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POD-流体包裹体 | 作者 | 卢焕章 范宏瑞 倪培 欧光习 沈昆 张文淮 |
| 定价 | 12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140807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1 | 页码 | 128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603Kg |
| 内容简介 | |
| 流体包裹体是地质时代中形成各种矿物、岩石、矿床时被留在其中的地质流体的样品,从中可以得出各种矿床和岩石的形成条件,及石油天然气的贮藏、迁移、演化资料。《流体包裹体(新版链接为: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3214873)》对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系统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是该领域的系统归纳和介绍。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序 绪论 **部分 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 **章 包裹体研究的基本原理 **节 地球中的流体 第二节 地壳中的流体 第三节 矿物中包裹体的定义 第四节 包裹体的形成机理 第五节 包裹体捕获后的变化 第六节 流体包裹体研究的三个基本前提 第七节 不混溶体系中的包裹体 第二章 流体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流体体系 **节 流体相平衡和状态方程 第二节 一元流体体系 第三节 二元流体体系 第四节 三元流体体系 第五节 多元流体体系 第六节 岩浆包裹体的相体系 第七节 人工合成包裹体和金刚石压腔 第三章 包裹体的分类 **节 包裹体的物理状态和成因分类 第二节 油气包裹体的分类 第二部分 包裹体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包裹体研究的准备工作 **节 地质研究 第二节 样品采集 第三节 样品制备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节 矿物共生组合 第二节 包裹体的显微镜和阴极发光研究 第三节 原生.次生及沸腾包裹体群 第四节 包裹体产状.世代与组合 第六章 包裹体测温学 **节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法测温 第二节 流体包裹体的爆裂法测温 第三节 岩浆包裹体的均一法测温 第七章 冷冻法与包裹体成分和盐度的估测 **节 冷冻法测定包裹体盐度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冷冻法测定仪器——显微冷冻台 第三节 盐-溶液包裹体 第四节 含包裹体成分与密度的确定 第五节 包裹体亚稳态 第八章 流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 **节 不同地质过程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所代表的压力条件 第二节 常用的包裹体地质压力计 第九章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节 群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及方法 第二节 单个包裹体的成分测定 第三节 岩浆包裹体的成分分析及方法 第四节 流体包裹体的同位素分析及包裹体年代学 第十章 包裹体数据的处理及地质解释 **节 数据的种类 第二节 数据的处理 第三部分 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的应用 第十一章 典型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 **节 伟晶岩矿床包裹体研究 第二节 斑岩铜钼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第三节 块状硫化物矿床包裹体研究 第四节 金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第五节 华南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第六节 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矿物中的包裹体 第七节 用包裹体方法找矿的原理和应用 第十二章 岩浆岩中的熔融包裹体 **节 熔融包裹体的形成机理 第二节 熔融包裹体在岩石学上的应用 第三节 从岩浆演化出热液的证据 第四节 深成岩中的包裹体 第五节 地幔岩中的包裹体 第十三章 沉积环境和油气藏中的包裹体 **节 沉积环境中的流体包裹体 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中的包裹体 第三节 油气包裹体在成藏.迁移和成熟度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变质岩中的包裹体 **节 变质流体 第二节 变质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第三节 流体包裹体在变质岩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五章 地球外物质的包裹体 **节 陨石中的包裹体 第二节 月岩中的包裹体 第十六章 包裹体的其他应用 **节 包裹体在金刚石和宝石中的应用 第二节 包裹体在构造地质上的应用 第三节 流体包裹体在地热系统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包裹体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
| 编辑推荐 | |
|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 《流体包裹体(新版链接为: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3214873)》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并取得大量成功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 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流体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流体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流体包裹体的特征。2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流体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 流体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的应用。介绍流体包裹体研究在矿床、变质岩、沉积岩和油气、陨石及宝石等方面的应用和方法。 《流体包裹体(新版链接为: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3214873)》可供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科书。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阐述层面,它更像是一本打开了“实战大门”的钥匙。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实验操作细节的描述,其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样品制备和仪器校准的“诀窍”,是那些标准操作程序(SOP)中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至关重要的地方。比如,如何精确控制热台上极小的温度梯度,如何避免在抛光过程中引入的应力影响包裹体的原始状态,这些都是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才能总结出的精髓。作者们毫不保留地将这些“经验之谈”融入正文,使得这本书从一本理论参考书,跃升为一本能够切实提高实验产出质量的宝贵指南。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流体包裹体研究领域做出实质性工作的研究者来说,这些细微之处的指导,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之下,便觉其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矿物学家,带着一种沉稳且不失幽默感的叙事腔调。它似乎并不急于用一连串高深莫测的术语将人拒之门外,而是选择了一种渐进式的引导,仿佛在和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漫谈。作者们对于复杂概念的阐释,总是能找到最贴合实际的类比,比如用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来解释高压低温下的物质状态转变,这种“接地气”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进入这个领域的心理门槛。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精神,通过文字的力量,清晰地传达给了我,让人感觉这不是一份冰冷的学术报告,而是一份饱含热情的知识传承。这种娓娓道来,却又句句珠玑的叙事节奏,让人沉浸其中,爱不释手。
评分翻阅这本大部头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逻辑脉络梳理得极其精妙,简直像是一张绘制完美的地质剖面图。它没有采取那种教科书式的、生硬的章节划分,而是根据流体包裹体形成和演化的内在机理,自然而然地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际案例编织在一起。例如,在介绍特定分析技术时,作者们会立刻穿插一个应用实例来佐证其优势与局限,使得知识点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咬合,读起来丝毫没有跳跃感或脱节之感。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们对整个学科体系有着宏观的把握,能够精准地控制信息流的密度和方向,确保读者在接收到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能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的支撑。这种“结构即是论证”的编排手法,是许多专业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的质感配合上那个深邃的蓝色封面,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流体在岩石深处的神秘与压力。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传递出一种专业和严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文字清晰锐利,插图和图表的色彩还原度非常高,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晶体结构示意图,细节处理得恰到如处,让人在阅读枯燥的理论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装帧上的用心,无疑为这本书的专业性加了不少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随便翻开一页,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就扑面而来,可以预见内容排版也定会是井然有序、逻辑清晰的典范。整体来说,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在物理呈现上已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探索微观世界的绝佳入口。
评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研究流派和历史观点的平衡处理。在某些前沿交叉学科的论著中,作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倾向于自己最熟悉的学派,从而可能忽略了其他重要视角的价值。然而,在本书中,无论涉及到关于成因机制的争议,还是不同实验流派对同一物质状态参数的测定差异,作者们都保持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客观性。他们会清晰地罗列出A学派的论据和B学派的推论,并且深入剖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比如参数选择、模型假设等),而不是简单地判定谁对谁错。这种对学术思想多元性的尊重,对于正在形成自己独立研究观点的年轻学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一课,它教会我们如何批判性地吸收知识,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