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圣贤家训经典读本

近思录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圣贤家训经典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熹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圣贤家训
  • 近思录
  • 文白对照
  • 注释译文
  • 中华国学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人生哲理
  • 古籍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享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921
商品编码:28331529823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157

具体描述


> > 内容简介

《近思录》是儒学名著,卷目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己、家道、出处、治体、制度、处事、教学、警戒、异端、圣贤十四卷。书名取意于《论语》中的“切问而近思”,意思是由切己处思考,观照圣人言教,由近及远,下学上达,循序渐进。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与其说《近思录》是四子思想精华的缩影,不如说它是朱熹、吕祖谦借四子的言论而有意建构的道学体系,这才是此书X具原创性的价值。通过朱熹、吕祖谦的精心编排,《近思录》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始于道体经由内外进修之道而直达圣贤境界的道学体系,也彰显出它区别于传统儒学的独特道学特质,时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



> > 目录
卷一 道体
卷二 为学(节选)
卷三 致知(节选)
卷四 存养(节选)
卷五 克己(节选)
卷六 家道
卷七 出处(节选)
卷八 治体(节选)
卷九 制度(节选)
卷十 处事(节选)
卷十一 教学
卷十二 警戒(节选)
卷十三 异端
卷十四 圣贤

> > 在线试读

卷一 道体
【题解】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贯穿于万事万物。本卷为《近思录》的大纲,探讨了性之本源,道之体统,是理学思想的纲领。


濂溪先生①曰:无极而太极②。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③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④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行。无极之真,二五⑤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X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⑥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⑦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⑧。”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释】
①濂溪先生: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
②太极:宇宙的本源,万物产生的根本。
③两仪:阴阳。
④五气:五行之气。
⑤二五:阴阳二气与五行。
⑥五性:仁、义、礼、智、信。
⑦立人极:圣人树立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
⑧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出自《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
【译文】
周敦颐说:作为宇宙本源,太极是广大无边的。太极一动就出现了阳,动到X致就出现了静。静就出现阴,静到X致就又回复到动。动和静相互成为对方出现的根本。太极分为阴和阳两仪。阳和阴转换就生成了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顺次流布,推动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在太极之中统合。太极就是无极。水、火、木、金、土这五行生成以后,各自有其特性。无极的真谛与阴阳五行的精微,奇妙地融合而凝聚成形。象征天的“乾”成为男,象征地的“坤”成为女,阴阳二气交相感应,化育生成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就有了无穷的变化。其中只有人类,独得天地间的精华而成为万物之灵长。身体形成后,神智受感发而有了心智。仁、义、礼、智、信感于外物而区分出善与恶,于是体现在世间万事万物上。圣人确定了中正仁义的标准,并主张心中常保清净无私,方能将灵性中的中正仁义之德表现出来,于是人的X高境界就产生了。因此,圣人的德行像天地一样广阔,眼光像日月一样明亮,行为像四季一样有序,判断像鬼神一样能察知吉凶。君子修行圣人之道就能吉祥,小人违背此道就会遇到凶险。所以《易经》说:“圣人确立了阴与阳为天之道,柔与刚为地之道,仁与义为人之道。”又说:“圣人追溯万物的开始,回顾万物的终结,所以知道生死的道理。”《易经》确实博大啊,真是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①曰义,理曰礼,通②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③不可见,充周不可穷④之谓神。
【注释】
①宜:适宜。
②通:通达。
③微:细微。
④穷:穷尽。
【译文】
“诚”的本体源于自然无为,一有杂念就产生了善恶。心存德爱是“仁”,举止适宜是“义”,符合天理是“礼”,通达万物是“智”,志有操守是“信”。行为能遵循天性安于天理的是圣人;能恢复人的本性并受持不失的是贤人;圣人之德微妙而不可视见,充塞而不可穷尽,这就称为“神”了。


