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增订版)熊培云著 阐述自由与责任 当代年轻人的启蒙书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熊培云著 阐述自由与责任 当代年轻人的启蒙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由
  • 责任
  • 启蒙
  • 当代青年
  • 人生哲理
  • 成长
  • 自我认知
  • 思想
  • 熊培云
  • 自由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互优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7139
商品编码:2755232816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开本: 32
作者: 熊培云 著 页数:  
定价: 42 出版时间: 2015-01-01
ISBN号: 9787513317139 印刷时间: 2015-01-01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版次印次: 1,1
编辑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即使在*困厄的年代,也要保持内心的明亮与自由,不与黑暗同沉

为了一个善果累累的未来,我们先要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属于自己的那粒自由与宽恕的种子

内容

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辑,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作者简介

熊培云,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目录

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1

 

自序 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17

 

辑一  面包与玫瑰

国家与玫瑰   41

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45

老教授与小王子    49

梭罗的树林   53

为情侣求饶   60

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64

好色关乎心灵 69

铺路石下是海滩    74

诙谐社会,政治如何玩赏?   77

赘肉政治学   81

第六种自由   85

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  89

洛克如何理解超女?94

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97

绑架为什么流行?  101

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105

开公司,还是开法院?  108

不要活在新闻里    111

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114

地图知识分子 119

“火星文”入侵    123

背着国家去旅行    127

国破山河在   130

 

辑二  自救与自由

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135

人质为什么爱上绑匪?  146

奖励你,控制你    152

不自由的秩序如何杀人?165

屋顶上的矿难 171

公民膝下有黄金    178

没什么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182

谁来同情“体制内弱者”?   186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   190

柏林墙上有多少根稻草?195

救故乡,救公共精神199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203

从魏珍怎样到郝思嘉?  207

杀鸡儆猴,猴为什么鼓掌?   211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214

二等于多少? 218

人是什么单位?    226

条件即逆境   230

预言的囚徒   233

人类为什么迷醉于暴力?238

哪里有混乱,哪里就一定有不自由  243

虽自由无以言说    247

艾氏9·11    254

床上爱国主义 260

国界与自由   264

 

辑三  历史与心灵

以河为界的正义    271

假如我改《西游记》274

死刑是个笑话 280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285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294

英雄为何救美 301

被误读的《死亡笔记》  310

天堂五分钟   318

光荣背叛325

为自由而担责 338

 

辑四  演讲与独白

每个人都有权有势  359

中国人的自由传统  360

自由在高处   376

识时务者为俊杰    399

日报七年,我的文字心灵419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 429

 

 

后记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435

 

增订版后记  小心,你想要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446

 

媒体评论

 

新浪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 

 

南国书香节*具现实主义精神获奖图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

 

 

《自由在高处》出版后,几年间加印了三十余次。读者之中,有的青春年少,有的白发苍苍;有的久居故土,有的远渡重洋。对作者而言,一本小书能够受此礼遇,不去妄想有何功德,至少是苦有所值,让我感恩了。

考虑到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次修订特别增加了“历史与心灵”一辑,同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补充。除此之外,借撰写修订版序言之机,我想就*近的一些思考向读者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近几年,除了在南开教书,我依旧忙于下乡和出国。国外的访问,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日本。

两次访问美国给了我不少收获。先是于2012年底受卡特中心邀请观摩美国大选,它让我具体入微地了解到美国选举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在选举总统的时候,各地还同时要选出验尸官,这是我以前一无所知的。但验尸官的确很重要,因为他是让法律成为公正的*后一道防线的*关键因素。回国两个月后,我又自费重返新大陆,这次是着重寻找美国社会变革中的精神资源,包括独立战争与制宪会议期间美国国父们的言行,以及近百年来美国非暴力社会运动中的思想资源。我还特意选择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孤身一人度过了自己四十岁的生日,算是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点纪念吧。相比占领华尔街等占街运动,我更欣赏的是发生于阿拉巴马州的这场黑人联合罢乘公交车运动。大规模的占街运动一旦旷日持久,就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民主诉求不伤害自由;二是何时结束,在什么条件下结束。而在1955年的蒙哥马利,每一位黑人都用脚投票,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没有谁强迫谁,也不必和谁讨价还价,而历史真的被这种“脚踏实地”改写了。

