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书 名 | UG NX 11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 | ||
| 责任编辑 | 李永涛 | 编目分类 | TP391.72 |
| 二版时间 | 2017年4月 | 版 次 | 第1版 |
| 本印次 | 2017年4月 | 印 次 | 第1次 |
| 字 数 | 1104 千字 | 页 数 | 691 页 |
| I S B N | 978-7-115-44799-9 | 开 本 | 16 开 |
| 装 帧 | 平装 | 作者 | 钟日铭 |
| 原 价 | 99.00元 | 印张 | 44.25 |
| 首印数 | 2500 册 | ||
| 内容简介 | |||
|
UG NX(即Siemens NX,简称NX)是值得推荐的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它为用户的产品设计及加工过程提供了数字化造型和验证手段。 本书结合众多典型范例,循序渐进地介绍NX 11中文版的软件功能和实战应用知识。全书共分12章,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初识NX 11、二维草图、三维实体设计基础、标准成形特征设计、特征的操作和编辑、在模型空间中应用3D曲线、曲面片体设计、同步建模、NX装配设计、工程制图、NX标准化与定制和钣金件设计。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应用性强,特别适合从事机械设计、模具设计、工业设计、产品造型与结构设计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UG NX的综合培训教材使用。
|
| 目录简介 | |||
| 第1章 初识NX 11 1 1.1 NX 11应用简介及操作界面 1 1.1.1 NX 11应用简介 1 1.1.2 NX 11操作界面 3 1.2 基本操作 5 1.2.1 文件管理基本操作 6 1.2.2 视图基本操作 10 1.2.3 模型显示基本操作 13 1.2.4 选择对象基本操作 14 1.3 系统配置基础 17 1.3.1 NX首选项设置 17 1.3.2 用户默认设置 21 1.3.3 定制个性化屏幕 22 1.4 视图布局 24 1.4.1 新建视图布局 25 1.4.2 替换布局中的视图 26 1.4.3 删除视图布局 27 1.5 图层设置及编辑 27 1.6 NX 11基础入门范例 29 1.7 本章小结 33 1.8 思考与练习 34 第2章 二维草图 35 2.1 草图概述 35 2.1.1 草图基本概念 35 2.1.2 草图首选项设置 35 2.1.3 草图任务环境 37 2.1.4 直接草图 38 2.2 草图工作平面 38 2.2.1 指定草图平面 38 2.2.2 重新附着草图平面 41 2.3 草图曲线 42 2.3.1 绘制直线 42 2.3.2 绘制圆弧 43 2.3.3 绘制轮廓 43 2.3.4 绘制圆 43 2.3.5 绘制矩形 44 2.3.6 绘制多边形 44 2.3.7 绘制椭圆 45 2.3.8 绘制圆角与倒斜角 45 2.3.9 绘制艺术样条与拟合曲线 46 2.3.10 绘制二次曲线 48 2.4 草图编辑与操作技术 49 2.4.1 快速修剪 49 2.4.2 快速延伸 50 2.4.3 制作拐角 50 2.4.4 偏置曲线 51 2.4.5 阵列曲线 52 2.4.6 镜像草图曲线 55 2.4.7 交点 55 2.4.8 添加现有曲线 55 2.4.9 派生曲线 56 2.4.10 处方曲线 56 2.4.11 编辑定义截面曲线 57 2.4.12 复制、移动、编辑草图对象 58 2.5 草图约束 59 2.5.1 自动判断约束和尺寸 59 2.5.2 几何约束 60 2.5.3 尺寸约束 63 2.5.4 自动约束 67 2.5.5 自动标注尺寸 67 2.5.6 动画尺寸 69 2.5.7 转换至/自参考对象 72 2.5.8 备选解 73 2.5.9 设为对称 73 2.6 草图分组 74 2.6.1 新建草图组 74 2.6.2 新建活动草图组 74 2.6.3 从组中移除 75 2.6.4 取消分组 75 2.7 定向视图到模型和定向视图到草图 75 2.8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75 2.8.1 综合范例一:在草图任务环境中绘制草图 76 2.8.2 综合范例二:直接草图 83 2.9 本章小结 88 2.10 思考与练习 89 第3章 三维实体设计基础 91 3.1 实体建模概述 91 3.2 基准特征 93 3.2.1 基准平面 93 3.2.2 基准轴 93 3.2.3 基准坐标系 94 3.2.4 基准平面栅格 94 3.2.5 点与点集 95 3.3 体素特征 97 3.3.1 长方体 97 3.3.2 圆柱体 99 