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第二辑)

宗教社会学(第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泽,李华伟 编
图书标签:
  • 宗教社会学
  • 社会学
  • 宗教
  • 文化
  • 信仰
  • 社会变迁
  • 中国宗教
  • 宗教研究
  • 社会问题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25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88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与中国宗教”这一问题,试图反思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框架及其背后的知识论,分析其对中国宗教研究带来的影响,力求在理论反思与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呈现西方话语遮蔽下的中国宗教现实。书中对公民宗教、弥散型宗教等西方话语进行了知识考古,既注重译介、分析经典文本和一手文献,又切入中西语境反思这些概念范式的适切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

金泽,男,1954年生。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现任副所长兼宗教学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系主任。1992年评为副研究员,2002年评为研究员。
李华伟,男,河南汝州人。2011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宗教学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宗教社会学。

目录

中心论题:公民宗教
美国的公民宗教【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 著 孙尚扬 译】/3
从西美尔的宗教性理论到贝拉的公民宗教【邵铁峰】/25
美国“公民宗教”的概念及来源【威尔·赫伯格(Will Herberg) 著 柏宇洲 译】/41
贝拉的公民宗教概念与国际政治神学的新范式【宗志杰】/53
反思“以儒教为公民宗教”
  ——从康有为的孔教设想与贝拉的公民宗教概念切入【柏宇洲】/68

专题:北京居士佛教调查
导言:居士佛教的社会学问题【汲 喆】/85
北京广化寺的护法组织和居士生活【张恒艳】/90
入世潜修: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佛教徒生活样式的研究【韩 琪】/105
知识青年佛教信仰的确立——对北京地区部分信众的访谈【迟 帅】/137

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
Religious Stratification: Economic Status and Religious Identity
  【Anning Hu】/157
中国是“无神”国度吗?——对中国宗教信仰状况的定量分析【郭慧玲】/186
当代中国宗教捐赠行为的初步研究【何 蓉】/214
基督徒之社会认同研究论纲【李 峰】/225

西方理论与中国宗教问题
神人关系及其信仰类型的建构【李向平】/247
中国宗教图景上的浮尘【方 文】/267
美国宗教社会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专业协会、经验研究与理论自觉【黄海波】/277
从文化的视角来认识当代宗教【范丽珠 陈 纳】/296
西方视角与作为研究方法的弥散型宗教【曹南来】/314
活的宗教与生活史——从地方层面解释中国基督徒的信仰【刘 义】/329

经典钩沉
世俗、世俗主义与现代性——以阿萨德《世俗的形成》为中心【刘 洋 黄剑波】/345

特别栏目:悼念贝拉
悼念贝拉【汲 喆】/367

书评与综述
书评:罗伯特?贝拉《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汲 喆】/373
西方宗教认同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初探【黑 颖】/381