回想两次美国之行,让我触动*深的还是对富兰克林的了解。美国制宪会议被后世写成了英雄史诗,然而整个过程不可不谓风雨飘摇。1787年,在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争辩后,各州代表因为各执己见几乎要分道扬镳,正是富兰克林的一番话在*后时刻打破僵局,凝聚人心——当时富兰克林白发飘飘,已有八十高龄,是**一位坐着轿子到费城来开会的,而华盛顿将军当时也不过五十多岁。

主席先生,首先我必须承认,对于这部宪法的部分内容,目前为止我并不尽然同意。可是我也不敢说,我永远都不会赞成,我的岁数这么大了,不乏原以为自己眼光正确,可是后来经过深入了解、周详考虑,却不得不改变看法的经验,甚至有许多我一度以为正确的重大事件,事后却发现大谬不然。因此,我的年纪越大,反而越不信任自己的判断,愈发看重别人的判断。就像许多宗教上的宗派一样,许多人总以为自己的一派拥有全部的真理,只要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就一定都是错的?6?8?6?8很多平民也老以为自己**无误,就像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宗派一定是对的一样?6?8?6?8

先生们,就是带着这些感悟,我愿意接受这部宪法,包括所有谬误在内——如果其中确有的话?6?8?6?8先生们,我之所以同意这部宪法,是因为我觉得恐怕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好的了。我愿意为了公众福祉,牺牲我认为宪法中存有的看法?6?8?6?8希望大会中每一位仍然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士,在此都能和我一起,对自己的**无误不要那么有把握——并为表明我们的意见一致,在这份文件上签上大名。①

 

费城制宪会议有两个灵魂人物,一是华盛顿,整个会议他几乎一言不发——有人甚至想要拥立他做国王,但是他的存在稳住了那些对制宪会议将信将疑的人,让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参与一件即将改天换地的大事。其次就是富兰克林,正是这位被后世誉为“从天空抓住闪电,从君主手中夺回民权”的时代巨子,让与会代表们学会互相妥协并通过宪法草案,而不是“在会场上割破彼此的喉咙”。富兰克林能有此觉悟和能力,和他追求真理的态度分不开。早年他在费城办了一个叫皮围裙俱乐部(JUNTO)的读书会。其中有一条章程是,如果你用肯定的语气说自己“**对”,或者别人“**错”,那么你就是在宣示自己真理在握。这样的时候,你就该缴纳罚款了。

我在*近两年的演讲中经常谈到富兰克林的这段经历,称其为“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或者说“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为边界”。而这种包容与自信,恰恰是中国人一直或缺的。回望这个时代的“真理病”,于官于民,于国家于社会,可谓等量齐观。人们只愿接受自己想看到和想听到的事情,要么赞成,要么反对。即使一个“韩寒事件”,也能将中国社会撕成两半,原因只是你和我对韩寒的态度不一样。具体到中国未来的走向,极左和极右都令我畏惧。两种激进主义在逻辑上*终必定走到一起,而中间意见阶层则成为两派共同的敌人。

*近几年,我常常遇到两种人,一种骂我不爱国,另一种骂我不爱自由。我想说的是,这两种东西,我都爱。如果你非要我爱你爱的国,我希望你也尊重我爱的国。如果你非要我爱你想要的自由,我希望你也尊重我想要的自由。国家和个人有边界,你和我也有边界。在公域,我们因互相妥协而保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己。

 

 

 

上苍赐予我们眼睛,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彼此看见。但正如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里所写的,有些东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还要用心灵看。接下来,我想借着两种常常被人视而不见的动物——大象和大猩猩,来解释我们的眼睛出了什么问题。

在英文里,“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指的是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类似的场面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实在太过熟悉。有的出于恐惧,有的出于羞愧。比如说今年年初,我曾在大学校园中看到两个醉醺醺的男人在餐馆里殴打一对情侣,餐馆半边的餐具都被砸烂,可是坐在另一边的几桌人还在安心地吃着饭。真的是大象进了瓷器店他们也看不到。原因很简单,那不是他们家的瓷器店,也不是他们家的大象。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义只在五米之内”①。

除了房间里的大象,还有一种视而不见是“看不见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它来自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瑟进行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在哈佛大学的心理课上亦有精彩呈现。哈佛的试验者首先完成了一个一分钟的小短片。短片中有两队球员,分别穿着黑色和白色队服,所有球员都在不断移动并互相抛接篮球。短片拍好后,试验者开始在哈佛大学内招募志愿者。志愿者需要观看影片并计算白衣球员的传球次数(无论是空中传球还是击地传球都被算做传球),同时可以完全忽略黑衣球员的传球次数。一分钟后,志愿者被提问是否算清了传球次数。*后的答案大同小异,不过这不是试验者的目的。试验者接下来要问的是,刚才在舞台上走过一只大猩猩,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很不幸,有一半看过短片的人都忽略了这个细节。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房间里的大象,还要看见舞台上的大猩猩。  