3.3.3 圆锥 100 3.3.4 球体 101 3.4 拉伸特征 102 3.5 旋转特征 107 3.6 几类扫掠特征 108 3.6.1 基本扫掠 109 3.6.2 沿引导线扫掠 111 3.6.3 变化扫掠 112 3.6.4 管道 115 3.7 布尔操作命令 116 3.7.1 求和运算 116 3.7.2 求差运算 117 3.7.3 求交运算 117 3.8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118 3.9 本章小结 125 3.10 思考与练习 126 第4章 标准成形特征设计 128 4.1 标准成形特征设计概述 128 4.1.1 标准成形特征的安放表面 128 4.1.2 标准成形特征的定位 128 4.2 孔特征 129 4.3 凸台特征 133 4.4 垫块特征 135 4.4.1 矩形垫块 135 4.4.2 常规垫块 137 4.5 腔体特征 139 4.5.1 圆柱形腔体 140 4.5.2 矩形腔体 141 4.5.3 常规腔体 142 4.6 键槽特征 143 4.7 开槽特征 147 4.8 凸起特征 150 4.9 螺纹特征 152 4.9.1 螺纹术语 152 4.9.2 符号螺纹 152 4.9.3 详细螺纹 154 4.10 三角形加强筋 155 4.11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156 4.12 本章小结 163 4.13 思考与练习 164 第5章 特征的操作和编辑 165 5.1 细节特征 165 5.1.1 倒斜角 165 5.1.2 边倒圆 167 5.1.3 面倒圆 171 5.1.4 拔模 174 5.1.5 拔模体 178 5.2 实体偏置/缩放 180 5.2.1 抽壳 180 5.2.2 缩放体 181 5.3 关联复制 183 5.3.1 阵列特征 183 5.3.2 镜像特征 189 5.3.3 镜像几何体 191 5.3.4 抽取几何特征 192 5.3.5 阵列几何特征 195 5.3.6 阵列面 198 5.3.7 镜像面 199 5.4 特征编辑 199 5.4.1 编辑特征尺寸 200 5.4.2 编辑位置 200 5.4.3 移动特征 201 5.4.4 替换特征 202 5.4.5 特征重排序 202 5.4.6 编辑实体密度 203 5.4.7 特征重播 203 5.4.8 编辑特征参数 204 5.4.9 可回滚编辑 205 5.4.10 由表达式抑制 205 5.4.11 抑制特征与取消抑制特征 206 5.4.12 移除参数 207 5.4.13 删除特征 207 5.5 表达式设计 208 5.5.1 表达式概述 208 5.5.2 表达式操作 208 5.6 本章综合实战范例 212 5.6.1 底座支架零件建模 212 5.6.2 直齿圆柱齿轮零件建模 218 5.7 本章小结 234 5.8 思考与练习 235 第6章 在模型空间中应用3D曲线 237 6.1 3D曲线设计概述 237 6.2 创建常规曲线 239 6.2.1 创建直线 239 6.2.2 创建圆弧/圆 241 6.2.3 使用“直线和圆弧”工具 243 6.2.4 螺旋线 245 6.2.5 二次曲线 247 6.2.6 规律曲线 249 6.2.7 创建艺术样条和拟合曲线 250 6.2.8 曲面上的曲线 251 6.2.9 文本 252 6.3 来自曲线集的曲线 254 6.3.1 桥接曲线 255 6.3.2 连结曲线 257 6.3.3 简化曲线 257 6.3.4 投影曲线 258 6.3.5 组合投影 260 6.3.6 镜像曲线 261 6.3.7 偏置与在面上偏置 262 6.3.8 圆形圆角曲线 265 6.3.9 缠绕/展开曲线 267 6.4 来自体的曲线 268 6.4.1 相交曲线 268 6.4.2 截面曲线 269 6.4.3 等参数曲线 271 6.4.4 抽取曲线与抽取虚拟曲线 271 6.5 曲线编辑 273 6.5.1 编辑曲线参数 273 6.5.2 修剪曲线 273 6.5.3 修剪拐角 275 6.5.4 分割曲线 275 6.5.5 编辑圆角 276 6.5.6 拉长曲线 277 6.5.7 编辑曲线长度 277 6.5.8 光顺样条 278 6.5.9 模板成型 279 6.6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280 6.7 本章小结 285 6.8 思考与练习 285 第7章 曲面片体设计 286 7.1 曲面概述 286 7.2 依据点构建曲面 287 7.2.1 通过点创建曲面 287 7.2.2 从极点创建曲面 288 7.2.3 拟合曲面 289 7.3 基本网格曲面 291 7.3.1 直纹面 291 7.3.2 通过曲线组 292 7.3.3 通过曲线网格 294 7.3.4 N边曲面 297 7.3.5 艺术曲面 300 7.4 典型曲面设计 301 7.4.1 四点曲面 302 7.4.2 曲线成片体 302 7.4.3 