宗教社会学学科建设七人谈:
  宗教社会学学科建设需要制度性保障【何其敏 李向平 范丽珠 孙尚扬 等】/394

前言/序言


宗教社会学(第二辑):探索信仰与社会的多维互动 《宗教社会学(第二辑)》并非一本单纯的教科书,而是一系列深入探讨宗教现象及其社会功能的学术论文集,旨在为读者呈现宗教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复杂互动以及不断演变的形态。本辑精选了当前宗教社会学领域内最具代表性和启发性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宏观理论的建构与批判、中观层面的制度分析,以及微观层面的个体信仰体验,力求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立体的宗教社会学图景。 第一部分:理论的回归与革新 本辑伊始,我们回顾并审视了宗教社会学领域中的经典理论框架,如韦伯的理性化理论、涂尔干的社会团结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等。然而,我们并非止步于对经典理论的复述,而是着重关注这些理论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适用性与局限性。一系列文章深入分析了后工业社会、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宗教的衰落与新兴宗教的兴起,以及世俗化进程的非线性特征,挑战了早期社会学家关于宗教必然消亡的论断。 有研究者提出,在信息爆炸和文化多元的时代,宗教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提供统一的道德规范或社会凝聚力,而是呈现出更加碎片化、个体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个体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从不同的宗教传统或世俗信念系统中“混搭”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信仰。这种“精神消费主义”的兴起,对传统的宗教组织和社会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另一维度,本辑也对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宗教社会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学者们运用话语分析、解构主义等方法,审视宗教文本、仪式和符号的意义构建过程,揭示了权力、知识与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宗教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种超验的实在,而更被看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域,也是身份认同塑造的重要力量。 此外,对于“后世俗主义”的讨论在本辑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一些学者认为,世俗化并非宗教的终结,而是一种宗教的新生,表现为宗教从公共领域向私人领域的转移,以及世俗社会中对宗教元素的挪用与改造。这种新的后世俗状态,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宗教的边界,以及宗教与非宗教之间的动态关系。 第二部分:宗教的制度化与去制度化 本辑的第二部分,将目光聚焦于宗教在社会结构中的制度化表现及其变迁。我们考察了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宗教组织(如教会、寺庙、清真寺等)的形态、运作模式及其与国家、社会资本、社区的互动关系。 研究发现,在一些国家,宗教组织仍然是重要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参与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其社会影响力。然而,在另一些国家,宗教组织则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挑战,其在公共领域的作用受到挤压,不得不调整其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本辑也关注了宗教的“去制度化”现象,例如,独立教会的兴起、基于网络的宗教社群的形成,以及一些个体选择脱离传统宗教组织的趋势。这些现象挑战了传统的宗教组织理论,提示我们理解宗教的活力,需要超越对既有制度的关注,而要深入探究个体信仰实践的流动性与多样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宗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本辑关注的重点。有文章探讨了宗教价值观对创业精神、消费行为以及社会信任的影响,也分析了宗教组织在扶贫济困、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反之,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宗教的传播与变迁,也得到了深入的剖析。 第三部分:个体信仰的实践与挑战 进入第三部分,我们从宏观与中观的视角转向微观层面,深入探讨个体信仰的体验、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本辑收录了多项实证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民族志等方法,揭示了当下个体如何理解、选择、实践并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 我们关注了青年群体的宗教信仰特点,他们如何在传统宗教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网络空间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关注了少数族裔、移民群体等,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通过宗教来维系文化身份,如何应对歧视与边缘化。 此外,本辑也探讨了宗教信仰在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作用,例如,宗教如何在生死关头提供慰藉,如何在人生重大决策中提供指引,如何在面临挫折时提供力量。宗教信仰并非静止不变,它与个体的经验、情感、认知等密切相关,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本辑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下社会中,个体信仰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宗教极端主义的抬头,对社会稳定和个体自由构成了威胁;伪科学、阴谋论的泛滥,模糊了宗教与非宗教的界限;以及一些人对宗教的虚无化、娱乐化,反映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对精神寄托的复杂追求。 第四部分:宗教的跨文化比较与全球化视角 《宗教社会学(第二辑)》的最后一篇部分,将视角拓展至跨文化比较和全球化语境。宗教并非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文明之中,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呈现出更加复杂的互动与融合。 学者们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不同宗教传统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演变路径,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借鉴甚至冲突。从东方宗教的复兴到西方宗教的世俗化,从传统宗教的全球传播到新兴宗教的在地化,本辑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宗教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在全球化语境下,宗教的跨国流动、宗教社群的跨国联系、以及宗教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都成为研究的重点。例如,移民群体如何在外来土地上重建宗教生活,宗教组织如何跨越国界进行人道援助,以及宗教在化解国际冲突、促进和平对话中的潜力与局限。 同时,本辑也关注了科技发展对宗教全球化的影响。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使得宗教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宗教社群的联结更加紧密,但同时也可能加剧宗教间的误解与冲突。 结语 《宗教社会学(第二辑)》希望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深入探讨,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全面、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宗教社会学图景。本辑的每一篇文章都代表了该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旨在引发读者对于宗教现象的独立思考,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对我们所处社会中宗教角色的持续观察与反思之中。我们相信,理解宗教,就是理解人类社会自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冷静、客观,近乎于一种去情感化的叙事,这一点在学术著作中或许是优点,但放在一个探讨“信仰”与“意义”的领域,却显得有些失温。宗教社会学,在我看来,理应包含对人类精神世界深层渴望的敏感捕捉,对仪式中蕴含的集体情感的细腻描摹。然而,本辑的文字仿佛戴着一副冰冷的显微镜在观察社会现象,所有的情感张力、所有的非理性驱动力,都被还原成了结构性力量或文化符号的产物。例如,在讨论边缘群体宗教复兴现象时,作者的分析聚焦于社会结构性失范,却几乎没有提及那种绝望中寻求慰藉的个体心理需求,这使得整个分析框架显得单薄,仿佛缺少了“人味儿”。我期待的,是能在冰冷的结构分析之上,再添上一层对“灵魂栖居”的关怀,让理论的光芒也能照到具体的人生困境之中。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主题推进感到困惑。它似乎试图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涵盖从古典理论到当代流派的方方面面,结果就是每个主题都被蜻蜓点水般地带过,缺乏必要的深度挖掘。举个例子,关于“世俗化”的讨论,本应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但在书中却散落在不同章节中,每次出现都仿佛要重新定义一遍,使得整体的逻辑脉络变得松散。我感觉作者更像是在做一本“宗教社会学知识点大串联”,而非进行一次有机的、递进式的理论构建。读到后半部分时,我需要不断翻回前面的页码,去核对不同章节之间的术语一致性和论点衔接处,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对于希望通过阅读一本书来建立起对某一特定子领域(如宗教与性别、宗教与全球化等)的系统性认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广度”牺牲了它的“深度”,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

