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 NX 11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 UG NX 11.0入门进阶精通第2版 UG NX 11从入门

UG NX 11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 UG NX 11.0入门进阶精通第2版 UG NX 11从入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UG NX
  • NX11
  • 数控编程
  • 机械设计
  • CAD/CAM
  • 工业软件
  • 入门教程
  • 精通
  • 中文版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浮光掠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7999
商品编码:27721507892
丛书名: UG NX 11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

UG NX 11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

责任编辑

李永涛

编目分类

TP391.72

二版时间

2017年4月

版  次

第1版

本印次

2017年4月

印  次

第1次

字    数

1104 千字

页  数

691 页

I S B N

978-7-115-44799-9

开  本

16 开

装    帧

平装

作者

钟日铭

原    价

99.00

印张

44.25

首印数 2500 册    

内容简介

 

UG NX(即Siemens NX,简称NX)是值得推荐的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它为用户的产品设计及加工过程提供了数字化造型和验证手段。

本书结合众多典型范例,循序渐进地介绍NX 11中文版的软件功能和实战应用知识。全书共分12章,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初识NX 11、二维草图、三维实体设计基础、标准成形特征设计、特征的操作和编辑、在模型空间中应用3D曲线、曲面片体设计、同步建模、NX装配设计、工程制图、NX标准化与定制和钣金件设计。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应用性强,特别适合从事机械设计、模具设计、工业设计、产品造型与结构设计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UG NX的综合培训教材使用。

 

 

 