有界平面 303 7.4.4 过渡曲面 304 7.4.5 条带构建器 307 7.4.6 修补开口 308 7.4.7 整体突变 309 7.4.8 样式扫掠 310 7.4.9 剖切曲面(截面曲面) 312 7.5 曲面操作 314 7.5.1 延伸曲面 314 7.5.2 规律延伸 315 7.5.3 轮廓线弯边 318 7.5.4 偏置曲面 322 7.5.5 可变偏置曲面 323 7.5.6 大致偏置曲面 324 7.5.7 桥接曲面 325 7.5.8 修剪片体与其他修剪工具 327 7.5.9 缝合片体 332 7.5.10 曲面拼合 333 7.5.11 曲面各类倒圆角 333 7.6 曲面基本编辑 335 7.6.1 匹配边 336 7.6.2 边对称 338 7.6.3 扩大 338 7.6.4 整修面 339 7.6.5 更改边 341 7.6.6 替换边 342 7.6.7 光顺极点 343 7.6.8 法向反向 344 7.6.9 更改阶次 344 7.6.10 更改刚度 345 7.6.11 X型(X成形) 345 7.6.12 I型(I成形) 349 7.6.13 使曲面变形 350 7.6.14 变换曲面 352 7.6.15 剪断曲面 353 7.6.16 编辑U/V向 355 7.7 曲线与曲面分析 356 7.7.1 曲线分析 356 7.7.2 测量基础 359 7.7.3 曲面分析 362 7.8 加厚片体 371 7.9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372 7.10 本章小结 385 7.11 思考与练习 385 第8章 同步建模 386 8.1 同步建模技术入门 386 8.1.1 同步建模技术概述 386 8.1.2 初识同步建模工具 386 8.1.3 建模模式 388 8.2 修改面 390 8.2.1 移动面 390 8.2.2 拉出面 393 8.2.3 调整面大小 394 8.2.4 偏置区域 396 8.2.5 替换面 397 8.3 细节特征与抽壳 398 8.3.1 调整圆角大小 398 8.3.2 圆角重新排序 399 8.3.3 调整倒斜角大小 399 8.3.4 标记为倒斜角 400 8.3.5 壳体 401 8.3.6 更改壳厚度 402 8.4 组合面 403 8.5 删除面 403 8.6 重用数据 405 8.6.1 复制面 405 8.6.2 剪切面 407 8.6.3 粘贴面 407 8.6.4 镜像面 410 8.6.5 阵列面 411 8.7 同步建模的相关几何约束变换 412 8.7.1 设为共面 412 8.7.2 设为共轴 413 8.7.3 设为相切 415 8.7.4 设为对称 416 8.7.5 设为平行 418 8.7.6 设为垂直 419 8.7.7 设为偏置 420 8.7.8 设为固定 421 8.7.9 显示相关面 421 8.8 尺寸约束变换 422 8.8.1 线性尺寸 422 8.8.2 径向尺寸 424 8.8.3 角度尺寸 425 8.9 优化 426 8.9.1 优化面 426 8.9.2 替换圆角 427 8.10 修改边 428 8.10.1 移动边 428 8.10.2 偏置边 428 8.11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429 8.12 本章小结 435 8.13 思考与练习 435 第9章 NX装配设计 437 9.1 装配入门 437 9.1.1 NX装配术语 437 9.1.2 新建装配部件文件 439 9.1.3 装配导航器 439 9.1.4 典型装配建模方法 441 9.1.5 装配首选项设置 441 9.2 引用集应用 441 9.3 装配约束 443 9.3.1 “装配约束”对话框 444 9.3.2 装配约束类型 445 9.3.3 建立装配约束 446 9.4 组件应用 448 9.4.1 新建组件 448 9.4.2 新建父对象 449 9.4.3 添加组件 450 9.4.4 镜像装配 452 9.4.5 阵列组件 455 9.4.6 设为唯一 462 9.4.7 移动组件 462 9.4.8 替换组件 464 9.4.9 变形组件 465 9.4.10 显示自由度 468 9.4.11 显示和隐藏约束 469 9.4.12 抑制组件、取消抑制组件和编辑抑制状态 469 9.4.13 记住约束 471 9.5 检查简单干涉与装配间隙 471 9.5.1 简单干涉 471 9.5.2 分析装配间隙 472 9.6 爆炸图 474 9.6.1 初识爆炸图的工具命令 475 9.6.2 新建爆炸图 475 9.6.3 编辑爆炸图 476 9.6.4 创建自动爆炸组件 477 9.6.5 取消爆炸组件 477 9.6.6 删除爆炸图 478 9.6.7 工作视图爆炸 478 9.6.8 隐藏爆炸图和显示爆炸图 479 9.6.9 隐藏和显示视图中的组件 479 9.6.10 创建追踪线 480 9.7 克隆装配基础 482 9.7.1 创建克隆装配 482 9.7.2 修改现有装配 485 