人们总是相信眼见为实,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心理学将上述实验所呈现的问题称为无意视盲。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这个心理试验让我们看到了“专心致志”所具有的某种危险倾向。当我们带着某种观点和目的专注于讨论某个问题时,有几个人会注意到有一只大猩猩曾经走过,并且停下来和你挥手扮鬼脸呢?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我们带着百分之百的把握和别人说“刚才**没有大猩猩”,甚至还要动用蛮力,“再说有大猩猩我把你和你的思想抓起来”,这该是怎样的双重滑稽呢?

 



①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330页。

 


《自由在高处: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思想导航》 一、 时代的回响与个体追寻 在我们这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年轻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深度,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可能。信息爆炸、社会流动加速、价值观念多元碰撞,这一切都在塑造着年轻一代的认知与选择。他们渴望理解世界,更渴望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才能活出一种更有意义、更有尊严的人生。 《自由在高处: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思想导航》正是为回应这种时代呼唤而生。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手册,也不是一味灌输的教条,而是一次真诚的对话,一场深刻的启蒙。作者熊培云先生,以其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引导读者一同攀登思想的高处,探寻自由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构建起独立、负责任的自我。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自由”这一人类永恒命题的现代解读。在当代中国语境下,自由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与个体命运、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紧密相连的实践。作者不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直面挑战,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为年轻人的思想旅程提供方向与支持。 二、 自由的内涵:不止是选择,更是力量 “自由”二字,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丰富的含义。它可能是摆脱束缚的洒脱,可能是挥洒创造的冲动,也可能是独立思考的勇气。然而,在《自由在高处》中,自由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维度。它不止是“做什么”的选择权,更是“为何如此”的认知力,是“能否承担”的责任感。 熊培云先生认为,真正的自由,首先源于对自我的深刻认识。认识自己的局限,认识自己的欲望,认识自己的潜力。这是一种内省的自由,是抵抗外在诱惑与内在冲动的定力。没有这份内省,任何外在的“选择”都可能成为新的枷锁。 其次,自由是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愚昧的抵抗。在信息洪流中,辨别真伪、独立判断的能力至关重要。本书鼓励年轻人拥抱多元的思想,接触不同的视角,不盲从,不迷信,用理性的光芒驱散认知上的迷雾。这份求知求真的自由,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基础。 再者,自由与责任是辩证统一的。熊培云先生着重强调,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伴随着对个体行为后果的承担。每一个选择,都可能牵动他人,影响社会。一个成熟的公民,一个追求自由的个体,必然懂得平衡个人诉求与集体利益,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世界的潜在影响。这种责任感,恰恰是自由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是避免自由滑向无序与破坏的屏障。 三、 责任的担当:个体成长的基石 在探讨自由的同时,《自由在高处》深刻阐述了责任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他们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即将步入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角色与使命。 责任,首先体现在对自我成长的负责。这包括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新技能,保持身心健康,以及对个人品格的塑造。一个人如果不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就无法真正获得驾驭生活的力量,也就难以谈及真正的自由。 其次,责任也体现在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年轻人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付出,都可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书中并非要求年轻人承担不切实际的宏大叙事,而是鼓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良知、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更重要的是,责任是对公共领域的积极参与。熊培云先生倡导年轻人关注公共事务,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社会讨论,为社会的改进贡献一份力量。这种公共责任感,是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个体自由价值的延伸与升华。 四、 启蒙的火焰:点燃独立思考的火种 《自由在高处》被誉为“当代年轻人的启蒙书”,这并非夸大其词。它所要启发的,正是年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他们质疑权威、反思现状的勇气。 启蒙,首先意味着打破思维的惯性与藩篱。作者引导读者审视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探究其背后的逻辑与成因。通过历史的维度、文化的视角,理解当下,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启蒙,也意味着培养批判性思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学会辨析、评估、判断,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情绪所裹挟。这种能力,是抵御操纵、做出明智选择的关键。 启蒙,更意味着激发对真理的追求与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书中传递的,是一种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信心,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是对美好社会的期盼。这种启蒙,不是要灌输一种固定的意识形态,而是要点燃年轻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让他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五、 走进《自由在高处》:一次思想的远征 阅读《自由在高处: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思想导航》,就像是一次思想的远征。在这趟旅程中,你将遇见: 对自由的深刻洞察: 不停留于表面的定义,而是深入探讨自由的内在逻辑、实现途径与时代意义。 对责任的多元理解: 从个体担当到社会责任,从个人成长到公共参与,全面剖析责任的内涵与价值。 对现实的理性审视: 直面当下中国社会的挑战与机遇,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思考与探讨。 对未来的积极展望: 传递一种建设性的力量,鼓励年轻人以独立的思想和负责任的态度,塑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渴望独立思考、追求有意义人生的年轻人的礼物。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却能提供启发思考的钥匙;它不描绘乌托邦,却能引领你走向更清晰的现实。 翻开《自由在高处》,你将开启一场与自我、与时代的深度对话。你将学会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如何在纷繁的世界里,坚定自己的方向,最终,在高处,看见更广阔的天地,活出更自由的生命。这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生命的赋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作者在论述“个体能动性”时所采用的语调。那是一种带着克制力量的鼓励,不失为一种温柔的鞭策。他似乎非常理解当代年轻人在信息爆炸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所感到的焦虑与迷茫,那种“想有所为却又无从下手”的无力感,被他精准地捕捉并描摹出来。书中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充满了对“行动”本身的价值的再确认。他把自由与行动紧密相连,认为真正的解放始于对现状的清醒认知,并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哪怕这一步看起来微不足道。读这本书,就像在寒冷的冬夜里,有人递来了一杯温热而辛辣的饮品,瞬间驱散了身体的倦怠,让你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忱与掌控感。它没有许诺成功,但它许诺了一种更值得过的人生姿态——一种清醒、审慎而又不失热望的姿态。