目录简介

第1章  初识NX 11    1

1.1  NX 11应用简介及操作界面    1

1.1.1  NX 11应用简介    1

1.1.2  NX 11操作界面    3

1.2  基本操作    5

1.2.1  文件管理基本操作    6

1.2.2  视图基本操作    10

1.2.3  模型显示基本操作    13

1.2.4  选择对象基本操作    14

1.3  系统配置基础    17

1.3.1  NX首选项设置    17

1.3.2  用户默认设置    21

1.3.3  定制个性化屏幕    22

1.4  视图布局    24

1.4.1  新建视图布局    25

1.4.2  替换布局中的视图    26

1.4.3  删除视图布局    27

1.5  图层设置及编辑    27

1.6  NX 11基础入门范例    29

1.7  本章小结    33

1.8  思考与练习    34

第2章  二维草图    35

2.1  草图概述    35

2.1.1  草图基本概念    35

2.1.2  草图首选项设置    35

2.1.3  草图任务环境    37

2.1.4  直接草图    38

2.2  草图工作平面    38

2.2.1  指定草图平面    38

2.2.2  重新附着草图平面    41

2.3  草图曲线    42

2.3.1  绘制直线    42

2.3.2  绘制圆弧    43

2.3.3  绘制轮廓    43

2.3.4  绘制圆    43

2.3.5  绘制矩形    44

2.3.6  绘制多边形    44

2.3.7  绘制椭圆    45

2.3.8  绘制圆角与倒斜角    45

2.3.9  绘制艺术样条与拟合曲线    46

2.3.10  绘制二次曲线    48

2.4  草图编辑与操作技术    49

2.4.1  快速修剪    49

2.4.2  快速延伸    50

2.4.3  制作拐角    50

2.4.4  偏置曲线    51

2.4.5  阵列曲线    52

2.4.6  镜像草图曲线    55

2.4.7  交点    55

2.4.8  添加现有曲线    55

2.4.9  派生曲线    56

2.4.10  处方曲线    56

2.4.11  编辑定义截面曲线    57

2.4.12  复制、移动、编辑草图对象    58

2.5  草图约束    59

2.5.1  自动判断约束和尺寸    59

2.5.2  几何约束    60

2.5.3  尺寸约束    63

2.5.4  自动约束    67

2.5.5  自动标注尺寸    67

2.5.6  动画尺寸    69

2.5.7  转换至/自参考对象    72

2.5.8  备选解    73

2.5.9  设为对称    73

2.6  草图分组    74

2.6.1  新建草图组    74

2.6.2  新建活动草图组    74

2.6.3  从组中移除    75

2.6.4  取消分组    75

2.7  定向视图到模型和定向视图到草图    75

2.8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75

2.8.1  综合范例一:在草图任务环境中绘制草图    76

2.8.2  综合范例二:直接草图    83

2.9  本章小结    88

2.10  思考与练习    89

第3章  三维实体设计基础    91

3.1  实体建模概述    91

3.2  基准特征    93

3.2.1  基准平面    93

3.2.2  基准轴    93

3.2.3  基准坐标系    94

3.2.4  基准平面栅格    94

3.2.5  点与点集    95

3.3  体素特征    97

3.3.1  长方体    97

3.3.2  圆柱体    99

3.3.3  圆锥    100

3.3.4  球体    101

3.4  拉伸特征    102

3.5  旋转特征    107

3.6  几类扫掠特征    108

3.6.1  基本扫掠    109

3.6.2  沿引导线扫掠    111

3.6.3  变化扫掠    112

3.6.4  管道    115

3.7  布尔操作命令    116

3.7.1  求和运算    116

3.7.2  求差运算    117

3.7.3  求交运算    117

3.8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118

3.9  本章小结    125

3.10  思考与练习    126

第4章  标准成形特征设计    128

4.1  标准成形特征设计概述    128

4.1.1  标准成形特征的安放表面    128

4.1.2  标准成形特征的定位    128

4.2  孔特征    129

4.3  凸台特征    133

4.4  垫块特征    135

4.4.1  矩形垫块    135

4.4.2  常规垫块    137

4.5  腔体特征    139

4.5.1  圆柱形腔体    140

4.5.2  矩形腔体    141

4.5.3  常规腔体    142

4.6  键槽特征    143

4.7  开槽特征    147

4.8  凸起特征    150

4.9  螺纹特征    152

4.9.1  螺纹术语    152

4.9.2  符号螺纹    152

4.9.3  详细螺纹    154

4.10  三角形加强筋    155

4.11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156