9.8 装配序列 485 9.8.1 装配序列概述 485 9.8.2 执行序列任务的相关面板 487 9.8.3 装配序列的主要操作 489 9.9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490 9.9.1 支架零件设计 491 9.9.2 光轴零件设计 496 9.9.3 滚轮零件设计 499 9.9.4 装配设计 500 9.9.5 对当前的间隙集运行间隙分析 506 9.10 本章小结 508 9.11 思考与练习 508 第10章 工程制图 509 10.1 NX工程制图应用概述 509 10.1.1 切换至“制图”应用模块 509 10.1.2 创建图纸文件 510 10.1.3 利用3D模型进行2D制图的基本流程 510 10.2 设置制图标准和制图首选项 511 10.3 图纸页操作 513 10.3.1 新建图纸页 513 10.3.2 打开图纸页 515 10.3.3 删除图纸页 515 10.3.4 编辑图纸页 515 10.4 创建各类视图 516 10.4.1 基本视图 516 10.4.2 投影视图 520 10.4.3 剖视图 522 10.4.4 局部剖视图 530 10.4.5 局部放大图 534 10.4.6 断开视图 536 10.4.7 使用独立剖切线对象创建剖视图 539 10.4.8 视图创建向导 540 10.5 编辑已有视图 542 10.5.1 移动/复制视图 542 10.5.2 对齐视图 543 10.5.3 编辑视图边界 544 10.5.4 编辑剖切线 547 10.5.5 更新视图 547 10.5.6 视图相关编辑 548 10.5.7 修改剖面线 550 10.6 图样标注与注释 551 10.6.1 标注尺寸 551 10.6.2 创建中心线 558 10.6.3 文本注释 561 10.6.4 标注表面粗糙度 562 10.6.5 标注形位公差 563 10.6.6 基准特征符号 566 10.6.7 其他符号应用 566 10.6.8 创建零件明细表 569 10.6.9 创建孔表 570 10.6.10 绘制表格 570 10.7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574 10.8 本章小结 591 10.9 思考与练习 592 第11章 NX 11标准化与定制 594 11.1 NX中国工具箱入门 594 11.1.1 GB标准定制的入门知识 594 11.1.2 GC工具箱概述 596 11.2 齿轮建模 603 11.2.1 圆柱齿轮建模 603 11.2.2 锥齿轮建模 607 11.3 弹簧设计 609 11.3.1 圆柱压缩弹簧 609 11.3.2 圆柱拉伸弹簧 611 11.3.3 碟簧 614 11.3.4 删除弹簧 616 11.4 齿轮与弹簧出图 616 11.4.1 齿轮出图 616 11.4.2 弹簧出图 619 11.5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621 11.6 本章小结 630 11.7 思考与练习 630 第12章 钣金件设计 631 12.1 钣金件设计基础 631 12.1.1 NX 11钣金件设计的基本操作流程 631 12.1.2 初识“NX钣金”工具 632 12.1.3 钣金特征的首选项设置 633 12.2 钣金的相关草图工具 634 12.2.1 钣金件草图的生成方法 635 12.2.2 草图截面的转换 635 12.3 “突出块”钣金基体 636 12.4 钣金折弯 637 12.4.1 弯边 637 12.4.2 轮廓弯边 638 12.4.3 放样弯边 643 12.4.4 折边弯边 644 12.4.5 折弯 646 12.4.6 二次折弯 647 12.5 钣金拐角 648 12.5.1 封闭拐角 648 12.5.2 三折弯角 651 12.5.3 倒角 653 12.5.4 倒斜角 653 12.6 钣金凸模/冲孔 654 12.6.1 凹坑 654 12.6.2 百叶窗 655 12.6.3 冲压开孔除料 657 12.6.4 实体冲压 658 12.6.5 筋 659 12.6.6 加固板 660 12.7 钣金剪切 663 12.7.1 拉伸剪切 663 12.7.2 法向开孔 663 12.7.3 折弯拔锥 664 12.8 调整大小 666 12.8.1 调整折弯半径大小 666 12.8.2 调整折弯角度大小 667 12.8.3 调整中性因子大小 668 12.9 钣金伸直与重新折弯 668 12.9.1 钣金伸直 668 12.9.2 重新折弯 669 12.10 钣金转换 669 12.10.1 转换为钣金 670 12.10.2 撕边 670 12.11 展平图样 671 12.12 NX高级钣金 671 12.12.1 高级弯边 672 12.12.2 桥接折弯 674 12.12.3 减轻开孔 676 12.13 本章综合设计范例 678 12.14 本章小结 690 12.15 思考与练习 690
|
.....