评分

拿到这本沉甸甸的书,光是“自由在高处”这五个字,就让人心头一紧,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想要挣脱地心引力的束缚。它不是那种轻飘飘地谈论“做自己”的口号式读物,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扒开,让我们直面“何为真正的自由”这个宏大而又个人的命题。书中的文字,时常让我陷入长久的沉思,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提供标准答案,反而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社会洪流中是如何自我设限,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原本属于自己的空间拱手相让的。尤其在描述个体如何在既定的规则与内心的呼唤之间寻找平衡时,那种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故作高深,反而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揭示了那些潜藏在我们潜意识里,对“安全感”的过度依赖如何扼杀了我们追求更高远目标的勇气。读完某个章节,走出书房,仰望夜空,会觉得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世界依旧喧嚣,但内心的基调已经悄然改变,有了一种更坚实、更独立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

评分

坦率地说,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丝挑战,因为作者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许多温情脉脉的假象,直指人性的弱点与时代的困境。但这绝非恶意批判,而是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切入,旨在切除病灶,而非制造恐慌。我特别欣赏它对“内在秩序”的强调,认为真正的外在世界的改变,必须以坚固的内在精神堡垒为基础。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和重建呼吁,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长期的精神伙伴,在你的人生关键路口,总能适时地提醒你最初的信念和追求的高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阅历的增加而产生新的理解和共鸣,这种持久的生命力,才是衡量一本好书价值的真正标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让人望而却步,而是像一条精心铺设的河流,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深入其思想的腹地。起初,似乎还在谈论宏观的社会现象,但不知不觉中,视角已经收束到了你我日常的抉择之中。这种从大处着眼、细处落笔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很多句子我需要反复咀嚼,不是因为它们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它们蕴含的信息量太大,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内化。它迫使你停下来,思考自己对“成功”、“边界”、“价值”的定义,是否已经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和修改。对我个人而言,它像是一次强制性的“精神排毒”,清理掉了许多不必要的杂音和自我设限的枷锁,让我能更纯粹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一种久违的、坦诚的自我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犹如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高强度拉练”。我发现作者在构建论述时,极其注重逻辑的严密性与历史的纵深感。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找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用一种近乎“考古学”的精神,去挖掘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智慧碎片。特别是在探讨社会结构对个体心智的塑造作用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这不是那种只会鼓吹激进变革的“愤青”之作,相反,它充满了对复杂现实的深刻理解与温柔的批判。它引导你明白,自由并非意味着为所欲为,而是一种更高阶的自律与承担。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和一位见识卓绝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话,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思辨,为你搭建起一个可以容纳独立思考的空间。那种被智慧浸润的感觉,是快餐文化时代里稀缺的养分,它滋养的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长远的思考骨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