4.12  本章小结    163

4.13  思考与练习    164

第5章  特征的操作和编辑    165

5.1  细节特征    165

5.1.1  倒斜角    165

5.1.2  边倒圆    167

5.1.3  面倒圆    171

5.1.4  拔模    174

5.1.5  拔模体    178

5.2  实体偏置/缩放    180

5.2.1  抽壳    180

5.2.2  缩放体    181

5.3  关联复制    183

5.3.1  阵列特征    183

5.3.2  镜像特征    189

5.3.3  镜像几何体    191

5.3.4  抽取几何特征    192

5.3.5  阵列几何特征    195

5.3.6  阵列面    198

5.3.7  镜像面    199

5.4  特征编辑    199

5.4.1  编辑特征尺寸    200

5.4.2  编辑位置    200

5.4.3  移动特征    201

5.4.4  替换特征    202

5.4.5  特征重排序    202

5.4.6  编辑实体密度    203

5.4.7  特征重播    203

5.4.8  编辑特征参数    204

5.4.9  可回滚编辑    205

5.4.10  由表达式抑制    205

5.4.11  抑制特征与取消抑制特征    206

5.4.12  移除参数    207

5.4.13  删除特征    207

5.5  表达式设计    208

5.5.1  表达式概述    208

5.5.2  表达式操作    208

5.6  本章综合实战范例    212

5.6.1  底座支架零件建模    212

5.6.2  直齿圆柱齿轮零件建模    218

5.7  本章小结    234

5.8  思考与练习    235

第6章  在模型空间中应用3D曲线    237

6.1  3D曲线设计概述    237

6.2  创建常规曲线    239

6.2.1  创建直线    239

6.2.2  创建圆弧/圆    241

6.2.3  使用“直线和圆弧”工具    243

6.2.4  螺旋线    245

6.2.5  二次曲线    247

6.2.6  规律曲线    249

6.2.7  创建艺术样条和拟合曲线    250

6.2.8  曲面上的曲线    251

6.2.9  文本    252

6.3  来自曲线集的曲线    254

6.3.1  桥接曲线    255

6.3.2  连结曲线    257

6.3.3  简化曲线    257

6.3.4  投影曲线    258

6.3.5  组合投影    260

6.3.6  镜像曲线    261

6.3.7  偏置与在面上偏置    262

6.3.8  圆形圆角曲线    265

6.3.9  缠绕/展开曲线    267

6.4  来自体的曲线    268

6.4.1  相交曲线    268

6.4.2  截面曲线    269

6.4.3  等参数曲线    271

6.4.4  抽取曲线与抽取虚拟曲线    271

6.5  曲线编辑    273

6.5.1  编辑曲线参数    273

6.5.2  修剪曲线    273

6.5.3  修剪拐角    275

6.5.4  分割曲线    275

6.5.5  编辑圆角    276

6.5.6  拉长曲线    277

6.5.7  编辑曲线长度    277

6.5.8  光顺样条    278

6.5.9  模板成型    279

6.6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280

6.7  本章小结    285

6.8  思考与练习    285

第7章  曲面片体设计    286

7.1  曲面概述    286

7.2  依据点构建曲面    287

7.2.1  通过点创建曲面    287

7.2.2  从极点创建曲面    288

7.2.3  拟合曲面    289

7.3  基本网格曲面    291

7.3.1  直纹面    291

7.3.2  通过曲线组    292

7.3.3  通过曲线网格    294

7.3.4  N边曲面    297

7.3.5  艺术曲面    300

7.4  典型曲面设计    301

7.4.1  四点曲面    302

7.4.2  曲线成片体    302

7.4.3  有界平面    303

7.4.4  过渡曲面    304

7.4.5  条带构建器    307

7.4.6  修补开口    308

7.4.7  整体突变    309

7.4.8  样式扫掠    310

7.4.9  剖切曲面(截面曲面)    312

7.5  曲面操作    314

7.5.1  延伸曲面    314

7.5.2  规律延伸    315

7.5.3  轮廓线弯边    318

7.5.4  偏置曲面    322

7.5.5  可变偏置曲面    323

7.5.6  大致偏置曲面    324

7.5.7  桥接曲面    325

7.5.8  修剪片体与其他修剪工具    327

7.5.9  缝合片体    332

7.5.10  曲面拼合    333

7.5.11  曲面各类倒圆角    333

7.6  曲面基本编辑    335

7.6.1  匹配边    336

7.6.2  边对称    338

7.6.3  扩大    338

7.6.4  整修面    339

7.6.5  更改边    341

7.6.6  替换边    342

7.6.7  光顺极点    343