......
这套书的“精通”部分,并非仅仅停留在软件操作的层面,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融入了大量的制造工艺和工程实践的知识体系。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本单纯的软件手册,而更像是一本结合了CAD/CAM/CAE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教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数控加工模块(CAM)时,那种“先生产,后建模”的思维导向。例如,在讨论刀具路径生成时,作者不仅详细说明了各种算法的选择,还结合了不同材料切削时的参数设置建议,比如针对铝合金和钛合金的走刀策略差异。这种将虚拟设计与物理加工紧密结合的编写方式,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看起来很美”的设计在实际加工中会遇到困难,从而学会了在建模初期就进行“可制造性设计”的预先判断。对于从事模具行业的朋友来说,这本书中关于电极设计、倒扣处理以及分型面的分析,提供了极其可靠的解决方案和详尽的步骤指导,实用性强到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在实际项目中检验学习成果。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不矫揉造作,直击要点。虽然内容技术性很强,但作者总能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阐述清楚。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配图质量非常高,这不是那种随便截屏然后拉伸的模糊图片,每一张截图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和标注。很多关键操作步骤,作者都会用红色的箭头或高亮框将焦点明确指出,这在快速浏览和回顾知识点时显得尤为高效。而且,这本书的排版结构非常便于查阅,索引做得十分到位,即便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需要快速查找某个特定命令的用法,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定位到精准的页面和段落。我尝试过用其他在线资源学习,但信息的碎片化和质量的不确定性总是让人头疼。这本书的系统性和统一性,为我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知识源泉,它更像是一部可以随时翻阅、值得信赖的“工具百科全书”,而不是随波逐流的网络教程。
评分说实话,我对工程软件的学习一直抱着一种“能用就行”的态度,直到接触到这本书的进阶部分,才真正体会到“精通”的含义。它对于曲面设计这一块的深度挖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很多其他资料提到曲面设计时往往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基础的“放样”和“拉伸”层面,但这套书完全不同。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不同曲面类型的特性、连接命令的数学原理,甚至深入探讨了曲面G0、G1、G2连续性的实际应用场景,这对于汽车模具或高端产品设计领域的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知识点。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解了如何处理复杂的自由曲面边界条件,通过实际的“船体”或“叶片”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高级的“曲面缝合”和“边界混合”工具来确保模型的完美光滑过渡。这种详尽到近乎苛刻的讲解,确保了读者不仅仅是会使用某个按钮,而是真正理解了背后的设计意图和工程约束。阅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的设计思维都被拓宽了,对复杂造型的分解和重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简洁的蓝白配色,加上清晰的字体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我当初在书店里随便翻阅,光是目录部分就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是堆砌功能模块,而是非常有层次地构建了一个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界面认知、草图绘制开始,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心理,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极其耐心,配图清晰度和细节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CAD软件零经验的人也能迅速上手。特别是关于参数化设计理念的引入,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给人一种突兀的“理论灌输”感,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实际操作的案例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在基础模块里加入的一些“小技巧”提示框,这些往往是经验丰富的使用者才会注意到的细节,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操作效率。这本书的整体逻辑脉络非常清晰,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导,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会感到迷茫或抓瞎。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对于我这种需要兼顾工作和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灵活安排学习内容,扎实地迈出UG NX学习的第一步。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对于UG NX最新版本特性的覆盖深度和前瞻性。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拿到这本书时,UG NX 11.0刚刚发布不久,而这本书的内容已经非常全面地涵盖了该版本中引入的许多重磅更新,比如对同步建模(Synchronous Technology)的更深层次应用,以及在装配管理方面的新增功能。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仅仅介绍“新功能有什么”的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新特性如何有效地解决传统建模流程中的痛点。比如,在讲解同步建模时,作者对比了传统基于特征建模与同步建模在修改历史模型时的效率差异,并给出了明确的场景建议——何时该用哪个工具箱。这种基于对比和效率分析的讲解,体现了作者对软件的深刻理解和对行业现状的敏锐洞察。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用户来说,正是这些前沿和深入的解析,才真正帮助我们将日常工作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本书完全配得上“与时俱进”的赞誉,是一份真正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的学习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