《近思录》:智慧的源泉,修身的明镜 千载之下,哲思依旧;字字珠玑,启迪后人。《近思录》集结了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和其重要弟子杨时、吕祖谦等人的精要语录,是一部浓缩了儒家思想核心的哲学著作。本书在承续孔孟之道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哲学命题,为历代士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和行为准则。 源远流长的思想脉络 《近思录》并非凭空而生,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数千年的思想沃土。从《周易》的宇宙观,到孔子的仁爱之道,再到孟子的性善论,《近思录》汲取了前人的智慧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阐发和创新。它继承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根本重要性,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实现社会政治理想的基础。 格物致知的深层内涵 “格物致知”是《近思录》中最为核心的命题之一。它并非简单的知识的积累,而是强调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从而达到对真理的认知。朱熹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其理,了解这些道理,便是认识世界的根本。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观察,更是要深入事物的本质,理解其内在的规律和联系。例如,当我们观察一朵花的盛开,不仅仅看到色彩的斑斓,更要探究其生长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其在自然生态中的作用。这种“格物”,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未知。 “致知”则是在“格物”的基础上,将这种对事物道理的认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和洞察力。这种智慧,不是僵化的知识,而是能够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指导。它让我们能够辨别是非,明辨善恶,做出更符合道义的判断。在现代社会,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我们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拓展自身的认知边界,从而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诚意正心的道德实践 “诚意正心”是实现“格物致知”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步骤。一个人如果不能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意念,不能端正自己的内心,那么他所追求的“格物致知”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沦为玩弄技巧的工具。 “诚意”是指发自内心的真诚,不欺骗自己,不虚伪做作。一个“诚意”的人,他的思想和行为是统一的,他的言论和行动是真实一致的。这意味着我们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动机,并且努力让自己的行为与内心保持一致。在社交场合,我们可能因为迎合他人而说一些并非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便是“不诚意”的表现。真正的“诚意”,是即便无人监督,也能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不随波逐流。 “正心”则是指将自己的心保持在一个正直、公平、仁爱的状态。一颗不正直的心,容易被私欲、偏见所蒙蔽,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正心”需要我们不断地反省和克制自己的欲望,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例如,当我们面对诱惑时,“正心”能够帮助我们抵制不当的冲动,做出理性的选择。它也要求我们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避免因主观臆断而产生的偏见。 “诚意正心”的实践,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日复一日的自我反思和道德操练。只有当我们的意念真正真诚,内心真正正直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认识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行为。 修身齐家的起点 《近思录》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而“修身”正是这一宏大目标的起点。朱熹强调,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其能否承担更大使命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品德都无法端正,又何谈治理家庭,乃至国家呢? “修身”并非简单的个人爱好,而是关乎道德人格的塑造。它包括了对自身言行的约束,对不良习惯的戒除,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培养。例如,勤奋学习、待人真诚、信守承诺、乐于助人等,都是“修身”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严于律己”,那么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会更加圆融;在面对挑战时,会更加坚韧。 “齐家”则是“修身”的自然延伸。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近思录》的语境下,“齐家”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富足,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父母以身作则,子女尊敬孝顺,夫妻和睦相处,共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充满仁爱的家庭氛围。一个“家风淳朴”的家庭,能够培养出更有道德感的下一代,为社会输送更多有价值的人才。 《近思录》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积极影响。它告诉我们,改变世界,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我们可以为家庭带来正能量,进而影响社区,最终为整个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治国平天下的宏图 《近思录》的思想,最终指向了“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然而,这种“治国平天下”,并非建立在强权和功利之上,而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道德基础之上。 一个能够“治国”的君主或官员,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他要能够明辨是非,公正无私,以民为本。他要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并制定出能够真正惠及民众的政策。他要能够容纳贤才,广开言路,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平天下”则是“治国”的更高境界。它不仅仅是指国家之间的和平,更是指整个世界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这种和谐,源于各国能够遵循道义,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和平。它需要统治者具备超越国家利益的宏大视野,关注人类的共同福祉。 《近思录》所描绘的“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理想的政治蓝图,它强调了道德在政治中的核心作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军事上的征服,而是道德上的引领。一个以仁爱为基础的国家,才能够赢得民心,赢得尊重,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光辉的印记。 跨越时空的智慧启迪 《近思录》的价值,并非仅限于古代的社会背景。在当今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它所蕴含的思想,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个人层面,《近思录》引导我们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审视自己的行为,追求更高尚的道德境界。它鼓励我们保持一颗求知若渴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它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 在社会层面,《近思录》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离不开健康的个体。它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和社会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也为我们理解政治伦理,追求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近思录》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细心体悟的经典。它如同一个智慧的宝库,每一次的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面修身的明镜,一面洞察世事的锐利之眼。通过对《近思录》的深入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够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的人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本书的编纂,力求将《近思录》原文的精炼与现代读者的理解需求相结合。通过细致的注释,我们得以深入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流畅的译文,则让古老的哲思跃然纸上,便于读者轻松掌握其核心要义。文白对照的形式,更方便读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游走,体会原汁原味的语言魅力,同时又不失理解的准确性。 《近思录》所传递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回响在我们心头。它邀请我们一同踏上求知的旅程,一同探索道德的深度,一同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收藏了不少国学经典读本,但鲜有能像这本《近思录》这般,在学术严谨度和可读性之间取得如此精妙平衡的。注释部分尤其值得称赞,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解释,更像是对特定历史背景和思想流派的微型导读。比如,涉及到朱熹的理学观点时,注释会适时地引用其他理学大家的看法进行对比和阐发,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近思”二字的深刻理解。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宋代理学,却又缺乏深厚古文功底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坚实的桥梁。我甚至发现,即便是对一些哲学概念的翻译,译者也采取了十分现代且贴近生活的语言,使得那些抽象的道理变得可感、可知,这对于激发普通读者持续阅读的兴趣至关重要。