7.6.8  法向反向    344

7.6.9  更改阶次    344

7.6.10  更改刚度    345

7.6.11  X型(X成形)    345

7.6.12  I型(I成形)    349

7.6.13  使曲面变形    350

7.6.14  变换曲面    352

7.6.15  剪断曲面    353

7.6.16  编辑U/V向    355

7.7  曲线与曲面分析    356

7.7.1  曲线分析    356

7.7.2  测量基础    359

7.7.3  曲面分析    362

7.8  加厚片体    371

7.9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372

7.10  本章小结    385

7.11  思考与练习    385

第8章  同步建模    386

8.1  同步建模技术入门    386

8.1.1  同步建模技术概述    386

8.1.2  初识同步建模工具    386

8.1.3  建模模式    388

8.2  修改面    390

8.2.1  移动面    390

8.2.2  拉出面    393

8.2.3  调整面大小    394

8.2.4  偏置区域    396

8.2.5  替换面    397

8.3  细节特征与抽壳    398

8.3.1  调整圆角大小    398

8.3.2  圆角重新排序    399

8.3.3  调整倒斜角大小    399

8.3.4  标记为倒斜角    400

8.3.5  壳体    401

8.3.6  更改壳厚度    402

8.4  组合面    403

8.5  删除面    403

8.6  重用数据    405

8.6.1  复制面    405

8.6.2  剪切面    407

8.6.3  粘贴面    407

8.6.4  镜像面    410

8.6.5  阵列面    411

8.7  同步建模的相关几何约束变换    412

8.7.1  设为共面    412

8.7.2  设为共轴    413

8.7.3  设为相切    415

8.7.4  设为对称    416

8.7.5  设为平行    418

8.7.6  设为垂直    419

8.7.7  设为偏置    420

8.7.8  设为固定    421

8.7.9  显示相关面    421

8.8  尺寸约束变换    422

8.8.1  线性尺寸    422

8.8.2  径向尺寸    424

8.8.3  角度尺寸    425

8.9  优化    426

8.9.1  优化面    426

8.9.2  替换圆角    427

8.10  修改边    428

8.10.1  移动边    428

8.10.2  偏置边    428

8.11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429

8.12  本章小结    435

8.13  思考与练习    435

第9章  NX装配设计    437

9.1  装配入门    437

9.1.1  NX装配术语    437

9.1.2  新建装配部件文件    439

9.1.3  装配导航器    439

9.1.4  典型装配建模方法    441

9.1.5  装配首选项设置    441

9.2  引用集应用    441

9.3  装配约束    443

9.3.1  “装配约束”对话框    444

9.3.2  装配约束类型    445

9.3.3  建立装配约束    446

9.4  组件应用    448

9.4.1  新建组件    448

9.4.2  新建父对象    449

9.4.3  添加组件    450

9.4.4  镜像装配    452

9.4.5  阵列组件    455

9.4.6  设为唯一    462

9.4.7  移动组件    462

9.4.8  替换组件    464

9.4.9  变形组件    465

9.4.10  显示自由度    468

9.4.11  显示和隐藏约束    469

9.4.12  抑制组件、取消抑制组件和编辑抑制状态    469

9.4.13  记住约束    471

9.5  检查简单干涉与装配间隙    471

9.5.1  简单干涉    471

9.5.2  分析装配间隙    472

9.6  爆炸图    474

9.6.1  初识爆炸图的工具命令    475

9.6.2  新建爆炸图    475

9.6.3  编辑爆炸图    476

9.6.4  创建自动爆炸组件    477

9.6.5  取消爆炸组件    477

9.6.6  删除爆炸图    478

9.6.7  工作视图爆炸    478

9.6.8  隐藏爆炸图和显示爆炸图    479

9.6.9  隐藏和显示视图中的组件    479

9.6.10  创建追踪线    480

9.7  克隆装配基础    482

9.7.1  创建克隆装配    482

9.7.2  修改现有装配    485

9.8  装配序列    485

9.8.1  装配序列概述    485

9.8.2  执行序列任务的相关面板    487

9.8.3  装配序列的主要操作    489

9.9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490

9.9.1  支架零件设计    491

9.9.2  光轴零件设计    496

9.9.3  滚轮零件设计    499

9.9.4  装配设计    500

9.9.5  对当前的间隙集运行间隙分析    506

