案,而是在特定时空下对人类处境的一种最真诚的应答。读完后,我感觉看待很多社会现象和新闻报道的角度都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了,不再轻易下结论,而是习惯性地去探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
评分我通常对那种被过度包装的“畅销书”抱有天然的警惕,总觉得内容会被稀释得只剩下骨架。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和知识的扎实程度,绝对对得起它的人气。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DJ在混音,高潮迭起,低谷沉静,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一些关键哲学概念的“解构”过程,它不是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先展示哲学家是如何一步步被逼到墙角,不得不提出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带着问题去思考”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举个例子,关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很多书都是直接讲它的逻辑自洽性,但这本书里,作者描绘了笛卡尔在那个充满怀疑的时代里,那种近乎绝望地寻找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础的心理历程,一下子就让这个概念充满了人情味和真实感,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一句话。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手法,让这本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读起来轻松愉快,但后劲十足,时不时会冒出一些让你醍醐灌顶的金句,需要停下来反复品味。
评分终于把这本传说中的书读完了,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网红书也就那样吧”的心态翻开的,毕竟现在各种“速成”、“爆款”的标签太多了,很容易让人审美疲劳。然而,这本书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似乎真的懂得如何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平日里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讲到尼采的那一部分,以前看原著总是觉得云里雾里,总觉得是不是自己悟性不够,但这本书里通过一些非常日常的场景和比喻,一下子就把“超人哲学”那种挣脱束缚、自我超越的精神内核给点亮了。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说教,读起来更像是和一个学识渊博但又超级幽默的朋友在咖啡馆里聊天,你会忍不住时不时地拍一下大腿,感叹一句“原来是这么回事!”。而且,它在梳理西方哲学流派的脉络时,逻辑清晰得让人佩服,那种历史演进的必然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你在哈哈大笑之余,脑子里也悄悄地搭建起了一张完整的知识框架,这比死记硬背一堆人名和主义要有效得多。对于我这种想入门又怕被厚厚的大部头劝退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做,它成功地消解了哲学高冷的面具,让知识真正地流动起来了。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哲学史的印象是沉闷、晦涩,充满了古希腊拗口的专有名词,每次拿起相关书籍都像是进行一场意志力的考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网感”,但这种“网感”并非肤浅的娱乐化,而是一种对现代人注意力和信息接收习惯的深刻洞察。它善于运用现代的类比和流行文化中的梗来解释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这种跨界融合的效果出奇地好。比如,用一个现代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讨论来引出某个古代辩论的焦点,读者瞬间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我发现,当我不再被那些生硬的术语吓倒时,我竟然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火花”——他们为什么互相看不顺眼,又在哪些地方不谋而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做到了“普及”与“深刻”的兼容。它让你在笑声中轻松入门,但当你合上书本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已经被潜移默化地重塑了,那种结构性的变化,比记住几个哲学家的名字要重要得多。
评分这是一本读完后会让人忍不住想推荐给所有朋友的书,但又会犹豫一下,担心他们会错过那种“第一次读到时带来的震撼”。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完全聚焦于哲学家的生平,而是更侧重于他们的“思想交锋现场”,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思想的角斗场。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思想是如何诞生,如何与前人思想搏斗,又是如何被后继者修正和扬弃的。作者对于哲学史中的“转折点”的把握非常精准,那些关键的辩论,比如唯物和唯心之争,或者理性与经验的对立,都被处理得像一部精彩的悬疑剧,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非主流”思想家时的态度,没有因为他们名气不如“巨擘”而轻描淡写,反而挖掘出了他们思想中闪光的、对后世有启发性的部分。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挖掘的耐心,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扎实,绝不是那种只讲皮毛的“快餐读物”。它真正做到了让哲学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成为我们日常思考的有力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