评分

自从这本书进入我的书架后,我发现自己对“读书”这件事的定义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读书更多是任务式的吸收信息,而现在,阅读《近思录》变成了一种日常的“静心”活动。睡前或清晨,我习惯于打开它,随机翻到一章,看着原文凝练的文字,再看向旁边现代的白话解读,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奇妙。它让复杂的宋明理学不再是高阁上的尘封理论,而是可以随时应用到处理人际冲突、平衡工作学习中的具体操作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传统智慧得以在现代语境下“重生”,其系统性和实用性,让它在我的藏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评分

这本《近思录》的精装版本,拿到手里就给人一种厚重典雅的感觉,装帧设计颇具古风,米黄色的纸张触感温润,墨色清晰,排版也十分考究。我向来对儒家经典抱有敬意,但很多时候碍于文言文的隔阂,阅读体验总是不够畅快。这本书的“文白对照”设计简直是为我这样的现代读者量身定做的福音。每当读到晦涩难懂的原文时,侧边或下方的清晰注释和白话译文立刻就能解开疑惑,仿佛有位耐心的老先生在旁边轻声细语地为你讲解。这种“无障碍”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我能更专注于王柏的智慧和宋代理学的精髓,而不是纠结于字词句法的推敲。特别是那些关于修身养性、格物致知的论述,在现代社会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本书让这些古老的思想真正活在了我的日常思考之中。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购入这本书是带着一丝怀疑的,因为市场上太多名为“精粹”的读本往往为了追求精简而牺牲了深度。然而,《近思录 原文+注释+译文》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名副其实,它没有一味地削减原文的完整性,而是通过精到的注释来辅助理解,保证了思想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我特别关注了它在处理一些复杂形而上学概念时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编纂者在学术上的审慎态度。特别是对照阅读时,能清晰地体会到原文的韵味是如何通过译文得以精准复现的,这对于想要“品尝”古人文字之美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享受,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统一。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作为“圣贤家训经典读本”的定位,它不仅仅是哲学思辨的集合,更是一部实用的生活指导手册。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古人如何在日常琐事中体悟天理,如何在待人接物中彰显德行。书中对于“省察”与“克己”的论述,放在今日的快节奏生活中,简直是治愈人心的良药。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的道德建构路径,它教导的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脚踏实地的功夫。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涤荡和重塑,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它提供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更高质量的生命状态的参照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