9.10  本章小结    508

9.11  思考与练习    508

第10章  工程制图    509

10.1  NX工程制图应用概述    509

10.1.1  切换至“制图”应用模块    509

10.1.2  创建图纸文件    510

10.1.3  利用3D模型进行2D制图的基本流程    510

10.2  设置制图标准和制图首选项    511

10.3  图纸页操作    513

10.3.1  新建图纸页    513

10.3.2  打开图纸页    515

10.3.3  删除图纸页    515

10.3.4  编辑图纸页    515

10.4  创建各类视图    516

10.4.1  基本视图    516

10.4.2  投影视图    520

10.4.3  剖视图    522

10.4.4  局部剖视图    530

10.4.5  局部放大图    534

10.4.6  断开视图    536

10.4.7  使用独立剖切线对象创建剖视图    539

10.4.8  视图创建向导    540

10.5  编辑已有视图    542

10.5.1  移动/复制视图    542

10.5.2  对齐视图    543

10.5.3  编辑视图边界    544

10.5.4  编辑剖切线    547

10.5.5  更新视图    547

10.5.6  视图相关编辑    548

10.5.7  修改剖面线    550

10.6  图样标注与注释    551

10.6.1  标注尺寸    551

10.6.2  创建中心线    558

10.6.3  文本注释    561

10.6.4  标注表面粗糙度    562

10.6.5  标注形位公差    563

10.6.6  基准特征符号    566

10.6.7  其他符号应用    566

10.6.8  创建零件明细表    569

10.6.9  创建孔表    570

10.6.10  绘制表格    570

10.7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574

10.8  本章小结    591

10.9  思考与练习    592

第11章  NX 11标准化与定制    594

11.1  NX中国工具箱入门    594

11.1.1  GB标准定制的入门知识    594

11.1.2  GC工具箱概述    596

11.2  齿轮建模    603

11.2.1  圆柱齿轮建模    603

11.2.2  锥齿轮建模    607

11.3  弹簧设计    609

11.3.1  圆柱压缩弹簧    609

11.3.2  圆柱拉伸弹簧    611

11.3.3  碟簧    614

11.3.4  删除弹簧    616

11.4  齿轮与弹簧出图    616

11.4.1  齿轮出图    616

11.4.2  弹簧出图    619

11.5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621

11.6  本章小结    630

11.7  思考与练习    630

第12章  钣金件设计    631

12.1  钣金件设计基础    631

12.1.1  NX 11钣金件设计的基本操作流程    631

12.1.2  初识“NX钣金”工具    632

12.1.3  钣金特征的首选项设置    633

12.2  钣金的相关草图工具    634

12.2.1  钣金件草图的生成方法    635

12.2.2  草图截面的转换    635

12.3  “突出块”钣金基体    636

12.4  钣金折弯    637

12.4.1  弯边    637

12.4.2  轮廓弯边    638

12.4.3  放样弯边    643

12.4.4  折边弯边    644

12.4.5  折弯    646

12.4.6  二次折弯    647

12.5  钣金拐角    648

12.5.1  封闭拐角    648

12.5.2  三折弯角    651

12.5.3  倒角    653

12.5.4  倒斜角    653

12.6  钣金凸模/冲孔    654

12.6.1  凹坑    654

12.6.2  百叶窗    655

12.6.3  冲压开孔除料    657

12.6.4  实体冲压    658

12.6.5  筋    659

12.6.6  加固板    660

12.7  钣金剪切    663

12.7.1  拉伸剪切    663

12.7.2  法向开孔    663

12.7.3  折弯拔锥    664

12.8  调整大小    666

12.8.1  调整折弯半径大小    666

12.8.2  调整折弯角度大小    667

12.8.3  调整中性因子大小    668

12.9  钣金伸直与重新折弯    668

12.9.1  钣金伸直    668

12.9.2  重新折弯    669

12.10  钣金转换    669

12.10.1  转换为钣金    670

12.10.2  撕边    670

12.11  展平图样    671

12.12  NX高级钣金    671

12.12.1  高级弯边    672

12.12.2  桥接折弯    674

12.12.3  减轻开孔    676

12.13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678

12.14  本章小结    690

12.15  思考与练习    690

 

 

 

.....

......