翻开这册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对经典文本的引述密度极高,几乎每页都充斥着引文和脚注,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持续的“考据之旅”。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博学毋庸置疑,他对韦伯、涂尔干乃至当代后结构主义学者的引用信手拈来,构建了一个极其密实的理论网络。然而,这种密不透风的学术包裹感,也无形中压缩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在被动地接收一套既定的、高度成熟的学术话语体系,而不是被鼓励去质疑、去挑战。书中的论证路径往往是“A说了B,C反驳了D,所以我们得出E”,这种层层嵌套的引用链条,虽然学术严谨,却也让阅读体验变得有些沉闷和教条化。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留白”,一些让读者自己去填充、去反思的空间,而不是被塞满来自各个学派的权威声音。对于希望从中找到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直接对话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历史的投影,而非即时的诊断工具。

评分

这本《宗教社会学(第二辑)》着实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来说。书中对某些核心概念的阐释总感觉隔着一层纱,理论推导的逻辑链条有时显得跳跃性太强,让我这个外行人读起来,需要反复回溯前面的章节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比如,在探讨现代性如何重塑信仰共同体的部分,作者似乎更倾向于抛出一些宏大的理论框架,却鲜有深入到微观层面,去描绘那些活生生的个体在信仰变迁中的真实体验和挣扎。我期待的是更多基于扎实田野调查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梳理和再加工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座学术的迷宫前,虽然看到了指示牌,但通往核心的路径却依然模糊不清。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更像是一次艰涩的智力攀登,对于想快速入门或者寻求实用洞察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挫败。当然,对于资深研究者或许别有洞见,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本“精英视角”的教科书,未能很好地搭建起通往大众读者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表达,虽然符合学术规范,但在节奏控制上略显迟缓和重复。一些核心观点被反复论证,不同的理论家们被拉出来进行多轮次的对比,使得原本可以一语道破的精髓,被冗长的铺陈所稀释。如果说学术写作需要严谨,那么它也需要节奏感,需要懂得何时该放缓,何时该加速。而这本《第二辑》的节奏是恒定的慢板,大量的同义反复使得阅读速度不得不放慢,时间成本较高。我花了很多精力试图从这些重复的论述中提炼出“新知”,但最终发现,很多内容只是用不同的措辞在重申前文已有的结论。对于时间宝贵的当代读者而言,这种对篇幅的“保守”处理方式,使得阅读的性价比打了折扣。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直击核心、言简意赅的学术著作,它们能用一半的篇幅提供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量,让读者将省下来的精力投入到自身的思考和实践中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