融汇设计智慧:UG NX 11 创新应用与实践指南 一、 引言:开启三维数字设计新纪元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工业设计与制造领域,高效、精准、创新的三维设计软件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UG NX 11,作为业界领先的集成化CAD/CAM/CAE解决方案,以其强大的建模能力、精密的工程分析以及智能化的制造流程,赢得了全球无数设计师、工程师的青睐。本书并非对UG NX 11基础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如何运用UG NX 11这一强大工具,深度挖掘其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创新应用潜力,提升设计效率,优化产品性能,实现设计到制造的全链路数字化。我们将共同探索UG NX 11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前沿理念与实战技巧,助力您成为掌握核心设计智慧的佼佼者。 二、 核心建模能力深度解析与创新应用 UG NX 11在三维实体建模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其核心建模能力的创新应用,而非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 参数化曲面建模的精雕细琢: 传统参数化建模侧重于尺寸和约束的逻辑关系,本书将进一步探究UG NX 11在复杂曲面造型中的精雕细琢之道。我们将演示如何通过精妙的曲面控制点、节点编辑、以及曲面质量分析工具,创造出符合空气动力学、人体工程学以及美学要求的高精度曲面。例如,在汽车外形设计中,如何利用G0、G1、G2、G3连续性曲面匹配技术,实现光顺流畅的曲面过渡,提升产品的视觉冲击力和空气动力学性能。我们将重点解析高级曲面曲率分析、导轨曲面、扫掠曲面等工具的灵活运用,以及曲面偏置、拔模分析等在注塑模具设计中的关键作用。 实体建模的自由化与智能扩展: 除了传统的实体构建方法,本书将深入探讨UG NX 11在自由形态建模和智能化实体扩展方面的强大功能。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细分曲面(Subdivision Modeling)技术,快速构建非规则、有机形态的产品,特别是在消费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领域,这种建模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同时,我们还将展示如何利用“形状工具”(Shape Studio)等高级功能,对现有实体模型进行形变、推拉,实现快速的概念设计迭代。此外,本书还将侧重于讲解如何将实体建模与扫描数据(如3D扫描点云)相结合,实现对现有实物的逆向工程建模,从而快速复原、改进或衍生设计。 装配体的高效管理与协同设计: 大型复杂装配体是工业产品设计的常态,本书将着重于UG NX 11在装配体管理和协同设计方面的创新实践。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产品结构设计(Product Structure Design)功能,构建清晰、层级分明的装配结构,并利用组件替代、装配约束的智能优化,大幅提升装配体的加载速度和操作效率。特别是在分布式设计团队中,如何通过UG NX 11的在线协作和版本管理功能,实现多用户、跨地域的协同设计,确保设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我们将模拟真实项目场景,演示如何进行冲突检测、干涉检查,并提供一套高效的装配体优化策略。 三、 高级工程分析与性能优化 UG NX 11不仅仅是建模工具,更是强大的工程分析平台。本书将引导读者超越基础的仿真分析,聚焦于如何运用其高级功能,实现产品的性能优化。 有限元分析(FEA)的深入应用: 我们将深入讲解UG NX 11中有限元分析模块的运用,但重点并非对基础概念的重复,而是如何针对特定工程问题,选择最合适的分析类型、网格划分策略以及载荷边界条件。例如,在结构强度分析中,如何精确模拟应力集中区域,预测疲劳寿命,并根据分析结果指导设计改进。本书将演示在各种材料属性(包括复合材料)下的仿真计算,以及非线性分析、瞬态分析等高级应用。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分析结果,优化材料选择、壁厚分布、加强筋设计等,以达到轻量化与高强度的平衡。 流体动力学(CFD)与热分析的协同: 在许多产品设计中,流体流动和热量传递是影响产品性能的关键因素。本书将探讨UG NX 11在CFD和热分析方面的集成能力,并着重于这些分析如何与结构分析协同工作,实现更全面的性能评估。例如,在电子设备散热设计中,如何通过CFD分析流体流动路径和温度分布,再将热应力传递给结构分析,预测产品在高低温环境下的可靠性。我们将展示如何设置复杂的流体边界条件、湍流模型,以及如何进行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优化设计与形变分析: UG NX 11的优化设计功能能够帮助工程师自动寻找满足特定性能指标的最优设计方案。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设定优化目标(如减重、提高刚度、降低应力等),并指导用户如何设置优化变量和约束条件。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利用拓扑优化(Topology Optimization)技术,自动生成创新的、符合力学原理的轻量化结构。此外,形变分析(Deformation Analysis)也将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我们将学习如何预测产品在各种载荷下的形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结构加强或优化。 四、 智能制造流程集成与CAM应用 从三维模型到最终产品,制造是关键的转化环节。本书将着眼于UG NX 11在制造领域的深度集成与智能应用。 高效的数控编程(CAM): 我们将深入讲解UG NX 11的CAM模块,但重点在于如何通过智能化的策略,实现高效、精准的数控编程。本书将涵盖从2.5轴到5轴联动加工的各种先进加工策略,如高速铣削(HSM)、等距铣削、刀轨优化等。我们将重点分析如何根据零件的几何特征,自动生成最优的刀具路径,减少空刀,缩短加工时间。同时,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Simulation功能,对加工过程进行可视化仿真,提前发现碰撞、干涉等问题,提高一次性成功率。 模具设计与制造流程的无缝衔接: 在模具设计领域,UG NX 11的强大功能不言而喻。本书将重点展示如何将先进的建模技术与模具设计紧密结合,实现模具设计与制造流程的无缝衔接。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自动分型、斜顶、滑块等模具设计向导,快速构建复杂模具。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重点解析如何利用UG NX 11的制造信息(MBD)功能,将设计数据直接传递给模具加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误差,提升模具制造的精度和效率。 增材制造(3D打印)的路径规划与优化: 随着增材制造技术的兴起,UG NX 11也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本书将介绍如何利用UG NX 11对模型进行切片、排版,并生成适用于3D打印机的路径。我们将探讨如何针对不同的3D打印技术(如FDM、SLA、SLS等),选择合适的支撑结构、打印参数,以及如何对模型进行修复和优化,以获得高质量的3D打印件。 五、 行业解决方案与前沿应用展望 UG NX 11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本书将通过具体的行业案例,展现其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应用。 汽车工业: 从车身覆盖件的曲面设计、底盘结构的强度分析,到发动机零部件的精密加工,UG NX 11在汽车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利用UG NX 11实现汽车轻量化设计、提高燃油经济性、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 航空航天: 严苛的性能要求和复杂的结构特征,使得航空航天领域对设计工具的要求极高。本书将探讨UG NX 11如何满足飞机零部件的复杂曲面建模、结构强度分析、材料性能模拟以及高精度加工的需求。 消费电子: 快速的产品迭代和日益精美的外观设计,是消费电子行业的显著特点。我们将展示UG NX 11如何助力设计师快速实现概念模型,进行人机工程学分析,并实现精密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医疗器械: 高精度、高可靠性是医疗器械设计的核心。本书将探讨UG NX 11如何应用于医疗器械的精密建模、生物力学分析,以及如何满足严格的法规要求。 新兴技术融合: 展望未来,UG NX 11将如何与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设计和制造的智能化水平,也将是本书探讨的价值所在。 六、 结论:赋能创新,驱动未来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一份融合了UG NX 11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与实战经验的深度指南。我们旨在帮助读者超越基础学习的局限,深入理解UG NX 11在现代工业设计与制造中的战略价值,掌握驾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与实践,您将能够更自信地运用UG NX 11,解决实际工程挑战,实现设计创新,最终驱动企业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精通”部分,并非仅仅停留在软件操作的层面,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融入了大量的制造工艺和工程实践的知识体系。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本单纯的软件手册,而更像是一本结合了CAD/CAM/CAE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教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数控加工模块(CAM)时,那种“先生产,后建模”的思维导向。例如,在讨论刀具路径生成时,作者不仅详细说明了各种算法的选择,还结合了不同材料切削时的参数设置建议,比如针对铝合金和钛合金的走刀策略差异。这种将虚拟设计与物理加工紧密结合的编写方式,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看起来很美”的设计在实际加工中会遇到困难,从而学会了在建模初期就进行“可制造性设计”的预先判断。对于从事模具行业的朋友来说,这本书中关于电极设计、倒扣处理以及分型面的分析,提供了极其可靠的解决方案和详尽的步骤指导,实用性强到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在实际项目中检验学习成果。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不矫揉造作,直击要点。虽然内容技术性很强,但作者总能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阐述清楚。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配图质量非常高,这不是那种随便截屏然后拉伸的模糊图片,每一张截图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和标注。很多关键操作步骤,作者都会用红色的箭头或高亮框将焦点明确指出,这在快速浏览和回顾知识点时显得尤为高效。而且,这本书的排版结构非常便于查阅,索引做得十分到位,即便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需要快速查找某个特定命令的用法,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定位到精准的页面和段落。我尝试过用其他在线资源学习,但信息的碎片化和质量的不确定性总是让人头疼。这本书的系统性和统一性,为我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知识源泉,它更像是一部可以随时翻阅、值得信赖的“工具百科全书”,而不是随波逐流的网络教程。

评分

说实话,我对工程软件的学习一直抱着一种“能用就行”的态度,直到接触到这本书的进阶部分,才真正体会到“精通”的含义。它对于曲面设计这一块的深度挖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很多其他资料提到曲面设计时往往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基础的“放样”和“拉伸”层面,但这套书完全不同。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不同曲面类型的特性、连接命令的数学原理,甚至深入探讨了曲面G0、G1、G2连续性的实际应用场景,这对于汽车模具或高端产品设计领域的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知识点。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解了如何处理复杂的自由曲面边界条件,通过实际的“船体”或“叶片”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高级的“曲面缝合”和“边界混合”工具来确保模型的完美光滑过渡。这种详尽到近乎苛刻的讲解,确保了读者不仅仅是会使用某个按钮,而是真正理解了背后的设计意图和工程约束。阅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的设计思维都被拓宽了,对复杂造型的分解和重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简洁的蓝白配色,加上清晰的字体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我当初在书店里随便翻阅,光是目录部分就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是堆砌功能模块,而是非常有层次地构建了一个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界面认知、草图绘制开始,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心理,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极其耐心,配图清晰度和细节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CAD软件零经验的人也能迅速上手。特别是关于参数化设计理念的引入,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给人一种突兀的“理论灌输”感,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实际操作的案例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在基础模块里加入的一些“小技巧”提示框,这些往往是经验丰富的使用者才会注意到的细节,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操作效率。这本书的整体逻辑脉络非常清晰,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导,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会感到迷茫或抓瞎。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对于我这种需要兼顾工作和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灵活安排学习内容,扎实地迈出UG NX学习的第一步。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对于UG NX最新版本特性的覆盖深度和前瞻性。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拿到这本书时,UG NX 11.0刚刚发布不久,而这本书的内容已经非常全面地涵盖了该版本中引入的许多重磅更新,比如对同步建模(Synchronous Technology)的更深层次应用,以及在装配管理方面的新增功能。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仅仅介绍“新功能有什么”的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新特性如何有效地解决传统建模流程中的痛点。比如,在讲解同步建模时,作者对比了传统基于特征建模与同步建模在修改历史模型时的效率差异,并给出了明确的场景建议——何时该用哪个工具箱。这种基于对比和效率分析的讲解,体现了作者对软件的深刻理解和对行业现状的敏锐洞察。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用户来说,正是这些前沿和深入的解析,才真正帮助我们将日常工作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本书完全配得上“与时俱进”的赞誉,是一份真正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的学习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